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草人文摘之科学与FO学-12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260 次更新:2023-10-18 举报

(上承-11

草人文摘-楼宇烈教授谈佛教-9

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生命观,典型的有三种:一种是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命是独立的个体,由上帝创造,上帝创造了肉体生命还创造了灵魂。第二种是印度的生命文化观,可以称为一种轮回的生命观,它也强调生命是由神来创造的,所以每个生命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第三种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中国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总的来源就是天地,每一类生命的延续是从祖先而来,个体生命是一类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个体生命会死亡,死亡后它的子女延续了它的生命。

但佛教追求的是今生就要了断,不要有来生这也是佛教在印度文化环境中,对婆罗门教的轮回生命观的一种认识佛教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生命有八苦缠绕,生命的循环中是永远断不了这个苦的,所以有“了脱生死、超越轮回”的追求。原始佛教追求的就是一个没有来生的境界。

佛教是如何在佛典中表达它的生命观?我们从《阿含经》里面来看看是怎样描述阿罗汉的。罗汉是一个境界,已经达到了涅槃的境界才能称罗汉。罗汉有什么特征呢?有四个特点:第一,所作已办。就是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通俗来讲就是凡尘已了,尘世的东西皆已了脱第二,梵行已立。梵行在佛教里指清净之行,梵行已立说明阿罗汉已经把清净之道的东西树立起来了第三,生死已了。不会纠结于生死。说到底人最纠结的东西就是贪生怕死。阿罗汉已经把生死看破了第四,不受后有。就是不再有来生了。

草人文摘-楼宇烈教授谈佛教-10

在佛教的经典中流传着一个戒,被称为根本戒,也被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称为七佛同戒,也就是到释迦牟尼为止的七个古佛所共同遵守的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遵守这个就是佛教徒,不遵守就不是。释迦牟尼就是能净,能净化自己的心灵。所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才是根本戒,是佛教徒最根本的标志

佛陀最后告诉他的弟子要以戒为师,向戒学习,要依法而行。当然,佛教后来的理论发展在印度本土发生了很多变化,传到中国后又在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的中国中的佛教,不能简单地用印度的佛教来解释。

草人文摘-楼宇烈教授谈佛教-11

佛教所有的教义两个可以概括一个是“苦”一个是“空”。生命就是一个苦的过程,从生理讲有生老病死苦,从情感看有爱别离苦,相对的还有怨憎会苦,还有求不得苦,最后就是五蕴炽盛苦,就是自我意识太强烈带来的苦。

生命的各种苦恼由什么带来的呢?两个方面,一个叫做“执取名相看不破”,“名相”名词概念,指东西,“执取名相看不破”就是看不破宝贵的东西“名相”给万物带来区别,让我们有所偏爱,看不清“名相”代表的东西是无常无我的第二个是“执我为本放不下”,什么都以我为本,所以放不下,痛苦烦恼都来。所以说生命可以说是被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苦缠绕

草人文摘-楼宇烈教授谈佛教-12

“八苦”是我们所造之业的“果”。人是通过身、口、意造业的。身是行为,口是各种言论,意就是各种思想,苦果都是我们通过行动思想言论所造的业结出的果。身业有杀、盗、淫这三方面口业有妄语、绮语、恶语、两舌这四方面意业有贪、嗔、痴这三方面(其中就是无明,看不清事物的本性是无常、是空这十业构成我们痛苦根本,其中最重要的是贪痴,佛教的重点也就是熄灭贪痴。

草人文摘-楼宇烈教授谈佛教-13

戒来治理贪心定就是禅定,通过禅定反思自己,消除嗔心慧就是智慧,通过禅定认识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不被现象迷惑。贪嗔痴三毒心,所以佛教讲人有八苦缠绕三毒攻心。佛教就是来治我们的心,消灭我们的贪嗔痴。早期佛教就制定了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三心,现在的南传佛教的理论就是以戒定慧为核心来构的。

草人文摘-楼宇烈教授谈佛教-14

原始佛教教人认识到生命主体的“我”是“空”,说生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积聚构成,五蕴散了就没有了;早期佛教进行了推展,提出“一切皆空”,不仅主体是空的、无常的,外在的世界也是一样无常。而大乘佛教中观学便就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来讲,事物的本质“空”,现象存在

我们认识“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佛教讲一个是“幻有”,一个是“性空”,就是不能离开“性空”来讲“幻有”,否则“幻有”会变成“实有”;而离开“幻有”来讲“性空”,“性空”就会变成“实空”。

所谓的“空”,是就现象“幻有”本身来讲,它的本身是“空”的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空不二”,我们不离开现象的“幻有”来讲“性空”,也不以“性空”来否定现象存在。这就是大乘佛教对“空”的理论新的发展,不是从因缘聚散来讲“空”,那样是离开了现象来讲“空”。

大乘佛教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性空幻有”,本质是空,现象是有要我们看破名相。我们认识到性空道理也就是出世间了,内心清净了,世界也就清净了,那么就在你心里

草人文摘-楼宇烈教授谈佛教-15

公元3世纪后大乘佛教发展出了新的瑜伽行派,中国叫做唯识派。唯识派说“诸法唯识所现”,现象世界的多姿多彩完全由人的意决定,是主观意显现出来的。“识”的功能就是识别。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都有识别外物的功能,这叫“六识”。六识区别了万物,通过第七识“末那识”,把前六识的内容转到第八“阿赖耶识”也称“藏识”),这“藏识”又会支配你认识外部的事物。“藏识”也可以说是一个自我,里面藏了很多的认识不同事物的种子,认识了事物的不同分别就有了偏爱,有了求,于是就有了执着烦恼。       

如果说中观学要求我们“破相显性”那么唯识学要求我们就是“转识成智”,要超越识的分别的界限,用般若智慧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然后消除分别,达到无分别境界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