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村-曹豳-12-林初兴编
曹村“曹三王”考略
林初兴
在瑞安曹村,民间习惯都称曹豳为“曹山(三)王”。但近些年,有人说“曹山(三)王”不是指曹豳,《曹氏族谱》有载,是指曹村曹氏三位祖先,即曹霭、曹霅1和曹昌裔。但又有人辩称,曹霭、曹霅、曹昌裔等皆布衣出身,并非朝廷命官、皇亲国戚,于国更无特殊贡献,岂能封王?
今年正月十五曹村花灯节过后,笔者带着疑问查阅了地方史料,发现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三·祠祀》和民国《瑞安县志·宗教门》同样记载:“孚泽庙 在景富乡上宅(原于来暮乡2)。神曹氏名霭,闽之长溪人,唐季偕弟霅、昌裔徙居安固之曹村庄,为人皆正直,尤乐施与。没,民立祠祀之。宋宣和初,睦寇至,神拒之,具有灵迹。嗣,平阳盗起,神见梦于里人,得备不虞。绍兴间,邑大水,坏民居,时有邵贵、季宣、张成见三人立于水上,挥手画水,势遂平。每旱潦,祷即应。宝庆三年,诏封霭‘顺佑广福昭德王’,封霅 ‘顺应广惠昭泽王’,封昌裔‘顺济广宁昭显王’,敕赐祠额为‘孚泽庙’。后迁今址。”
这段文字是介绍座落于景富乡上宅(今高楼镇境内)孚泽庙(曹三王祠堂)的由来及其所供奉者曹霭、曹霅和曹昌裔的一些情况。
全文说孚泽庙座落在景富乡上宅(原来在来暮乡)。庙内供奉的神灵曹氏,名霭,福建长溪人,晚唐(五代后晋)时带着曹霅和曹昌裔两位弟弟迁徙曹村定居(《乾隆志》关于孚泽庙的记载称“徒居曹村之南”;另处称“游至瑞邑许峰,爱其胜,遂驻迹焉”)。曹氏兄弟三人为人正直,乐于施舍,死后,老百姓为他们塑像建庙,供后人瞻仰祭祀(《乾隆志》记载称“既没,民立祠于登场坊祀之”;另处称“及卒,遂祠于曹村前坡3”)。宋宣和初年,睦寇入侵(睦寇,指方腊军。睦,指睦州,即今浙江建德。当时方腊在睦州青溪,即今浙江淳安起义,十二月便攻克睦州,继而入侵温州),曹霭等显灵,以神力抗敌,敌军不战而退。
后来,平阳出现盗贼,流窜作案,常于夜间入室窃物,曹霭等常托梦给乡里人,提醒大家警惕防备,终使乡人免遭盗贼侵扰。绍兴年间,有一次乡里发大水,村民房屋损坏不少,当时邵贵、季宣和张成等人看见曹霭等三兄弟站在水上挥手划水,拨退激流,终于使水势逐渐退去。还有,每逢大旱或洪涝,只要百姓祈祷,便有求必应。
宝庆三年,诏封曹霭为“顺佑广福昭德王”,封曹霅为“顺应广惠昭泽王”,封曹昌裔为“顺济广宁昭显王”,并敕赐祠额为“孚泽庙”。后来(从来暮乡三十七都曹村庄)迁到这里(高楼上宅)。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曹霭三兄弟所封之“王”,与朝廷为褒奖当朝有功之臣而敕封的“王、侯”,在历史意义上并非同一内涵与概念。纵观历史,“好人”死后,后人建庙供奉,传说出现灵迹,然后报经朝廷阴封为“王”、为“神”、为“帝”等等,比比皆是。
例如瑞安横山“周公庙神周凯,字公武,西晋时人,以平水患,德惠一方,唐封为平水显应王;……元时进封为太和冲圣帝,改庙为宫。明经礼部定议为横山周公之神”。
又如“三港庙神姓陈,名逸,字子良,唐时人……宋端拱二年封惠民侯,宣和二年加护国二字,宋德祐元年诏封护国惠民福善圣王……”
再如:瑞安东郭庙神林三益,北宋时人,元朝至元年间被敕封为忠武孚佑昭惠广济王。
再又如:杨府爷,姓杨,名精义,瑞安陶山人,宋敕封为圣通文武德理良横福德显应真君(神)。等等。
被封者一般都设在庙里供人祭祀,以佑乡里、保一方平安,其内涵具有封建迷信性。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由于科学知识不普及,此类现象是多见的,所封之“王”并非历史意义上的王侯之“王”,即此王非彼王是也。
(原载《温州日报》2012年3月3日第6版瓯越·风土)
【注】
1、霅:与“榨”同音。瑞安方言读音为“接”,反切“之涉”、调“入”、韵“叶”、声“照”(《瑞安方言读音字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浙江省有“霅溪”,水名。
2、来暮乡:据《瑞安市地名志》记载:宋代瑞安县政区设置为:集善乡、芳山乡、帆游乡、崇泰乡、清泉乡、来暮乡、涨西乡、广化乡、嘉屿乡等9个乡,其中就有“来暮乡”。当时来暮乡管辖9个里,即崇德、懿德、淑度、条风、清平、中和、利闻、许峰、义井等里。至明嘉靖瑞安县政区析置称,来暮乡在县西南40里,管辖(6个都)74个庄。这6个都是三十六都、三十七都、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四十都、四十一都等。其中三十七都有12个庄,即曹村、公阳、登场、寺前、塔桥、山路、阳头、新河、郑家、胁山、马岙、许岙等庄;三十八都有16个庄,即魏岙、朱岙、丁岙、三家村、东岙、埭头、浦边、阳底、门台下、假山头、南岙、大溪、岙陇、碗窑、朱山、占竹等庄,(其余46个庄名略)。当时来暮乡范围相当于如今马屿镇,即包括曹村、皇社、大南、马屿一部分、江浦及原来的江溪一部分等。
3、曹村前坡:即现在曹村曹南村灯垟(登场坊)。
上一篇: 曹村-曹豳-11-林初兴编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