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弥漫着现实主义文学色彩的力作
-----读夏崇庆长篇小说《不平静的乡村》之窥见
读着夏崇庆36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不平静的乡村》,让我的心情也不能平静。他在创作《不平静的乡村》过程中,用自己那犀利的目光,平静的眼神,审视着自己身边那些不平静的工作和生活,关注关心着他身边那些不寻常的人和事,然后用他那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锋利而又柔和的笔端,成就了《不平静的乡村》与读者见面。在他的笔下,寻常老百姓家长里短,千姿百态,乡镇干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特别是这群家在农村的干部们,又从事着农村工作,因此他们和广大农民一样,自己的家庭和个人,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还要下村去开展工作,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可想而知。夏崇庆在《不平静的乡村》里,通过细致绵密的人物事件的描写,热情讴歌了党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褒奖了乡镇村组干部平凡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乐观随和、朴实善良的优良品质,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陕南农村发生的一系列可喜变化。可以说,夏崇庆创作的《不平静的乡村》,是一部弥漫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色彩的力作。
一
现实主义文学,属于纯文学的一种写作手法。不说假话、大话、空话的文学作品就是纯文学,也是纯文学的基本特征。伟大导师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文学“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要去尽谎言,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等;要把文学作品表达得客观真实,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可以虚构;虚构是不会损害现实主义文学的;且通过虚构,能够极大的活跃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生命力。
首先,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必须要注重事实或现实,客观地、不凭感情地去处理作品里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夏崇庆创作的《不平静的乡村》,是符合现实主义文学这一基本特征的。一是《不平静的乡村》反映了陕南农村生活的真实性;二是《不平静的乡村》对陕南农村生活的人和事进行了强烈的暴露和批判;三是《不平静的乡村》在描写陕南农村生活的人和事时,写出了人文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四是《不平静的乡村》在描写陕南农村生活时,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人物性格。用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反映了陕南农村的社会生活,用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感染了读者,使读者走进《不平静的乡村》,耳闻目睹到《不平静的乡村》里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其次,《不平静的乡村》通过树立形象典型的方法,对陕南农村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了陕南农村生活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现实主义文学则要求作家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真正体现恩格斯所说的“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夏崇庆在创作《不平静的乡村》时,做的恰到好处,十分贴切,也很到位。
第三,《不平静的乡村》通过对现实生活客观、具体的描写,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夏崇庆本人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这种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夏崇庆本人没有直接说出来,也没有借《不平静的乡村》里的人物形象口中重点地讲出来。而是让读者在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品味和感受出来。我感觉,夏崇庆的《不平静的乡村》,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为把手,显现出了人类社会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和纯洁,且富有诗意一般的美丽,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
二
夏崇庆是一位七零后,从小在农村长大,见惯了家乡长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间农耕劳作,熟悉农村生活;参加工作后,又长期工作在基层与农民打交道,熟悉农村工作,后又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职务。熟悉的工作环境和长期的工作历练,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他利用10年时间创作出36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不平静的乡村》,提供了再熟悉不过的创作素材,使《不平静的乡村》内容更加丰盈厚实。
在《不平静的乡村》里,夏崇庆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将陕南“神川乡”中发生的家长里短、大事小情,向读者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其情节几乎涵盖了近十多年来陕南乡镇干部的所有工作内容。例如动员农民种植烤烟,狠抓计划生育,征收尾欠农业税,应付上级检查,开展退耕还林检查,征收黄姜特产税,全力以赴地安排落实信访维稳,如火如荼的投身抗洪防灾。包括指导农民种黄姜,开展新民风建设,以及防火防蜂等等。打个形象比喻,上级向下级安排工作任务时,上边千条线,下边一个针;向上级汇报工作完成情况时,下边千条线,上边一个针。而且彼此都要做的天衣无缝,缺一不可,面面俱到。确切的说,从中央高层下来的千道指令,都统统要从乡镇这个卡口传达;而从农村基层反映上来的万般问题,也统统要从乡镇这个渠道朝上传递。由此可见,农村生活有多么复杂,乡镇工作就有多么复杂;陕南社会有多么丰富,乡镇工作就有多么丰富,这大概就是夏崇庆创作《不平静的乡村》的诱惑力和动因吧。同时,读者也会从《不平静的乡村》里读出,在乡镇上班的干部是多么的辛苦,那是城里的上班族无法体会到的。
夏崇庆在《不平静的乡村》里,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使《不平静的乡村》更具有真实的现代感,让读者感到比较贴近自己,可以使读者感同身受,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更小;是作者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不平静的乡村》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地方口(土)语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了淳朴的乡音乡情是多么的亲切。不仅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含蓄的向读者表达了《不平静的乡村》里各个故事情节所反映的内容和主题。
在《不平静的乡村》里,夏崇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叙述了“我”在基层乡村工作时的工作、学习时,与群众打成一片,安排处理乡村各种各类繁杂工作事务时,千头万绪的工作、生活经历和化茧抽丝般的思考。我在阅读《不平静的乡村》时,好像不仅作者夏崇庆就是“我”,就连作为读者的我自己也变成了小说《不平静的乡村》中的“我”。“我”在阅读中与小说中的各种各类人物打交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同呼吸,共命运,把我自己也置身于小说《不平静的乡村》之中。让读者在阅读《不平静的乡村》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渴望和幻想。例如《不平静的乡村》里描写的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读者在阅读中就很想早点知道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于是就捧起《不平静的乡村》一书一睹为快,读完后,要么让读者高兴,要么让读者悲伤,要么让读者愤怒等等,并且为《不平静的乡村》里的人物故事情节感慨万千。
三
说夏崇庆的《不平静的乡村》,是一部弥漫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色彩的力作,主要是夏崇庆在注重观察日常现实生活的同时,在创作《不平静的乡村》过程中,注意掌握并运用好了三个能力。即:运用掌控语言的能力、把握生活本质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运用掌控语言的能力包括:掌控书面语言的能力、运用包括方言在内的生活语言的掌控能力。书面的语言特点是规范、严谨、深刻、内涵丰富;生活的语言(地方方言)特点是浅显、生动、鲜明、幽默。如果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小说就比较贴近生活,语言脍炙人口,读者喜欢阅读。
把握生活本质的能力。只有把握了生活的本质,作品才能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社会主题是通过对生活现象及人物的真实描写,所反映出的社会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例如在“神川乡”《不平静的乡村》里,由于政治运动频繁,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包括计划生育等任务繁重,乡里的干部们人人都感到自危自畏,为了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干部们便不得不在不违反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不伤害老百姓感情的前提下“不择手段”,甚至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歪打正着去完成工作任务的。读后让人感到心情很沉重,情绪很复杂,五味杂陈。但是,正是这样真实地描写了“神川乡”的社会生活,才让读者读出了夏崇庆准确把握生活的本质,以及他本人在创作《不平静的乡村》时的立场,和如何开展乡镇工作的严谨态度。
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把类型化和个性化相结合,我的理解就是对所有人而言,人都有统一的共性,单就各自的每一个人而言,又各有各的个性。由此,绝不能用概念化的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简而言之,不论塑造类型化人物形象还是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都必须以对真实的社会生活观察为基础。塑造人物形象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对人物形象有充分的理解,把握好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在夏崇庆看来,小说创作要“发现”真实的“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掘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也许是受郁达夫这种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在夏崇庆的《不平静的乡村》创作中,他的自叙传主要体现在创作的真实性方面,即体现取材的真实。夏崇庆在创作《不平静的乡村》时,注重取材的真实,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他长期在基层工作,诸如发展烤烟、信访维稳、民事调解、报刊发行、抗洪抢险、应对媒体、清收税款、计划生育、抗击“非典”、退耕还林、防火防蜂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夏崇庆担任乡镇领导干部亲历亲为所做的工作。在创作《不平静的乡村》时,他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写了进去,既做到了客观真实,又在人物、时间、事件上适时适度加以“虚构”,使《不平静的乡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达到了时虚时实,虚实有度,达到的艺术结果,正如《红楼梦》所言:真到假时真亦假,假到真时假亦真,读者也容易接受。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我抒写,小说创作很难离开一个“我”字。夏崇庆和很多现代作家一样,是一位将自己赤裸裸铺在纸上进行描写的小说作家。
以上所谈,我没有用《不平静的乡村》的人物、语言、事件等加以旁观印证,读者可通过阅读《不平静的乡村》慢慢品味体验。对《不平静的乡村》的评介,仅是我的个人观点,一孔之见。如有异者可商榷,以便共同学习提高。
上一篇: 秋已来临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