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镜如与彭城中学
红色历史故事
侯镜如与刘家集彭城临时初中
(安徽亳州 丰万华)
城北一小(原刘家集第一小学)旧址,坐落在刘家集北头原开化寺旁边。抗日战争时期,由时任国民党军师长侯镜如主持,曾经办过一所很出色的初中——彭城临时初级中学,虽然只招收三届学生,但却为祖国培养了900多名有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州沦陷后,日军对徐州及苏北地区人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不断进行残酷的扫荡,实行了三光政策,一大批年轻教师逃亡、流浪。1941年,驻守在利辛县刘家集(原隶属涡阳县)的国民党二十一师(后为整编七十二师)师长侯镜如,发现难民中有几名教师投奔而来,还有一些逃亡来的青年学生和随军家属带来的孩子。老师无处教,学生无处学,于是他便召集徐州逃难来的教师代表朱大同、陈立波,学生家长代表和乡绅刘显荣、江巨久等十几个人座谈,提议办一所学校,大家一致表示赞同。经侯镜如提议,徐州来的教师朱大同、刘家俊、陈立波和地方上的刘显荣、江巨久等人成立校董事会,朱大同任校长,刘家俊任教导主任。因为教师和一部分学生是从徐州(古称彭城)来的,就取名刘家集彭城临时中学。
第二天,侯镜如就把师部从开化寺大殿搬出去留给学校作办公室,将八大处从开化寺周围搬到刘寨子,房子腾出来作为学生的教室。第一届五个教学班,招收学生(全部是初中二年级)250余人。学生来自当地和凤台、涡阳、阜阳、太和、蒙城等县。侯镜如亲手为学校门口贴了校长朱大同撰写的一副对联“抬头天下为公、俯首鞠躬尽瘁”,横批是“笃志善学”。学校开设国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科目。当时只有从徐州带过来的几本书做教本,课文都是一页一页抄的,抄一课上一课。教室小,就轮流上,一部分学生就在教室外面听。老师教得认真细致,学生学得刻苦主动,每个月侯镜如都给全校学生上一节大课,主要讲三民主义、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有一次,师政教处主任向他报告说,朱大同、刘家俊和另外两个教师是共产党员,在学校教书不太妥当,要求秘密逮捕。侯镜如听了将桌子一拍说:“我不管什么党,只要能教育学生懂得爱国抗日、知书识礼就行,就是好先生”!从而保护了几位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
彭城中学在刘家集收了三届近900名学生,为祖国培养了不少人才,毕业后大多都参加了革命,第一届毕业的学生中就有一百多人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有的成为高级将领或战斗英雄。1946年,朱大同任凤台县委书记,后转入部队任军政治部副主任。刘家俊,华东军区某团政委,后任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戴其中,1942年彭城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八路军,在淞沪杭战役中带领一个连奇袭敌师部,活捉敌人少将师长等18名团以上军官。他1959年任副师长,后转业到芜湖港务局任党委书记(副省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周边几个县的科局长、区干部中,有不少都是刘家集彭城中学的学生。在英美法德日本等国办过多次画展的著名画家李云才,他的初中生涯就是在刘家集彭城中学度过的。也有几十人加入国民党在台湾担任重要军政职务,其中担任师一级军官的就有六人。1944年春天,彭城中学的大部分老师回徐州,学校改成职业技术学校不再招收新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形势变化,朱大同、刘家俊和几位共产党员教师相继调走。学校于1946年初解散,接着,1948年在原址建立了刘家集第一小学的前身——刘集小学。
彭城中学留给刘家集的不仅仅是人才,更重要的是那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扎扎实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是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务实求真的教风学风,以及刘家集莘莘学子奋发努力的学习精神。(此文1988年原载于《志苑》杂志)
侯镜如(1902-1994.10.25 ):河南永城人,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并加入中国国民党。经周恩来介绍,同年冬加入*。侯镜如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南昌起义是贺龙部下的教导团团长,起义失败后被俘,出狱后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曾任国民党军师长、军长,1949年8月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在皖北驻军时,注重文化教育,筹办刘家集“彭城中学”,让副官买来文天祥、史可法、岳飞等民族英雄的画像送给驻地中小学校,挂在学校里供学生瞻仰,教育学生学习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在纪念侯镜如诞辰100周年时说:“侯镜如一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崇尚真理,不断进步,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原载《悠悠校园情》一书;发表于《利辛文史》第九缉143—145页;感谢曹福祥老师大力协助)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