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金汤湖的芦花

作者:张健 阅读:281 次更新:2023-09-28 举报

金汤湖的芦花

文/张健


陪伴着,陪伴着,中考的日子不知不觉越来越近了。

端午放了三天假,为了最后冲刺,学校在最后一天正常上课。早上和妻如往常一般,六点一过便闻铃而起,匆匆忙忙喊醒睡眼惺忪的女儿。一个准备早饭一个检查要带的各种装备,总之是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抱着资料袋把女儿送进校门的一瞬间,和妻不约而同地感觉今天我们好像是暂时解放了。

“我们去金汤湖吧,听说还是个网红打卡地呢,好好休息休息!”妻建议道。

金汤湖,听说过,离汤池不远,是个风景宜人的好去处,于是毫不犹豫立即驱车前往。

那是1958年人工兴建的一座水库,所建的坝高有十四米多,长有一公里多,总库容883万立方米。移步大坝放眼四顾,整个汤池“浓缩”在山脚下,真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湖碧水美人寰”的人间美景。

据说,秋风送爽的时候,是芦苇最为丰满诱人的成熟季节。那满湖大片的芦苇,苇叶渐白,苇穗裹实,婷婷玉立。有的高达几米,大拇指般粗壮。整片芦苇犹如等待检阅的千军万马,阵容异常清洁齐整。待饱满的苇穗由淡紫转为粉白,芦花盛放,蓬蓬松松白花花的一片。风乍起的时候,苇絮随风悠悠地飘飞,弥天盖地,形成一副壮观的“芦花飞雪”图。这样的景观一直持续到来年春天。冬季时节,如天空飘下白雪,雪花与芦花共舞齐飞,令人目眩神摇,难以分辨。

可惜,来的季节不对,如此美景我是无眼福享受了。

不过,四季的金汤湖景色却是美的。

远远望去,湖堤对面,有座形态逼真的虎形山,宛如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终年雄踞于此,像是在守卫一湖尚待人们去精心开发的宝藏。虎形山又以其庞然身躯,将金汤湖分割成两个湖泊,由于湖面开阔,在阳光普照下碧波荡漾,浩浩湖水便成了一湖名副其实的“金汤”。

云在天上,天在湖中,湖在梦里。

妻子开始快乐地沿着湖边一路走着,跑着,笑着,在湖边不同的观景点留下自己的流年记忆。而我,看着湖中已成气候的芦苇丛,却不知不觉在想着一出与此地有关的庐剧故事《打芦花》。

闵世翁继室李秀英,虐待前妻之子子骞,以芦花代棉絮缝衣。闵世翁常年外出,年前自异乡回家,见来迎接的子骞在寒风中索索发抖,极为猥琐,以为不喜欢自己归来,于是一鞭子抽了过去,漫天芦絮飞扬。一声“爹拿树枝将儿打!棉衣破芦花飘令儿心寒!”唱出,满场动容。

当然,闵世翁发现后,归家责妻,并请来岳父岳母,欲休秀英。再后来,子骞自甘委屈,求父留母,秀英悔悟,一家和好,又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大团圆结局了。

我在湖边,想着想着,也笑了。原来几千年前,即使是家中有些殷实,超出一般百姓家很多的这些地方社会名流,觉得亏待孩子的标准,无非也就是吃饱穿暖而已。

而不知不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觉得亏欠孩子的标准也是越来越繁杂了。

没有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才艺;没有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没有帮孩子找到最好的老师;没有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最后,她没有上一个好的大学,没有找到一份相对体面而快乐的职业,于是我们又愧疚了。

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个同学说,伴读的六年里,她每天精心给女儿准备一日三餐,仅仅是早点,每天都有七八种而且不重样。

一个朋友说,为了帮上了高中的孩子提高数学成绩,他每周有两三天晚上必固定去接一位已退休赋闲的老教师到家,待到辅导孩子结束,再把老师送回,如此,三年,风雨不动。

辅导班推介会上,主持人声嘶力竭吼出的那一道道小学数学神题,居然让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一时无所适从,于是我们的心在哆嗦。

看着中高考越来越高的录取分数线,一分之差干掉千人的惨烈,于是我们的心也在哆嗦。

女儿小的时候,每次带她去北京,我是必抱着她在北大门口合影的,我坚信她未来一定会昂首挺胸的迈入这里。

上了小学,我忽然觉得只要是个985,甚至是211院校也挺好的。

当女儿进了初中,我真的觉得其实本地的大学也是挺可爱的。

可即便如此,望着每年动辄超过一本线几十分的本地大学,我们的心,于是,又开始哆嗦了。

有人说是“内卷”,但又岂止是一家义无反顾投入了这样的“内卷”。

风吹过,远处传来银铃般的笑声,是几个初中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快乐地在湖边玩耍,今天,是他们的假日。

仿佛,双减的政策已经从他们这开始了。未来,又是什么样的呢?

恍然惊醒,今天,好像,似乎,我应该是来玩的吧?

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待到了秋天,漫天芦絮陆续飞起,谁知最终又落向何方?

唉!不想了,珍惜湖边半日而已!


上一篇: 体验农耕文化 感悟幸福生活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