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翠云廊”
“叹为观止”----“翠云廊”
·翟 峰
2023年7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乘坐高铁过中原、进关中、穿秦岭、越巴山入川考察的第一站,即是位于广元市剑阁县剑门雄关附近的翠云廊。在此,总书记发出“叹为观止”之感!
古老的神州大地,有一条起伏于连绵山峦、跨越于沟壑深涧、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的莽莽苍龙。
这是一条令人惊叹的具有“三百长程十万树”之美称的绿色长龙。
“她”,就是古道与古柏相伴而存、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辉的地处四川广元剑门古蜀道上的奇观“翠云廊”。
“翠云廊”之所以素有“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的诗意传承,即因其长达300余里的古蜀道之两側,居然植有古柏逾万株。
2023年7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乘坐高铁过中原、进关中、穿秦岭、越巴山入川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位于广元市剑阁县剑门雄关附近的翠云廊。
总书记沿着翠云廊古蜀道健步向前,不时驻足凝视动辄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古柏,不时深思熟虑地感慨道:
“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
“有点没看够的感觉。”
“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总书记对翠云廊“叹为观止”之感慨,即不仅令人蓦地遥想到了这条充盈着让无数来此观赏的中外游客津津乐道的秦关汉月、唐风宋韵之古道传说故事和诗句名篇。于是,即令人尤其要对总书记“叹为观止”之感慨,予以更深层地解读、回味和思考——
须知,“叹为观止”的原义,虽是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看到舜时的乐舞而十分赞叹,说看到此其它就不必再看了。然而,此后更多的是赞美对自己所看到的某一事物的好到极点、无与伦比!
作为连动式语法、动宾式短语的“叹为观止”之成语,在我国一直多用来形容对于美景或者美好事物的感叹。
如出自清·王韬《淞隐漫录·海外壮游》的“生抚掌称奇,叹为观止”之“叹为观止”。
再如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请已”之“叹为观止”。
又如出自历史小说家杨书案《九月菊》“有的雄拔,有的沉劲,有的端庄,有的挺秀,皮日休无不叹为观正”之“叹为观止”等等。
以上,可谓皆是“赞叹所见之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的!
而今,出自世界东方神州大国领袖之口的“叹为观止”,不仅对广元剑门雄关古蜀道翠云廊来说,其意义非凡而深远,且对“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我们前人留下的财富”的我国罕见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以及“靠的是时间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而植成的大自然生态美景来说,更是其意义非凡而深远!
的确,康熙三年剑州知州乔钵《翠云廊》中的“三百长程千万树”等诸多佳句,已让众多中外游客对人字形分布的以剑州古城为中心、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151公里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的翠云长廊,有了“叹为观止”之感。
然而,当我们如今再次置身于翠云廊这条古蜀道之中,即难免蓦地联想到,那令人尤为难忘的2023年7月25日这天,作为新时代14亿多人口的大国领袖,亲身莅临翠云廊古蜀道,亲口发出了对翠云廊古蜀道“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有点没看够的感觉”之叹。
领袖独有情钟之叹,促使我们再次细酌眼前的翠云长廊古道——
现实中翠云长廊满目青苍之道,神若《剑州柏树》中的“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的情景之活现。
而在“石板路向前、古柏向上”的这条古蜀道交通大动脉的沿途两侧,既能通过对古柏里的宋柏、隆中对柏、剑阁柏、帅大柏……之细赏而体味到其中更多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对流传千古的《蜀道难》等群星闪烁、熠熠生辉之名篇佳作,有了更多的切身感悟。
而对这条古蜀道上延续传承的“五丁开道”之传说、“萧何月下追韩信”之美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传奇、女皇武则天童年故事等传闻,则难免有更多地深悟和慨叹……。
而细品乔钵《翠云廊》中的“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怒。两行古柏植何人”,即难免会引发特问:是啊,这些古柏究竟何人所植?
是的,造就翠云廊如此宏伟壮观的人工植树规模,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起先秦、经蜀汉、至明朝”的至少七次先后大规模的植树运作,才得以形成今天之如此之奇观的——
第一次大量植树,即在秦代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蜀中大量伐木建造阿房宫,一度使“蜀山兀,阿房出”。百姓们对朝廷的滥砍乱伐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忿,即下嬴政之令,要求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驿道,并在其驿道两侧大量种植所谓“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之松柏,以此彰显其天子之威仪。于是,百姓们不仅对此时所栽柏树即称之为“皇柏”,而且将此时所栽柏树的长驿道统一称之为“皇柏大道”。
第二次大量植树,即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当年,蜀汉大将张飞驻守阆中,任巴西太守。而因剑州(剑阁)此时既系连接巴蜀西暨成都到中原之交通要道,又系经济军事政治的重要枢纽,故而刘备即专守于成都,而姜维则专驻于剑门,以此而实现当时蜀国军事战略上的遥呼相应。故此,为方便此时军政羽书之往来,张飞在其任期间即下令修缮官道,严令剑门长驿道沿途两侧要广植柏树,以此既实现以树为路标、加快文书传送、快速完成军旅运行之目标,又达到以树护路养道之目的。故此,当地老百姓的后人为缅怀蜀汉大将张飞,不仅将此时所植之柏树皆称之为“张飞柏”,而且将剑门长驿道两侧种满柏树的道路称之为“张飞大道”。
第三次大量植树,即在东晋元帝时期。
当时,作为道教发源地的剑阁,道教风行一时,当地人们亦将种植“风水树”作为其风水俗术。故此,朴实的剑阁民众即将其在剑门长驿道两侧添植的大量松柏称之为“栽风脉树”,以此耀示本地不仅多代物阜年丰,而且还历代频出名人。此外,当地民众还将其所植柏树称之为“晋柏”。而当时的尚书郎郭璞,还为此专门写下了雕刻于石碑上的“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刻石勒碑,以崇教化”之《种松碑记》。到了宋代,石碑风化逐渐剥蚀。于是,剑阁当地人即专门诚邀川域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重书碑文。而此碑现仍完好保存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西武连镇的武连觉苑寺之中。
第四次大量植树,即在南北朝的北周时期。
当时,人们为了计算道路的里程,就在路两边垒土堆,每隔一里作为标记。后来发现土堆会被雨水冲散,故即改为推行“一里栽一树”之种植行动。如此一来,金牛古道即迎来又一番规模浩大之植树活动。为此,当时的《日知录·道路·官树》还详尽而明确地记载道:“北周文帝时于全国推行韦孝宽在雍州执行的‘改土堠为道里植树,既免修复劳苦,行旅又得庇荫’之办法。命令全国各州‘植树表道,理夹沟以通水潦,一里一树,十里三树,百里五树’”。
第五次大量植树,即在唐玄宗天宝年间。
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之爱情故事,可谓在我国似乎系家喻户晓。而历史上的我国诸多文人墨客亦以此为题材而写下了与翠云廊古蜀道相关的诸如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成名之佳作。相传,当时杨贵妃尤为喜好品尝荔枝,而距长安最近的荔枝产地只有四川合江。然而,因荔枝娇贵且保鲜不易,故为保证荔枝鲜味且缩短其在路上之时,唐玄宗即下令地方官员整治剑门至合江之道,要求沿途长驿道两侧必须大量植树,为荔枝遮风挡雨。故此,当地百姓即称该道为“荔枝道”。尔后多年,当地老百姓不仅不断在原沿途延伸的遮荫树道的两侧补栽柏树,而且还将其遮荫树道戏称为“爱情大道”。后因其道之树愈发密集,故而剑州古柏亦愈来愈具规模。
第六次大量植树,即在宋代的宋仁宗年间。
当时,宋仁宗诏令:“自凤州(今陕西宝鸡陕西凤县)至利州(今广元),剑门关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此系延伸到整个蜀道的又一次盛况空前之植树运动。由于利州及其剑门关的剑州古柏长驿道早已在历史上经过了前五次较大规模的种植和补栽,故而该次宋仁宗之诏令很快即收到成效。
第七次大量植树,即在明朝正德十三年间。
当时,作为广西人的李璧任剑阁知州。因此时战事刚平,剑州城垣破败,生灵涂炭,百业待兴。李壁走马上任之后,既带领当地人开山凿岩、推土填沟,用石板铺砌了一条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长达300余里的官道通途,又为防止山洪冲塌该生命线,还下令沿路官员暨百姓须在已整治的官道通途两侧大量补植柏树,同时还严令在此官道通途上“官民相禁剪伐”。故此,在剑州延伸的该条长达300余里的官道通途上,前后共种植多达10万株松柏树。此后,剑州水陆交通无阻,货物流通顺畅。于是,该长达300余里官道通途之百姓,为缅怀剑州知州李壁之功绩,既称此时所植之树为“明柏”,又称此时所植之树为“李公柏”。于此,该条宛如一条悠悠绿色长龙之路,即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今举世闻名的“翠云廊”。
鉴此可见,翠云廊古蜀道的古柏之所以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确实是离不开历朝历代相关官员和当地老百姓的种植活动的。然而,其更离不开的是,现代和当代的各级官员的代代重视和呵护,尤其是现代和当代当地广大老百姓的持续种植、补种和养护、守护。
于是,在经历了从古代“官民相禁剪伐”禁令、“交树交印”等制度,再到经历了现代和当代“官员离任交接”“林长制”“树长制”等“代代种、时时护、人人护”制度之后,历经千百年时光风云变迁的翠云廊古柏,仅在广元市剑阁县境内的200余里的古驿道上即完好保存下来约7900多株。其中,翠云廊古驿道之西段现存古柏1970株、南段现存古柏4300余株、北段现存古柏1660余株。
尽管,翠云廊古驿道之西、南、北这三段的行程及株数,虽比“三百里程十万树”有其甚远之别,但其宏大之气势却依然尤存!
何况,翠云廊古驿道上还有众多成林成片的中、幼柏树群体为之而衬托。如今,远望翠云廊,即感其极象一条莽莽苍龙,逶迄于曲折的山间古驿道上;身临其中,又感其宛若一条浓绿欲滴的翡翠画廊,通过其溢彩流辉的绿光绵绸,将您簇拥缠裹于皇柏古道之中。
于是,您能从中深深第体会到:原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翠云廊古蜀道并对其情有独钟,确因翠云廊深扎之根基在于其不仅是“前人留下的财富”,而且其“不是一天植成的”。而翠云廊能有今天的如此气势,则“靠的是时间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
于是,您会对总书记亲口发出的“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有点没看够的感觉”,以及总书记意味深长指出的“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更多感悟。
于是,当您置身于翠云廊这条古蜀道之中,不仅会情不自禁地重温人民领袖对其“叹为观止”之非凡深意,而且还会全力以赴地主动去挖掘出更多的与其相关的丰富历史渊源——
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
其“皇柏”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是罕见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
皇柏护皇,古道说古。皇柏古道的核心景区翠云廊,自三国蜀汉时张飞植柏始,确实是历经东晋元帝、唐代天宝、北宋仁宗、明朝正德等七植柏树而成此景的。故而终得如许架构,铸就了巴蜀奇伟之翠云长廊!于是,翠云廊古蜀道较之于罗马古道即尚早数十载,故其与日月即同享“三百里程十万树”之壮誉,且一惊天下,无与伦比!
翠云廊雄伟的气势、翠绿的雄姿、博大的胸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描绘讴歌。如若清初剑州知州乔钵观览其行道古柏后,即题写了后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剑州路柏”雅名之诗《翠云廊》。
可见,翠云廊古柏确实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而且系我国历代为民官员和古代、现代、当代广大勤劳朴实的当地百姓以其不断种植、养育和守护之功而为世界奉献的迄今为止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世界第一古道”!
可见,翠云廊古柏不仅是一组树的序列、树的休养生息、树干的粗大和蚀朽,而应是历代为民官员和朴实的人民群体站立之宏伟姿态、历史沉淀下来的恢宏史诗、全世界独特的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
翠云廊古柏的价值连城,无法用金子斗量;翠云廊古柏的文明深邃,无法用哲学诠释!翠云廊古柏是自然和历史在现实中的交融,翠云廊古柏使自然和历史汇集成的宝贵财富成为世上的绝无仅有!
翠云廊上的古柏呵,参天蔽日,形状奇异,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翠云廊上的古柏呵,与青石铺成的驿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平行, 或假石级而上下,或伴清溪小河而流淌,或在峭壁石崖中徘徊,一路穿山越谷,蜿蜒于川北大门广元市剑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
在翠云廊古蜀道的古树里,其中不少古柏之树龄早已逾千岁。每当漫山遍野渐渐渐恢复茵茵绿意之时,四季青葱的翠云廊古树即显其活灵活现之苍翠。二十世纪以来,勤劳朴实、聪慧心灵的广元剑阁人民根据翠云廊古柏的万千形态,风姿各异,以及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为其取了诸多美名。如以长势命名的“鸳鸯树”“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白象吞石”等;以粗壮和树龄命名的“帅大柏”“寿星树”等;以史典命名的“状元柏”“阿斗柏”“望乡柏”“石牛树”等,真是“千姿万态羞雷同,史传皆于树名中”呵!
饱尝岁月风雨的翠云古柏,不仅姿态奇异,富有传说的奇趣,而且还有奇特的树种。其中一棵柏树,远看象松,近看似柏,当地人叫它“松柏长青树”。据专家考察鉴定,这棵树是一个濒临灭绝的古老树种,我国林业科研部门故而独特命名其为“剑阁柏”。
在翠云古柏中,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既如擎天大柱直抵蓝天,又若刚直不阿、俨若泰山之品格,故而人们称之其为“泰山柏”;有的枝干舒展,象舞蹈家那样体态轻柔,婀娜多姿,故而人们称之其为“仙女柏”;有的躯干弯弯曲曲,盘旋而上,宛若苍龙腾飞,故而人们称之其为“飞龙柏”……。
在翠云古柏中,还有一些古柏,因其两株盘根错节并干同根之下,形同连理,相依相畏,宛若依依相爱的两位恋人,静静漫步于翠云青碧朦胧之间,即显别有一番情趣和风味,故而人们即特别称之其为“夫妻柏”。
而当您轻轻漫步于翠云廊古蜀道蜿蜒的石板路上,侧耳倾听清风拂其树干发出的美妙声音之时;而当您静静伫立于翠云廊古蜀道的参天古树下,细细品味其松柏木的清香萦绕自己鼻尖生发出的那种沁人心扉的独特清香之时;而当您无意间偶然抬头举目于翠云廊古蜀道上空那疏疏密密织成的绿色幕帘,从中感受缕缕穿透树荫之爽畅阳光带给您欢快之时……,您既会瞬间顿感自己似乎已骤添了些许才气和灵气,亦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和经济财富”有了更多深慨和感悟!
千百年来,因历代廷朝官员之重视,上任、下任造册移交制度之延续,即使其翠云古柏成了至今国宝。而这些被称之为“皇柏”的古柏树,虽有“朝迁保护,朝迁所有”之意,但实际上更有历朝历代广大勤劳朴实的百姓,为其彰显的实务之为、实绩之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翠云廊古蜀道,确非一代一时之功!
多年来,成群挺立的古柏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秦蜀通道,为行人遮荫蔽暑,抗御寒,指引道路,给中外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而当无数行人、无数中外游客沿着幽深的翠云古道探奇、寻幽、访古之时,既可领略其秀美壮观之景色,又可在清代文人因面对“翠云廊,苍烟护,回柯重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塔留句,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阁路”之动情画面而留下的绝妙古诗句中,找到各自的雅托所在。事实亦如此,如当代的多年以来,当游于其中的无数中外各界人士和各地游客面对翠云这片拥有四百余亩一色古松柏之滚滚绿浪、一廊葱郁之莽莽林海时,无不对此纷纷称奇叫绝——
众多西欧和南美相关学者皆异口同声地说:翠云廊当属世界一绝,应该是世界上最早行道树的活化石……。
众多香港、澳门暨台湾游客皆异口同声地说:游剑门翠云廊古蜀道,其历史和现实意义或许远胜于去一次欧洲古罗马大道……。
多位中外著名电影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皆异口同声地说:翠云廊古蜀道是人工无法复制的天然摄影棚……。
多位中外著名考古学家皆异口同声地说:翠云廊古蜀道上的古柏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化石,其古柏群是巧夺天功的古柏展览馆……。
多位中外著名林业科学家和专家经多年研究翠云廊古柏后,皆一致认为,其柏树品种系世界独一无二,应定名“剑阁柏木”……。
而众多中外游客到翠云廊古蜀道一游之后,皆不约而同地感叹:这里的古柏,应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蜀道翡翠”。
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先后多次亲自莅临视察翠云廊古蜀道时,皆当即明确指示,要“好好加以保护”。
如今,作为二十一世纪新时代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领袖,既对翠云廊亲口生发出了“叹为观止”之感,又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之慨。而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谓更为深远、更为非凡!
“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既示意如今当地官员和民众,要更加认真对待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又示意其要更加珍视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大自然生命的平衡暨多样性。
“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既示意当今当地官员和民众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又示意其要更长久地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要更好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环境。
如此,这缠山绕岭、盘旋于重崖叠嶂之间的翠云长廊,乃至其廊道上令人陶醉、令人遐想的“千株万树环道左” “行人尽被浓荫遮”之雄奇秀丽景色,乃至其廊道上早已融进的不朽灵魂、创造歌颂、生活赞美,以及早已融进的持续给人以激励和鼓舞的“剑阁柏”等奇特树名和传说,皆不仅会永续为“稀世”之珍宝、永续为“中华古老文明”之象征,而且会永续展现其独特的“东方绿龙”之魅力、永续成为“珍视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之产物,永续成为“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之尊品。
古道蜿蜒,劈山开路、伸向远方。
古柏参天,扎根大地、枝繁叶茂。
往事越千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嗟叹,早已成为历史。而今,中国西部的版图上,绿水青山间,道路纵横宽。
总之,我们“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其既是人与环境相处之基本准则,亦是人与环境未来发展之延续基石。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护生态环境,让未来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今后,“叹为观止”的“翠云廊”之传奇,定会不断得以伸延。
沿着翠云长廊古蜀道眺望,守护地球和人类共同绿色财富、使其历史宝贵之遗珍在岁月长河中持续绵延且不断传递出生生不息之绿意与希冀,这早已是翠云廊古蜀道沿途人民多年来的强烈之愿!
沿着翠云长廊古蜀道眺望,中国式现代化大道如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景无限荣光:“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让我们再次走进翠云廊古蜀道吧,去那里感恩领袖之青睐!
让我们再次走进翠云廊古蜀道吧,去那里吸收天地之灵气!
让我们再次走进翠云廊古蜀道吧,去那里忆古抚今之柏魂!
让我们再次走进翠云廊古蜀道吧,去那里缅怀历史之永恒!
翟峰,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9月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12年6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作品涉及散文、报告文学、随笔、诗歌(散文诗)、故事等种类,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民间文学(故事)》《荒原文学》《大众文艺》等数十家报刊。其中,散文《苟贵的故事》获2009年中宣部指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全国征文金奖,散文《我心中的白衣天使》获中国作协中国散文学会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散文《阿芳的心愿》获人民网“2008北京奥运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诗歌《“冰天跃马”丝路行》《献给祖国六十华诞》《为“中国梦”而歌》《让土地说话》等分获中国作协、《人民日报》、人民网“放歌六十年”全国征文金博奖、第二届时代颂歌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全国乡土诗征稿大赛优秀作品奖等;近十年出版有散文随笔文集《翟峰履职笔记》《翟峰博客文选》《艺文杂忆杂议集》等,主编有《情系青山绿水蓝天》《为了家园更美好》等生态环境保护文集。
评论[28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