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八一”将至走东村

作者:高原晨钟 阅读:341 次更新:2023-07-30 举报

                     “八一”将至走东村【散文】

                                文/王世杰


        这是一个不大的塬面,如今遍地分布着一块连着一块的苹果园,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硕果累累的气象。就是这个极其普通和并不怎么起眼的小地方,曾经因为一群中国革命的先辈,在此部署指挥了一个具有非常影响力的战役,并且在这儿召开了总结会议,从此使这块黄土地深深地打上了红色的印记。这个地名叫东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北道德塬的腹地,风光旖旎,景色迷人。

        东村,一个乡间平常的村落。1935年10月11日,举世闻名的直罗镇战役之前,毛泽东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东村,在村西200米处的福严院塔(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与徐海东同志率领的红15军团会师,随即开始了直罗镇战役的战前准备工作,具体作战方案就是在东村一天主教堂里形成。毛泽东在这里听取汇报、组织会议、拟发电文、安排军务、部署兵力,指挥了直罗镇战役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指挥了直罗镇战役,取得了消灭东北军一个师又一个团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不仅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对以后红军同东北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震惊世界的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主席于11月30日在东村教堂内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并作了《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对此次战役的伟大胜利作了全面的历史性总结,指出直罗镇战役我军胜利的决定因素是团结一致、抓住枢纽、准备充足和依靠群众,充分肯定了鄜县人民群众对战役的重要贡献。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东村周围及鄜县地区的早期革命者,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动员人民群众参战支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贡献。直罗镇战役期间,东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了西北军委、中共陕甘省委、中共鄜县县委和鄜县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正是因此东村的名字被永远地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永不消逝的闪光点。

        凝立在东村会议旧址前几十米的石质台阶上,我环顾了一遍周围一排排的农家院、风景树木和大片的果园,忽然在脑海中联想起数十年前这里的情景,似乎看到了毛主席在教堂前的绿草坪上一边踱步一边思考问题,似乎听到了无线电台发报时那清脆的声音,似乎听到了毛主席在总结会议上洪亮的报告声……许久之后,我走近会议旧址,发现这是个四合院建筑形式,坐东朝西,三面环谷,独立于蓝天白云之下,寂静安逸。忽有几声鸟鸣,在空谷上回荡,倒给人以几分域外的感觉。

       在距教堂南侧30米处的沟畔下,有三孔面南的土窑洞,便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徐海东居住过的地方。我沿小坡缓步而下,在窑洞前站立了很长时间,脑子里不住地思衬着当初那些坚定的革命者,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更想到今天幸福美好的日子来之不易,他们的功绩彪炳千秋,激励万代。

       俯视教堂后浅雾缥缈的深谷,看着槐荫下的东村会议旧址,遥望果树簇拥之中高耸的福严院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思想意识中渴望出现奇迹,去极尽穿越时空,或者能够还原出当年这里发生过的一切,以作为心灵冲动的引子,并作为人生记忆里一个永远的存在。

        就在准备返回又登上了村口的石台阶时,我有意识地再回望了一眼那座四合院的房子,恍惚觉得它突然放大变成了一种精神,出现在了我的视线之中,使我的心头一阵发热。我虽然离开了这块土地,可东村却走进了我的心里。

                            写于2019年7月28日夜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延安日报》《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丝路金融文学网》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上一篇: “八一”临近访直罗

下一篇: 微笑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