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胡杨林,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作者:高原晨钟 阅读:507 次更新:2023-07-22 举报

              胡杨林,我心中永远的丰碑【散文】

                                   文/王世杰


        远旅瀚海吟风沙,笑傲戈壁写沧桑。比起百花千草和秋季山峦上的红叶更加壮丽、更富诗意、更显豪放和尊贵。这,便是早就走进我心灵世界的胡杨林。

        又是一个金秋,又是一年一度胡杨林美到极致的时月。我常常在想,每每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许多人会与我一样,对胡杨林憧憬与牵念的心理将会更加强烈。不是说我们多么地执拗或者故意去倾思、热爱深秋的胡杨林,而是分布在沙海里的那些孤植的、零星的、群聚的、形成规模的胡杨,呈现金黄色的叶子在秋阳里翩跹起舞,在秋风里摇曳鲜亮的色泽,倘若抵近或者徜徉于林间枝下,仿佛步入了童话般奇异斑斓的梦境,简直要绚丽和照耀得让人激动、震撼乃至疯狂。因此我们能不让这美丽的胡杨走进心灵、能不掏心掏肺地去接近去纵情去挚爱这兴许比那尘外仙境还要诱人夺人迷人的金色世界吗?

        能够在秋霜之后走近胡杨,那是人生路上一种多么的快事。不要仅听别人怎么讲或看媒体如何报道,惟有真正与胡杨对视,才能拥有感情的真正冲动。但见那胡杨盘根错节、千姿百态,有的苍劲,有的柔美,有的犹如庄严佛塔昂然挺立,有的恰似妙龄少女妩媚婀娜,特别是这金秋十月,所有胡杨的每一片叶子,活像染上了油画般浓烈的金黄色,又如一块精致柔软的绸缎,在阳光的抚摸下竟是那么地鲜灵通透、气质高雅、璀璨夺目和精彩绝伦,让人不能不叹为观止和心思跳跃。

        胡杨,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也是生活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她自始至终见证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走向荒漠化的过程。然而,因为她适应性强,生性倔挺坚毅,尽管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仍然有一定量植株凝立于浩瀚的大漠之中,被誉为沙漠守护神、英雄树和生命之魂。

        作为荒漠区域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胡杨的首要功能在于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土壤。千万年来,胡杨在极其严酷和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下,不悲不泣,不畏不惧、不屈不挠,不离不弃,默默地守护在边关深漠,为维护大地生态环境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努力。其实,胡杨的作用与贡献,绝不可用一般的数字来简单评论与估价,她们能够真实地存在于茫茫沙海,已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了。

        在人们称之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地区,曾经的楼兰古国鼎盛一时,声名远播,当时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和交通驿站。这里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其拥有覆盖率至少在40%以上的胡杨林,是该地区吃、住、行的必须资源。岂知在存续800年之后,楼兰从地平线上突然神秘地蒸发,成为了千古之谜。历朝历代不乏有人探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人为砍伐或病虫害侵袭等因素,造成植被消失殆尽,致使风沙肆虐,大地固沙、蓄水功能下降乃至河流改道或断流,居民们被迫迁徙他乡。当然,这只是没有确凿佐证的猜测而不得定论。据有关史志记载,我国清代大西北干旱地仍“胡桐(即胡杨)遍野,而成深林”。说到后来由于胡杨林退缩、保有量有限而使她显得格外金贵,难免是过去种种的人为原因所带来的尴尬局面。所幸我国如今新疆塔里木盆地胡杨保护面积达到3800平方公里,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及宣传委员会评为“中国塔木胡杨之乡”;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南部集中连片、密度较高的198.79万亩胡杨林被上海大吉尼斯授予“最大面积的原生态胡杨林”称号;还有内蒙古额济纳旗拥有26253公顷胡杨林国家级保护区等等。这些美丽的值得骄傲的自然资源,不仅为抑制荒漠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也给人们的旅游活动增色添彩和赋予了浓郁的诗意。

        光阴荏苒,千古轮回,浩瀚沙海中,有的胡杨树饮恨僻隅、泪尽荒漠,有的胡杨林渐渐消失,遗憾连连。然而相应地也会有新的胡杨树出现或可能成群成片地撑起生命的绿色,甚至在许多其它植物根本没有条件生存的地方,胡杨却能奇迹般吐出芽叶,给无垠的大漠戈壁点染出一缕缕生机。与其说胡杨是沙漠的守护神,不如说是我们人类最无私的朋友。因为人类需要沙漠不再扩张,土地不再有荒漠化的威胁,城市乡村不再遭受沙尘暴的袭扰。

        人们把胡杨看得特别重要和无上尊贵,即就是使用再怎么华丽的辞章来肯定、赞美和褒扬也不为过。外表平素却性格刚毅的胡杨,静静地伫立在茫茫大漠的尽头,抵御着朔风,忍受着酷热,抗拒着极寒,以不服输的可贵精神竭力地坚持着,那种豪气,那种雄心,那种神韵,是别的树种所无法比拟的,更会给游人心灵以超级的震撼、碰撞与熏染。

        天下人称颂胡杨是“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杨,一亿年的历史”,足以阐明了胡杨用漫漫三千年的时间来思考与换算生命的过程,不仅留下了苍凉、凝重和悲壮,也积淀和修炼成了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品质、意志力以及无与伦比的生存能力。当身躯走向老化时,她们会逐渐自行断脱顶端的枝桠与树干,直至降低到三四米高时依然枝繁叶茂和楚楚动人,直到寿终正寝也站立不倒,展示出最后的风姿。

        被干渴和炎热折磨至极点的胡杨,当然对水源有着强烈的企盼与向往。虽然她具有超常的生命力,却也无法经久地生存在严重缺水的环境中,只能是选择在有水源的地方试图安身立命。如若在沙漠中某处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那就定能判断出此地曾经有水流过。为此有人将胡杨称为“不负责任的母亲”,随处留下子孙,却不顾其死活。其实,这是一种对环境条件制约的万般无奈,也是对胡杨不公平的责怪与评判。

        深秋虬枝惹怜心,浩漠琼株染成金。魅力无穷的胡杨林,惟有在傍晚日坠西山的那个瞬间,太阳变红了,雾蒙便浓了,金光变柔了,一切都变得朦胧、悠远和恬静,整个穹空被渲染得意韵萌萌,分外盈目。那胡杨,那夕阳,那气场,成了人们心中的诗,成了人们梦中的画,成了人们思想意识中不落的精魂。而这深秋胡杨的碧丽、张扬和奇异,便是这诗画与精魂中最高端的极品。这也由不得我在暗暗地思衬,或许这胡杨的倾世风华都在此刻柔美、矜持、静谧到了顶点,让所有的内涵与精彩都在此时妩媚绽放,以感动广漠、感动时空和感动有缘人。

        时光从肩稍悄然远去,胡杨那金色却在慢慢地缠缠地绵绵地与我拉近距离,不时还偶觉这胡杨已经拟人化,那悠然的心性,正朝着我温婉地开放。这也是那年十月在观赏额济纳胡杨林时的切身经历与感受。当时有点惊异的我站在胡杨树下,目睹那密密的枝叶以湛蓝高远的天空为背景,于风中翩然起舞,或似苍龙腾跃,或如虬蟠狂飞,或若窈窕女子舒展身段,仪态万千,掠人魂魄。被这铺天盖地的金色包裹着簇拥着感染着,我恍惚有了眼前这片大地就是纯粹金色染成的感觉。因为我已在这完全让人忘乎所以的意境中找不到了自己。

        身心松弛,定下神来,仔细端详那每一棵萦绕着丝丝神韵的胡杨,无不让我感到了一份朴实无华的宁静、一份坚定不渝的信念、一份勃发无限的生机。这情,这景,这意,让我痴痴地醉了,醉得深沉,醉得无言,醉得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凡念。因之想起有人说内蒙古最美的地方不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而是额济纳胡杨林。也就是那时,让我打内心深处对胡杨产生了浓厚的崇敬之情,也真正懂得了生命的美丽生命的真实生命的伟大。

        总会让人心房震颤和无法忘记的胡杨林,粲然入目,静然入心,婉然入魂。在我的心目中,那令天下人感佩和推崇的胡杨,就是一份从容,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声呼唤,就是一段箴言,就是一道圣洁,就是一抹希望。她,没有青山绿水相伴,没有竞绽繁花点缀,没有奇草蝶飞相拥,没有雀鸣燕舞相颂,只有对生命的企望,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耐得住挑战,只需点滴雨露,只需一米阳光,只需尺寸绝不起眼的落脚地,便能执著不渝和一如既往,在不毛之地扯起了一道道足以穿透我们灵魂的风景线。尤其是那独立于大漠深处的一株株孤寂的胡杨,自强不息,自我陶醉,自成一景,让人远远望去,会肃然起敬,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慨叹之余,定是抑制不住感情而凄然落泪。

        轻拂胡杨,赏尽光华。那每一树都是意,那每一枝都是情,那每一叶都是念,唯美了这一季秋色。我们在放情领略胡杨林的景色旖旎和高雅隽秀的时候,绝不应仅仅只注重视觉上的一时怡悦,而要参得透胡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禅悟和启迪?如果所有国人都能有胡杨那般坚韧不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我们的民族复兴和中国梦何愁不得实现。

        我爱喻示着希望的胡杨,我爱为瀚漠点染绿色的每一棵胡杨树,我爱那小块的连片的大面积的胡杨林,爱得偏执,爱得深彻,爱得痴醉。因为,她仿佛一座丰碑矗立在我的心头,熠熠生辉,直至永恒。    

                                           2021.11.5.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延安日报》《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国家、省、市级纸媒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