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苏轼词赏析之三十一《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作者:岩青草 阅读:356 次更新:2023-07-17 举报


                                                              满 庭 芳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忠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遣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接到了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安置的诰命,序言里 “余将去黄移汝”说的即此事。 “雪堂”是苏轼在黄州东坡修建的住所,因在大雪中建成,故将四壁绘满雪景而得名。序言中的李忠览即苏轼之友李翔,字忠览,湖北兴国(今湖北阳新)人,《兴国州志》记载:翔多学善吟,苏轼谪黄州,每过访之。” “会”相逢之意,听到东坡将去汝州安置的消息,李翔特意赶来相别。这是一篇告别词。

      朝廷的诰命,虽是将苏轼从离京城更远的黄州调到较近的汝州,但罪名未销,官职也仍然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却要放弃稍稍安定的生活,刚刚熟悉的环境,离别诸多新结识的邻里好友,内心的悲愤、无奈、不舍良多。词的开篇“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起笔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的首句,作者翘首西望,悲声长吟:我又要走了,我将归去哪里?我多么想如同陶渊明一样可以回归故里,可是家太远了,在万里之外的岷峨。作者借家远难归隐戴罪之身未除,不得自由之哀叹。“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将近半百,时日有限啦。这句词里更有岁月空老,一事无成的悲凉,这年苏轼已四十八岁。“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苏轼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元丰七年四月接到改任汝州团练副使的诰命,已是四年零两个月,期间元丰三年润九月,六年润六月,凡经两度闰年,所以称“再润”,“坐见”,恰好遇到之意,一个“再”、一个“闰”都有重复的意思,加强了时间长的意象;“儿童尽楚语吴歌”写出了在黄州生活的深入,黄州一带旧属战国楚地,后又为三国吴地,所以称“楚语吴歌”,孩子们已经是“楚语吴歌”的黄州人了,这一句虽是白描,却满含深情。“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上一句写自己对黄州的留恋,这一句写黄州对自己的挽留。以“山中友”写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渔樵农夫,陪伴自己度过四年多贬谪生活的邻里乡亲,“鸡豚社酒”,对黄州欢乐时光的回味。“相劝老东坡”,友人们劝自己不要离开黄州,在黄州东坡长久住下去,这里的“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的所在, “老”是动词,终老之意。

      下篇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云何?”说什么呢?起笔又是一声深沉的感叹,悲叹自己身不由己,不得不走,频繁迁徙的无奈。下一句“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语气陡然转折,一个“闲”字宕开种种悲情愁绪,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再以秋风、清波回答朋友的劝慰,此一时再现了东坡豁达、乐观、坚定的本性。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在中国诗词中“柳”有“留”的含义, “堂前细柳”即是指东坡曾在雪堂前植下柳树的实际,也是说“留”,留下情谊, “好在”庆幸之意。 “莫剪柔柯”不要砍伐柳树柔嫩的枝条,是说留住这份情感,记住我,不要剪断这份思念, “柔柯”二字正是思念之情柔软、绵长的意象。末一句“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是说,告诉乡亲们,我还会回来再与大家一起垂钓、捕鱼的。

      尽管身不由己,被再度迁徙汝州,但东坡用词平和,用情深厚,与初次被贬黄州时的惶恐与不安相比,已平静许多。他历数黄州身边之物:亲自建造的雪堂、开垦出的田园东坡、孩子们的楚语吴歌、邻里君子、鸡豚社酒、堂前细柳、渔具蓑衣,这些景物包含了他对黄州的深厚感情,这是他的第二故乡。岷峨的故乡不容他返回,刚刚安定、熟悉的第二故乡又将被迫迁徙,内心的愤懑、苦恼,深沉地写在了这篇《满庭芳》上下篇的开头。词的下篇, “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似乎稍有排遣,但随即还是被浓浓的留恋、悲哀之情笼罩,用恳求的语气,请黄州的父老乡亲们,留住柔弱的柳枝,翻晒曾使用过的渔具蓑衣,寄希望于还能够回来,读来感人至深。

      黄州是值得东坡留恋的,在这里他完成了753篇诗词歌赋和散文,包括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及《前赤壁赋》《赤壁赋》等等;在这里他融通儒释之道,没有了顶真、耿直与愤怒,散发出温暖、亲切、大度和宽和的人性光辉;在这里他脱下长衫,亲自荷锄躬耕,与平民百姓有了最密切的接触。在人生最后时光,他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黄州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上一篇: 寻梅踏香

下一篇: 悲悯与文学(15)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