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故事(散记)
小时候,小孩常常坐在大榕树下,老人手捏着长长的水烟筒,一边吸着烟筒,一边给小孩讲故事。此时,那些故事和他老人家的脸都裹在飘飘沉沉的烟雾里。几十年如一日过去了,我们花与梦的年龄,欢笑的青春,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老一辈了。然而,小时候脑海里的那些故事也变成了古老,成为远去的故事了。
在这些古老故事中,有些故事早就忘记得一干二净,可是,有些故事犹如一条蚂蝗,一旦它爬上你的脚,想拔掉也拔不掉。这些古老的故事,尽管所发生的时间、地点都远去了,但是,它带给人的启悟是丰盈的,令人不能忘怀的。
在我的脑海里,《塘猛宣传队》的故事挥之不去。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9年)。那是学样板戏演样板戏年代。当年,尽管人们生活贫穷,但是,村里依然组织起塘猛村历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艺宣传队,排练革命样板戏节目《红灯记》。
也许塘猛村(现改为文塘村)五十岁以下的人,尚未知道当年塘猛村也曾经有过一支响彻县内外的文艺宣传队。当年,排演革命现代琼剧《红灯记》,由于人物角色安排恰当,角色表演得淋漓尽致,服装道具鲜艳引人,一下子赢得观众的眼光。尤其是乐队仅仅是五六个人,可是,个个都能独当一面,演奏水平不亚于专业剧团。对此,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宣传队不仅走遍了公社内外二十多个乡村,而且还被邀请到定安、汀迈、海口、琼山等县市演出。应琼山文化宫邀请,塘猛村宣传队一年之内两进宫为观众演出,场场满座,刮目相看。使人意料之外的是,在革命样板戏满天飞的年代,塘猛村宣传队能够在素称全县文化中心之地府城演出有这样的效果,也是少见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应海口市郊区田头村的邀请,宣传队来到田头村为群众演出。说是田头村,其实村民并不是务农种田,田头村靠海,村民都是以出海打鱼为生。这天,听说塘猛宣传队要到田头村演出,村民们都提前收网返航。傍晚,他们从刚靠岸的渔船上挑选最大最好吃的海鱼,煮焖了整整一大锅鲜鱼招待宣传队。宣传队员像到亲戚家吃结婚酒一样,分别围坐六张大圆桌,放开肚皮大吃一顿。因为,塘猛村地处于塘猛岭脚下,不靠大海。对此,这一顿海味宴,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大开眼界。有趣的是,一位演员吃后,肚子里出现阵阵胀痛。此时,大家心情都显得有些紧张不安,担心影响当晚演出。可是,该演员上厕所后,肚子就渐渐无事了。这样,压抑在大家心上的石头一下子掉落到地上,释去重负。这个晚上,大家开开心心,振奋精神,以百分之百的精神投入演出,赢得田头村观众阵阵掌声,名声大振。可以说,宣传队为塘猛村赢得了荣誉,是塘猛人的骄傲,为塘猛村树立起一块响当当招牌。
塘猛村历来都是出文艺人才之地。四、五十年代,村里就组织起宣传队,逢年过节都为乡亲们文艺演出。六十年代末,村组织起这一支宣传队,参加人员以回乡青年为主,还有学生、乡村干部参加;年龄最大的是五十多岁;年龄最小的是十六岁;人数共有三十多人。大家团结一条心,刻苦耐劳,精心排练,一二个月时间,成功地排练出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演出两年多时间,宣传队就解散谢幕了。尽管演出时间短暂,但是,她给人们留下那一幕幕轰轰烈烈的场面,在塘猛村发展史上写下了难忘的一笔,也为塘猛人留下永志不忘的回忆。
五十多年过去了。塘猛村宣传队人员,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东奔西走。有人上大学;有人招工进厂、农场;有人当上新闻记者、工程师;有人当上教师、教授;有人当上医生;有人当上国家干部……随着时间的流逝去,如今,大家都跨入了古来稀之年,有些人甚至已经离开我们远去了。古诗云:“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他们为塘猛村创造的历史记录,已成为远去的故事,永远记载在塘猛村史册上。
(写于2023年6月19日)
附:
为了怀念这些曾经为塘猛村做过贡献赢得荣誉的人,现将塘猛村文艺队人员名单记录下来,供乡亲们分享。
队长:周日运
指导:周凤发
主要演员:
周传炯……扮演:李玉和,哈尔滨铁路工人、地下党员
周玉菊……扮演:李奶奶
吴美珍……扮演:李铁梅
李大南……扮演:日本鬼子鸠山
周日进……扮演:日本宪兵队长
周凤贤……扮演:日本宪兵队伍长
王 兴……扮演:哈尔滨警察局警长王连举
周日运……扮演:哈尔滨游击队队长
周传祯……扮演:地下交通员磨刀人
吴挺业……扮演:日本宪兵队士兵
周有山……扮演:日本宪兵队士兵
李邦彦……扮演:日本宪兵队士兵
王玉琼……扮演:邻居慧连
吴钟容……扮演:田大婶
吴妚荣……扮演:卖烟女孩
音乐人员: 周凤群、周凤南、周凤彬、周凤亨、周凤岗、周传林
击乐人员: 周传进、 周传香、 周凤开
后勤人员: 周传元 、周文盛 、周太胜、吴英明、吴英信
(鉴于时间较久,有些人姓名已经忘记。如有记错的或者漏掉的,请谅解为是。祝乡亲们身体健康,兔年大吉大利)
评论[2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