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红色直罗,心中一抹永恒的美丽

作者:高原晨钟 阅读:450 次更新:2023-07-01 举报

          红色直罗,心目中一抹永恒的美丽(散文)

                                   文/王世杰


        每次踏上直罗镇这片土地,总觉得与之有着几分特殊的亲近。这不仅是因为我有过曾经在此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更是由于这里是一块浸透了红色基因的热土。前不久有点儿按耐不住,我再次来到心中老是念叨的西川,虽然时值隆冬,可当深深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放目一碧万顷的山林与轻雾缭绕的河川之后,使我立时有了一种宁静致远和返璞归真的感觉,心情豁然开朗并怡悦了许多。

        随意走近曾经无数次逗留过的河湾,依然像已往那样没有目标地微微散步。对着山坡上挨挨挤挤的油松林发一阵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墨绿,就像动态的颜色向着四处徐徐流淌,使冬日里任性的萧瑟酷寒,好像要在这浩瀚森林的气势面前悄悄隐退。瞥一眼身旁,河水的性格显得比往常放坦了许多,虽然没有夏月那么欢快流畅,可显得无比简单、沉稳和静谧,让我似乎从那慢节奏中感悟出了生命不息的真谛。也许是条件反射吧,看到那晶莹剔透的河水,仿佛我的心海也在蓦然间澄澈得可以映照出自己的影子。又见河两岸那错落有致的一块块稻田,虽然此时没有绿色秧苗或者金色稻穗的装点,可依然让我感知到了大地的本真和给了我以无尽的想象。视线中不时有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儿疾飞远去,或者有几只在冰凌上跳跃和嬉闹,几声脆鸣过后,我还以为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步入了尘外。

        援立柏山之巅俯视直罗小镇的全貌,所领略到的风景不能不说这边独好。特别是那蜿蜒曲回的葫芦河,在略有温度的阳光下似动非动和熠熠发光,活像随风飘绕的白丝带,既柔美又壮观。再次遥望远处,雾蒙包裹中的山山岭岭影影绰绰,有着几丝淡淡的神秘气息。

        直罗镇,是散落在黄土高原上众多小镇中的一个。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岁月,当地也曾发生过许多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汉高祖元年,置直路县,因秦直道横穿南北而得名,汉光武帝元年,直路县废;唐武德三年,置直罗县,元忽必烈中统四年,直罗县废;元、明时期此间改设巡检司。唐初,秦王李世民率军与北方夷狄作战时曾经在直罗驻扎;今天南川口的胡家坡村没有一户胡姓人家,而是当年大将尉迟敬德于此为秦王护驾,之后便被取名“护驾坡”。也就是有过此番经历,秦王在登基成为太宗皇帝之后,将亲自品尝过且难以忘记的直罗大米御封为宫廷用品,使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贡米”至今仍然享有盛誉。

        特别应该称道的是在1929年直罗地区就有了中共党员,1933年至1934年间在南川李家沟成立了富县史上第一个党小组、党支部、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等革命组织,为1935年10月组建中共鄜县工作委员会、11月正式成立中共鄜县委员会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也就是在同月的21日,震惊世界的“直罗镇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部署和指挥下取得了胜利。在东村的总结会议上毛主席作的《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报告中说:“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正是由于打上了红色烙印,使直罗镇这片热土更是闻名遐迩,成为无数人向往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十年,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以及当地政府与人民坚持“红色道路,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沿葫芦河、川子河两条较大水系重点发展水稻、烤烟等产业,将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产业深度融合,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当地老百姓一直以来“山坡有’被子’,腰包有票子”的美好愿望。

         回忆往昔,直罗镇受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产业单一、资源利用率低等条件制约,人们说的“肩挑背扛毛驴驮,土窑泥路煤油灯,看病买药读书难,大雪封山足不前”便是当地人民生存质量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系列乡镇振兴措施的实施,全镇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境内有青兰高速公路、309国道穿镇而过,加之有黄(陵)直(罗)公路的衔接,四通八达,出行十分便利;还有村村通了公路、有休闲广场和安装了路灯,家家住房宽敞,户户生活富裕,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深化改革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老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变新了,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了,精神面貌也与以前大不一样了,而且对未来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再也不是过去那种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别无他求的“土老冒”了,而是正在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尤其值得特别称道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随着当地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品位的提升,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的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禁牧等诸多方面的努力,使直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境内的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更使千余种植物、150余种野生动物受到保护和得以繁衍生息。其中包括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杜松、陕西鹅耳枥、文冠果等多种国家、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以及金钱豹、黑鹳、金雕、水獭、鸳鸯、大天鹅、红脚隼等众多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同时有400余种中草药材遍布山野,成为当地难能可贵的可循序利用的取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于直罗镇深入践行了这一文明思想,致使当地的植被越来越丰厚,自然环境越来越优美。如果来了兴致走进森林,就会发现过去许多黄土裸露的地方已被林木覆盖,过去许多次生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或者更新为针叶林,说不上还会发现多了华山松、云杉、白皮松、雪松、桧柏、洒金柏等新的树种。根据当地村民反映,现在经常看到以前从未见过的鸟儿出现,野生动物在林间出没的频率也比以前有所提高。2021年3月6日上午9时40分,摄影爱好者郑秀宏在直罗镇杜家砭葫芦河流域意外拍摄到了一只朱鹮在浅水中活动的情景。由于朱鹮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能够来到这里觅食和栖息,说明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也从此让世人对直罗镇有了别样的看法和认识,更令我萌生了一种愿意全身心地去拥抱那美丽大自然的强烈欲望。

        无论是登上当年直罗镇战役毛主席指挥所所在的吴家台高地,还是抵近李家沟那林荫深处的水库岸畔,无论是走进群岭遮掩中的姜家川,还是穿梭于密林纵深的东沟,无论是凝立于高耸扶云的芸萝寺宝塔之下的松林,还是迈步远离喧嚣的石泓寺石窟高墙之外的小河边,映入眼帘的无不是如画的山水和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致。那到处平静和沉默的美,那山地情调幽雅的美,那遍野超凡脱俗的美,美得让人狂呼,美得让人落泪,美得让人窒息,仿佛那每一座山峁、每一道峡谷、每一棵树木、每一条小溪都流露着纯真、摇曳着朴实、散发着善意和萦绕着可以穿透人心的诗意,让我心动和情不自禁地去爱上那犹似植物园又像天然公园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乃至地表上的一切景与物,并且在我记忆的页面上不断地清晰和成为经久的存在。

        多少年来,直罗镇山青水秀、蓝天白云、田园旖旎的自然景观,就像过电影一样,不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这里本来自古就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的美誉以及拥有“直罗镇战役”这张红色名片,近年来又获得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国家卫生镇等殊荣,加之“直罗贡米”品牌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和有机认证,不仅给直罗镇的健康发展锦上添花,也使高原小镇那风景诱人、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声名远播,更让我觉得这儿已不是一个平平庸庸的山区小镇,而是我思想意识中的一抹永远不会消失的美丽。有时我会由不得在心里默默地对那生机盎然和恰像刚刚诞生的新世界去喃喃私语,毫不保留地倾吐自己的心思与向往。

        日月更替,轮回递进。如今的红色直罗在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尽管冬意瑟缩,然而那满目掠人魂魄的风景时时处处让我着迷,并从内心深处爱上了这块充满希望的黄土地,直至永恒。

                                           2023.1.23.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延安日报》《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上一篇: 正气与扭曲

下一篇: 一张救命联系卡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