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蜂
〔散文〕
钓 蜂
班祖恒
桂西多山林。山林给蜂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食物。
桂西蜂类繁多,有食用其蜂糖的各种蜜蜂,而更多的是食用其蜂蛹的胡蜂、黄蜂、黑蜂、土蜂等野蜂。因为不知道蜂类的学名,当地群众便按它们的个头、颜色、形状或居住习性等起名,有的叫马蜂、地雷蜂、白脚蜂,有的叫“星蜂”“南蜂”“懒蜂”“尾蜂”。这些蜂类,各有各的生活习惯,“懒蜂”“尾蜂”住在树洞里,马蜂、白脚蜂挂在树上,“星蜂”“南蜂”住在地洞里,地雷蜂则居于地面。蜂窝的形状,有像地雷、西瓜一样圆溜溜的,也有椭圆形和像草帽一样的,各不相同。
蜂蛹就是这些蜂类的幼虫和蛹,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丰富,风味香酥嫩脆,是真正的纯天然美味食品。自古以来,桂西的各族群众就有了吃蜂蛹的习惯,也是一种待客的重要菜肴。
过去,由于野兽很多,人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野猪等大头野兽,捕猎之,肉的量多,可以更久地改善生活,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庄稼,因为这些大头野兽,经常成帮糟蹋农作物,给田地造成危害,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影响。对蜂类这样的“小不点”,人们大多不感兴趣,刻意和专门去寻找的人很少,偶尔在巡山、过路时见到才顺便取之。当然,对那些没有捕猎大头野兽工具和技术的人是个例外。
蜂窝开始成形,蜂蛹繁衍增多,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份开始,直到农历十月左右才结束。
要吃蜂蛹,必须先找到蜂窝;找到蜂窝,才能烧蜂;烧蜂才能取其蜂房,赐出蜂蛹。钓蜂是桂西各族群众自古找蜂的一种传统独特技术,也是找蜂的一项特殊技能。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大量捕捉,大头野兽逐步减少,特别是近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一些大头野兽已列入禁捕之列。同时,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市场越来越繁荣,蜂蛹便成了桂西各地餐馆、饭店、酒楼的特色菜肴,以致蜂蛹价格不断攀升,目前每斤卖到120元左右,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些年,每到这些季节,不少人就专事钓蜂、烧蜂来卖,赚取大把的金钱,钓蜂自然而然成了一些人季节性的专业工种。
一般来说,蜂类往往飞往离窝很远的地方觅食,很不好找。但是,再难找也难不倒熟悉蜂类习性的人们。蜂类的食物主要是动物的死体和树脂等,如果找到一棵有酸臭树脂味道的树,无异于找到了蜂窝的线索,因为蜂类一定会来到这里觅食,这样,钓蜂人便可在这棵树旁“守株待兔”;或者是拿着腥味浓烈的鱼肉,也可以引来觅食的蜂类,钓蜂人便可以寻机钓蜂。
所谓钓蜂,就是将细小的丝线绑住鸭、鹅绒毛,让丝线形成圈状,丝线预留“圈套”,在蜂咬饵料时,把这个“圈套”套在蜂腰上,再故意让蜂叼走一小颗饵料,待蜂飞回窝时,循着蜂飞的方向,最后找到蜂窝。
钓蜂时必须小心翼翼,否则会惹蜂飞走,无功而返。同时,鸭、鹅的绒毛要选取白色的,这样既轻飘又显眼;细丝线要选取弹性好、有韧力的,中途才不会断落或被蜂撕咬断;那些作为饵料的鱼肉或小虫,预先让蜂叼走的那颗,不能过大,重了蜂是飞不起的。
两三个人合伙钓蜂是最好的。因为有的蜂很狡猾,到离蜂窝很远很远的地方觅食,就是钓了蜂,肉眼也不能看到蜂飞落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隔山看蜂”,也就是让一个人预先到蜂可能飞过的那座山的山顶等着,另两个人钓蜂,待蜂飞走时,钓蜂的人用白毛巾或别的显眼的物件传达物语信息,进行钓蜂接力。
随着加入钓蜂行列的人越来越多,野蜂也随之越来越少,甚至一些蜂类面临着灭绝的境地。
如何让蜂类永不灭绝,使群众在这个项目上的收入源源不断?这些,都成了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日前,笔者来到田林县林子马蜂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终于从公司的创建者——田林县乐里镇那光村那光屯杨光书、杨昌团那里,找到了答案。
原来,杨光书、杨昌团也是钓蜂高手,但这几年,由于野蜂无序采收,越来越少,尽管蜂蛹市场价格越来越高,但他们钓蜂的收入仍然一落千丈。
面对这种困境,去年,他们看好本地山林资源,从云南引进德宏高专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胡蜂养殖技术,喜获成功。当年他们收集本地野蜂养殖60多窝,年底收入6万多元。同时,他们自筹资金,成立了马蜂养殖公司,建起了种蜂交配室、种蜂休息入桶室、蜂后越冬地窖室等设备,培育蜂种,当年底就培育出黑尾蜂、大黄蜂、白脚蜂等蜂后种蜂3000多只。
今年,他们自养种蜂400多窝,其余种蜂2600多只蜂后种蜂被南宁、崇左、乐业、隆林等外地慕名而来“取经”的养蜂人抢购一光。预计今年他们自身养殖胡蜂收入达50多万元,与往时钓蜂收入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也许,钓蜂这一传统行当,将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了。但是,蜂类获得了新的发展,这是最初发明钓蜂的人所始料不及的,也体现了新一代农民观念的更新。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