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读书,“壶天自春”

作者:段奇清 阅读:2019 次更新:2023-06-26 举报

读书,“壶天自春”

段奇清

一次去扬州,观赏了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其中清颂堂的中堂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读书,是常说常新的话题,如同在日月雨露风霜的沐浴氤氲下,日日新,时时新;物物新,事事新。

人们爱读书,是想与先圣对话和交流。其实,打开书本,或者作者还算不得圣贤明哲,可这并不重要。正如南宋陈文蔚《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读书阁》所言:“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捧卷而读,只是要会一会有思想的古人。盖因书籍承载了他们的沧桑与智慧,虽说千百年已经过去,物换星移,作者的思考追索,在岁月中沉沉浮浮,可在读那些书籍时,我们则能站在时代的高度,领略到这些先人们的智慧和沧桑。一寸文心,寸心万里,从先人们的思考追索中,使得我们的心灵朗月霁风般,萌发出许多新的感受和思索,从而独照灵襟,净化我们的心灵,超越尘表。

书籍是岁月沧桑在作者心灵的映照,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读书,便是对先人们智慧的延续与发展。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知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书籍是文字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工具,特别是对于一本文学书籍而言,它所承载的文字彰显的是精神。世上只有书籍,既是可触可摸的工具,而它们所传承与弘扬的精神,却又直入读者的心灵。

书籍的这种记忆与思考,有江南水墨画一般的倒影,有文坛雅人骚客的酬唱,有先知先觉者笔底的墨韵……在一纸纸古色古香的册页中,在美仑美奂的字里行间,总能让我们无声无息地感受到行走在春风里的先人的胸襟与智慧。读着,似乎依然能看到他们的思索和睿智,从春天里出发,一路款款地走进夏日,倚坐在森森的树阴下,令人神清;一路潇洒地走进秋日,舞动在翩翩秋叶中,令人气爽;一路悠然地走进冬日,飘逸在皑皑冬雪里,使人冰清玉洁。

捧帙而读,心与千古期,只觉书的封面如砥,书页如砺,字字珠玑、句句玉映。至纯至净之感,在我们的心中潜滋暗长。青山寂寥,书籍无声,却是满纸高华。令人感知到先人鬓影的风姿,青衫的暗香,文字的绰约,思想的雅正。从一行行文字中,体味出鱼跃鸢飞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灵境,阴晴圆缺是世间常态,千帆过尽是历史必然,。

岁月已逝,文脉依然蕴藉,让我们读出了文化乡愁的阑珊,读懂“清风明月不用钱买”的空灵心境,读透“一叶扁舟飘扬而去”的坦荡襟怀。

爱默生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奇妙的珍藏室。在这座珍藏室里,人类最好的精灵都像着了魔似的在昏睡,但都期待着我们用语言来打破其沉睡。我们必须把书打开,这样,精灵们就会觉醒。” 在每一个可利用的时光里,让我们以虔诚恭敬的心打开书吧!书中会有荟萃再现,会让我们感知千年时光倏忽倒流。用心读吧,尽管是旧语古言,却能让我们化出新觉新知;虽说我们如行走于苍茫古道,却能沐浴现世的暖阳春风。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所讲的最后几句:“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古圣先贤离今天的你我虽然有了时空距离,但是他们的智慧、品格,却依然可以光照当下。

一本好书,宛然心仪的美人,冰心玉洁,真质隽永,初读惊艳,再读神往,三读难舍难离。读着,即便是片纸只言,那亦是在娓娓诉说着春在胸襟中萦怀,仿佛在观赏艺圃园中的芳菲奇葩,一睹文苑温婉曼妙的风华。

读书,多多益善吗?《华严经》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家又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有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能博览群书自然更好,但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倘若能沉下心来读了一本书,未尝不是人生大造化,这一本书也不啻是整个世界。

 在扬州“个园”观瞻时,得知“个园”的名字取意“月映竹成千个字”。由于园中的竹子特别多,“竹”之半乃“个”字,竹之叶似“个”状。“个园”的秋山收尾之处拾级而上,是如“画舟”的丛书楼,以示主人“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良苦用心。嘉庆年间建园之时,谪居扬州的名人刘凤诰为园主题写《个园记》,其中有言:“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这是在说园,也是在说爱读书的园主人,书籍自是“壶天”,只要开卷而读,便会“自春”——不出户而独拥整个春风骀荡的乾坤……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