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贵在坚持

作者:班祖恒 阅读:548 次更新:2023-06-22 举报

 〔随笔〕

                           贵  在  坚  持

                                班祖恒


一些亲友经常问我:你经常在报刊、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有什么写作窍门或称之为经验的东西吗?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助于工作,或借此指导小孩作文,长大后在写作上有所建树。


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虽然于2019年被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但我作品的质与量非常有限,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还在摸索中。


今年11月27日,我有幸参加百色市作家协会2021年度工作总结暨百色文学创作骨干交流会,聆听各级作协主席和有文学建树的作家的创作经验之谈,倒想结合自己的习作体会与各位亲友分享。


各位作协主席和作家在会上谈到创作经验时几乎都提到,文学创作贵在坚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作为业余作者,文学创作的确需要耗费很多本该娱乐的业余时光。当然,仅仅坚持是不够的,因为闭门造车是难以写出作品的,必须多读、多看、多写。多读,就是多读写作知识方面的书籍,读文学名著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可以吸收充足的文学养份;多看可以产生很多联想,激发灵感;多写久而久之就会悟出写作门道,熟能生巧,因为很多东西只可意会,言传难以说清。当然,有老师特别是名家的指点更好。所有这些,我都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在中学读书的四年时光,我几乎借阅了学校图书室里有限的文学书籍,小到根据文学作品绘画的小人书(连环画),大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想不到那些年读的那些书,给我后来的写作带来很多益处。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还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资金,参加山西首创的刊授大学。所谓刊授大学,就是通过邮寄文学创作知识资料给学员自学,类似于现在的函授,还开辟一个创作园地(刊物),作为学员发表习作的阵地,因而我学到了比较系统的文学创作知识,为我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我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习作的。那时候,只要心血来潮,散文、诗歌、小小说,还有别的体裁,我什么都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毫无章法。


后来,我对文学的痴心,受到了县文化馆编辑出版的《春笋》(后由县文联编辑出版)主编、小说《红松村的故事》作者、作家黄辅民老师的关注,他给我很多关心和指导。不论我投寄的作品是否在发表,他都把每一期的《春笋》邮寄给我,同时附信对我进行耐心细致地指点,鼓励我多读、多看、多写。


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在教育部门工作,开始给《右江日报》投稿,久不久有篇把“豆腐块”见报。有一次,我又有一首诗在《右江日报》发表,记得时任副刊部编辑的陈耀龙老师还把样刊寄给我,随信写了很多有关创作和鼓励的话。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调到乡镇从事宣传工作后,由于工作需要转而进行新闻写作;90年代末调到县城工作后也是为了单位宣传需要,继续新闻写作。直到2006年,《春笋》改刊(有一段时间《春笋》由刊改成报,这次改刊转回刊物,刊名改为《田林文艺》),《田林文艺》主编、县文联吴鸿村主席得知我以前爱好文学,就鼓励我重新业余创作,并给我很多指点。为了唤起我的写作热情,他还经常邀请我参加县文联举办的各种文学采风活动,从而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使我的文学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得以续走文学这条路。


由于文学创作有了些许的收获,2019年我有幸被百色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我的文学创作更有动力了。而且我的文学创作不再像以前那样,想到什么写什么,而是专心于非虚构散文创作,在语言上倾向于平实的口语化,每年发表此类作品20篇左右,虽然发表在纸刊上的不多,但所写的作品几乎都能在《中国乡村》《齐鲁文学》《今日作家》《西部风微刊》等网络平台发表,这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学到老、写到老,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学作品来。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赛龙舟

下一篇: 学赋练句之(53)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