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子午岭上看林海
夏月,子午岭上看林海【散文】
文/王世杰
可以成就一切的时光,能让有的事物面目全非,也能使有的事物更加绰约动人。天地轮回,沧桑变换,富县西部边陲广阔区域内的林草资源在岁月的磨砺中,不仅没有让毛乌素沙漠的尘粒湮没,反倒是越来越显得茂密苍翠和风光无限。
活力四射的夏月,无疑是万木竞秀、绿色横流、多姿多彩、诗情画意的时月。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子午岭的森林把美张扬到了极致。因而我怀着万分期待的心情,专门选择了夏初风和日丽的一天,迎着自然界的浩荡热情,再次来到了每每出现在梦境的子午岭。也许,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认为黄土高原是干旱、贫瘠、秃岭和遍野尘土裸露以及风沙肆虐的地方。岂不知这里有着黄土高原中部地带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大片次生林,自然生态的优越完全出乎人们的想象。这片神奇的绿色之洲对维持陕、甘、宁毗邻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雨量、调节气候、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相当的生态价值,是难能可贵的生态公益林,无愧地被誉为渭北乃至关中地区的天然屏障。
走上巍巍扶云的子午岭山脊,微步于秦直道侧边昭君行宫遗址的巨大平台上,视野顿然开阔起来,迷人的景致立时映入眼帘。凝立张望,绿色扑面。虽不能说是一览众山小,却也因为这里地势较高,可以使远近的森林奇景尽收眼底。极目环顾四周绵延不断的山峦,就像汹涌起伏的海涛,波浪重重叠叠,一波接着一波,此种情景给我最大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远眺那无边无际的苍林,俨然一个巨大的绿色整体,或者恰似一幅巧夺天工的天然画卷,从我的眼前一直向着遥远悠然地铺展。近观名目繁多的树木自然分布,密集处一株挨着一株,笔挺俊拔,直指云天;稀疏处的树木一般高大冠丰、斜枝伸展,与各种灌木、花草同沐阳光和共享蓝天。
记得在公元2017年6月25日,我与富县网信办、外宣办、电视台等单位的几位朋友一起前去“中国.第三届秦直道自行车联赛”活动中采风和观光,为了走近赛道亲眼目睹来自全国各地体育健儿的风采,我们一行乘坐越野车来到子午岭上,当时就曾经到过昭君行宫遗址。事后我还写了一篇散文《走进秦直道》,发表后引起大量读者围观。因为子午岭山脊上的秦直道遗址是整个赛道中最重要的一段,也正好从昭君行宫遗址的侧面经过,我们有幸一同踏上了这片浸透着千年历史风云的土地,虽然而今只是一片绿草、山花、树木和许多攀缘向上的藤蔓,古时的建筑与设施早已不复存在,却也不能不给我以无尽的想象和有些激动的感慨。这次与上回一样,我不由自主地抵近崖畔,去俯视那宽阔幽深的壑谷,但见脚下白雾轻轻缭绕,给犹似波浪翻滚的林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诱引着我极力去猜想那谷底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有没有散落着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猛然,穹空上朵朵动态的白云之下,有鸟儿疾速地划过,几声脆鸣令我蓦然回过神来,虽然那声音瞬间消失,却使我感到了几分在其他地方所无法体验到的高远和空灵。
从昭君行宫遗址上走下来,我复又回到秦直道遗址,朝着北面方向前行,欲再次体验一下走在直道上一时不知怎么形容的感觉。经过千年风风雨雨、轮回和时序的递进,路面上已经远去了旌旗猎猎、车辆奔驰、战马嘶吼、尘土飞扬的场面,眼下所能看到的只是路面的轮廓、不怎么稠密与高大的树木以及并不十分茂盛的野草。我猜想这一定是当初筑路时将土层夯得极其坚实,使草木的根系不能任意发展,从而可以明确地分辨出,路面上的树木稀疏矮小,路基以外的树木不仅显得稠密而且高大挺拔。这,使我打内心深处感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更使我联想到,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其他三个早已消失,其发祥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如今不是战乱就是贫穷;我们中华文明不仅没有断裂,而是一代代地传承并不断弘扬发展下来,使得我们国家今天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无不说明了我们华夏民族是富有血性的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富有抱团意识的民族,是富有革新精神的民族,是富有向往进步思想的民族。能够作为这个民族中的一员,那便是我们三生有幸了。至于闻名遐迩的秦直道,与如诗如画的子午岭林海一样,在我的思想意识中于很早以前就已经凝结下了深深的撕不断的感情。记得我曾经在偶然心情冲动时以《神驰秦直道》为题,写过几句并不怎么成器的小诗:“掩没丘陵荒草丛,真相依稀非梦中。烽火台前驰高速,史圣巡视蒙恬功。旌幡摇曳遁古去,车马声落埋血腥。注汗泼泪图江山,岂容北狄有机乘!”
为了进一步亲身接触和真正地了解一番大森林的动人之处,我怀着好奇之心沿着林荫下野生动物踩出来的曲回小径,摸索着走向密林深处。一边走着一边认真注意着眼前地形和景物的变化。尽管那密实的乔木、灌木、青藤以及各种颜色和形态的山花一时未知其名字,还是让我深感这无愧是远离尘嚣和依然保持着原始生态的“处女地”,一切都是那么地透露着丝丝缕缕的诱惑力。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稚嫩的幼株,无不静静地矗立于天地之间,随心所欲地生长着,无忧无虑地书写着生命积极向上的篇章。置身于这绿得透彻、静寂得让人忘我的空间,好像眼睛突然明亮了许多,看到什么都是一派新鲜;使在茫茫人海中绷紧了的神经得到了松弛,浑身只觉得轻松自如,也使心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放松和坦然。深陷于这满目滴翠的特殊环境之中,让我恍惚发现自己不存在了,已经被那无法阻挡的浓郁的横流的绿色吞没。什么叫惊奇?什么叫惊异?什么叫惊喜?在这里,我找到了诠释的答案。
根据传说,远古的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子午岭(桥山)和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和中原地区。子午岭也是我国秦汉时代黄土高原上穿越南北的要径。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于公元前212年至210年率军修筑秦直道,或许是居于为了防止塌方、水毁、减少工程量和让视野开阔而便于护卫等考虑,途经的子午岭段把路基便选择在了岭脊之上。正是这条世界高速公路的鼻祖秦直道的修建和使用,为御边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秦直道虽已失去了往昔的风采,却给我们华夏古国留下了厚重、不朽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以及值得骄傲的历史记忆。时至今日,秦直道富县段的125公里,由于有子午岭茂密森林的荫佑,在全程700余公里中保存最为完好,给历史研究、旅游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源。我们也应该感恩因为有了这片浩瀚林海的作用,使得富县境内百里葫芦河川自古就被广泛誉为“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直罗镇出产的大米还被唐太宗李世民御封为“贡品”;更使附近的葫芦河、川子河终年清澈、无数条溪水长流不断,进而引申至全县区域内山青水秀,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人们说这里风光旖旎、物产丰富、闻名遐迩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雄浑高耸的子午岭,南北走向,山体构成了北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这里是令天下无数人向往的绿色天堂,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不胜枚举和远近闻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莽莽林海包容了生物的多样性,不仅生长的各类植物多达100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就有诸如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杜松、陕西鹅耳枥、文冠果等;而且野生动物种类也非常庞杂,多达150余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动物诸如金钱豹、白鹳、黑鹳、灰鹤、大天鹅、红脚隼、燕隼、红隼、长耳号、金雕、豺、鸳鸯、水獭、苍鹰等16种,省级保护动物73种,同时通过在800平方公里的子午岭林区核心调查区域内,先后采集数万次动物视频数据,证实华北豹个体数量达到至少超过百余只,被确定为中国最大的野生华北豹种群栖息地。2021年3月6日摄影爱好者郑秀宏在直罗镇葫芦河流域拍到了朱鹮于浅水中觅食的照片,这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得到持续优化的结果。子午岭附近的山野中还有品质优良的中药材400多种,以及野生木耳、鹿茸、羊肚菌、核桃等林特产品久负盛名。因此,子午岭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和陕北生态安全的“桥头堡”。如今,在富县人民的眼里,子午岭林区已不是一片纯粹的简单的森林了,而是一块巨大的绿色宝石,是一座享之不尽的金山银山,是一怀造福子孙万代的希冀,是一尊方圆无数家园的保护神,是一处受到福荫的人们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价值高地。在这里我想说,子午岭这片森林能够经久地存在并不断地葱茏与茂盛,是富县人民长期以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佐证与结晶,并且成为人类热爱绿色、关爱自然、看重生态的典范。
坐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歇息,看着身边丛生的翠草,嗅着空气中时淡时浓的花香,听着山雀儿时近时远的歌唱,不乏偶尔夹杂着某种哺乳动物时强时弱的鸣叫,一切都是那么地随意、情趣和纯真,使我心中自然而然地滋生一种不知该去怎么形容的跳出红尘的幻觉,仿佛自己一不留神穿越到了远古的纵深,栖身于一个清静清新清灵的世界,地面上任何生物都是无比雅致、悠然与和谐,就连空气都好似经过了无数重过滤,透彻得令人呼吸一小口,便能深深地醉上一个四季轮回。这时的我,似乎与红尘已无丁点儿瓜葛,什么多多少少,什么争争夺夺,什么世事不公,什么人心不古等等带来的所有烦绪,早已在不知不觉之中随着那林杪之上一缕缕渐渐远去的流云飘曳得无影无踪,而有的只是心海清澈得可以折射出自己的影子。
深裹于这样美到让人心动、落泪甚或窒息的环境之中,我什么都不去多想了,心思里那些久积的不愿再去想起的烦事、后悔与那些折磨人的想不通,已经被眼前这太有征服力的美景悄然淡化,任何欲望在这里都会显得是那么地苍白,是那么地脆弱,是那么地羞于见到从树木枝叶缝隙挤进来的阳光。其实,我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并不是没有任何奢望和想往,若不是这儿被划为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坎一峁都不可擅动,不然我非常愿意在这密林的深处,搭一间属于自己的哪怕是极其简陋的茅草窝棚,与大山为伍,与森林共生,与动物共处,历验风云变换,点赞花开花谢,赏够霜叶红遍,揽尽雪舞风情,取得大彻大悟,换得心地纯净,修得境界超脱,真正过一回不能不去憧憬的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让诗意禅意醉意陪伴度过已经泼洒得没剩许多的人生。
一弯风云岁月,蹉跎了风姿;一片柔柔嫩叶,却醉过了信步匆匆的季节。这色彩缤纷的夏月,自始至终都深深浸透着一段箴言与一种哲理,教我竭力去读懂恰像不朽神话一样的这山这水这林,用尚且未被时间风干的心情,去感触这林海无穷的魅力,以幻化成心中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曾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延河》《山花》《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
上一篇: 梅元贞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