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作家、学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钟叔河先生在担任岳麓书社总编期间,主持出版一套《走向世界丛书》,展现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之后他又把自己在《走向世界丛书》的每种书前面撰写一篇介绍该书作者生平、写作时代背景和评论该书思想内容的叙论整理成《走向世界》一书,引起钱锺书先生的注意,还破例为它作了序:“我首次看见《读书》里钟叔河同志为《走向世界丛书》写的文章,就感到惊喜,也忆起旧事。差不多四十年前,我用英语写过关于清末我国引进西洋文学的片段, 曾涉猎叔河同志论述的《游记》、《旅行记》、《漫游日录》等等, 当时这一类书早是稀罕而不名贵的冷门东西了。……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到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受钱锺书先生这篇序的影响,我很快向中华书局邮购了《走向世界》这本书,也由此知道钟叔河先生。
钟叔河先生的主业是编辑,工作有预见,有胆量,例如他就在国内率先编印曾国藩的家书和周作人的散文,那时候大部分人对曾周这二位,还有些顾忌,特别是周作人。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为人和为文的问题,即两者之间,是必须混为一谈,还是可以分开讨论?钟叔河先生在为陈子善先生编的一本《知堂集外文》所作的序里,就这样说道:“人归人,文归文(见于《书前书后》)。”他的意思,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文章就是什么样的文章,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有过污点,就全盘否定他之前和之后写过的那些东西。
曾经有人问,这样看人看文,对还是不对,是否有例可援呢?钟先生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鲁迅。鲁迅同周作人兄弟失和十年以后的一九三三年,美国记者斯诺问他:自从“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出现的最优秀的杂文作家是谁?鲁迅先生的答复,仍然把周作人排在第一位,排在他自己之前。第二个例子是周建人。周建人在一篇题为《鲁迅与周作人》的回忆录里写道:“冯雪峰对我说,他看过周作人的《谈龙集》等文章,认为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
我的理解,通常情况下,人无所谓好坏,除非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这已不是通常情况了。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好人或者坏人,好人也有变坏的,坏人也许曾经好过,或者以后也会转变。就文章而论,只要对读者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够传播正能量,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大胆的读就是了。有位大学者曾经作过这样的比喻:“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曾国藩也好,周作人也罢,他们的著作不是都已经摆在书店的书架上了吗?
我和钟叔河先生,有过一点联系,那是我刚下到一个偏僻的少数民族乡镇工作的时候,有天在自己订的一本与读书有关的杂志上,看到一则由他整理、校点的《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教子书、与弟书、与祖父与父与叔书)出版的消息,触动到我购买的神经,就到处打听求购,许久仍然毫无结果,我对于这个出版的信息,不禁产生一点疑问,想放弃又不甘心,无奈之下,跟一位认识他的老先生,要了他的地址,给他写了一封信,主要是向他求证,由他整理、校点的这本《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是不是己经出版。
钟叔河先生在回信中说,他也只是听说已经出版,并在某些地方上市了,还没有接到出版社的通知,也没看到样书,不知道具体情况。他建议我直接跟本书的责任编辑联系(随信附上了责任编辑的联系方式),还在信笺顶上的空白处写下一句话,对我身在瑶乡仍能坚持搜书寻书,表示了赞赏之意。在钟先生的引导下,我与本书的责任编辑取得了联系,如愿购得《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这本书。
《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是钟叔河先生以独到的眼光,从曾国藩繁多的家书中精选而成。这个选编本选出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的篇章,逐一进行整理、校点,改正了以往版本里存在的一些错别字,为我们提供一个阅读曾国藩家书的范本。用钟先生的话说,这是一个为普通读者选编出来的选本。曾国藩的家书实在太多,一般读者读不完也买不起,出版这本书,“是为了给等不及全集出齐和买不起全集的读者,提供一个比较精简的本子……曾国藩家书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当然要求一个全字,所以建议历史研究者最好去看全集本的家书,这部《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只是为想大概了解一下曾国藩的人而编的,只是一个选编本……”——这样一个“选编本”,在当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还不容易买得到。
以后我们还有过一点联系,具体都说了什么,已经不记得,大概都是与书有关的事。钟叔河先生集编辑、作家、学者于一身,编书之外,勤于动笔,有多种文集问市,在他编写的书里面,除了《走向世界》《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之外,我还有他的《知堂谈吃》《知堂回想录》《知堂美文选》《书前书后》《小西门集》《左右左》《念楼随笔》等,都是可以摆在书柜显著位置上的著作。
下一篇: 自创楹联(596)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