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革命前辈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好作风

作者:胡遵远 阅读:541 次更新:2023-05-29 举报


调查研究既是一项务实的工作,也是一种良好的作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注重调查研究工作,又以廉洁自律的处事行为,为广大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毛泽东同志:不能脱离农民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同志一生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毛泽东同志搞调查研究常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采取同志式、讨论式、商量式的态度,把群众当作真正的英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浙江人多地少,旱灾、水灾、风灾、虫灾连年发生,粮食产量很低,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难,毛泽东同志对此忧心忡忡。

毛泽东同志在杭州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期间,曾就浙江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展开调研。1954年年初的一个早晨,毛泽东同志又工作了一个通宵,但他说想去杭州市郊的新登县(1958年新登县建制撤销)看看那里的农业合作社。天刚蒙蒙亮,大部分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毛泽东同志已和随行人员乘车来到新登县。下了车,他们还要步行一两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

那天早晨很冷,路面上全是冰子。毛泽东同志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健步走在前面。路旁有一个叫王家水村的自然村。1953年年初,这个村的大多数农民自发组织了农业合作社。在村口,毛泽东同志和一位老大娘拉了一会儿家常,便朝着她所指的民兵连长兼会计王关林家走去。

在王关林家,毛泽东同志亲切地问了他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王关林一一作了回答。接着毛泽东同志又十分仔细地问了农民是不是都自愿入社”“耕牛、大型农具如何折价”“土地如何评产入股”“如何参加分红”“如何记工算账等问题。王关林说:农民入社都是自愿的,年终分配都是按政策办的。原来有几户中农担心吃亏,不想入社。看到我们增产增收,都要求入社。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兴地说:还是组织起来好。合作社增产增收了,大家就会自愿参加。王关林还告诉毛泽东同志:合作社成立后,社员的劲头很大,起早贪黑兴修水利,改造田地,生产很好。过去水稻亩产只200斤,现在可以达到400斤。今年在农技部门指导下,开始试种连作稻,这样改单季为双季,产量还可以提高,估计亩产可达600斤。毛泽东同志详细了解了连作稻插种时间与方法后说:好,这要好好地推广。

一开始,王关林并没有认出眼前这位和他亲切交谈的人就是毛泽东同志。王关林家门前人越来越多,随行人员建议可以结束交谈了,但毛泽东同志说:不忙。他又向大家详细询问了农业合作社的一些情况。毛泽东同志和农民在一起交谈,就像朋友间聊家常一样,没什么距离感。临走时,不少群众拥着毛泽东同志将他送到村口。直到很多年后,王家水村的农民才知道,那年冬天到村里来调查了解情况的干部就是毛泽东同志。

离开王家水村,在回来的路上,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个人口大国,发展农业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农业搞不好,国家工业化就是一句空话。他还说,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不能脱离的,脱离了他们是没有前途的,那种心中没有农民的思想和恶习要坚决克服掉。在浙江期间,他还先后去过萧山、德清、绍兴东湖、杭州郊区等地的农村,下农田、进农家,为研究解决问题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周恩来同志:到公社就餐交粮票 

  196153日上午10时许,几辆吉普车悄然停在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伯延村的农机站门前。从车上走下来的是身穿灰色棉布中山装,脚踩一双半旧圆口布鞋,眉宇间挂着深深忧虑的周恩来同志。

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武安县曾经是晋冀鲁豫军区所在地,刘伯承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后,伯延与周围17个自然村落5000多户农民合成一个公社,人口2.7万余。此时的伯延,已是困难重重。

周恩来同志一到伯延,片刻未休息,就在伯延公社办公室召集11名社队干部开座谈会。公社和大队领导从总理秘书那里得知总理要在社员食堂吃饭的消息,便精心准备:让社员提早把吃的打走,再端出做好的面条、馒头、稀饭和红薯。这样一看,好像的确像公社和大队领导汇报的那样:在食堂虽然吃得不好,但能够让社员放开肚皮吃饱。

周恩来同志吃完饭,什么也没说,留下粮票和饭钱,走了。

第二天中午,周恩来同志突然提出,还要到社员食堂就餐,而且不是到昨天去过的食堂。社队领导都慌了。他们以为总理昨天去社员食堂吃过一次饭后,就不会再去了,因此没有做任何准备。周恩来同志快步走进一个社员食堂。炊事员和司务长见总理突然来到,赶忙把剩下的玉米糊糊和代食品盖上。跟随的公社领导对周恩来同志说:总理,食堂没有饭了,还是回公社去吃吧。

周恩来同志不说话,径直奔向灶台,揭开锅盖,锅里还有些能照出人影的玉米糊糊。

  “这不是还有吗?”周恩来同志问。

这是炊事员们吃的。有人回答说。

那好嘛,我与炊事员一块儿吃。说着,周恩来同志和炊事员、司务长一一握手。炊事员拿来一个大碗,给他盛了一碗玉米糊糊。总理接过碗,喝了一碗玉米糊糊,还掰了一块代食品尝了尝。吃完后,照例交了一两粮票和5分钱。周恩来同志走后,人们慨叹道:理的眼睛该有多亮,一看就知道头一天的食堂是有准备的。这一回,总理看到实际情况了。


朱德同志:不给地方找麻烦

  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6年,朱德同志在外视察调研达27次,平均每年外出视察近90天。11年间他向中央致函、致电24次,写出调查报告13个,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19503月底,朱德同志从北京出发到张家口视察调研。午夜时分,火车缓缓驶入张家口火车站。此时,车厢内的朱德同志穿着一身灰旧棉衣,手持放大镜不时在地图上寻找着,时而用铅笔画着横杠、竖杠或圆圈,时而凝视着地图沉思。车厢外,张家口寒冬未尽,夜晚的气温始终在零摄氏度上下浮动。朱德同志时不时地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哈气暖和发凉的双手。陪同人员怕首长受凉,建议他到招待所休息一下。朱德同志城里刚解放,这里的负责同志有许多事情要处理,我们不要给地方上增添麻烦。当晚,朱德同志一行就住宿在火车上。这次张家口之行,朱德同志在安排接待上要求一律从简,他们一行除了喝一些茶水,再没花省市委一分钱的招待费。

19556月,朱德同志在结束包头视察归途中,再次来到张家口。这次他仍然没有在饭店开房间。他对陪同的负责人说,在市委找一间很普通的办公室就可以了,不要再花钱。晚上,朱德同志不顾旅途的劳累.在座谈会上听取地、市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此时,屋外下着大雨,屋内的会议一直进行到深夜。朱德同志通过这次对张家口新老企业的实地考察,着重对一五建设中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给中央写了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后来被采纳。

19587月,朱德同志和随行人员考察途中看到一座牌坊,牌坊上正书高处何如低处好,后书下去还比上难。朱德感慨道古人把下去还比上来难写在这里,也是寓意很深啊!要是同我们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看,的确是下去更难些。所以,毛泽东同志一再倡导各级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倡导干部下放锻炼,将军下连当兵,书记种试验田。但是,当时有些进城干部并不像朱德同志那样重视调查研究、下去倾听民意,而是想当然地凭借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对党的拥护,采取单纯发布行政命令的办法来处理问题。这是一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领导干部和党的威信。对此,朱德同志曾严厉指出:我们某些党员干部的这种官僚主义作风,这种对革命工作和国家财产的漠不关心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视为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行为。

朱德同志专题力主下去不给地方找麻烦,看似近于苛刻,但他的人格、品格,却在这些苛刻中得以彰显。这种最动人、最素朴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共产党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崇高境界。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副院长。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