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峰
翟峰,文学爱好者、文化学者、多栖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法学会、中国环科学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的四十余年,在二百余家报刊暨网媒发表“正能量”的理论、言论、时评、散文、杂文、诗歌(散文诗)、随笔、故事、报告文学等类文稿共约四千余篇逾千万字;出版有《翟峰履职笔记》《翟峰博客文选》《艺文杂忆杂议集》《边工作 边学习》《代表履职谈》等散文随笔杂谈文集,主编有《情系青山绿水蓝天》《为了家园更美好》《绿魂》等生态环保文集,参编有《梨乡魂》《调研艺术》《秘苑文荟》《金桂花开》《心碑》《见证》等纪实文集,其撰著、主编、参编的文集共约20余部;作品曾获中宣部指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金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颁发的“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人民网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征文一等奖、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散文作家征文大赛”一等奖、市首届文化奖等百余项奖励;本世纪初以来,先后选任为省人大代表暨聘为省立法咨询专家库成员、九三学社中央专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曾获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人民网“中国首届十大社会责任博客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委会“中国绿色人物荣誉奖”、九三学社中央授予的“九三楷模”“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等表彰。
翟峰美文选(一)
说“游”
游人说“游”,既有游前、游中、游后之说,又有动态、静态之分!
所谓游前、游中、游后之说,即旅游的阶段之体验矣!
游前,提及一个“游”字,即会令人身心顿时轻松异然:逍遥、散淡、自在、洒脱的感受即会涌上心头。于是,便会随手拣来一部《现代汉语词典》释然;于是,“旅游”的解释即可醒目:“旅游即旅行游览。既旅行,又游览。旅游无疑应是惬意快活之举。经过旅游,使筋骨得到放松,胸臆得到熨贴,眼界得到开阔,知识得到丰富,性情得到陶冶,心志得到涵养。”而打开与互联网相连的电脑,点击旅游一栏,即可见为使旅游者饱得旅游之趣,而花色品种齐全的各式旅游产品:诸如田园游、生态游、探险游、科技游、修学游、农家风情游、市井文化游、网上逍遥游等等。于是,游者游兴大增,游前跃跃然之感尤甚。
游中,却与游前之感不尽然同。看吧,当游人置身于导游的麾下,随着导游的那面杏黄色的“令旗”而进退,而左右,宛如厮杀于沙场的兵丁士卒——只是背心上少了一个“勇”字;有的捧了一本地图,或者翻乱一本“指南”,按图索骥,跑到这座庙门照张相,又赶到那面石壁留个影,笑成一朵菊花的脸庞似乎在向人们显示着“老孙到此一游”的心满意足矣。然而,游中的真正收获却是对旅游的真切感受和体味。这得用“心”去体味,才会真正获得游趣、游知的!本来山水之美,各极其妙:有的重峦献翠,有的浅湍送歌;游者须缓步、轻舟,细心观赏;神会意到,诗情画意,才能盎然而生。如游扬州瘦西湖,要从城内小秦淮开始,慢慢地荡入湖区,有层次,有节奏;平山月冷,二十四桥,湖虽瘦而丝毫不觉其局促。再如游八达岭、十三陵,甚而可跨小毛驴代步,鞭影蹄声,亦多闲致。既可锻炼身体,亦足以调剂精神。而游济南大明湖,面积不大,若乘汽车,几分钟便“游”完了。前番往游,泛舟夜渡,雪影依稀,湖中央的历下亭在夜雾笼罩下,境界幽绝。此类美感,唯解人方能心驰而神会。
游后,即应有所获,有所益。而笔者在国人普遍感悟到旅游的乐趣,大量外出旅游之时,居然冒昧地想向诸位旅客提这样一个问题:你到旅游点游览后留下了些什么?按常规,一般人无非是拍几张照片、买几件纪念品留给日后作纪念,权当“不虚此行”。
谈到观后感,又多是“那个地方还挺安逸”、或者“那儿没啥看头”,草草几句、千篇一律——这是文明的老实人之所为。也有一部分“玩”特殊的:吃,专拣名贵的菜;住,专挑豪华的房。临走时,不是在“留言簿”上歪歪斜斜的题写几句,就是在建筑物、岩石上、过道边用刀片刻下“XX到此一游”等字样。完后,还美其名曰:“这样才印象深些。”如此摆阔显富、卖弄风雅,虽菲一概斥之为“不文明”,至少不敢恭维。游后之记应该是免不了的。其实,古人在这方面早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徐霞客、陆游、李白等不少文人墨客,在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之后,有感而发形成一篇篇游记散文、旅游诗词,抒写性情,传之后人。尽管,我们没有必要苛求每个游客都能像文人墨客那样留下“名篇”、“墨宝”,但至少可以通过游览获得一些人生启迪。一般游者可通过景点、碑文、传说等掌握一些旅游知识,有雅兴者还可提笔写一些日记、杂感之类,进一步加深对各景区的印象。如果要用心去体味的话,旅游不但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解除困苦心灵、孕育美诗妙文的良好境地。例如,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为了排遣政治打击的痛苦,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在很长时间内醉心于游览山水风光。独特美妙的自然景观洗去了柳宗元心头的烦恼,也让他作文的兴趣大增。但他每到一处,都不忘研究当地山水美之特色,并墨挥毫,叙景抒怀,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为此,他的《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顺之自然地成为了炙人的名篇,并在文学史上有着了如此这般的较高地位和影响……。
游人:您是否亦有着与笔者几近相似的这多感受?!
总之,旅游与游人的游前、游中、游后之感,甚而与游记的形成,应该说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旅游与上述几者之间的关系,尤如母亲之于孩子。
而所谓“游”的动态、静态之分,即旅游的行态之体验矣!
笔者观其动态,无非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静态旅游而言,旅游景观形象本身并没有动,而是由于游者利用闲暇时间离开惯常环境且停留时间少于一年的出行审美活动,即可称之为动态旅游。二是由于旅游景区景观景象之动态而形成的“动”,亦可谓动态旅游。如常见的游客因旅游景区游乐设施之动,而随之形成的视觉、形体之动感,亦可谓“动态旅游”矣!而我在此所谓的“动态旅游”,即指第一层含义矣!
在此,笔者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自己这些年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走在生态环境极好的景区景点去感受生态旅游,即对“动态旅游”有一种特别的亲和,特别的收获。如我到过的黄山、泰山、武夷山、峨眉山等以青山为生态的景区,千岛湖、西湖、太湖等以碧湖为生态的景区,九寨沟、碧峰峡、黄龙、武陵源等以绿色自然景观为生态的景区,都能给人以特别惬意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之“动态”,因而笔者认为这种特别的“五觉” 之“动”感,是要靠心去仔细观察、靠心去认真体验、靠心去充分调动,才能真正体味到、感知到的。
就说用“心”去调动“视觉”感受生态旅游之“动”感吧。由于旅游过程其实是一个审美之“动”感过程,而游人在“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袁枚《随园诗话》)之旅途中,很可能让其触景而抒发如般感慨:云海涌涛,高原夕阳,见其壮美;空谷断虹,溪流潺潺,觅其幽寂;林海莽原,飞瀑岩流,探其浑沌;惊涛裂岸,千岩竞秀,示其蔚险;层林尽染,山花遍野,钟情烂漫;枯滕老树,深山古刹,撞其心智。而当游人静静地小憩于楼阁亭台,面对满目苍翠,细心领略湖光山色的自然风情,内心会不由自主地对大自然萌发一种尊崇和敬畏。在生态旅游之“动”感中游人获得的已不仅仅是快乐,也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是一种对环境的审美感受之“动”感,去重新发现自然的环境意义之“动”感。
再说用“心”去调动“听觉”感受生态旅游之“动”感吧。我们知道,大自然的声音是非常丰富而别有情味的——泉水的声音、飞沙走石的声音、松涛林海的声音、鸟的叫声都能给人以无限的暇想。一次,笔者到地处中国西部川北广元市境内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唐家河旅行,遇到了几只从森林隙处顺飞而下的大鹳,那种特别富有情韵的叫声令我心动神驰,于是我摸仿了几声,令人惊奇的是,那几只大鹳居然顺着我这几声摸仿的声音向我俯冲而来。在我惊乱之余,导游才解释说这是大鹳正处于交配之期,雄性的大鹳要保护其妻子及领地,于是才有了对发起挑衅之声的地方的攻击之态。特别令笔者感慨的是,每当自己在保护得极好的自然保护区的山林中,静心体验之时,除了听到风声鸟语之外,还会听到树木的一种天籁之音。在这种境况下,当笔者看到有游人用刀子削了树皮,写下了“某某到此一游”,或是无端地掐断树枝之时,便会深切感受到那树木发生的哀叹声;每当笔者看到鸟兽的被追杀时,便会深切感受到那些鸟兽被猎杀的悲哀声;每当笔者看到花儿被游人姿意踏践、景区空气被玷污、景区绿地被游人任意嬉踏之时,又会深切感受到那花儿被采的哭泣声、空气被污染的喘息声和绿地承受重负的无奈声等等。你若能听到这些,那么就进入了生态旅游的第一个“风景点”。所以,不留不取,只是善于倾听,善于站在自然的立场去领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之“动”感。
再说用“心”去调动“嗅觉”感受生态旅游之“动”感吧。对于生态旅游中的山水风物的欣赏,笔者认为不仅要领略其外在的色美、形美、音美,更应领略其内在的神韵美和气味美。而这种内在的神韵美和气味美不是靠眼睛看出来的,而是靠“心”去细致体验出来的,靠“心”调动的“嗅觉 ”去感知出来的。如这些年笔者去湖边、海边、江边旅游,乃至于去香港海洋公园旅游,所感受到水文化旅游的“水趣”,无不与用“心”调动的“嗅觉”体味到的那种特殊的“在水一方”的芬芳气息有关。据悉,大自然很多动物生存都是依靠嗅觉的。如毒蛇吐信,并不是没有作用的,而是依靠其嗅觉来寻找猎物的。同样,大自然的很多信息也是通过人的嗅觉感受出来的。如天鹅在求偶的时候,它们会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寻觅自己的配偶,这种味道可以使得十里以外的天鹅都能够感知,只不过人类的嗅觉比较迟钝,感觉不到而已。
再说用“心”去调动“触觉”感受生态旅游之“动”感吧。旅游的过程其实又是一个对风景进行审美鉴赏的接触过程。风景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之所以能使人心旷神怡,全赖干每个人对风景接触后的特殊体味。而笔者认为,赏色是生态旅游中普遍而直接的审美触觉体验,因为色彩是一般美感中最为大众化最为直接的形式。古人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些色彩既有对比,又有映衬,浓淡冷暖,把山水之触体味得缤纷照人。当然,对于山水风物的欣赏,不仅要感触外在的色美,更要有旅游者自身内在的切实感触。记得叶绍翁写过这样一首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能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领悟到满园春色,足见诗人对春色的敏感和深刻的感触之措。
最后说说用“心”去调动“味觉”感受生态旅游之“动”感吧。笔者从多年的旅游体验之中感受到,旅游是可以“烹调”出各种“美味” 之“动”感的。而且,通过精心“烹调”的旅游,自然“味”更好“吃”。虽然,生态旅游尽管有大自然慷慨赐予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奇峰异石、洞穴飞瀑、奇花异草、古柏花松……这一切自然景观都不失是“美味佳肴”。然而,我们如果仅仅是“拣现成”,不加以积极主动的“烹调”,显然是“美中不足”的。这也像吃“大锅菜”一样,吃久了就会觉得无味。因此,积极地对旅游,包括开发旅游,就是要对旅游加以精心的“烹调”,从而“炒”出一个个别具一格的,风味独特的“小锅菜”来,以吸引和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需求。例如,近年来,江西九江推出“庐山至黄山游”,就是一种“烹调”;至于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活动,各地更是“烹调”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小锅菜”,其中有“江南水乡游”、“长江三峡游”、“冰雪风光游”……“烹调”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更具“动”感之魅力;“烹调”生态旅游,也把生态旅游推向了一个新台阶。当然,这种“烹调”实际上就是通过人的味觉,通过人用“心”调动其“味觉”去实现的。因而,通过人用“心”调动的“味觉”,的确能使人体味到很多很多生态旅游内涵之“动”感……
于是,便可归结什么是上述“五觉”感受到的生态旅游之“动”感了。即生态旅游是指人与生态环境直接作心灵上的交流。当一个人一旦进入了生态之中,就提供了人与自然万物直接对话的机会。通过人用“心”调动“五觉”去感觉生态旅游之“动”感,游人对生态面临的危机即会有具体的感性的体验,从而引发他们从人类生存的高度来思考环境问题,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种新的心态和角度与自然交流。也就是说,在人用“心”欣赏自然生态、风景名胜之“动”感的同时,即可把其心灵的愉悦和启迪与生态联系起来,从中即获得了对生态旅游之“动”感的体验。一语即可慨之,即生态旅游是一种心灵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动”感之行。
于是,笔者又要说到与“动态旅游”相对的“静态旅游”。
一般言之,上面笔者说到的旅游之态在于“动”,是因旅游之“游”是“动”态的。为此,在人们的印象和感受之中,旅游自然应是一大群旅游者背着大包小包,出入旅店宾馆,坐飞机、乘火车,手持一大叠门票在各旅游景点之间东跑西颠,东照像,西摄影,身疲而心倦、身动而心甘。然而,“静态旅游”却与此相反。即当你为了忘记烦恼,躲开喧闹,带着憧憬,辟一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仙境,看一处飞流瀑布、踏一方红尘净土而赏心悦目之时,你便会顿觉静态旅游更美。于是,我们对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始于西德的“静态旅游”有了一种新的热衷、新的憧憬。
那么,在此即可归纳何谓“静态旅游”了。所谓"静态旅游”,即指避开那些热闹非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到人迹罕至的大自然——或原始森林,或深山冷岙,或草原荒漠,或湖畔河滩……静静地“泡”上数天,自己起火做饭弄吃的。这别番风景的“静态旅游”所追求的就是静,包括各人做各人所喜欢的事情——有的长时间的静坐,默默地感受大自然和接受它赐予人类的恩惠;有的彻底放松自己,尽情投入到大自然的美妙怀抱,享受风雨浴、阳光浴、空气浴、花草浴、森林浴、江河浴……的乐处;有的研究地理、动物、植物,捕捉昆虫制作标本;有的写诗作文绘画写生……
其实,无论是我国的古代还是现代,“静态旅游”这种独特的以“静”心休闲为其主要特征的旅游形式早已存在,只不过未来得及为其命名而已。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追求回归自然,归真返璞,磨炼意志,陶冶情趣。如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庄子的“山林与皋壤(使我)欣欣然而乐”,李白则“一生爱入名山游”,徐霞客从来“问奇于名山大川”等,都是其在旅游静态思绪中,得出的至理名言。
在我国的古文学史上,昔日的文人学士在采风游学之余,或歌或吟,写下了为数不少的游记作品,其间不乏名篇佳作。如《徐霞客游记》,即是我国很有名的一部游记,作者30多年坚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足迹遍布于大江南北,从他诸多的游记作品里,今天的读者仍不难寻觅到他于静态旅思中的游踪。
而现代,更多的有志于静态旅游休闲者,在游漓江、登泰山、拜三峡、谒神农架、走九寨、上张家界……之时,更是游于山水修于心性。如有的游人在旅游中,长时间静处大自然之中,静静地感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有的游者通过旅行而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静静地让大自然的美妙愉悦身心,梳理头脑思绪,洗涤其精神世界。更有甚者,即是一些旅行者通过静态旅游形式,静心地调动自身的“五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来感知自然、观赏自然。为此,笔者认为这些静心感知自然的旅行者,是真正意义上的静态旅行者,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大自然的专家或行家里手。此外,笔者还认为,“用笔写人生”的旅游者的游记,更应视其为“静态旅游”形式下产生的成果。因为,游记是旅游者用散文的笔调和方法,在游中或游后的静态思考中,通过记叙、描摹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而形成的。旅途中种种新奇的景象,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刺激着人们的写作欲望。而好的游记作品,也往往让读者爱不释手,生出身临其境的幻觉。以写游记见长的作家徐迟曾说:“我爱游记,尤爱读游记。我总是梦想着一部游记,一部大游记,一部全国游记……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而这样的游记,非静态遭遇不能思、非静态者而不能成矣!
对一般人来说,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休而闲之,其意趣在于静态旅游的过程当中,实在有别于那种抱着太多功利目的、急切未定的动态旅游。因为,静态旅游的确能使旅游者在旅程中轻轻松松地阅览一番沿途风物,到达景区后悠悠然然地观赏一处处景致,或信步呼吸花风草气,或伫立聆听鸟啼虫吟,或盘坐领略松涛溪韵,或静心于游记的娓娓叙来之中。因而这样的静态旅游一定比急着向各个景点报到,忙着无一遗漏地去各道风光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有趣得多。
于是,笔者有必要在此为游客的“静态旅游”呼吁这样几句话了:旅途中您要走进自然,领略大自然之真谛,您就要学会在静态旅游中“静”下心来,领会大自然。这正如画家对事物的颜色和形状比较敏感一样,通过静心体味,你会成为自然的朋友,你会把它当作真正有生命的东西来看待,而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充满感情的。当你在旅途的静态中欣赏玫瑰的美丽的时候,它会以芳香回报你。由于世上万物,都有感觉,都有信息传达给你,你要学着在旅途的静态之中去欣赏、去感觉,这是静态旅游为你上的最基本的一课,亦是赋予你的最基本的感觉。去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吧!这即是笔者要告诉大家的对静态旅游的真切感受。而当今“绿色”正被视为一种文明的标志,受到全球人类的崇敬、爱戴和保护,也是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绿色崇拜”氛围下,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GDP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绿色革命风暴”,绿色旅游也在其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环境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它可以理解为与“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相关的可持续开发旅游、生态旅游类似的概念,因而我们确实有必要在旅途的静态之中学着去慢慢地、细细地欣赏和感受!
而笔者在此还特别想说的是:无论是游前、游中、游后之阶段体验旅游,还是以动态、静态之分的行态体验旅游,其实质体验的都是一种文化!即“旅游的实质是文化”矣!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真谛,是旅游本质上的东西。
看吧——古有李白式的壮游,“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壮游的诗化是什么?是文化!今有“行走读物”的兴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今人追随古人有了新万里游的读物——“行走读物”。这“行走读物”的实质是什么?是文化!
旅游的精髓是文化,表现在更多的旅游产品中:城市游、农村游、工业游、大院游……这游那游哪样体现的本质不是文化——
城市游,游人更多的是看城市的风貌。而城市风貌即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之一,它既是过去城市历史的积累,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如笔者在江南名城苏州出游时,就曾即兴脱口而出:“苏州好古典,苏州好文化!”不是么,看苏州小桥流水,石径曲巷,粉墙黛瓦,深宅雅园。苏州文物保护单位达419处之多。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一座城里,就有9处园林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举世罕见。岁月悠悠,给苏州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古城门、古园林、古街坊、古桥梁……不到姑苏,不知古韵如许。
农村游,亦不乏体现的是当代农民精神风貌的文化特色之盛景。如前不久笔者去“中国农村第一村”的华西村,即为这里所展示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文化旅游城之魅力所折服。在华西村,到处可以看到闪着优秀民族文化光芒的雕塑、图像和建筑,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村里还模仿延安窑洞建立了一个土窑;为了提倡婚姻自由,又做了牛郎织女的塑像;为了倡导尊师重孝,还塑了孔子像,砌了“杏坛”忆师圃。华西村还在通往各家各户的万米长廊上绘制了人们广泛熟知的《三国演议》和《水浒》等民间故事,并且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建造了“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等大量群塑,丰富了旅游文化,增强了农村特色。为提升旅游文化特色,华西村还积极组建起华西特色艺术团,宣传华西形象、旅游景点、产品等,先后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节目,如获无锡二等奖的大型史诗剧《华西人》、《要看稀奇到华西》、《华西百桥图》、《人人爱唱“六爱”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海内外游客来华西旅游爱看的节目,让游客在游览中享受到华西丰富的农村旅游文化魅力。
工业游,其蕴含着的那丰富厚重的科学知识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亦不得不令人想到其中的文化意蕴。因为工业旅游不但可以给游客传达科普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拿沈飞的航空博览园来说吧,无论是
民居游,更是一种以文化魅力使其成为旅游品牌中的精品!可以说,中外闻名的晋中大院文化本身即有着各自独具千秋的文化特色。此文化特色成为一种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笔者携多位好友慕名在此一游,回来连连称道“不虚此行”。因其不仅展示了建筑之精致之独特,且颇富文化内涵。诸多亮点集于民居,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交融,辅之以影视作品琏给游人的遐想与幽情,怎能不令游人游兴勃发?依笔者之见,在国内众多民居游之地,最有名的当数晋中祁县的乔庄大院,即以此带动的晋中太谷县曹家大院、祁县的渠家大院、灵石县的王家大院等一组颇为引人瞩目的民居文化旅游系统。祁县的乔家大院,是以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祁县富商蚕致庸的私人宅第为载体,建起了乔家堡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了晋中乃至祁县的民俗,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展示了祁县人的人生礼仪、时岁节令、婚俗丧俗等方方面面,向外界敞开了山西中部地区民俗民风文化的大门……
总之,只要您出去旅游,您就会感触到文化;只要您有旅游的能力和心情,您就会体味到文化。无论怎么说,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就旅游而言,是无可抗拒的。正因如此,旅游亦才是具有魅力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或许,这就是旅游的本质所在吧;或许,这就是旅游的精髓所在吧。
有感于总书记对生态文明传承范例的“叹为观止”
·翟 峰
古老的神州大地,有一条起伏于连绵山峦、跨越于沟壑深涧、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的莽莽苍龙。
这是一条令人惊叹的具有“三百长程十万树”之美称的绿色长龙。
这是具有生态文明传承范例特征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
“她”,就是古道与古柏相伴而存、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辉的地处四川广元剑门古蜀道上的奇观“翠云廊”。
“翠云廊”之所以素有“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的诗意传承,即因其长达300余里的古蜀道之两側,居然植有古柏逾万株。
2023年7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沿着翠云廊古蜀道健步向前,不时驻足凝视动辄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古柏,并深思熟虑地感慨道:
“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
“有点没看够的感觉。”
“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总书记对翠云廊“叹为观止”之感慨,即不仅令人蓦地遥想到了这条充盈着让无数来此观赏的中外游客津津乐道的秦关汉月、唐风宋韵之古道传说故事和诗句名篇。于是,即令人尤其要对总书记“叹为观止”之感慨,予以更深层地解读、回味和思考——
须知,“叹为观止”的原义,虽是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看到舜时的乐舞而十分赞叹,说看到此其它就不必再看了。然而,此后更多的是赞美对自己所看到的某一事物的好到极点、无与伦比!
作为连动式语法、动宾式短语的“叹为观止”之成语,在我国一直多用来形容对于美景或者美好事物的感叹。
如出自清·王韬《淞隐漫录·海外壮游》的“生抚掌称奇,叹为观止”之“叹为观止”。
再如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请已”之“叹为观止”。
又如出自历史小说家杨书案《九月菊》“有的雄拔,有的沉劲,有的端庄,有的挺秀,皮日休无不叹为观正”之“叹为观止”等等。
以上,可谓皆是“赞叹所见之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的!
鉴此可见,“叹为观止”之“叹”,绝非“叹息” 之“叹”,而是一种由衷地“感叹”——“感叹”古道与古柏相伴而存之别样;“感叹”自然与人文相映而成辉之神奇。
而今,出自世界东方神州大国领袖之口的“叹为观止”,不仅对广元剑门雄关古蜀道翠云廊来说,其意义非凡而深远,且对“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我们前人留下的财富”的我国罕见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以及“靠的是时间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而植成的大自然生态美景来说,更是其意义非凡而深远!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翠云廊古蜀道的“叹为观止”,确实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翠云廊”,而其非凡而深远之意义,即在于对我国诸如翠云廊古蜀道这样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的生态文明传承范例,如何使其得以更为科学地弘扬和发展!
虽然,康熙三年剑州知州乔钵《翠云廊》中的“三百长程千万树”等诸多佳句,已让众多中外游客对人字形分布的以剑州古城为中心、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151公里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的翠云长廊,有了“叹为观止”之感。
然而,当我们如今再次置身于翠云廊这条古蜀道之中,即难免蓦地联想到,那令人尤为难忘的2023年7月25日这天,作为新时代14亿多人口的大国领袖,亲身莅临翠云廊古蜀道,亲口发出了对翠云廊古蜀道“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有点没看够的感觉”之叹。
领袖独有情钟之叹,促使我们再次细酌眼前的翠云长廊古道——
现实中翠云长廊满目青苍之道,神若《剑州柏树》中的“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的情景之活现。
而在“石板路向前、古柏向上”的这条古蜀道交通大动脉的沿途两侧,既能通过对古柏里的宋柏、隆中对柏、剑阁柏、帅大柏……之细赏而体味到其中更多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对流传千古的《蜀道难》等群星闪烁、熠熠生辉之名篇佳作,有了更多的切身感悟。
而对这条古蜀道上延续传承的“五丁开道”之传说、“萧何月下追韩信”之美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传奇、女皇武则天童年故事等传闻,则难免有更多地深悟和慨叹……。
而细品乔钵《翠云廊》中的“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怒。两行古柏植何人”,即难免会引发特问:是啊,这些古柏究竟何人所植?
是的,造就翠云廊如此宏伟壮观的人工植树规模,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起先秦、经蜀汉、至明朝”的至少七次大规模的历代植树运作,才得以形成今天之如此之奇观的……。
虽然,翠云廊古蜀道的古柏之所以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确实离不开历朝历代相关官员和当地老百姓的种植活动,然而,其更离不开的,即是现代和当代的各级官员的代代重视和呵护,尤其是现代和当代当地广大老百姓的持续种植、补种和养护、守护。
故此,在经历了从古代“官民相禁剪伐”禁令、“交树交印”等制度,再到经历了现代和当代“官员离任交接”“林长制”“树长制”等“代代种、时时护、人人护”制度之后,历经千百年时光风云变迁的翠云廊古柏,仅在广元市剑阁县境内的200余里的古驿道上完好保存下来即达7900多株。其中,翠云廊古驿道之西段现存古柏1970株、南段现存古柏4300余株、北段现存古柏1660余株。
尽管,翠云廊古驿道之西、南、北这三段的行程及株数,虽比“三百里程十万树”有其甚远之别,但其宏大之气势却依然尤存!
何况,翠云廊古驿道上还有众多成林成片的中、幼柏树群体为之而衬托。如今,远望翠云廊,即感其极象一条莽莽苍龙,逶迄于曲折的山间古驿道上;身临其中,又感其宛若一条浓绿欲滴的翡翠画廊,通过其溢彩流辉的绿光绵绸,将您簇拥缠裹于皇柏古道之中。
于是,您能从中深深第体会到:原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翠云廊古蜀道并对其情有独钟,确因翠云廊深扎之根基在于其不仅是“前人留下的财富”,而且其“不是一天植成的”。而翠云廊能有今天的如此气势,则“靠的是时间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
于是,您会对总书记亲口发出的“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有点没看够的感觉”,以及总书记意味深长指出的“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更多感悟。
于是,当您置身于翠云廊这条古蜀道之中,不仅会情不自禁地重温人民领袖对其“叹为观止”之非凡深意,而且还会全力以赴地主动去挖掘出更多的与其相关的丰富历史渊源——
翠云廊古蜀道之古柏原称“剑州路柏”,亦有民间更广泛的“皇柏”暨“张飞柏”之称谓。
其“皇柏”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是罕见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
皇柏护皇,古道说古。皇柏古道的核心景区翠云廊,自三国蜀汉时张飞植柏始,确实是历经东晋元帝、唐代天宝、北宋仁宗、明朝正德等七植柏树而成此景的。故而终得如许架构,铸就了巴蜀奇伟之翠云长廊!于是,翠云廊古蜀道较之于罗马古道即尚早数十载,故其与日月即同享“三百里程十万树”之壮誉,且一惊天下,无与伦比!
翠云廊雄伟的气势、翠绿的雄姿、博大的胸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描绘讴歌。如若清初剑州知州乔钵观览其行道古柏后,即题写了后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剑州路柏”雅名之诗《翠云廊》。
可见,翠云廊古柏确实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而且系我国历代为民官员和古代、现代、当代广大勤劳朴实的当地百姓以其不断种植、养育和守护之功而为世界奉献的迄今为止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世界第一古道”!
可见,翠云廊古柏不仅是一组树的序列、树的休养生息、树干的粗大和蚀朽,而应是历代为民官员和朴实的人民群体站立之宏伟姿态、历史沉淀下来的恢宏史诗、全世界独特的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
翠云廊古柏的价值连城,无法用金子斗量;翠云廊古柏的文明深邃,无法用哲学诠释!翠云廊古柏是自然和历史在现实中的交融,翠云廊古柏使自然和历史汇集成的宝贵财富成为世上的绝无仅有!
翠云廊上的古柏呵,参天蔽日,形状奇异,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翠云廊上的古柏呵,与青石铺成的驿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平行, 或假石级而上下,或伴清溪小河而流淌,或在峭壁石崖中徘徊,一路穿山越谷,蜿蜒于川北大门广元市剑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
在翠云廊古蜀道的古树里,其中不少古柏之树龄早已逾千岁。每当漫山遍野渐渐渐恢复茵茵绿意之时,四季青葱的翠云廊古树即显其活灵活现之苍翠。二十世纪以来,勤劳朴实、聪慧心灵的广元剑阁人民根据翠云廊古柏的万千形态,风姿各异,以及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为其取了诸多美名。如以长势命名的“鸳鸯树”“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白象吞石”等;以粗壮和树龄命名的“帅大柏”“寿星树”等;以史典命名的“状元柏”“阿斗柏”“望乡柏”“石牛树”等,真是“千姿万态羞雷同,史传皆于树名中”呵!
饱尝岁月风雨的翠云古柏,不仅姿态奇异,富有传说的奇趣,而且还有奇特的树种。其中一棵柏树,远看象松,近看似柏,当地人叫它“松柏长青树”。据专家考察鉴定,这棵树是一个濒临灭绝的古老树种,我国林业科研部门故而独特命名其为“剑阁柏”。
在翠云古柏中,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既如擎天大柱直抵蓝天,又若刚直不阿、俨若泰山之品格,故而人们称之其为“泰山柏”;有的枝干舒展,象舞蹈家那样体态轻柔,婀娜多姿,故而人们称之其为“仙女柏”;有的躯干弯弯曲曲,盘旋而上,宛若苍龙腾飞,故而人们称之其为“飞龙柏”……;在翠云古柏中,还有一些古柏,因其两株盘根错节并干同根之下,形同连理,相依相畏,宛若依依相爱的两位恋人,静静漫步于翠云青碧朦胧之间,即显别有一番情趣和风味,故而人们即特别称之其为“夫妻柏”。
而当您轻轻漫步于翠云廊古蜀道蜿蜒的石板路上,侧耳倾听清风拂其树干发出的美妙声音之时;而当您静静伫立于翠云廊古蜀道的参天古树下,细细品味其松柏木的清香萦绕自己鼻尖生发出的那种沁人心扉的独特清香之时;而当您无意间偶然抬头举目于翠云廊古蜀道上空那疏疏密密织成的绿色幕帘,从中感受缕缕穿透树荫之爽畅阳光带给您欢快之时……,您既会瞬间顿感自己似乎已骤添了些许才气和灵气,亦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和经济财富”有了更多深慨和感悟!
千百年来,因历代廷朝官员之重视,上任、下任造册移交制度之延续,即使其翠云古柏成了至今国宝。而这些被称之为“皇柏”的古柏树,虽有“朝迁保护,朝迁所有”之意,但实际上更有历朝历代广大勤劳朴实的百姓,为其彰显的实务之为、实绩之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翠云廊古蜀道,确非一代一时之功!
多年来,成群挺立的古柏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秦蜀通道,为行人遮荫蔽暑,抗御寒,指引道路,给中外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而当无数行人、无数中外游客沿着幽深的翠云古道探奇、寻幽、访古之时,既可领略其秀美壮观之景色,又可在清代文人因面对“翠云廊,苍烟护,回柯重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塔留句,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阁路”之动情画面而留下的绝妙古诗句中,找到各自的雅托所在。事实亦如此,如当代的多年以来,当游于其中的无数中外各界人士和各地游客面对翠云这片拥有四百余亩一色古松柏之滚滚绿浪、一廊葱郁之莽莽林海时,无不对此纷纷称奇叫绝——
众多西欧和南美相关学者皆异口同声地说:翠云廊当属世界一绝,应该是世界上最早行道树的活化石……。
众多香港、澳门暨台湾游客皆异口同声地说:游剑门翠云廊古蜀道,其历史和现实意义或许远胜于去一次欧洲古罗马大道……。
多位中外著名电影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皆异口同声地说:翠云廊古蜀道是人工无法复制的天然摄影棚……。
多位中外著名考古学家皆异口同声地说:翠云廊古蜀道上的古柏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化石,其古柏群是巧夺天功的古柏展览馆……。
多位中外著名林业科学家和专家经多年研究翠云廊古柏后,皆一致认为,其柏树品种系世界独一无二,应定名“剑阁柏木”……。
而众多中外游客到翠云廊古蜀道一游之后,皆不约而同地感叹:这里的古柏,应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蜀道翡翠”。
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先后多次亲自莅临视察翠云廊古蜀道时,皆当即明确指示,要“好好加以保护”。
如今,作为二十一世纪新时代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领袖,既对翠云廊亲口生发出了“叹为观止”之感,又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之慨。而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谓更为深远、更为非凡!
“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既示意如今当地官员和民众,要更加认真对待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又示意其要更加珍视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大自然生命的平衡暨多样性。
“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既示意当今当地官员和民众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又示意其要更长久地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要更好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环境。
如此,这缠山绕岭、盘旋于重崖叠嶂之间的翠云长廊,乃至其廊道上令人陶醉、令人遐想的“千株万树环道左” “行人尽被浓荫遮”之雄奇秀丽景色,乃至其廊道上早已融进的不朽灵魂、创造歌颂、生活赞美,以及早已融进的持续给人以激励和鼓舞的“剑阁柏”等奇特树名和传说,皆不仅会永续为“稀世”之珍宝、永续为“中华古老文明”之象征,而且会永续展现其独特的“东方绿龙”之魅力、永续成为“珍视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之产物,永续成为“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之尊品。
作为古代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的翠云廊,因其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因而总书记不仅对此特别予以“叹为观止”之感,而且特别嘱咐到: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古道蜿蜒,劈山开路、伸向远方。
古柏参天,扎根大地、枝繁叶茂。
往事越千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嗟叹,早已成为历史。而今,中国西部的版图上,绿水青山间,道路纵横宽。
总之,我们要“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就必须“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这点,非常重要且必要!因其既是人与环境相处之基本准则,亦是人与环境未来发展之延续基石。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护生态环境,让未来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正是鉴于上述,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翠云廊古蜀道的“叹为观止”,其意义确实不仅仅在于一个“翠云廊”,而其非凡而深远之历史意义,即在于有必要深入思考、切实践行何以更好地传承发展我国诸如翠云廊古蜀道这样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的生态文明!
故此,“叹为观止”的“翠云廊”之传奇,定会不断得以伸延。
如今,沿着翠云长廊古蜀道眺望,守护地球和人类共同绿色财富、使其历史宝贵之遗珍在岁月长河中持续绵延且不断传递出生生不息之绿意与希冀,这已是翠云廊古蜀道沿途人民多年来的强烈之愿!
如今,沿着翠云长廊古蜀道眺望,中国式现代化大道如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景无限荣光:“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黄山景美人更美——有感于“黄山游”
到黄山之前,我对黄山的了解除“四绝”——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外,还知道有大型国画中所画的黄山“迎客松”和游归的游人们津津乐道的黄山“同心锁”。总之,“黄山景美”之印象,在我来黄山之前已深深烙入脑际。
9月中旬,我随本市赴国内部分优秀旅游城市暨名胜景区考察学习团的10多名旅游界的同行一道,终于来到了美梦中多次萦游过的黄山。当我尽兴而又艰辛地游完黄山的排云亭、光明顶等诸多著名景点之后,我不得不深为黄山那大气豪放而又挺拔俊秀的奇松、硕大无比且傲骨凛凛的怪石、连天波涌而又气势磅礴的云海,以及在葱郁中壁立千仞的七十二峰等景致所显露出的那种独特的江南山秀林葳之美而衷心称妙!
但更令我难忘的是:黄山的人和游黄山的人,在黄山美景陶冶中的净化心灵--------
在我与几位同行游完“登峰造极”的天都峰,并沿南坡的石径朝慈光阁进发之时,在一段相当陡险的山道上,遇到了一对正气喘吁吁地沿陡窄石径艰步踽踽地朝上攀行的夫妻。女的约五十岁出头、男的约六十有余。奇怪的是,体态略显瘦小的女人却在前奋力拉拽着其身后那位体态略显肥硕健壮的男人。仔细观察,发现那么胖男人左腿略显踔蹶,爬步甚为吃力,难怪瘦弱的女人要在前面奋力向上拉拽他。当这对夫妻爬至我的跟前时,我在急忙让道时偶尔瞥见这对老年夫妻的腰门居然连接着一条黄色的宽布带,布带中间还锁着一把银色铮铮的硕大的“同心锁”——啊,分明是这位神情自若而体态瘦弱的妻子在用自己心灵支撑起来的力量牵引着这位腿带残疾而行动不便的胖夫呵!我在惊奇之中,既耽心这对夫妻在陡窄险峻的青石小径上因间距过近而难免两人同时遭遇不测,同时又深为这对接近老年的夫妻将其“坚贞不渝”的爱情在险峻秀美的黄山上磨合得如此挚真、如此美丽而感动不已…
就在这天午后我们仍兴致勃勃地在黄山的后山向上奋力攀登时,却时不时看到有挑着垃圾筐,身着黄衣衫,头戴黄帽的黄山清洁工拾阶而下。看到这些清洁工和肩上的扁担压成一张弓,而他们仍在汗流浃背地迎着骄阳挑担闪沉着向下迈步的样子,我忍不住向迎我而来的一位清洁工攀谈了几句。
我问他:这一担大概有多重?
清洁工说:“大约七、八十公斤吧。”
我的心里“格登”了一下。我看见他的筐子里大多是玻璃片,还有一些游客吃剩了的罐头盒子和喝剩了的破酒瓶子。
我有些不解:“这些东西挑下山也没有什么用,何不在某个无名山上就地掩埋掉?”
清洁工说:“那迟早会把黄山的牌子给砸掉。”
是啊,环保岂容偷懒?那些不知是被黄山的美景陶醉还是被美食美酒胀饱灌醉的游客们,为什么要将废物随地而丢、将好好的酒瓶砸成碎片呢?如果告诉他们,世界遗产的牌子跟一件件废物、一块块碎玻片息息相关时,他们会作何感想呢?
之前,我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一个报道:某景点的一位清洁工,为了钩起一张飘落在深谷中的纸而不幸摔成植物人。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认为纸会自行腐烂,大可不必冒生命的风险。可在黄山上走了近一天,却发现每一个清洁工都是这样做的。
与城市里的清洁工不同的地方是,黄山上的清洁工都有一根长过十来米的可伸缩长杆,不管是深谷还是险壁,只要有游客丢弃的东西,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钩上来,带下山去。因此,我认为这天在黄山上既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更看到了风景中最美的人!
大约下午5时半左右,我与同伴回到离黄山脚下大约一里多路的山道上歇脚,看见几位背着书包、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的少年,一路弯腰拾着塑料袋、易拉罐等弃物向山上迎面朝我们走来。
我随声问了走在最前面的一位“红领巾”:“你们是黄山少年吗?”
“当然是。我们是黄山人!”一句朗声回答使我感到为黄山保洁的少年的自豪和作为黄山人的荣耀。
与此同时,我看到10来位穿着时新、从我们身边轻盈而过的城市当代男女青年,当他们目睹此情此景时,其中大多数人居然立即停止了刚才还在随手抛物的“习惯动作”。而当走了10多米远,只见其中一位矫气的“小姐”又悄悄将刚吃过而捏在手上的香蕉皮掷于山道上,此时,她后面的几位同行即“群起而责”,该“小姐”只好面红耳赤地俯身拾起并掏出卫生纸重新捏于手中……
看到此,我不禁感慨盛万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呵!戴红领巾的黄山少年固然令我肃然起敬,而那些作客于黄山的青年旅行者,特别是那位当代女青年“闻过则改”同样令我欣慰。
于是,我蓦然想起前些时候曾在一本外文杂志上读到的一则消息:法国东南部滑雪胜地沙莫尼市的9名居民,自发地将沙莫尼山谷冰川上的滑雪者、乘空中吊椅及缆车的旅游者抛弃的罐头盒、酒瓶等垃圾收集起来,建成一座六米多高的人头塑像,以呼唤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是呵!游于山水修于心性,首先应从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做起。为此,即应象沙莫尼市的9市民,象戴红领巾的黄山少年,象闻过则改的当代青年们那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在回到黄山脚下宾馆的当晚,将我这天游黄山的感触,浓缩成了笔记本上的这样两句话:黄山景美人更美!黄山的人和游黄山的人,其心灵及精神境界,在黄山纯洁美景的陶冶中,被净化得多么高尚、多么完美呵!
走进江南第一水乡——周庄印象记
有幸走进江南第一水乡,可谓缘于一次偶然之得。
当临华东五市之游行程已定的三日前,我打开连网的电脑,点击桌面“旅游”之栏,在搜寻华东五市的旅游资料之时,偶尔发现了这样一句广告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何谓周庄?周庄怎可与素有“天堂”之誉的苏杭齐名?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介绍周庄的网址。
于是,网络中的周庄之行迎我而来: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揖……”
“周庄之宅,明清风格,民居古屋,宁静诱人……”
“江南的风景总是和水联系在一起:咿呀作响的摇橹声,云一般覆盖水面的鸭群,飘逸、灵秀的采荷女,小巧玲珑而又风韵独特的桥。那些纵横交错的溪流织成一张奇妙的水网,江南的村庄城镇及所有的风景都被这巨大的水网笼罩着,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船舶,棋子一般在相互交织的河流中游动……”
“水乡的风景是一幅画,一幅有声有色的流动的画……”
“……”
于是,带着美好的憧憬,带着美妙的向往,我在结束苏杭之行之后,驱车进入了江南第一水乡——周庄。
刚进周庄,天上就下起了淅淅细雨。观细雨中的周庄:周庄好似罩在烟雨织成的灰银色的雾纱之中,朦朦胧胧地,斜风细雨中编织出的是周庄灰灰矮房和错落有致的高楼之间弯曲扉然的轮廓线条。一条周庄之河,宛若一条清清朦朦的河,披一身江南古民居的小影和无数点点划划的浆影,斑澜多姿地渐渐溶入远天的青霭之中。此时的周庄,如半化烟,在雨雾里卷舒。遂想起唐诗中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逃了西施,失踪了范蠡的江南。且看这河畔的景色,青石驳岸,岸边蓊郁的树木……
约摸时半,雨过天晴,周庄另有一番别样的情景:此时的周庄,似一位饱读诗书的秀丽女子,带着些许忧伤和抑郁。阳光应在古民居上朗朗照着,那里游人如织;黑色花木格子的长窗也闪亮闪亮的。而沿着那光滑如洗的青石板小路走进周庄那条条曲曲折折幽深静然的小巷,即会感到小巷中那爬满青藤的老屋是一首沉默的诗,一幅无声的画,像一位老人神态安祥地闭目小憩。
而沿着“泽国之镇”的沿河青石板小道走上别有情致的周庄的古桥,即感周庄那无论是砖垒的石拱桥,还是青石板搭成的平桥,都是那样的清朗秀气、玲珑别致,处处透出江南人纯净、柔美的灵韵。于是,我强烈地感受到晴朗的周庄亦是溶于江南水秀的------河水在这里潺潺流过,便有了水乡石埠之缱绻缠绵了;走进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便融汇于江南春箫、丝竹声吹出的水文化意境中了;弄舟于水乡潺潺流过的小河里,更能细心体味到“咫尺往来,皆须舟揖”的“矣欠乃”之声了……
为尽情觅景拍照,我情趣勃然地反复出进于周庄的高墙窄弄。此时,我仿佛走进了周庄的历史:古朴庄重的清石板路、布满青苔的石板桥、黑白相间的墙……步入古民居,满目是那红灯笼、黑色花格子长窗……潺潺向前的水流,似乎挟着明清时翦翦的风,撩拨着游人的思绪往前、往前。周庄以其明清时代的宅院古屋、粉墙小院、一片远远遁世的宁静吸引着游人。伫立河埠头,望水与房舍相依,看手摇船和房舍,那褪色的朱门似诉说着旧日的繁华。
于是,我深切地感受到:周庄的每一桥、每一房、每一屋,以及那古朴清秀的小河,都似乎沾上了明清以来的浓厚的古文化味。
于是,我的照相机摄下了我目光触摸过的周庄的几个“闪亮”的镜头:在水流潺潺的古朴的周庄双桥下,一位秀丽的江南少女撑一叶扁舟,翩然而至。手中长竿轻点水面,而后用力一送,小舟箭一般向前疾驶,鲜嫩的菱角象小山似的堆满了船舱。清脆欢快的歌声响彻四周,惊得正在觅食的鸭群扑哧扑哧地飞进荷叶丛中藏了起来……
寻着周庄镇郊的窄窄小路,泥土与庄稼混成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条条流向周庄的清澈小溪荡起的绿波随风涌动。蛙声此起彼伏,自由自在地歌唱田野的丰收。滴滴溪流轻轻哼着江南小调缓缓游过,斑色小鱼在水底戏耍。溪边有一株粗壮的榕树,树冠密似一把巨伞,裸露的根须如老人手上突兀的筋脉……
古朴的双桥旁一座翠绿遮隐的临河古民居小院,据说这里曾经是文人雅士云集的地方。据悉在周庄的巷子里走,不用带书,因为在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这样的古屋居的庭院、棋楼、迷院中一走,也会沾一袭书卷味回来呵……
呵,周庄!我感受了您,就如同感受了江南的水乡特色;我触摸了您,就如同触摸到了沿袭明清古文化的一脉意境。
于是,我突发奇想:周庄这令人远离尘嚣的空间,在江南的乡间活得实在能让人逍遥。我着实想仿一回古人,着一袭竹布青衫,支头晃脑地诵一些古旧线装书里才有的词句篇章。可一开口竟一半是明清以来的往昔,一半是21世纪新时期的今天了!
听风·听歌·听鸟·听溪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源风景区,是一个具有原始生态体系的砂岩峰林,1992年被联合国都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由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个景区构成,总面积369平方公里。
从张家界市驱车40分钟,便到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以蕴华山之险、庐山之秀、泰山之雄、黄山之奇的姿态步入闺门,便倾城倾国,名杨天下。
传说张家界系汉将张良隐退后的寓所。其国家森林公园的遮天的古木层绿叠翠,交织出冬暖夏凉的厚重。随着沈从文脍炙人口的名篇《养在深人不识》的面世,张家界的名气以及土家领袖向王天子与朱元璋武陵源一争天下的传说,便化成一种神奇的诱惑,向世人展示独有的魅力和风情。
而我之所见张家界,其独特风情在于“四听”,即听见、听歌、听鸟、听溪。
所谓“听风”,既在王子山峰之顶,双在水绕四门观光电梯之中。
张家界的最高峰在天子山。显然,登天子山便是游览张家界的高潮,就像一出戏,最精彩的是“高潮”那一幕,而所有的铺垫,都是为“高潮”服务的。无论您是徒步跋涉攀缘到了天子山顶,还是坐缆车速到王子山顶,您都会真切地感受到王子山的忽隐忽现的阳光是与山顶之微风同行的。耳边仿佛听到的轻微微、柔和和地“风声”掠耳而过,眼见即见王子山顶那近千座奇异的巨峰在影响似地变幻着深浅不一的色彩,风到色变,忽隐忽现,相间相宜,美妙无穷。
而此外听到的风,看到的“色”,非王子山峰顶莫属。这种感受,同查在乘坐“世界第一梯——水绕国门”的观光电梯中才能体味到,当我乘电梯从172米的峰底于90秒内“登峰造极”般地速升至峰顶之时,顿觉飘飘欲仙之中有“风”的轻鸣,随之而来的是“云”的晃动和“色”的变幻……
在这王子山之顶,当您从不同的角度举目远眺,您都会觉得,有无数个姿态不同的大盆景铺展天下;而更为奇特的是,在这些寸土不生的石峰间,伴随您耳边的“滋滋”微风声,居然眼看着在缓缓地长出一棵棵形小枝茂的树木,树木虽不多,却恰到好处,绿茵茵地点缀着冷峻的山石,添加一点生命之色,使得那一个个巨大的“盆景”倏地复活了起来……
久久地站在被神秘与奇观所笼罩的天子山顶,我觉得耳边仍有“滋滋”着响的微风,而心里却突然没有了语言和感受,整个人仿佛都被柔柔的风鸣和飘渺的气场融化了,两条腿软软的,只想默默地跪下来,面对着奇妙的山峰和长在山峰上的小树喃喃而言。
“听歌”在那攀缘之时。
在去张家界的途中,即听导游讲,张家界位于湘西山区,山青林茂,居民以土家族居多,而土家妹子都喜欢唱山歌,而且由于文化上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她们现在是以唱《吃醋》、《相逢在张家界》、《武陵源》、《冷水泡茶慢慢浓》等土家山歌为主,也引进了黄梅戏《天仙配》唱段、《康定情歌》等,只要游客听得开心就行。“
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在去武陵源的沿途,到处可见土家姑娘设下的点歌台。这些歌点还都竖有大大的广告牌,上边详细地标着每个歌点会演唱那些歌曲,让游客自己去选点。有土家妹子单独唱的,也有游客和土家妹子一起对唱的。
这天我与几位同仁跋涉到黄石寨,即有三名小学生模样的土家女孩童凑上来:
“先生,听山歌吗?”
“来张家界,不听山歌很遗憾哦。”
当我等几人尚未应允,她们就三口成群张开小嘴唱起来,林间小道上顿时歌声飞扬。
当然,这里所有的服务都得“有偿”。山歌在山谷中回荡,歌声消除了我们的烦恼和疲劳。最后,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掌声中,把三十块头的人民币分别装进了这三名土家小姑娘的衣。
据向导介绍,张家界风景区内的这种半路邀请客人听歌的地方一共有几十处,爬山、走路累了的游客们坐下来歇歇脚,听听歌,一个个愉快得什么似的,而那些唱山歌的土家姑娘们收入也是不错的。
于是我想:土家姑娘这种在风景区内为游人唱山歌赚钱的做法是很发人深省的。可以说,人家是把旅游资源充分地利用了。事实上各地旅游风景点都有自己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那些带乡土味的资源更是招人喜爱,前景广阔。就以唱民歌而言,张家界的符六妹、周庄的吴海燕、桂林“刘三姐”……哪一个不受游各欢迎?
“听鸟”可谓是我此次到张家界旅游的又一个心愿。
据悉,武陵源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众多,大约有6目13科41种。住宿在张家界山庄,环境极其静谧,可谓置身那种“户外林篁翠,推窗听鸟鸣”的境界中!
当东方的天空刚呈现一抹橘红的亮色,栖居林中的鸟们就开始亮起婉转的歌喉,鸟音有同有异,各展其长。有高音,有低音,有长鸣,有短奏,紧一阵,慢一阵,高一阵,低一阵,唱是激烈,唱得奔放,唱得尽情!
整个山林,鸟音不绝,余韵柔和而缠绵!
我及时用笔记下了几种鸟歌唱的谐音:有的,嘀—嘀—嘀—;有的,啾—啾—啾—;有的,呐—呐—呐—;有的,唧—唧—唧—……
有一种鸟叫得别具韵致,令我神迷。其声,溜溜,嘀溜溜,每唱五六个音节间歇一次。这种鸟音,清脆响亮,音调优美,而且拖着柔和颤动的长滑音,其音、其情、其韵,令人叫绝!还有一种对唱的鸟,此一声嘀嘀,彼一声呐呐,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歇。我禁不住鸟鸣的撩逗,心里痒痒起来。于是,穿衣出门,循声觅鸟,穿深径,攀山崖,拔开密林……由于树高叶密,总是看不到鸟的倩影,无法一睹其风采。心想,看不到鸟儿,总有点遗憾,但是,能听到悦耳的鸟鸣也就心满意足了。
“听溪”可谓是我在张家界的又一大发现。
而助我“发现”者,该是这条盘山而行、水声不绝的金鞭溪了!
金鞭溪于深壑幽谷间穿梭,林海苍翠,蜿蜒跌宕。两岸千峰耸立,高入云端;溪旁树木茂盛,浓荫蔽日;溪中鱼翔浅底,水石相击。沿溪逶迤而行,品流水琴韵,赏奇卉芳香,聆鸟鸣虫噪,阅“金鞭”雄姿,笑“罗汉醉酒”,叹“千里相会”,其意超然物外,令人心旷神怡。
金鞭溪是近水情切,宝峰湖与茅岩河则是水乳交融,宝峰湖的水静,茅岩河的水动,一闲一险,张弛有度。泛湖上,群峰倒影,波光潋滟,山歌阵阵入耳;放河上,生恬淡静泊汪洋恣意尽在水中徜徉。
说家在话,循这条在深山里迂回曲折、清亮无比的小溪攀缘而行,确似一根挥舞旋转的金色长鞭,发出铮铮脆响,一种欢歌,不绝于耳,助我轻行。于是,我觉得有歌唱的小溪做陪,进山的路再漫长,也不第疲劳、不觉寂寞了……
泰山之“叹”
我写这篇游记,先得说说这题中之“叹”。
此“叹”绝非“叹息”,而是一种由衷地“感叹”——“感叹”泰山冬季风景之别样;“感叹”泰山“一览众山水”之神奇;“感叹”泰山“人山”之状阔。
我这是猴年春节去泰山的,是冲着一段广告词中所写的“晚冬的泰山,有别样的风景、别样的韵味。此游泰山,你会有别样的情怀,别样的感悟。“为此,我偕妻儿与一家旅行社订了“泰山四人游”,并于大年初一登上了去泰山的旅游列车。
猴年初二可谓是泰山冬季最冷的一天,走在泰山古老的盘道上,少了平常游人的拥挤。此时的泰山,还留存着有雪的日子,还可见其“银装素裹”:登山盘路如玉龙在山中婉蜒,宫观寺庙如琼楼玉宇,石刻在白雪中闪耀着耀眼的猩红,松树上披满了晶莹的透如珊瑚一般的树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冬季泰山,自然要看各具形态的古松老柏。岱庙内的“汉柏凌寒”是泰安八景之一。汉柏相传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这六株古柏,树身扭结上耸,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但仍能继生新枝,苍古葱郁。泰山南麓的普照寺内,有一株六朝松,冠若凤舞,干若龙盘,树龄长达1500年。
泰山十八盘起始处的望人松,傲然屹立在崖巅之上,倾身探臂,企盼游人。
古松最为集中的当属对松山,两峰对峙,万松罗列。清乾隆皇帝在此留下了“岱宗最佳处,对松真奇绝”的赞叹。山阴有后石坞,古松有的侧身绝壁,有的屈曲于深壑,有的直刺云天,有的横空欲心,山风吹起,松涛大作,山鸣谷应,有如巨浪拍岸。
“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是泰山的两大自然奇观。或许我这正在读高中的儿子早就于课文中领略过此闻,故感特别兴奋。他从爬泰山的那一天起,早就鼓足了劲。那天他激动得睡不着觉,很晚才入睡。虽然那晚我和儿子他妈也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但爬泰山那天早晨,我们不但没觉得疲劳,反而感到精力充沛。
一看到泰山的石阶我们就吃了一惊,每一级石阶都太高,那么高的石阶别说我们从来没上过,就连看也没有看见过。我们茫然了。泰山的石阶真是太高了,高得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说不定修筑这些石阶的人是为了故意折磨登山人才特意修得那么高的!”
过了一会儿,我从茫然中清醒了过来,我对自己说:“与其爬容易爬的山不如爬难爬的山。”我们精神抖擞地开始爬山了。
此时的泰山,虽然气温是零下,但实际体验是泰山的气温比我们想象的高一些。
我们满头大汗地爬着。泰山的景色让我们看得入了谜,我们拍了好几次照片。爬了一个小时左右,我们才到达山顶。在泰山山顶,儿子兴奋地对我说,他此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充实。他说,他真想站在这山顶放声朗诵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呵!
我被我这16岁的儿子的话语深深折动了。我凝视着站在这泰山顶的深海石上并依偎在母亲身边的儿子,虽然此时的北风挟着雪粒在拂扫着他的脸,呼出的热气已凝结在他的眉头上,可是一位中华少年对祖国山河壮丽的热爱之情却由衷地写在他那稚气的脸上,这不得不使我和他的母亲由此而触动,由此而在心中簇涌着一股汹涌澎湃的热流——即心中的那一种对祖国山河之壮丽、祖国儿女之优秀的自豪感!
泰山“四日游”的最后一天,是我们来泰山后气温回升稍高的一个晴朗日。这天我们起得稍晚,当我们睡眼惺松地吃过早饭,乘大巴从山脚下的红门到中天门,争先恐后挤下车之后,放眼望去,眼前的壮观景象不禁使我们发愣:直通南天门山顶的石阶上塞满了人,泰山简直成了“人山”。这简直与我们来泰山的前两天判若两景。或许这是应了中国人的“初一至初三,亲人团聚合家欢;初四至初五,尽情玩耍且歌舞”的传统司俗?当然,这亦与泰山气温回升有关,但更与泰山素来就以其五岳独尊的神山、圣山、国山而吸引中外游人蜂拥至此有关……
嗨!总之,不想这多了,既然来了,就必须爬上南天门,别无选择。
我们跟着浩浩荡荡的人流开始“爬行”。
泰山的山石上雕满了古人名人的手迹。本想留个影,然而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挤满了人,大家你下来我上去走马灯般轮番拍照。
我倒是备了不少胶卷,但面对此景哪还有兴致拍摄,只是想着尽快登上南天门。于是硬着头皮,头顶着蜂拥的人流一步步向上攀登。
两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南天门。此时泰山已被大雾笼罩,本想凭栏远眺,尽享一览众山小,然而眼前白茫茫一片,倒像进入缥缈仙境一般。于是,我想到了这登山盘路上的6600级台阶,想到了由此留下的十多位帝王的足迹。如秦始皇登封泰山,在大树下暂避风雨,留下了“五大夫松”的传说;汉武帝八至泰山,在玉皇顶立下一座高大的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文人墨客也竟相登临题咏,儒道佛在此传经布道,吸引了无数善男信女朝山进香。
走在泰山古老的盘道上,既或是这寒冷的晚冬时节,也没少有游人的拥挤,也没少见其人流爬行之壮阔呵!因为,这就是泰山!
呵,事实确亦如此,虽然自然的兴衰,朝代的更替,都在泰山留下了印记,但这些不仅令游人在游览时更多了一些对历史的感悟,而且会更多地推动作为我国五岳独尊之泰山的游人热、登山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福建龙岩永定土楼印象记
未到福建前,尚未听说过龙岩市。但到了福建,龙岩的名声即“如雷贯耳”——
龙岩市是个省辖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西闽,地处闽、赣边区,东与泉州、漳州接壤,西与江西赣州市交界,南邻广东梅州,北接三明市,幅员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4万。该市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5℃—20.8℃。这里既是侨乡,又是著名的客家之乡。而且,龙岩还是全国著名的烟区,烟质好、价格收益高,在全国烟区中至少居中上水平。
但是,龙岩更有名的,恐怕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了,即该市所辖的永定客家土楼。
作为我国独特的乡村民居和建筑奇观,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保留下来的一种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永定县境内土楼最具代表性,现存土楼两万多座,其中占地2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层以上的占80%以上。这些土楼设计奇妙,历经300年风雨侵蚀,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大多数至今还住有居民。这些土楼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等功能及形象展示客家人文历史之特征,而且这些土楼的类型及其建筑工程技术及其“天人合一”、崇文重教等建筑文化理念,还引起了国内外建筑大师们和建筑史学专家们的广泛兴趣和热切关注哩!
这天我们在永定县参观的土楼,虽仅是走马观花式地游览了一下,但经过细听讲解,也大致地了解到土楼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且结构造型千姿百态、内部空间丰富有序、装饰工艺精湛高超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内涵,以及土楼所传承的“迎春牛”、“打新婚”、“走故事”、“作大福”、“迎花灯”、“赛大鼓”、“敬师公”、“舞龙灯”、“闹花灯”等丰富的民俗风情。
特别令我感兴趣的是,在荟萃多姿的永定各土楼之中,居然有方、圆之分。方楼占地面积最大的达2万多平方米,最高的6层;而圆楼最大的直径为82米,高4层。无论方土楼还是圆土楼,其结构皆为精巧,且每楼皆有厅堂、天井、通廊;一般一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有的楼还设有若干单元。单元之间开则相互照应,闭则各自独立。而且,永定土楼中的大型楼裙还设有学堂、花园、鱼池、门坪、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等,可谓真是一应俱全呵!
这天我们着重看的是一幢名为振成楼的圆楼。此楼高四层,住户20家,楼主姓名林加耕,虽仅有小学文化,但他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以及高度概括的那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精彩话语,自始至终紧扣我们的心。
振成楼始建于1912年,历五载而建成,它可谓是永定土楼中最称得上“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圆楼。该楼由内外两环楼组成,其设计布局及结构形式独具匠心。
振成楼所辖的那座土木结构的外环楼高为4层,底层含1个大门、2个侧门、1个后厅、4架楼梯和36间;二层以上每层有40门,三四层走廊的“美人靠”坐式栏杆,在其他土楼中极为少见;第四层的走廊及房间的木地板上还加铺一层地砖,有隔音和防火的作用。其砖木结构的内环楼分为北、南、东、西四个大厅。内环的大厅特别高大,它前面的圆形立柱、瓶式栏杆,明显带着西洋古典式建筑风格,这在土楼中确不多见。内环楼的二层走廊镶嵌着铸铁栏杆,古色古香,其花饰中心是百合,四周环绕兰花、翠竹、菊花和梅花,寓意春夏秋冬百年好合。
振成楼有很多细节部分设计得非常巧妙。楼外墙不见烟囱,原来在夯墙时就在大墙内预先留下了直通墙顶的排烟孔。外环楼的每架楼梯的顶部墙上,都挖了一个小龛,用来放置灯火照明。一般土楼的排水沟讲究“风水”,要设计得曲折迂回,以求“驻财”;而振成楼的排水沟则从楼内直通楼外,以利于排泄污水。主人认为,是否驻财在于人,而非涉于水。向楼外的排水暗沟在两侧门厅处,还没有沉淤池,其上有活动的盖板,便于清淤。
振成楼的内部装饰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用花岗石雕的门、柱、梁、廊、井栏等,工艺精巧,有的还刻着精美图案。内圈一楼镂空屏门,二楼走廊铸铁栏杆,格外古朴典雅。楼内门、厅等处的题词、题诗、楹联更辐射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前厅门额上镌刻着民国初年总统黎元洪“里党观型”的题词,大厅墙壁上有名家书法的诗词、对联,后厅悬挂着建楼主人林逊之撰写的联首嵌入楼名的家训联等。楼中有固定对联16副,其中有5副嵌入楼名,这些对联寓意深刻。如振成楼大门口有一副对联“振纲立纪”“成德成才”,该楼楼名就是由这副对联简缩而成的。这副对联传达出强烈的儒家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铁肩担道义”式的道德呼吁。这种思想为历代朝廷所畅扬,褒举。它的副作用自然是培育出了许多“文化鹰犬”与“思想走卒”,把个人意志强行捆缚在一道庞大僵硬的体系上,以貌似伟岸的姿势泯杀作为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振成楼大厅旁有一副对联“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这里谈到的为人准则,似乎与《论语》中的“夫子为人,温而厉,威而不敏,恭而安”有关。对联的后半句似乎互相拆台,“奇”“正”乃相生相克的两极,一阴一阳的两端,“奇”则不正,“正”则不奇,类似于武林中的“正”、“邪”之立。
然而,让笔者最能感受到的是“人”对客家土楼文化形成的促进及推动……
虽然短短的游览,笔者无法将所有的土楼游尽,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呵!
在千年土楼的面前,笔者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不仅仅是土楼的壮观,更多的是土楼那无法抵挡的文化底蕴的笼罩。
在土楼这个历史文化的巨人面前,笔者的确不敢发出声响,只能在“她”的巨大的身躯下轻轻地呼吸着,感受着这“世界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为我们带来的这种特别的壮观与美丽。
当笔者在土楼下静静地倾听着和琢磨着“天、地、人”及“历史与文化和谐统一”的文化述说之时,于是便联想到了土楼的奇迹正应验着振成楼那位精研土楼历史的“土”专家林加耕所阐述那句精典之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有感于“武当山的环境保护”
“三月的武当山,春意盎然,无处不使人心旷神怡,远离城市的喧嚣,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放松您的心情,锻炼您的身体。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观光旅行社带你走进自然,享受生活。还在等待什么?赶紧加入吧……”。
我就是在湖北十堰旅游网这样的“诱惑”下,于今年三月初与几位环保人士一道来到我国道教圣地武当山景区畅游的。当然,促使我真正下决心的亦与近年来不断听闻到的“武当山的环境保护”的讯息相关。因为,毕竟我已从事环保工作近二十年呵!职业习惯已使我养成了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而体验、深究旅游与其环保、生态、绿色之真谛这一独特习俗矣!
来之前,我就听说,武当山这座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文明风景区”、“4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武术之乡”等多种桂冠于一身的山岳型风景区,是惟一被国务院以“仙山琼阁”而命名的,并早于1994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了。
一路换乘景区环保车,无论是游览武当山三十六岩最美的绝壁悬宫—南岩,还是游览国家道场之广庭大殿,看道教福地之威严肃穆——紫霄宫;无论是游览世外桃源---逍遥谷风景区,还是领略太子坡古建筑群、睹武当武术之真容、走九曲黄河墙之曲折、看一柱十二梁之奇绝,我都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武当山堪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中国环保、生态、绿色之山!
看呵:山涧植被很丰富,满眼绿意,清葱欲滴,虽然没有更多的色彩感,但让人感觉到的是别样的清爽怡人。偶见一簇簇的山野花,开得虽并不绚烂,但却有它们在无穷无尽的绿色中得到了众星捧月的惬意感受;虽然爬上金顶能向下俯瞰一览不尽的层叠群山,但在其充沛的阳光下,更多感受到的是该仙山实属罕见的生态保护特别好、且不留任何人为破坏痕迹的遗址古迹——
据《武当山志》记载,大地构造处于秦岭褶皱系南岭印支褶皱带的武当山隆起中部、且属大巴山脉东延支脉的武当山地区,早年因“受构造运动影响地壳,震荡频繁”而致“土质松软”,为保护皇室宗庙的“风水”,从明代开始,每年都有5000余人参加武当山的“修山”。当时,人们农忙时节种地,农闲时“修山”,历时200多年没有间断。为鼓励“修山”,当时官府对“修山”的人分50亩地,免收赋税。此举有力治理了武当山地区的水土流失,极大促进了生态环保,保证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安全。
另据武当文化研究会讯息:有关专家为探寻古代这一启动早、历时长、工程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庞大的明代生态保护遗迹——武当山生态保护“修山工程”之奥秘,专程徒步数十公里仔细考察古人“修山”的地理位置,发现虽仅在武当山西南麓的官山镇田畈村至武当山特区的豆腐沟村就有数以千计的“修山”遗迹,但在其深谷、坡地和山崖等处,都有砌得很整齐的石埂。这些石埂或阻拦山体滑坡,或防止水土流失。据有关人士估计,此“修山工程”使用的石料居然超过一亿立方米,足可见古时该生态 “修山”工程不仅之巨、之艰,且该生态 “修山”工程之环保矣!
“古之志、今之励”。武当仙山古人“修山”创下的生态环保之志,极大地激励了今人再创生态环保之益!此行武当仙山之前、之中,我听闻到不少这些年来武当山人为尊崇其家乡该仙山之神洁而在环保方面所做的种种不懈努力之相关讯息——
早在几年前,湖北省、十堰市政府暨武当山特区就针对当时该景区内修建索道、乱垦乱建滥种等与道教追求的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极不相称的自然景观重创现象进行了反思,痛定思痛后,下决心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不仅一举砍掉了20个环保未达标项目,而且在景区内实行了禁垦、禁牧、禁伐、禁建、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之有效举措。紧接着,景区内建起了包括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点、污水处理提升泵站、污水输送管道等在内的污水处理工程,开展了“烧文明香,敬真诚心”和“绿色·运动·健康”等公益活动,开发了其仙山独特的纯天然野生源猴头菇、天蔴、木耳、地耳、香菌、蕨菜、葛花、槐花、松茹、竹笋等为主要原料的“武当山珍宴” 绿色佳肴系列食品……。如今,武当山人又在为"创世界知名风景区,建中国山水园林城"而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等方面做进一步地探索。
而就在我和同行的这几位环保人士下山之时,我们看到了一队打着“绿色环保之旅”旗号、脸上洋溢着自信微笑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女青年个个手持垃圾袋,一路拾级而上,他们在欣赏武当山的雄姿之余,沿途细心审视,不时将沿途的水果皮,垃圾袋,塑料瓶,易拉罐……一一被拾起;他们所经之处干净、清爽,完全焕然一新;他们边拾掇边嘹亮地歌唱道“除了足迹、什么也不留;除了摄影、什么也不取;我环保,我快乐……!”
不经意间,我蓦地发现:这才是神奇武当仙山上的真正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呵!
古蜀道“绿龙”——翠云廊
古老的神州大地,有一条莽莽苍龙。
这是一条绿色长龙,它穿狭谷、越沟壑、翻高峰、破云雾,磅礴气势,令人惊叹!这就是具有“三百长程十万树”之美称的四川剑门古蜀道上的奇景“翠云廊”。
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其“皇柏”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是罕见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
翠云廊东南至阆中,西南至梓潼,东北至广元昭化,如一条苍龙,沿着起伏的山峦,跨越沟壑深涧,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
她雄伟的气势、翠绿的雄姿、博大的胸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描绘讴歌。
清康熙剑州知州乔钵观览了行道古柏后,题写了《翠云廊》诗后,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剑州路柏"的雅名。
皇柏护皇,古道说古。皇柏古道的核心景区翠云廊,自三国蜀汉时张飞植柏开始,历经东晋元帝、唐代天宝、北宋仁宗、明朝正德六植柏树而成此景。
终得如许架构,铸就巴蜀奇伟之翠云长廊!
翠云廊较之罗马古道尚早数十载,与日月同享“三百里程十万树”之壮景。
此景一惊天下,无与伦比!
造就翠廊云如此宏伟壮观的人工植树规模,经历了历史上五次先后大规模的植树才得以形成今天了奇观。
第一次是在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蜀中大量伐木建造阿房宫,一度使“蜀山兀,阿房出”。百姓们对朝廷的滥砍乱伐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忿,就下令在全国各地驿道两旁大量种植成行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这时所栽的柏树被称为“皇柏”,这条道被称为"皇柏大道"。
第二次是在三国蜀汉时期。张飞驻守阆中,任巴西太守,刘备在成都,姜维驻守剑门,为了方便军政羽书的往来,张飞便下令在路旁植树表路。百姓把这时所植的柏树叫“张飞柏”,这条路叫“张飞大道”。
第三次是在东晋元帝时。剑阁人民曾在驿道两旁大量种植松柏,当时叫做"栽风脉树",以象征地方上多出名人,物阜年丰。尚书郭璞为此写了《种松记》刻于碑上。到了宋代,石碑风化剥蚀,当地人请了苏东坡重书碑文,此碑现存武连觉苑寺中,这时所植的树叫“晋柏”。
第四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贵妃杨玉环喜欢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马入川,连夜运送。为保持荔枝的鲜味,特令百姓沿途植树遮荫。剑阁人民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补栽柏树,使树荫更加浓密,剑州古柏初具规模,这时的古道称为“荔枝道”。
第五次大量植树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壁倡导剑阁百姓对行道树进行了大量补植,这时所植的树叫“明柏”,又称“李公柏”。
千百年来,翠云廊古柏经受历史的风云变迁,在剑阁境内200余里的古驿道上保存下来的有7900多株。西段现存古柏1970株;南段存古柏4300余株,北段1660余株。三段的行程及株数虽比“三百里程十万树”相差甚悬,但气势尤存;加之有成林成片的中、幼柏树群体陪衬,故而远望翠云廊,即觉其象一条莽莽苍龙,逶迄于曲折的山间古驿道上;若身临其中,又觉如一条浓绿欲滴的翡翠画廊,溢彩流辉将你拥抱于皇柏古道之中。
翠云廊古柏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呵!
她不仅仅是一组树的序列、不仅仅是树的休养生息、不仅仅是树干的粗大和蚀朽。她是英雄们站立的姿势,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部恢宏史诗!是独一无二的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
她的价值连城,无法用金子斗量;她的文明深邃,无法用哲学诠释!她是自然和历史在现实中的交融,她使自然和历史汇集成的宝贵财富成为世上的绝无仅有!
翠云廊上的古柏,参天蔽日,形状奇异,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她与青石铺成的驿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平行,或假石级而上下,或伴清溪小河而流淌,或在峭壁石崖中徘徊,一路穿山越谷,蜿蜒于川北大门广元市剑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
数百年来,勤劳朴实、聪慧心灵的广元人民根据翠云廊古柏的形态万千,风姿各异及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为其取了许多美好的名字。如以长势命名的“鸳鸯树”、“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白象吞石”等;以粗壮和树龄命名的“帅大柏”、“寿星树”等;以史典命名的“状元柏”、“阿斗柏”、“望乡柏”、“石牛树”等,真是“千姿万态羞雷同”。
饱尝岁月风雨的翠云古柏,不仅姿态奇异,富有传说的奇趣,而且还有奇特的树种。其中一棵柏树,远看象松,近看似柏,当地人叫它“松柏长青树”。据专家考察鉴定,这棵树是一个濒临灭绝的古老树种,我国林业科研部门给它命名为“剑阁柏”。
翠云古柏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象擎天大柱直抵蓝天,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所以人们叫它们“泰山柏”;有的枝干舒展,象舞蹈家那样体态轻柔,婀娜多姿,人们叫它们“仙女柏”;有的躯干弯弯曲曲,盘旋而上,有如苍龙腾飞,人们叫它“飞龙柏”;而另一些有古柏两株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相依相畏,恋人漫步其间,别有一番情趣,于是人们称它为“夫妻柏”。
千百年来,由于历代官员重视保护,上任和下任时造册移交,使这些翠云古柏成了国宝,因而这些被称之为“皇柏”的古柏树,即有其“朝迁保护,朝迁所有”之意。
成群挺立的古柏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秦蜀通道,为行人遮荫蔽暑,抗御寒,指引道路,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
而游人沿着幽深的翠云古道探奇、寻幽、访古,即可领略其秀美壮观景色。
“翠云廊,苍烟护,回柯重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塔留句,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阁路”。
清代文人乔钵,面对这样一幅宁静的古画,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面对这片滚滚绿浪、莽莽葱郁的翠云廊林海,游溢于这拥有四百余亩一色翠柏的森林之中,中外各界游士亦纷纷称奇叫绝。
一位美国学者说:“翠云廊当是世界一绝,是世界最早行道树的活化石”。
一位香港游客说:“游剑门蜀道翠云廊,不下于去一次欧洲古罗马大道”。
一位日本电影导演说:“这里是人工无法复制的天然摄影棚”。
一位考古学者称它“真是座天然的古柏展览馆”。
一位林业科学家称它是“森林化石”。
旅游者都说它是“蜀道翡翠”。
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先后多次亲自视察过翠云廊,并当场明确指出要“好好保护”。
国内好几位著名林业专家经多年研究翠云廊的古柏,认为其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柏树新品种,即定名为“剑阁柏木”。
可见,剑阁柏不愧为当今的“稀世珍宝”。
至今翠云古长廊,仍缠山绕岭,盘旋于重崖叠嶂之间。
漫步其间,“千株万树环道左”,“行人尽被浓荫遮”。
雄奇秀丽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遐想。
那奇特的树名,奇特的传说,又给千年古柏融进了永恒的灵魂,寄托了人们对当年创业的歌颂,对生活的赞美,给后人以激励和鼓舞。
翠云廊——古蜀道之精华,中华古老文明之象征,正举世无双地展现着东方绿龙的魅力!
让给我们共同走进皇柏古道吧,去那里吸天地之灵气!
让给我们共同走进皇柏古道吧,去那里感叹帝王之圣恩!
让给我们共同走进皇柏古道吧,去那里抚柏而忆古抚今!
让给我们共同走进皇柏古道吧,去那里垂缅历史之永恒!
我的游记是“绿色的”(创作谈)
·翟 峰
说“游”及其写与此相关的系列绿色游记之前,我特别想说的是:我的游记为何是“绿色的”?为何我对绿色游记总有那么一些迷恋、一些鲜活灵动的感觉?
的确,虽然我的生活中有许多种色彩,但由于自己所从事的环境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暨保护的法制监督工作,使我自然而然地于心里、眼帘里充盈了最多的绿色。于是,绿色便成为了我之最爱!于是,绿色便这样融入了我多年的游记散文写作之中!
我爱绿色,是因为她启迪着我心中最深切的感动。我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可谓是最适合闲适生活的城市。与微风相伴的是绿色,与大街小巷及广场相伴的是绿意盈盈。这里的绿植,总是那么生机盎然、鲜活生动;这里墨绿的、翠绿的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总是那么丰富多彩、滋润美丽。于是,我为之感动而书的游记即是“绿色”的!
我爱绿色,亦是因为她蕴含着我心中最炙热的震撼。如我首次到青城山旅游,我便震撼于它那满山的绿色在雾气中以半是热烈半是含蓄之美妙、之和谐而被雨雾融合得如此之完美,如此之完整;而当我第一次品味紧依锦江的望江公园之绿竹,我又震撼于它那岁寒三友之一竹的气节。于是,我为之感动而书的游记即是“绿色”的!
总之,我之所以游记为“绿色的”, 我之所以对绿色游记总有那么一些迷恋、一些鲜活灵动的感觉,最本质的特征还是我对生活的记录和感悟。换句话说,写绿色游记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受,其次才是为了分享。当然,我亦希望若干年后自己重新回顾写绿色游记这段经历时,也能被这些文字所记录的点滴触动心弦,然后微微扬起嘴角,露出笑容。如果那时有这样的感受,也就足够了!
翟峰美文选(二)
大自然呤
呵,大自然!是足以牵动我们心灵中那些最灵敏的和弦中、能以维系我们情感的最牢固的丝缕的美的东西,是那些永世都不可抹去和忘却的具体得让人心灵发颤的美的东西!
呵,大自然!是足以使我们尽心尽意享受的、能赐予我们无处无时都能感受到丰富神奇的美丽的爱的东西!
呵,大自然!是足以使我们在与崇高的山川林木和艳丽的花卉并存于无际天穹和厚实土地间的尊严中,焕发出对一切可贵的生命的美的呼唤和卫护的力量……
呵,大自然!使我们感到了祖国的可爱、家庭的难忘、事业的神圣、世界的丰美、人类的成熟、艺术的深透——
什么是祖国的可爱?
祖国,对于我,很难与那次从首都飞往成都的旅行分开,它让我从飞机上看到夕阳怎样充满深深的惜别,一点一点变幻无穷地向大地告别,在它即将隐去的一霎,它用全部生命为祖国燃烧起了一片祝福的深情厚意─── 红极了,胜过血……
什么是家庭的难忘?
家庭,对于我,很难与那个很小的庭院的那个小的花坛中的那株母亲喜爱的山茶花分开,它很平凡,但却是庭院中唯一的花。那花红白相间,那黄色若金的花蕊像金丝一般,仿佛可以在微风颤动中,发出一直回旋到天云中的乐章,然后又回旋地上来,在我心灵中久久奏鸣……
什么是事业的神圣?
事业,对于我,很难与第一次旅行路上,从一座高山上走到祖国边境的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江边的感受分开。大江,早就预告它的存在。还很远,就可以听到它的像怒号一般的涛声。
但是,真的站立在它面前,我还是被惊呆了,它深得发黑,它像多少匹长着白鬃毛的黑峻马在放蹄狂奔,在弛骋中引颈嘶吼,而所有的吼叫声又是这么和谐……
什么是世界的丰美?
这,没有比古希腊人认识得更透彻了。他们把我们生存并一直在用神圣的劳动创造着的这个世界,称为“科兹莫斯”,即丰美的意思,还包融了秩序、和谐的含意。美是大自然的天性。可以说,我们所能看到的具有丰美的一切存在,都天然的具有丰美的品性,不管是广阔的天空,不管是丰沛的大地,还是动物植物,包括我们人的形体,都是那么赏心悦目。它们单独存在是美丽的。它们用各自的形状、色彩、光线和组合,聚集到一起时,是丰美的。常常,在一个一个变幻着的美的自然构图中,会引导我们的心灵,由一种渐渐提炼的纯净中,升华起来,使我们的灵魂和肉体,都仿佛得到洁净。从而,在陶冶中,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一个灵慧萌生的境地,一个幻象的境界。
什么是人类的成熟?
我想,灵慧的人类能以变得这么美好,是与美无处不在的大自然的美乳哺育分不开的。世界,是美,是按美学法则构成的。人类,又按照世界的美学构成,来创造人间天堂。难道不是鸟的飞翔的美丽姿形,启示了飞机的诞生?难道不是鱼游深水的美丽现实,引发了潜水艇的构想?
嫦娥奔月,是宇宙飞船的超时空的文学设计。
“千里眼”,使射电望远镜成为现实。
无线电话是否受过“顺风耳”的启蒙?
自然科学,完全按照美的设计在运行。哲学,追觅的是美的证明。
社会学,美的构成。经济学,美的合理。人类行为的综合的丰厚记录,形成了历史学。可是它千百次记录了这样的事实:一旦美的和谐遭到破坏,那就要引发为维护美的法则而进行的战争。而每一次美的尊严的重新确立,都将形成一个较之以往更美的社会形态。
世界不会被丑恶所玷污,却常在暴风骤雨中变得更干净。
人类有时正是在这种美的残酷冶炼中,变得更成熟。
什么是艺术的深透?
我认为,艺术更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美哺育和灵感的深化。
孩提时,我没有成为“神童诗人”,是因为我未能从那次诗的冲动中,让情感理性地燃烧起来,让它如潮水般从一道闸门倾泻出来,并造就一种“写”的强烈愿望。
若我有,我想我会写出一首好诗来,关于云的诗。因为我沉迷于云的幻象中,睡入到云的梦境里。可能,观云觅雾,使我年幼的心灵太累了……
呵,让我们用更多的爱去享受大自然吧!
大自然的美不是终极,它在我们的尽情享受中,给我们无尽的灵慧,使我们在美的升华中去发现和托举起新的太阳!
从“武松打虎”谈起
时光流至新的一轮虎年,难免使人又联想起前些年看中央电视台播映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中那脍炙人口的“武松打虎”段子。
武松在景阳岗上与虎搏斗,赤手空便将壮如华南虎的吊睛猛虎打死。
虽然这则“武松打虎”早在笔者读高小、读中学,乃至上大学中文系时皆曾多次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欣赏到,并多次深为“打虎英雄”的武松的技高胆雄而折服。但随着笔者参加工作之后,特别是从事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多年且看了画面甚为逼真诱人的中央电视台播映的“武松打虎”剧烈而又紧张的搏击场面之后,即开始愈来愈对“武松打虎”的行为及其宣传上带来的负面影响甚为异惑——
“武松真能打死老虎吗?”
“‘武松打虎’ 的故事于今真的值得颂扬吗?”
尤其是近年来笔者曾多次听闻一些被抓捕的因打虎而犯罪的法盲居然大言不惭地说出“打虎算犯的哪门子法?武松打虎不犯法还是英雄呢”等话之后,笔者愈发感到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澄清两个事实:①武松根本不可能打死吊睛大老虎;②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及至电视中描绘、摄到的“武松打虎”,仅是作者和摄制者出于艺术效果上考虑而通过文艺创作手法表现出来的英雄形象,同科学事实毕竟是两码事。
应该看到,我国成语里的“谈虎色变”、“虎视眈眈”、“虎口余生”、“虎穴龙潭”之说,确实很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虎的恐惧和敬畏。这是因为,虎是猫科动物中最强大者,成年虎一般都在160公斤以上,最大的东北虎可达400公斤,它仅此一掌,即可将羚羊的头颅击碎。而作为我国国宝的东北虎,大者可长达4米。该类虎可谓着实伟岸雄美,且头身尾四肢又是那么匀称健壮,毛色花纹又是那样斑驳奇妙。看该类虎:虎步大跨,气度无穷,威风凛凛,确实令人神往!华南虎虽较小,但分布区域更广,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都可见其虎踪,故我国堪称世界虎类分布的中心地带。
尤为奇特的是,虎的踪迹到那,虎王雄威即在那生出。对于虎王雄威,古人有诗为证:“北风呼呼!缘大山之阿,舞松柏之下,隆隆雷声,轰然而至。此大王之雄风耶?虎王之雄风耶?云从龙,风从虎。前额似有王字形斑纹之虎王驾风而至,虎年君临!虎虎风声自北来。即虎王之声威矣!”而由虎王雄威衍生出的家喻户晓的宏词则更多了:虎贲,指勇士;虎符,调动军队的凭证;虎将,骁勇之将;虎臣,忠勇之臣;虎帐,将军的营帐;虎劲,勇猛的劲道;虎势,壮健之气;还有虎虎,虎视,虎彪彪,虎背雄熊腰,虎踞龙盘……
另据笔者考证,虎的前掌有锐利的4个长爪,可抓裂坚厚的猪皮、牛皮。虎有上下4枚强大的齿,咬住猎物,好比4根匕首刺入。虎舌上生有许多舌刺,舐一下人的皮肤也能裂开一条痕迹,虎几乎袭击所有的动物,不少兽类闻其声或见其影,早就逃之夭夭了。故此,虎自古以来即为“百兽之王”。
综上所述,一个不足100公斤重的号称“武松”的人,赤手空拳要打死一只野生的斑谰猛虎似乎确实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除仅有的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为宣扬民族英雄式的梁山好汉而描绘“武松打虎”的“人胜虎威”之外,中华古国一直视虎为珍兽和国宝,并使其享有“尊化”、“神化”之艺术珍传。如早在我国古代的商代,即有龙虎纹铜尊,是1957年安徽省阜南月儿河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尊上除三条龙外,就是三组猛虎吃人图。猛虎威势大张,而人则束手待毙。春秋时期有龙虎铜案,是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24号墓出土的。健牛背上呈凹形案盘,以盛牺牲。一只猛虎狠咬牛尾,使劲后拽,使铜案保持平衡,更觉生气盎然。还有一个猛虎噬年铜枕,也是这墓群出土的。三只猛虎咬住三头牛,虎则猛咬牛头牛颈,而牛却无分毫挣扎。西汉有猛虎背牛铜扣饰,是1956年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一只猛虎背回一条被咬死的牛作食物,两只小虎前后相随。前者尾贴母腹部,而母虎又用长尾勾住后者,似恐小虎掉队。
这样的古董远不止此。这些图像难免启人想象联翩。猛虎吃人、噬牛而人毫不反抗,是否显示奴隶主的威权压倒一切,奴隶们则被吃而不自知……?可见,其中因隐藏着多少阶级压迫的血泪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呵!
而不少有关母虎与小虎之间的温存所叙,则蕴含着的是一股脉脉亲情呵!
书至此,鲁迅《答客诮》一诗不禁翩然眼前:“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联想到笔者几年前在我国第一个东北虎林园诞生之地的哈尔滨,看到在这个占地面积百万平方米的林园中看到的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当虎林园中的一头公虎抓到一只鸡,正在美滋滋地吃鸡的时候,母虎慢悠悠地地走了过来。只见母虎施展了母性的柔情,上前与公虎贴贴脸,蹭蹭脖子,又仔细闻闻公虎,作出一种很亲昵的样子,似乎在求“丈夫”,把鸡让给自己点。果然,公虎把剩下的大半只鸡给了“爱妻”……
可见,母虎、小虎与人类妈妈、孩子情缘何等相似而血缘亲情,充沛于天地之间。
话说到此,笔者不得不言归正传地这样大呼一声:我们对文学加工后的典型化艺术形象“武松打虎”的宣传不宜误入邪区了!
因为,文学加工就是文学加工,典型化的艺术创作毕竟仅是艺术创作,与现实的科学事实毕竟存在一定距离。不要说古代“武松”不可能打死勇猛的“吊睛大老虎”,而“现代武松们”要打虎不仅不人道,而且要违法的这个道理亦应人人深知!
因为,我们必须懂得:人类进入20世纪,老虎,这个百兽之王已经是厄运频频,遭到了灭顶之灾。资料记载,仅在上世纪中叶的一年多时间里,尼泊尔国王与其宾客们就捕杀了老虎433只。
更有甚者的是,印度斯其鲁格加的国王在1965年寄出的私人信件中就曾写到,他一生中捕猎了1150只老虎!而在东北虎的故乡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1995年寄居这里的白俄罗斯移民狞猎协会一年就捕镣老虎73只。而1990~1998,韩国即至少进口了1700公斤虎骨!而台湾的醉酒业仅在1990年一年就用掉了2000公斤虎风……。
除了大量捕杀,人类对森林的砍伐,食草动物的锐减和生态破坏也是加剧老虎灭亡的致命原因!
此外,我们还必须知道的是:由于在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中食草动物与人类相伴历经了至少300万年的历史,因而使地球上老虎繁衍成了八个亚种,即俗称的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西北利亚虎(东北虎)、华南虎(中国虎)、苏门答腊虎、南亚虎(印支虎)和孟加拉虎。然而,随着近代人类对虎的狂捕滥杀,所有的虎种都遭至灭绝性的伤害。现在除南亚虎、孟加拉虎两个亚种的状况稍好外,西北利亚虎、苏门答腊虎已濒临灭绝。而从我国各类老虎的生存情况来看,虽我国现尚存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东南亚虎四种,但分布于我国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北虎仅现存60多只,而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西南及秦岭的我国特产华南虎却仅现存30~40只。为此,我国政府早已将老虎列入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虎,中国从1993年开始禁止用虎入药。现在,医药界正在努力研制其他代用品,以拯救老虎这一珍贵的动物。
鉴于上述,可见今天“打虎”的确不是英雄而是有罪,而“保虎”、“繁殖虎”才是有功的了!
“藏羚羊跪拜”及其启迪
日前去西藏拉萨市考察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随同我们前往自然保护区的拉萨市人大环资委的同志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动人且发人深省的故事:
20世纪五十年代,藏北有一位肩披长发、脚蹬长统藏靴的无名无姓的老猎人,是一个杀生与慈善共存的人,他以其神奇枪法出没于青藏高原深处,以捕杀各种猎物养活自己并接济路遇的贫困朝圣者。
一天大清早,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
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
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 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老猎人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
他是个猎手,不被这只肥壮的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
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了然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的那只藏羚羊。
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
这是他几十年狞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
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忐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时,他的手仍在颤抖。
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
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
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
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一条命,以保全怀在腹腔中小藏羚羊的生命呵!
于是,老猎人明白了:原来天下所有慈母的拜跪,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于是,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了。
当天,老猎人再没有出猎,他在山坡上挖了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
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高原上消失了,再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谁听了这个故事都会震惊不已。我当然也不例外。
虽然,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枪杀和乱捕捉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这就造成了二十世纪初、中叶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珍贵动物的逐渐减少。然而,既或到了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较为健全,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较为齐备的今天,神州大地一些著名自然保护区内仍然在不时响着带有罪恶的枪声,其余音仍然不时低迥而又沉闷地响彻在自然保护区巡查卫士们脚步难以达到的角落。
于是,那些国家明令依法保护的国家一级、二级珍稀动物,眼下更是凤毛麟角了。
鉴此,我想:我应该和那些愈来愈明确地认识到生态自然保护与人类生存关系之重要性的人们一样,在听闻了一件件带有血腥味的滥杀无辜的报道时,都应该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即应该永远记住这个“藏羚羊拜跪”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深深启迪:人与动物之性应该是相通的、和谐的,人与动物都有着共同而又神圣的惜子之情、慈善之情和怜悯之情。
如果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愚昧的、无知的!
如果谁违背了这一点,谁最终就要遭受到因大自然和生态的恶化而带给其的惩罚和报应!
题“竹”
古往今来,说竹、颂竹的文章比比皆是,而我亦想来凑个热闹,姑且把我说“竹”的文章名为《 题“ 竹” 》 。
所谓“题”,即有“点题”、“命题”之意。
而题“竹”,即是从“点题”、“命题”之角度来分段分节说“竹”,其目的是为把“竹”尽可能说透矣。
因颂人多有“神君情意吉”之说,为此,我亦来个拟人法,把这篇颂物的文章,分为“神竹”、“君竹”、“情竹”、“意竹”、“吉竹”诸节而叙之。
先说“神竹”。
神竹之说源于《后汉书.西南夷传》。
据此书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后其被杀,当地族人“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
直到魏晋之时,夜郎县仍“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另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也有竹王传说。
竹生始祖,以竹为姓, 当为一种图腾崇。
直至今日,我国川、滇交界处的少数民族中,仍传说其祖由竹而来,不仅遍种竹木,且年年定期举村祭祀,祈求人畜兴旺,俗称祭竹节。
有妇女不育者,也以祭竹求子。
在中原民间福神群体中,竹还被视为子神,大概与竹木生长力旺有关吧。
再说“君竹”。
竹本独特,晋戴凯《竹谱》谓其“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其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秀素洁,劲节虚心,“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颇无妖治,雅俗共赏”(《花镜》)。
华夏古文人赋予其诸多社会美特质,视其为贤人君子,称之“君竹”。
至于“君竹”德行,白居易有《养竹记》,将其概括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条。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 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拨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各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号君子。”
如此高节品行,令人见贤思齐,乐与贤者居,自然“人多树以庭除间”,以至于“宁可居无食,不可居无竹”了。
再说“情竹”。
诗以言志,有尚竹之心,就有咏竹之诗和咏竹之情。
如早在《诗经》、《离骚》之中,就多咏竹之句。
而至后世,咏竹诗竟成一大门类,颇让后人玩味。
竹但成林,远眺之下,“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 刘禹锡《庭竹》),自有一种浩然之气。
但古人吟竹,多在清幽出世, 佛道精神,自在其中。
看夕照之下,“好风吹晚晴,斜照入疏竹”( 范成大《三月十六日石湖书事》);秋色之中,“竹翠寒不凋,山光静相对”(王天骥《孤坐斋》);冬雪初至,“寒烟添竹色,疏雪乱梅花”( 徐玑《孤坐呈客》)。
古人又好吟雨中而以竹自勉,却卓然不群者, 又别具风格。
如王安石之《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人怜真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苏轼也有一首:“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唯憾此志难全,“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峙, 岁晚霜风侵。”(苏轼《元祜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文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
到头来,道终不行, 亦以竹为退路:“晚节先生道转孤,岁霜惟有竹相娱”(郑燮《板桥题画.竹》)!
上述诸多咏竹之诗,无不融溶着“情竹”之颂矣!
再说“意竹”。
竹可示意,古而有之。
而以竹示意,自称“无意”,却深含大意者,首见之文同、苏轼表兄弟。
文同即谓“竹如我,我如竹”,“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其又《咏竹》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华夏文人讲求以文载道,以诗载道,又有以画载道者,此为一说。
文同所居为“墨君堂”,所住为“竹坞”,苏轼谓其“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但一落笔,则“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
这“胸有成竹”流传至今,成了无人不晓的成语。
当时画家,多有专画墨竹者,都痴迷得可以,如刘延世,自题诗云:“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毫端虽在手,难写真精神。”
苏轼读书吟诗之余,亦画竹。其有《书鄢陵王主薄折枝二首》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其之画竹,“独得于象外”,“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亦“竹石风流各一时”。
时人曰:“东坡悬崖竹,一枝倒垂,笔酣墨饱,飞舞跌宕,如其诗,如其文。”
有《古木竹石图》,传为苏轼手笔,图中“古木拙而劲,疏竹老而活”,自是不凡。
清人以竹示意最有名者,就是那位“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本名郑燮,中得进士,当过县官,因为民申请赈灾,得罪上司,于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于杨州卖画为生。其之画竹,“自出己意”,伸张个性,“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主张”,“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沉闷之气。”
郑燮画竹,“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画不能尽意,又以诗、跋补之。
郑燮书法,杂用篆、隶、行、楷,自喻“六分半”,看去大大小小,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体。
人谓其作画,“天姿豪迈,横涂竖抹,未免发越太尽,无含蓄之致”,“故画格虽超,而画力犹粗”。
殊不知,此之“太尽”、此之“无含蓄”、此之“犹粗”,正是郑板桥风格。
请一读其《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最后说说“吉竹”。
我国众多民族自古以来皆有祭竹之俗,并由此演变为一种民间吉祥之象征,故有“吉竹”之说。
如“青梅竹马、竹马之好”中的“竹马”,原指儿童当马骑的竹竿,后以“青梅竹马”示意两小无猜、天真无邪;而“竹梅双喜”中的“竹梅”,则有夫妻好合之意。
这都无疑是“吉竹”之例。
再如“竹抒平安”,一说古人以竹为信,有吉书则称“竹报平安”;又说竹报平安起于爆竹,爆竹即今之“鞭炮”,为中国人迎祥纳福、除邪保平安的吉祥物。
《岁时记》云:“西方之山中有人长余,人见即病,故‘山臊’。昔人遇此,即以青竹投入火中,而使竹节爆炸,发出轰响,使山臊惊逃,后人代此以禳邪气。”可见鞭炮实源于爆竹。旧俗凡是婚礼、嘉庆、迎神等事,必须先放鞭炮,以驱邪气,以象嘉事受秽。可见,“竹抒平安”之竹,大有“吉竹”之意。“吉竹”之说确有其据矣。
“绿色生灵”情思
那是一个十五的夜晚,月亮皎洁地挂在天边,那柔情的光缓缓地沐浴在我的身上。
我分明记得那光在我的眼前弥漫扩散,它变成了一个无限的生命之网。
那一刻,我再没有如此清醒地感受到,我们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更不是万物的主宰,我们仅仅是地球这个绿色母亲养育的所有绿色生灵伙伴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地球这个绿色母亲养育的一类高等的绿色生灵。
据悉,当人类第一个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时,带回这样一个新感觉:地球这颗绿色的星球,不仅是人类居住的绿色家园,它还是一个活的绿色生命机体,一个庞大的绿色生物圈。山川河流,土壤岩石,花草柳木,鸟兽虫鱼,一切自然物组成了生物圈这个绿色的共同体。
这是一个绿色生灵伙伴的共同体,在这里没有等级的差别,如同人体每一部分的存在都有他确定的功能,在相互依赖中血肉相连。
若按大自然的法则,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绿色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众多绿色生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如果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使其中的某些绿色生物灭绝或增多,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绿色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然而,所谓“高等动物”的人类中的一部分人,却在利令智昏地猎捕、猎杀着人类的朋友──众多绿色生灵。
仅栖息在我国的约4400多种脊椎动物、100多万种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 特别是大熊猫、金丝猴、朱 、扭角羚、白唇、华南虎、绿尾红雉、扬子鳄、白鳍豚和中华鲟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好多年来都一直难于摆脱任人猎捕、宰割的命运。
这些危及人类“绿色生灵”生命的人,他们在极度奢侈地同时,也搅乱了、动摇了人类大家庭的生存根基,即大自然环境。
反过来,这一部分人也受益不了。
据说,大自然中每天有5 种植物灭绝。
有史以来,已有110种哺乳动物灭绝,139种鸟类灭绝。
动物病菌另据由于没了载体,才传染到人类身上。
有科学家肯定爱滋病即属此类。
另据海外媒介漫画报道,南美洲的巨蛙和血蛙将科学探险队的人攻击得抱头鼠窜,这些怪物并非另外的物种,而是正常的和平的青蛙在被严重污染的环境下的变异。
这幅漫画再现的正是这件事。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身边某种和平的动物也因污染而开始攻击人类。
另据一位肿瘤专家惆怅地说,60年代初,他大学毕业时,一年也收治不了几个癌症患者,没想到过了、四十年的今天,癌症已成了多发病、常见病,这是他在医院真真切切看到的情景。十几岁、二十岁可爱的年轻朋友身患癌症,无奈凄婉地躺在床上。
这说明,动物病菌因少了载体才更多机会地将其病菌传染到人类身上的说法多少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为此,我们面对养育了“绿色生灵”的大自然,每一个人都应当这样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破坏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 会给我们带来安全和快乐吗?环环相扣的生态循环会放过人类吗?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当你剥夺了别人的存在繁衍生息的权利,你也就在瓦解着自己生命的维系。
因此,人类最应做到的是:少些自我心中的狂妄,多些对绿色大自然的敬畏,多些对其他绿色生灵的尊重,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而我们人类最应懂得的是:绿色是我们人类真正的生命之海,动物、石头、泥土、海洋,一切一切都在这生命之海中,相互依赖,相互交织而生。
总之,人类对其朋友──
“绿色生灵”之爱、之情,应该视其为一个绿色的要求、绿色的承诺、绿色的责任,应该视其为地球的主人──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显现的神圣和清醒。
因为,只有这样,才意味着人类与大自然的“绿色的生灵”──
动物在共同创造着绿色地球的和睦,绿色宇宙的和睦。
朋友,让你、让我、让我们以人类的成熟之爱去拥抱人类共同的朋友──
“绿色生灵”吧!
朋友:请记住我们生命的本源吧!
当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眼睛去寻觅自己在大千世界中施展抱负的最佳位置,都在用心灵去呼唤在芸芸众生中与自己携手同行的人生伴侣之时;当我们用自己的一生忙碌着、追寻着、等待着──在不知不觉中,默默地追逐着自己渴盼得到的美好生活之时;当人们忙碌的脑子中塞满了各种经济效益的数字,就是瞬间亦难遗忘一下汽车、洋房、金银、香水和钞票之时;当我们在无数次地成功与失败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与失去,不断地成功与失败,不断地追求与希冀之时……我们难道不应该让疲劳追逐的心支起一堆篝火,顺着缕缕青烟,去追溯一下我们生命的本源,问一问我们生命的本源到底是什么? 寻一寻我们生命的源头到底从何而来吗?!
这不是幼稚的问意,亦不是别出心裁地“怪招”,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一个令人灵魂触动的盼想!
朋友:我们作为一道生存在这个“象生命渴望一片金黄”的赖以生存的星球上的人,请记住我们生命的本源吧──大自然、绿色和爱!
我们生命的本源是大自然、是绿色、是爱。
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红种人,还是棕色人,其生命的本源都来自这共同的大自然、绿色和爱。
大自然的依附体是什么呢?
这我们谁都知道:是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地球;是地球母亲,用全部绿色的乳汁将我们托生而出。
而且,我们是从森林、绿叶、草木、鲜果中学会的站立、奔跑、劳动、思维和创造。是绿色激活了我们体内的所有细胞。
绿色,不是我们生命以外的绿色,她是我们身体细胞里最深层的晶体,是我们人类生命合二为一的完整的生命结合;绿色,不仅仅创造了我们,还恩赐给我们一代一代人生存的欢乐;绿色,创造了鸣唱的鸟、奔跑的鹿、咆哮的虎与我们人类为伴;绿色,输送给人类最需要的氧,传递着我们生命每一时刻应该享受的美好;绿色,用永恒的默默无言的姿态,给人的心灵以应有的宁静与安详。
不仅如此呵!
绿色还是我们生命品质的真实存在,是我们生命里的本能之爱。因为,当我们的生命呱呱落地的时候,是母亲的乳汁将我们养大,然而我们的母亲、父亲,还有我们的祖母、外祖母,那一代一代的前人,是谁的乳汁养大? 是大自然!是大自然的绿色!
我们祖祖辈辈的父老们、子孙们,不正是靠大自然、靠辛勤劳作给自己的吃、给自己的穿、给自己的生存的空间、空气和水吗!
我们人类不可终结地、且世世代代沿续的生命,世世代代都具有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来自地球母亲的爱的怀抱吗!
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和珍惜这生命的本源──大自然、绿色和爱呢?
首先,我们要反思人类曾对生命本源所有过的遗忘和摧残。
曾几时,我们为居住更大的混凝土空间,毁掉一片又一片的绿洲;为了奢华的居室享受,我们砍倒了一棵又一棵热带雨林的珍稀树木。
亦曾几时,我们的生命怎么就紊乱在不是绿色而是噪声冲天、大气污染、洪水泛滥的恶劣的生存中?
一万年前,世界尚有62 亿公顷的绿色覆盖着自己的地球母亲。
而今,仅仅剩下32亿公顷(即一万年前一半的绿色)覆盖着自己的地球母亲了。不是吗?现在全球的热带雨林确实正在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鉴此,我们在反思上述这一切的同时,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生命本源(即面对我们的生命的本源,而应付之以我们更多的绿色承诺和绿色责任)。
为此,我们即应做到:当我们疼爱拥抱着自己儿女的时候,即应领着他们去学会亲吻一棵草、去抚摸一棵树;当亲爱的情侣们柔情似水地相拥在绿色草坪之时和如期举行婚礼的那一天,即应给大自然回报以绿色,去瞻养几棵树;当亲爱的老人们悠闲自乐地在公园踱步之时,即应腾出几分悠闲,在屋前、屋后多种上几棵树。
当我们明白了人类生命的本源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源头到底从何而来之时,我们就要更加珍惜这生命的本源──大自然、绿色和爱!我们就要更加珍惜这能充分体现生命本源之最佳品质──人活着的真正价值!
于是,我们一方面要更加培置和珍惜、爱护人类生命本源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珍惜这最能体现人的生命本源之最佳品质。
即当我们为各种经济利益而忙碌、为钱的多少而感到生活如此平淡之时,我们不妨这样想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选择这样一种生活,不管是风平浪静、春和景明,还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只要付出自己所有的泪水、汗水、血水去对待所得到的一切磨难与挫折,你就会发现你已得到了许多比失去的还更有价值的东西。
于是,我们每一个人就必须明白:我们应该象热爱自己的生命本源那样,用其真情和爱心来度过自己漫长的一生,得到的不需要挑剔或者沾沾自喜,失去的也不需要去追悔或者怨天尤人。得到的属于过去,过去的属于死神;失去的属于未来,未来属于我们自己!
我们只要付出真正追求的泪水、汗水、血水,失败也是幸福的。
因为,人的高贵就在于他不论处在逆境还是处在顺境,他的精神是始终处在高处的。
如果我们做到了上述这些,我们就可自豪地说:“朋友,我们不仅要记住自己生命的本源,而且我们还要懂得如何珍惜这生命本源之最佳品质──
即人活着的真正价值及其意义在于:终身对文明足迹不断追寻!
话说“动物也有道德感”
目前读《森林与人类》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深为该文提到的表现出“高度意识化、智能化、会报恩的狼王、狼群这类动物中可能存在的意识、情感,乃至达到某种伦理道德范畴”的这个观点所动。
因为,依笔者之见,伦理道德这个问题的确是属于有感知、有思维的生命才可能产生的。其产生的层次,应该属于“真善美”、“假恶丑”的道德范畴。
例如,由于动物亦是一种属于有感知、有思维的生命,因此,“动物也有道德感”。为何这样说?
首先,我想例举曾读到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题为《狮子王》的童话。文中记叙了这样一段。
狮王向孩子传授为王之道:“爱惜一切生灵、斑马、羚羊和小草。”
小狮王问:“为什么还吃羚羊?”
狮王说:“我们死后都化为草,羚羊吃草,我们的生命就这样相互回报”。
狮王表达了朴素的生物圈理论,人们不认为这里边有几分仁爱道德么?!
另一篇是
七八十只斑羚被逼到伤心岩石上,前有六米深渊,而对面则是生路——另一山峰;后有制造死亡的猎群。
斑羚最多跳四五米。忽然,一只斑羚起跳,差一米多坠岩身亡。
但它的探索启迪了其它斑羚,它们哀鸣着,调整着,分成两堆;幼小发育者一堆,中壮老一堆。
于是,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一幕揭开了;前者中一只起跳,后者中一只随后。前者快坠落时,恰巧在后者背上垫了一下,二次起跳,到达彼岸。
就这样一对对地跳,近半数的斑羚关山飞渡成功了,生命得以延续。
从上述两例可知,作为兽王的猛狮向其子传授为王之道时,乃有“爱惜一切生灵”之说;而作为智商并不高的数十只斑羚被逼至伤心岩前,近半数的斑羚以其生命为代价,垫铺了另一半斑羚的求生之路。
这两则生动的事例难道不足以说明“动物也有道德感吗?!”
再如,笔者以前亦曾多次听到有关“动物也有道德感”的传闻。
如狸狸有知恩图报、打抱不平的道德概念;在虎门沙角炮台抗击英侵略军的副将陈连升有匹著名的“神骏”爱马,在其主为国捐躯后,该马一直守护遗体,哀鸣凄厉,牵之不走,被弄到香港后不食周粟,骑之伤人,打之愤咬,其“气节忠义”飞快传遍羊城……
然而,在“动物也有道德感” 的诸多生动事实面前,做为无论是智高还是伦理德行观远远高于动物的人类,其某些作法却不得不令动物也为之汗颜:人类为“利”、为“享乐”而疯狂地掠杀生态资源,杀戳无辜的动物生命,“活吃”动物之血之肉……。
尤为令人痛心的是,就连目前世界上一些极为珍稀而又濒临灭绝的动物,亦难逃人类“极不道德”的杀戳恶行!
动物何辜!
人类有了语言,有了文化积累,有了伦理道德,才有今日。
有些动物的本能比人类本能应该说高多了。如果它们也有语言、积累、道德等,难保有朝一日不超越人类。或者还有什么未知物类早已超越吾人呢。
如果超越者也肆意杀戳乃至“活吃”吾人,像两千多年前的奴隶主一样,吾人岂不又沦于殷商或罗马帝国的淫威之下,作行将灭绝的奴隶么?
一位高僧吃鸡蛋,还念偈自嘲:“贫僧送你西天去,免在人间受一刀。”
我们不是高僧,没有偈的顿悟,也不信轮回因果,但还有仁人爱心,还有与动物共存的生命秩序观,还有肯定人类和物类整体生命的基本点;或许还无能力“究天人之际”,但也还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了解客观生物圈的自在规律。
但愿具有感性与理性交融结合而产生“真善美”、“假恶丑”之判断是非能力的人类,应该从“动物也有道德感”的生动事例中和僧人的自嘲中受一些启迪吧!
但愿人们在新世纪人与动物的和睦相处中更多一些“仁义”和道德,更多一些对异类动物之慈爱吧!
“活吃”的无奈
笔者因多年从事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缘故,对媒介报道的有关人与动物方面的事尤为关注。
于是,有关揭示人与动物最为无奈的“活吃”方面的报道便一次又一次冲击着笔者的视帘——“活吃”猴脑,看三岁小猴死前之活蹦乱跳动 ;“活吃”小田鼠,喜听其临死前的“三叫” ;“活吃”鲜蛇,由蛇凑盘“龙虎斗”(广东原名菜之一,即由蛇肉替代龙肉与虎肉拼盘)……
如此风靡南北的“活吃”,已成为国人中猎奇消费者们的一种比早些年活食生猛海鲜更时兴的一种消费。
“把玩其他生命和它们卑贱的痛苦,甚至已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象征着档次、品位,象征着生命的质量。”
不知此类猎奇消
如此一路“活吃”下去,恐将重蹈历史覆辙之无奈,恐将使狂人再次伤心地看到满本历史都写着两字:“吃人” !
恐将使鲁迅“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之语,不幸而为“活吃”的猎奇消
为此,笔者不禁要问那些以赢利为目的制造“活吃”业的商人及以“活吃”为乐的食客:仁义何在?博爱哪方?难道真要印证鲁迅所痛苦地指出的吃人文化超时越空的广延性特征?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这些黄皮肤的中国人,素来富有同情心,怎么会一下了变得冷酷无情呢?
难道我们不知道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便没有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枯燥而寡味?
但细细一想人们或是也许出于一种无奈。你想,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日渐增多,人类本不宽裕的生存空间,被工厂的一幢幢大楼,被各种花园式的别墅和渡假山庄一口口吃掉,不得不在无奈之中一日日篓缩下去。
于是,他们只得向深山野林进军,以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同时也翻开了野生动物生活史上血迹斑斑的一页。
于是,人的无奈便祸及那些原本自由自在地生活于自己家园的野生动物们。
面对人类为“利”、为“东”而疯狂地掠杀,它们只能惊诧地瞪着无奈的眼睛。
然而,人类转祸于野生动物的无奈是要付出“自作自受”的代价的。
前些时候,笔者听到有关猎奇消费的食客因“活吃”鲜蛇而感染肺炎、结核病甚至癌症的传闻,稍作深究,原来蛇亦是多愁多病身,上至癌症,下至皮肤病,并不比人类少得。
于今,笔者又听到一则更新的报道:科学家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使世界上3500万人受到感染的艾滋病毒,的确是源于西非的黑猩猩的。
话 说“招 鸟”
何谓“招鸟”?
即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而招来百鸟归。
鸟多了,不仅意味着这个地方环境改善了,而且也为这个地方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因为鸟不骗人,因而一些地方政府要出环境政绩就要“环境成绩鸟报告”。
如北京市就是这样办的。
据报道,北京由于实施了“招鸟工程”,现在已有鸟类近300种,是15年前的2.8倍;公园通过招鸟治虫,节省农药开支百十万元;十三陵4.8万亩树木,从此不打农药了。
由于鸟儿多了,北京市区和公园的环境增添了大自然的色调,人们生活中也多了几分愉悦和绿色的情愫。可见,鸟类的确是环境状况的“显示器”。
环境状况好,才会引得百鸟来朝;反之,鸟就会逃之夭夭。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生物学家R·卡逊在《寂寞的春天》一书中,即揭示了环境的破坏给鸟类带来的灾难:
“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美妙的歌声,而现在却异常寂寞。”
当今,人们在从事经济建设的同时,因过多追逐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城乡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故亦给鸟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近几年来,爱尔兰上空成千上万的鸟类莫名其妙地死亡、英国东海面漂浮着几万只鸟尸、荷兰和英国海岸每年有几十万只飞鸟惨死┅┅
这些,都可以说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鸟类的减少,在城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有的现代城市,林立的商厦、工厂取代了绿树红花,抢占了飞鸟的家,致使一些鸟因无处“安身立命”而逃亡。工业“三废”污染了这些城市的天空和水源,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使鸟类无法生存。于是,在这些城市中,人们大多与鸟类这样的朋友久违了。
对于忙忙碌碌的这些城市人们来说,听一两声清脆的鸟鸣算是比较奢侈的享受。
紫燕绕梁的温馨,喜鹊登枝的热闹,都已成为这些城市的历史;春天里百鸟争鸣的景象即使在这些城市的公园、花园里也难觅其踪……
当然,乱捕滥杀也是这些城市鸟类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国际鸟类协会的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捕获的鸟达3亿只,许多重要的珍贵鸟类因此而惨遭厄运。
环境对这些城市发出警告!鸟儿对这些城市发出了呼救!
于是,这些城市的人们开始渴望多情的燕子、闹枝的喜鹊、报春的布谷、唱歌的夜莺……
飞回自己的城市,渴望百鸟再度成为这些城市人的朋友,成为这些城市的宠儿。
因为,这些城市的人们开始深深懂得——
地球是万物生灵之地,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
俗语说,“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
为了把鸟儿请回都市,必须在城市给其创造安家的条件。
其中,搞好城市自然环境建设是关键一环。
有关城建专家认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不仅表现在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方面,还表现在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工业厂区、商厦建到哪里,环境治理和城市绿化就应进行到哪里,就应为鸟的安“家”提供“地基”。
自然环境优美宜人,鸟儿自会过来安“家”。
目前,我国大多城市的街道都在种植行道树,绿荫蔽道;有的城市还种植了大量乔木,配以常绿灌木。
而笔者认为,街道绿化不单是栽培行道树,还要搞行道绿化带、广场和公共设施的绿化带、街头栖息地绿化带,还包括高速公路、沿河路、花园、公园的林荫路等多种绿化带。而且,城市的绿化带越广,也就更加有利于保护和招引鸟类。
话又说回来。
当然,鸟落哪能座城市,不止是环保成绩的报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水平的报告。
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工作做得好,人们的爱美之心,亲和自然之心,当然就多了,鸟也就会飞落下来,为人间添趣;一个地方文明素质低,到处是焦躁不安,无事可做,到处是打鸟、吃鸟的人,这个地方的领导往上报什么,鸟也不给他们作脸。
当然,鸟落哪座城市,在意味这座城市树多了、草多了、绿地多了、环境优雅清静了的同时,也意味这座城市更具“招商引资”条件了。
如,一位外商拟在某市投资一个数亿万的项目时,发现这座城市树少鸟少,故觉此城市生活环境欠佳,即改变了投资意向。
从这一意义上讲,“招鸟”也关系着“招商”。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关相近水中鸥”。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鸟儿和人类生活在一起,和谐相处,由来已久。鸟儿是人类的朋友。
鸟类以其婀娜多姿的体态,绚丽多彩的羽衣和婉转动人的歌喉为人类的生活、为城市的人们增添了无穷乐趣!
但愿有更多的城市“招鸟” !
但愿有更多的人护鸟和爱鸟!
为大自然及其人类的朋友而歌(创作谈)
·翟 峰
自然环境是人类和生物界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保护自然的意识决定着人类是否能与自然界和平共处。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家园、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地球只有一个,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死抱陈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想法和做法,人类无疑是在为自己自掘坟墓。
于是,我就这样听到了大自然及其人类的朋友在对我如是说——
“我们是大地不可缺少的外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人类大批破杀我们的伙伴,就破坏我们共同家园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们有规律的利用我们,像母亲一样照顾、疼爱我们,我们就会真诚地奉献我们的一切……。”
于是,便有了我为大自然及其人类的朋友“绿色生灵”而歌的冲动——
让我们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社会、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吧!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是个大家园,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应培养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坚决摒弃滥吃野生动物等陋习;我们我们人类只有保护全部生物,才能保护自己!
从此,偶有余暇,我便于绿树碧水间,听晨昏鸟鸣,叹碧空苍狗。细风徐来,树叶噗噗,小园信步,溪水潺潺。触景生情,更悟大自然造化之美妙,痛感人与自然之友“绿色生灵”相残。循环往复,夫何安哉?!
即此,为大自然及其人类的朋友而歌,便成为我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矣!
评论[25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