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培训那些日子
难忘的培训那些日子
·翟 峰
4月14日(星期四) 阴雨 微风
明晨,我们28位地方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机关干部将赴江西井冈山,开始我们向往已久的井冈山培训之行。
我想,即将到心慕已久的井冈山培训,重温、研析一下那篇享誉中外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确亦有必要呵——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这首词,我这几十年不知阅读、朗诵、研析了多少遍。记得我第一次诵读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还是1969年9月我下乡当知青的前夕。
当时,我是在地方新华书店附近的一家小书摊“淘”到的一本1967年1月号的《诗刊》上读到该首词的。
我对该词的词意,当时多是从字意上理解的——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呵。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即可呵。
而随着此后八年上山下乡知青生涯的磨砺,特别是随着恢复高考后我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的文学知识的历炼,当然更因我在了解到伟大诗人毛泽东写该词的历史背景之后,即对该词的理解逐渐达到了一个较为全新的深邃意境——
1965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倍感亲切。诗人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如今之“新颜”已是如此多姿多彩,生气勃勃。“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不仅表达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
故此,诗人在该词的上阕,即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尤其是首句如陨石坠地,似鸿鹄凌空。
如“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之远。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乃至重游井冈山(1965年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38年了。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诗人在词中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
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
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而该词的下阕,诗人在其开头“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这三句中,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壮伟遒劲之气,生动展现了井冈山及其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
在这下阕词中,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
词中的“过去”和“弹指”等喻指看似轻松,却饱含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沉重牺牲精神。
诗人为此感叹:三十八年来,在*的领导下,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的考验,藴含着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各个历史阶段的丰富内涵。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亦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
为此,诗人还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样的口传民间谚语,将其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融于诗词之中,并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胜利永远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
而世界上任何事,何不如此矣!
诗人借此诗词在酣畅淋漓地告诫人们:虽则因革命家的豪情而征服了宇宙,并使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在庆贺胜利之时,亦应深知:革命果实确乎来之不易,此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诗人就是这样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的。
可谓此词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呈现的一卷中华民族神州大地宏伟新貌的缩影;亦可谓是诗人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中,因触景生情,而对“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一种融情于理的深刻哲理性的总结。
故此,该词即可谓是现代诗词宝库中融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难得之瑰宝......。
在为到井冈山而重温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之际,我又想到了如今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阐释的井冈山精神——
猴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首站即是井冈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上井冈山。
此时,总书记最挂念的,是革命老区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的福祉;总书记最冀望的,是不忘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为书写党群关系新高度提供了新遵循,也为中华大地的中共党员和广大干部砥砺理想信念注入了新能量。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见证了*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革命实践,也见证了*人同井冈山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执手与共的优良作风。
正因如此,所以我们理应深知: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内涵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高扬信仰旗帜、补足精神之“钙”的宝贵源泉,亦是我们国家各级公务员激发干事创业之情、凝聚攻坚克难之力的引航灯塔!
亦因如此,所以我们理应牢记:不忘初心、务实奋斗,聚焦发展、深化改革,不断开拓执政新境界,不断激发为民新情怀,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我们就一定可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决战决胜,就一定可以具备赢取璀璨夺目未来之坚定信念!
4月15日(星期五) 阴雨 微风
早晨大约7.30时从成都双流机场赴井冈山机场。
大约两小时的航程。
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中共井冈山市委党校)的中巴车早已在此等候。
据有关资料介绍,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是井冈山市委直属事业单位,是负责对外开展党性教育、各地行政、事业、企业来山进行党员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培训的专门机构。
车至井冈山市茨坪镇,耳边即响起了阅兵式合唱歌曲——《雄伟的井冈山》的动人旋律:“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
歌声是那样的洪亮悦耳,那样的壮气提神!
“二万五千里万水千山,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
歌声中,我们细阅着培训班联络员刚发到手中的介绍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的小册子资料,从中我们知道了该学院位于该镇红军北路22号茨坪景区内(原良景山庄),总面积13873平方米,建筑物占地面积1429平方米;有较宽敞的公共场地和活动场所......。
“万里长江水,奔腾向海洋,保卫祖国作栋梁,人民军队忠于党,共产主义定胜利,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
歌声中,我们在学院大食堂开始了集体午餐。
餐后,即由班主任和学校联络员安排发放红军衣裤、皮带、背包和一周《培训安排表》。
我选择的红军衣裤是大号。
回到寝室一穿,正好!
对着镜子一照:蛮合身呵!蛮精神呵!
晚上是自由活动时间。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到如下信息——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遂川县、赣州市,西靠湖南炎陵县、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
井冈山的交通十分便利:有泰井高速、井冈山机场、京九铁路在井冈山下有井冈山火车站以及长途汽车站。
井冈山距江西省省会南昌352公里,吉安市131公里,赣州市181公里,泰和县110公里,遂川县88公里;距湖南省省会长沙市365公里,茶陵144公里,炎陵88公里。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案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井冈山很多的革命人文景观,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
井冈山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景区内峰峦叠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林木蓊郁。
井冈山的主要景观类型有:峰峦、山石、瀑布、溶洞、气象、高山田园风光、次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温泉等八类。
井冈山具有雄、险、秀、幽、奇"的特色。
可以春赏杜鹃、夏观云海,秋眺秀色,冬看雪景。
井冈山尤以雄险的山势、奇特的飞瀑、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花而蜚声中外。
井冈山呵,一个融革命传统教育与风景旅游揽胜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区已经形成啊!
4月16日(星期六) 中雨 微风
上午:参加开班仪式;受领红军帽;听取《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讲座。
开班仪式上,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负责同志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似乎点燃了我心中的一团火,激发了我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有关教授作的《井冈山斗争史及井冈山精神时代价值》的专题报告,为我们翻开了中国革命风云澎湃的历史画卷,给我们解读了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专题报告,我明确了以下道理;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深刻而丰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信念。
信念,是建立在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基本的政治觉悟之上的。
当年,跟随朱毛上井冈山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是穷苦人出身。
经过红色教育引导,这些红军战士逐步明白了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统治、消灭剥削制度、过上好日子的道理。
因此,“革命必胜、敌人必败”的信念,牢牢地植根于这些红军战士的头脑之中。
抱着这样的信念上战场,这些红军战士,就会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几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井冈山精神与革命胆略和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完美第结合在一起。
井冈山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胜利也有失败,有阳光普照也有乌云翻滚,战斗失利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遇到几次严重的挫折。
这种情形下,有人对革命前途感到迷茫,对革命能否取得胜利产生怀疑,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一时间,红军队伍里迷漫着一种悲观情绪,革命面临着是继续干下去还是中途散伙的抉择。
毛泽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回答这个疑问,提出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从而稳定了军心。
当时的井冈山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敌人的严密封锁给井冈山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用毛泽东的话说是“款子万难、粮食万难、伤病医药万难”,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然而,井冈山军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自力更生渡难关。
“好在苦惯了”,这是井冈山当时最为流行的一句话。
“红米饭,南瓜汤”是红军乐观主义的写照。
革命红旗能够在井冈山飘扬两年零四个月,靠的就是以革命胆略和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结合在一起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通过革命者坚定的人生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如此鲜明地彰显了出来。
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井冈山,斗争形势异常残酷,敌人的屠刀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
一些共产党员不幸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烤打,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用生命保守党的秘密,保护组织和同志。
这些共产党员之所以这样做,之所以有如此钢铁般的意志,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政治信仰。
按照这些共产党员的生死观来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解放,死是光荣的;为主义而死,为信仰而死,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如谢开甲、刘真、伍若兰等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真正做到了“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共产主义而牺牲”。
井冈山精神,通过*党员以身作则的好作风,彰显了出来。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党内没有特殊党员,毛泽东、朱德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享受一样的生活待遇。
井冈山地区实行了“民权革命”,红军内部也通过士兵委员会实行了民主主义,密切了士兵与群众间的关系。
毛泽东亲自到农村搞社会调查,并抽出时间访贫问苦。
红军战士人人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维护了秋毫无犯的新型军民关系。
由于当时*的党内党风纯正,*党员的以身作则好作风才能得以很好彰显,军民才能完全达到当时的团结一致,亦才能成为当时红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井冈山精神通过红色历史的再现在今天仍具强大的生命力。
井冈山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红色历史的再现。
井冈山精神既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真实的历史资料、生动的人物故事,又有鲜活的英雄群体和显著的思想性特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什么只有上井冈山一条路?
井冈山根据地为什么能在白色恐怖中生存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为什么能在井冈山成功?
为什么井冈山的物质极度匮乏而红军的士气那么高昂?
革命英烈为什么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井冈山的人民群众为什么宁可牺牲也要支援革命?
......?
如此一系列问号,可谓皆是井冈山精神带给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较深层次的问题。
尤其是井冈山的那段悲壮的、惨烈的历史,革命者付出的代价那么大,牺牲的同志那么多,生活的环境那么苦,真是超出我们这些后人的想象。
而今,我们在井冈山听到这些英雄的故事,难免会情不自禁地动容和流泪;而今,我们在井冈山唱起当年那些红色歌曲,难免会情不自禁地感怀和感叹。
虽然,井冈山斗争已过去差不多九十年了,但井冈山精神还在。
到井冈山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感激和敬仰,而是为了传承当年红军革命之经典!
为了寻找红色之根,我们有必要在此敬拜先烈忠诚人民之魂呵!
下午:接受现场教学。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烈士陵园。
在这“一馆一园”,我在进一步认知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难曲折历程的同时,还记住了卢德铭、王尔琢、张子清等许多革命先烈的名字和他们的英雄事迹。
看着一幅幅史料图片,读着一篇篇文字介绍,凝视一件件实物陈列,我的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缅怀先烈,牢记宗旨”。
我的心中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念叨。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斗争全景画馆现场详细学习、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听井冈山斗争史专家讲课,深刻体会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代生活。
尤其是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及其有关烈士墓前敬献花圈时,我的心随着解说员清晰而又沉重的叙述而跌宕起伏——
“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即不断在我脑际闪现!
晚上:接受场景教学——在新城区观看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
的确,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演出——
70分钟,1个序幕,5个章节。
知名导演李前宽导演,场地占地5.5万多平方米,600多名井冈儿女的倾情演出。
在真实的山水、真情的民俗中再现了包括黄洋界保卫战、十送红军等一幕幕感人场景在内的历史瞬间。
整台演出由序幕《血》拉开帷幕——分《旗》、《灯》、《情》、《火》、《路》五个章节。
整个演出始于井冈山革命斗争实景地本身——拿山乡,这是当年送别红军的地方,亦是观众情感自然而然融入井冈山革命岁月之中的地方。
红旗、镰刀、斧头、红米饭、南瓜汤、八角楼以及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让人身临其境,如同亲历80年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整台演出在红军后代井冈山儿女的叙述中展开,尤为体现了人物细节——即以个性化的叙事结构给人以亲近感和头尾呼应的完整感。
“这是我们看过最精彩的将红色革命史搬上实景的演出,不仅是那炮声太震撼,情景太逼真,而是对中国革命出发地之山、之水、之人的那种全景式的全新精彩演绎!”
几位同行在其演出结束后如此赞赏道。
“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视听盛宴!”更多现场观众如此感叹。
而我认为,大型实景剧《井冈山》,通过对当年井冈山革命历史的再现,不仅把我们带进了当年血与火的难忘战争岁月,向我们展现了当年军民鱼水深情的一幕幕感人场景,而且使我们进一步深深感悟和体会到了何为井冈山精神、
何为井冈山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这些耳熟能详的革命歌谣,当年曾飘荡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城乡山水之间,激励着红军将士和工农群众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保卫苏维埃革命政权、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而不懈奋斗。
在如此震撼地享受着大型实景剧《井冈山》带给我的视听盛宴中,我的心绪却渐渐地在游离着、缥缈着,并渐渐地对接上了井冈山革命歌谣的那些美好、深远的历史渊源——
井冈山早年的革命歌谣,最先是随着秋收起义部队带来的。
当时,这些革命歌谣大多是根据北伐时期的一些革命歌曲改编的,如《打倒列强除军阀》等。
而随着井冈山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深入和新政权的建设发展,当地老百姓有感而发地创作并传唱开来的,诸如《三湾降了北斗星》《红军纪律歌》《雇农苦》《无钱人享太平》《土地革命歌》《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庆翻身》《分田歌》等等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山歌、小调、道情、渔鼓、莲花落等民间小曲。
如1927 年 9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在此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当地百姓据此,即以熟悉的民间小调、山歌腔调编唱了《三湾降了北斗星》:“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来了救星毛委员,领导工农闹革命。”
1927 年 10 月和1928 年 10月,毛泽东先后在荆竹山雷打石和遂川李家坪对红军提出了“三项纪律”和 “六项注意”。
随后,就有红军战士用《苏武牧羊》的曲调把它谱成歌曲来传唱,这就是最早的《红军纪律歌》。
又如,1928 年 2月,当井冈山砻市沙洲召开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时,当地老百姓群情激奋,即用民间小调填词编唱了:
“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了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做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
在井冈山人民分得土地、取得丰收之际,当地老百姓又唱起了新编歌曲,表达自己内心的欢欣。
当时,即有老百姓用《调兵歌》的曲调填写了一首《分田歌》,就充分反映了这种情境 :“分田乐呀分田乐,先前无米煮,如今有米多,分田笑呵呵。”
1928 年 4 月下旬,朱德等率领的一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在宁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为了庆祝这次会师,宁冈龟边乡苏维埃的暴动队员还编唱了一首《朱德来会毛泽东》的四句头山歌,到处传唱。
其词为:“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
4月17日(星期日) 中雨 微风
上午:到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学习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参观朱毛会师广场、会师纪念馆,龙江书院。
因为,小学课本里那篇《八角楼的灯光》,让我们从小就知道了井冈山八角楼。
此次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西北面,距茨坪36公里。
当地群众称这栋位于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的土砖结构两层古楼为八角楼,即因其楼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
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在这两篇光辉著作里,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当时,朱德、陈毅、谭震林等也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尤其是其中的一盏轻便简朴、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小油灯,即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
这盏小油灯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
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
然而,这盏小油灯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遥远模糊的回忆,而是预示着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随着讲解员的娓娓倾诉,我们来到了位于井冈山宁冈县城龙江河畔的朱毛会师广场(又称红四军建军广场)。
该广场面积约0.5平方公里。广场前有会师桥。
当年会师时,朱毛双方指战员在桥上通过,握手会见,欢呼会师胜利。
会师桥原为木桥,建国后建为石桥。
会师桥头建有井冈山会师纪念碑,1977年施工,1980年5月4日落成。
会师纪念碑高19.28米,碑身宽3米,四周用大理石镶成。
碑的正面是“井冈山会师纪念碑”八个贴金大字,两边是毛泽东、朱德的诗词。
其中,朱德《红军会师井冈山》诗:
“红军会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的碑底座正面,专门雕刻的有相关纪念碑文。
井冈山新会师广场,还新铸了大型朱毛会师铜像。
新铜像增强了新会师纪念广场纪念、教育、集会、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使新会师广场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有效提升。
据了解,这尊大型朱毛会师铜像材质为锡青铜,重5.4吨,高5.8米,是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洪涛教授担纲设计制作的。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又来到了距今已有174年的历史的井冈山龙江书院朱毛会师纪念馆。
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这里胜利会师。
1928年4月底,朱毛两军胜利会师后,为了加强对两支革命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于是在龙江书院召开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当时出席会议的有连以上干部一百多人。
会议不仅讨论了“朱毛两部合编”的有关事宜,包括组织架构、体系、干部等,而且特别由毛泽东在会师大会上强调了纪律问题。
会议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并任命了连以上的干部;在四军中设立各级党代表和士兵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四军军委,毛泽东为书记。
1927年11月中旬,毛泽东指示在龙江书院创办边界第一所红军教导队(即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培养部队下级军官和地方武装干部。
教导队的学员由边界各县选派的工农分子和部队中的干部参加。
虽然,红军军官教导队只办了两期,但却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政人才,也为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的创办积累了宝贵经验。故此,“龙江书院”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
如今,品读“龙江书院”墙壁上的标语口号,蓦感仍是那样质朴而深邃、简单而实用。
总之,井冈山会师,不仅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而且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亦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下午:我们继续身穿红军服,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登上黄洋界,体验红军的战斗生活,感受了当红军的光荣与自豪,感悟了革命先辈官兵一致、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原名五里横排,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
该路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年的朱德军长年过四十,坚持亲自挑粮,并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
在朱毛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
从海拔500米的大陇镇到海拔1300米的黄洋界哨口,当年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全程3.1公里,如今我们徒步行走一个来回也要1个多小时,体质欠佳的人是没有毅力走完这个往返路程的。
当年,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而从山下运粮上山,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
当时,毛泽东、朱德虽然军务繁忙,但他们也坚持和军民们一起挑粮,从而鼓舞了军民们坚持井冈山斗争的信心。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彰显的是一种贵在有恒的毅力。
也就是说,在我们面临不可预知并且无限增多的困难时,不半途而废,不颓然缴械,而是凭借坚韧和才智,像朱毛红军挑粮上山那样,一步一个脚印,逐一击破每一个困难,最终我们就会高唱凯歌。
而当我们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时,就为了这个“恒”字,我们就必须把头埋得很低,要象朱毛红军挑粮那样把眼光关注脚尖,把嘴巴腾出来帮助呼吸。
此时,我们就不可能气宇轩昂,也不可能振振有词,只能以攻坚刻难的姿态,维持踏踏实实、稳中求进的步履。
走在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上,我蓦地想起了朱毛红军在极其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不怕流血牺牲,解救穷苦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想起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想起了自身平常或多或少表现出的惰性、平庸、安逸、享乐。于是,自觉面对朱毛红军挑粮精神,蓦地感到自己逊色了许多,蓦感甚是汗颜和羞愧。
于是我想: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让人体验到的“恒”是一种品质,需要我们去养成;而“恒”的可贵之处,亦正是其培养我们优良品质的可贵之处呵!
于是我想:穿红军服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亲身体验当年官兵同甘共苦之情。现场听讲朱德扁担的故事。目的就是让我们学员踏上当年红军的足迹,再现革命先辈的艰难,汲取创业力量的精华……。
边走边想,不知不觉来到了巍巍雄壮的黄洋界。
于是,我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集体朗诵起了毛主席诗词——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黄洋界又名:汪洋界。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
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
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
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
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四个团乘红军大队欲归未归之际,向黄洋界发起进攻。
当时,朱云卿、何挺颖、陈毅安等红军将领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凭险抵抗,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从而保卫了井冈山军事根据地。
毛泽东欣闻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即兴而感,欣然命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三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
而遗憾的是,只有《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毛泽东的手迹。
由此可见,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
战争年代,毛泽东所写的《西江月·井冈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篇。
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最早发表在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是谢觉哉在《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的文章中提供的。
在井冈山黄洋界哨口上,我们看到立有两块纪念碑,一块横碑,一块竖碑。
这两块碑屹立在黄洋界哨口的最高处,遥相呼应。
其中,横碑的正面镌刻的,就是毛泽东手书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而其横碑的背面,镌刻的即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
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因为,在这里还可观看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
4月18日(星期一) 晴 多云 微风
全天体验教学,过一天红军生活。
在毛泽东宣布“三大纪律”的荆竹山“雷打石”等地进行铁纪教育、穿越峡谷、抢救伤员、胜利会师等实地红色演练,培养纪律严明、团队协作的精神。
毛泽东宣布三大纪律遗址——雷打石,位于江西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
说到雷打石,就不得不说荆竹山。
荆竹山位于井冈山西南面,距茨坪12公里,是一个融红色人文、山水风光、民俗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因其原生态山水和民俗风情,被誉为“世外桃源”、“井冈山上的香格里拉”。
从茨坪出发,约二十分钟车程,便到荆竹山景区。
沿途,森林蓊郁,水声潺潺,平和休闲的感觉油然而生。
景区内,一半为次原始林带,群山逶迤,古木幽长。
一切,宛如丹青泼写的画图。
景区园门前垒有二石,上刻“荆竹山景区”五个大字,亮人眉眼。
荆竹山景区虽由四部分组成,但我最难忘的,就是这雷打石。
雷打石为一花岗岩,长3米,宽2米,顶端有裂纹,相传该石曾被雷击,故名“雷打石”。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时,曾在荆竹山宿营。
当晚,毛泽东与止王佐派来的代表朱诗柳同床而卧,详细了解了井冈山的情况。
现景区复原了这一历史,修土筑屋一座,名井冈第一人家;并置蜡像一对,再现了毛泽东与朱诗柳秉烛夜谈的场景。
第二天早晨,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
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于是,即有《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的故事流传。
现雷打石周边已修葺一新,辟有一广场,供人们参观这一功勋卓著、富含传奇的石头。
广场四周树木掩映,点缀有五座浮雕,分别为“序幕——排头兵、午后登山”、“前奏——挑灯长谈、合床夜宿”、“高潮——雷打石宣纪”、“发展——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和六项注意产生”、“小成——桂东沙田正式分布三项纪律、六项注意”。
浮雕尽头,有英模园,沿山势立起12尊青铜雕像。
该青铜雕像作品出自浙江大学艺术家之手;其青铜雕像人物有卢德铭、张思德、刘胡兰、江竹筠、邱少云、黄继光、雷锋、赖传珠、程儒珍、高建成、王伟、李晓红。
英模园的这些青铜雕像人物,或冲锋陷阵、忠心为党,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英魂卫华夏,或视死如归,或身先士卒,或清正廉洁,将遵纪和团队精神书写得淋漓尽致。
英模园尽头,有碑亭一座,上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石碑一块,背面镌刻着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走过碑亭,有红军小道及“江山亭”,相传为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的路径。
立江山亭,林海苍茫,江山如画,豪情顿生。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荆竹山,井冈山的绿林首领王佐派联络副官朱诗柳前来迎接。
毛泽东和朱诗柳彻夜长谈,不仅把自己的身世、共产党的宗旨和任务以及秋收起义部队攻长沙失利后艰难上山的情况一一相告,而且了解到王佐由于以往多次上过反动民团的当,疑心重重,处处警惕。
毛泽东感到,要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寻求发展,就要立即为这支初上井冈山的军队立个规矩,建设一支人民拥护的队伍。
1927年10月24日,在荆竹山村村头旁的一片收割完的稻田里,毛泽东在这支100人左右的队伍面前讲话。
他站在雷打石上,热情地赞扬了官兵们冲破艰难险阻坚持革命的精神,兴奋地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的形势和王佐的情况,并向大家宣布了三条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随后,部队经双马石进驻大井村。
这是中国红军“三大纪律”的最早雏形。
这三条纪律简朴而又易懂,迅速成为全体官兵的自觉行动。
此时,我一边轻轻抚摸雷打石,一边在细细地想:
荆竹山这块普通的石头,虽仅盈尺,却与*领导的红军的纪律建设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
听讲解员说,红军当时的“三大纪律”,其背后还有故事哩!
比如,原来规定,不仅“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太具体了,而且带来执行中的一些问题,所以后来就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红军高度组织纪律性还表现在党的领导干部的清廉。
红军不仅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其领导还带头艰苦奋斗。
在大井毛泽东同志故居,听讲解员说了这样一件事:
邻居邹福业夫妇看到毛泽东和战士一样吃野菜,心里过意不去,趁他不在房间悄悄送来一瓢鸡蛋,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坚决退回去。
在百般说服不成后,毛泽东自己拿钱交给了邹福业家,又把鸡蛋送给了伤病员。
可见,*领导的工农红色武装割据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红军有铁的纪律,所以才有拥护红军的很好的群众,于是就有了领导红军的很好的党,有了不断壮大的红军队伍!
可见,“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确实是成为中国革命成功的基本保证和制胜法宝。
正是由于毛泽东主席是最早站在井冈山的荆竹山这块普通的雷打石上向红军部队宣布“三项纪律”的,所以其石的典型意义非凡。
故此,1988年9月,井冈山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荆竹山雷打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月19日(星期二) 晴 多云 微风
上午:井冈山大井朱毛旧居,读书石,感情树;小井红军医院,曾志墓;上井红军造币厂。
大井朱毛旧居位于井冈山茨坪的西北面,距茨坪7公里。
这里,有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人的旧居。
毛泽东旧居坐落在大井村中央,因墙壁为白色,当地老表习惯称它为“白屋”。
1929年1月底,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烧毁了大井村的所有房屋。
“白屋”仅存一堵残墙和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大石头,以及屋后毛泽东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柞树)。
1960年,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了这幢房屋,将遗留下来的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以作历史的见证,并对屋后两棵常青树精心施肥培植,对毛泽东坐过的那块石头也加以保护,并命名为“读书石”。
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承载着一代伟人在艰难岁月里求索不止、奋斗不息的感人故事,见证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走到哪里就把学习思考带到哪里的可贵品质,也以无言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个朴朴实实的道理——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成就伟大。
凝望“读书石”,几行诗句即刻出现于脑际:
“你是女娲补天的骨骸,还是精卫填海的遗石?就这样,安然地卧在,青山围砌的‘大井’中间;当一位留着长发,带着一支奴隶队伍的湘江诗人,坐在上面,抽着不灭的烟,读着德国大胡子写的‘圣经’时,你像远古的燧石,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诗人萌发了伟大的思想,悟出了一条拯救华厦的,东方式的道路......。”
在井冈山,还有一座静静的黑色的二层小楼,是那么安静地停留在一个叫小井的地方,它就是小井红军医院。
据有关资料介绍:“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6公里处。它是由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
小井红军医院的外观很特别:在翠绿的山坳里,颜色是突兀的黑色,简单的两层小楼,前面是一个空空的院子,甬道边长着不知名的浅浅的野草,非常寂静,没有嘈杂的参加人群,甚至没有鸟儿的鸣叫。
我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脚步也变的轻了很多,仿佛里面还住着那些勇敢的红军战士,不敢打扰他们的休息......。
从讲解员沉重的叙述中,我了解到在第三次“会剿”中,敌军偷袭了小井村的红军医院。
当时有130多名重伤员住在红军医院里, 不幸全部被捕。
敌军把红军伤员押到附近的一个稻田里,严刑拷打,妄图获悉红军的情况。
红军伤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始终守口如瓶。
最后敌人疯狂地用机枪扫射,全部伤员壮烈牺牲。
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这块稻田中。
这130多名英雄究竟叫什么名字,当时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
解放后,根据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才得知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和邓颖发等20多名伤病员的名字。
而其中的大部分烈士,则成为了无名英雄……。
巍巍井冈山的青山绿水间,茨坪镇一处僻静小山丘上,静静躺着一块三角形山石墓碑。
这是曾志烈士的墓碑。而她的骨灰就洒在山石上方一棵柏树下。
没有生平简介,没有墓碑悼词,山石墓碑上只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11个字。
简陋的墓碑让人很难与其主人的传奇人生联系在一起。
从湖南起义中的红衣少女,到17岁的井冈山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再到湖北抗战烽火、东北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女干将,再到建设新中国的实干家、改革开放的执行者,位居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曾志,成长为20世纪中共最杰出的女性高级干部之一。
“每年清明节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慕名来到这处偏僻的小山丘,手持小白花,站在这块简单的墓碑之下,深深鞠躬,以表敬意。”
讲解员缓缓地告诉我们。
1998年6月21日,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
是年7月1日,她的儿女遵其生前嘱托,将其骨灰安葬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旁的一处小山坡上,仅用一块普通的山石作为墓碑。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
在井冈山曾志遗物陈列室,讲解员动情地叙述到:
“曾志是中共高官,到了生命的最后仍始终低调朴素,这是很难得的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因为信仰而超然的境界。当今中国,很需要有这种信仰精神。”
此刻,细雨迷蒙,淋湿了墓碑前的朵朵小白花,而石碑上“魂归井冈”的鲜红字样,在翠绿山草的映衬下,愈发清晰醒目。
带着对革命烈士的尊崇思念,我们又来到了位于井冈山上井的红军造币厂。
为了和国民党统治区的银元区分,红军造币厂沿用了“墨西哥鹰洋”铸造首批银元,并在其正面的左上方打了一个“工”字,由此被称为“工”字银元。
可以说,“工”字银元是*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建立和“工”字银元的发行流通,帮助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也为此后的湘赣革命根据地造币厂和中央苏区造币厂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政权的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分五路第三次“会剿”井冈山,敌人提出在井冈山“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口号,在井冈山上大肆烧杀抢掠。结果,上井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全部烧毁,造币设备被敌破坏,人员被冲散。
1998年12月,在原址上按原貌修复这个红军造币厂时,还出土有当年造币时使用过的工具、原料以及银元等大量原物,是研究红军造币厂的珍贵资料。
下午:情感教学——真情在线,以情感人。
与王佐、曾志等井冈山红军后代座谈互动,近距离接触、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
据袁文才、王佐烈士的后代讲:袁文才、王佐这两位烈士原来皆曾是绿林好汉。但他们参加革命后,协助毛主席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虽然,1930年袁文才、王佐就被左倾路线错杀了,但新中国成立后,依然追认他们为革命烈士。
这就充分表明:只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人民的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他。
在与袁文才、王佐等井冈山红军后代的座谈互动中,我们对烈士后人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产生了由衷地敬意,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恪守党性原则的高风亮节精神亦产生了由衷地敬意。
而当我听了曾志烈士后代的真情讲述,更是深有感悟。
曾志作为老红军和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已的亲人谋取任何好处,即使后代提出“农转非”这个小小的要求,也被她拒之了。她的这种清正廉洁、严以律已的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位人民的公务员永远学习。
对于曾志烈士,我在多年前看过的央视热播电视连续剧《延安颂》中就认知了。直到今天,我们都难忘剧中这样一组镜头:
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拜见毛泽东主席。
她来到毛主席住处时,毛主席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
她望着毛主席的背影没吱声,笑眯眯地踮着脚,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主席的肩膀,朗声叫道:“老毛!”
毛主席一回头,立即惊喜异常,马上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
就这声“老毛”,即足可见这位年轻女同志与毛主席的关系非同一般。
这组镜头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
这位敢于直呼毛主席“老毛”、让毛主席视为亲人的女干部,就是15岁投身革命,参加了*领导的衡阳暴动,接着跟随毛泽东举红旗上井冈,成为*革命斗争早期为数不多的女领导干部之一的曾志同志。
合着窗外蒙蒙的细雨,曾志的孙子石金龙动情地倾诉道:
“我奶奶1911出生于湖南宜章,17岁跟随着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
石金龙告诉我们:1928年11月,曾志产下一名男婴(即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迫于战争环境,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骨肉---儿子石来发托付给当地人代为抚养。
1929年1月,曾志随着队伍,告别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失散的骨肉。
直到1952年,曾志终于在广州见到了儿子石来发。
石来发8岁时养父养母双亡,靠乞讨度日,此后娶妻生子,在井冈深山中务农为业。
一别24年,一个是叱咤风云的传奇女英雄,一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农民,母子相见的情景催人泪下。
乡亲们以为,石来发找到已是中共高官的母亲,再也不用当农民。可曾志把儿子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又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
“奶奶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做人,尽管奶奶身居高位,却没有利用权力为儿子谋一官半职。”
石金龙说,其父石来发牢记奶奶的嘱咐,在井冈山上当了几十年的护林员。
石金龙的讲述刚结束,红军后代江满凤(井冈山清洁工)的一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嘹亮歌曲又蓦地响起。
江满凤凭着一首首动听的红歌,唱进了央视影视剧,唱遍了整个井冈山,唱红了全中国,甚至唱到了世界各地。
江满凤这首首看似普通的红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它唱出了井冈山人民对红军的一往情深,唱出了根据地群众祝愿红军胜利归来的热切期盼。
江满凤的红歌曲调优雅而浑厚,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而对宣传、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有着特殊的作用。
而此时,我感到的是,此可谓井冈山红色培训课程中的最大亮点,其感人效果也是非专业培训机构难以达到的。
可以说,现场红歌传唱,已成为培训学员的经典课程之一。
我从江满凤悦耳的红歌声中,蓦地想到了曾在一份历史资料中看到的当年井冈山革命女同志传唱的众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在井冈山根据地,妇女也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曾在茅坪马源坑跟当地妇女畅谈革命,指出女同志应该与男同志一起同心协力,推翻反动派的压迫和统治。
在毛委员的关怀教育下,整个茅坪的妇女都组织起来了,为红军洗补衣服、编打草鞋,砻谷筛米。
于是,井冈山上到处洋溢着革命女同志动人的歌声 :
“哎呀嘞,妇女同志好勇敢,鞭炮诱敌打胜仗。吓得敌人叫爹娘,缴获敌人好钢枪。”
“哎呀嘞,只因有了毛委员,童养媳才能扛起枪。毛委员恩情似海深,亲爹亲娘比不上。”
“……毛委员教我们闹革命呵,砸烂千年铁锁链啊……”
1928 年 6 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启发和鼓励一批童养媳参加革命。于是,她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根据地开展革命文艺活动的骨干。
例如,井冈山永新西乡汤溪的童养媳李右莲从小就是个爱唱山歌的姑娘。当她一到塘边,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
“杉皮屋顶临大风,纸糊灯笼怕火烘。白军最怕我红军,豪绅最怕我工农。”毛泽东见她会唱山歌,便鼓励她以山歌为武器,并亲自教她唱《国际歌》。
1928 年“八月失败”后,宁冈有些农民听信谣言,跟着反动派去了永新
李右莲就曾用一首山歌动员了许多反水农民回家,歌中唱道 :
“工农和红军原是一家人,打倒土豪和劣绅。反水农民莫受骗,回家割禾受欢迎。哎呀嘞,快快回家受欢迎!”
每当红军打了胜仗回来,根据地妇女就自发组织“慰劳组”去慰问。
她们一面给红军战士洗衣补衣,一面就唱《慰劳歌》和赞扬红军的歌曲,同时也要求战士们一同合唱或相互对唱,根据地里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在战斗紧张时刻,妇女们主动为红军运送粮食、弹药,救护伤员。
有时,她们就留在前沿阵地用唱歌的方式向白军进行宣传。
她们所唱歌曲的内容都是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宣传工农红军的主张和劝告白军士兵向红军投诚的。
这类歌曲有《告白军士兵歌》《白军士兵十二月痛苦歌》等等。
这种配合军事斗争的歌谣活动,对于揭露敌人、打击敌人、鼓舞我军斗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今天,江满凤的红歌,不仅在发挥着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特殊作用,而且亦成为了井冈山红色培训课程中的最大亮点呵!
4月20日(星期三) 阵雨 多云 微风
中巴车载着我们28位学员从“天下红军第一山”井冈山向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的著名革命英雄城市——江西省会城市南昌进发。
借此,我闭目回朔五天来在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情景。
我虽是位年逾六旬的学员,但仍在感悟井冈山革命历史中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思想受到深深地触动。
在井冈山培训的五天里,我感到自己每天都被红色熏陶着、吸引着、感染着。
这里,红色标志随处可见,红色遗迹满眼都是,红色纪念品遍布旅游摊点,红色歌曲反复不停的播放和传唱。
在我看来,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确实都留下了红色印记,井冈山的一草一木都是红色种子,井冈山的一山一水都有红色灵气。
特别是经过这几天接受专题教学、现场教学、场景教学、特色教学,加上听老红军后代的真情讲述,我感到至少有三大收获:
一大收获:就是在感悟井冈山革命历史中重塑了我们从小就树立的共产主义的坚定理念。
二大收获:就是在触摸井冈山革命历史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井冈山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三大收获:就是在认知井冈山革命历史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遐思中,中巴车停在了位于南昌市新建县的“小平小道”陈列馆。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和生活。
当时,工厂给邓小平修了一条往返于车间和住处“将军楼”的小道。这便是此后闻名于世的“小平小道”。
“小平小道”自2002年5月初步修复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新建县于2007年11月启动“小平小道”纪念馆改扩建工作。
竣工后的“小平小道”陈列馆建筑面积2134.5平方米,陈展面积1720平方米,增加了接待室和放映厅功能。
“小平小道”陈列馆共分为“文化大革命”初期、“疏散”到江西、工厂劳动、“小平小道”“情系新建”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皆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江西工作生活的3年零5个月。
一走进陈列馆,我们便看到一尊铜雕像摆放在序厅中央。
据了解,这尊名为《小平与工人们在一起》的铜雕像长5.8米、宽1.98米、高3米(其中人物高度2.8米),出自我国著名雕塑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顾问钱绍武先生之手。
展厅第二部分、第四部分展柜陈列的文件,都是中央档案馆提供的未曾解密的档案资料。
这些档案文件包括邓小平在新建县期间写给毛泽东和汪东兴的几封信;1973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邓小平恢复工作的通知;毛泽东批示的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上所致悼词等等。
邓小平夫人卓琳曾于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日子里,专门向开馆后的“小平小道”陈列馆发来贺信,盛赞“小平小道”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并由衷地感谢江西人民!
4月21日(星期四) 阵雨 多云 微风
上午:为延续和巩固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我们28名学员专程再次到南昌八一起义馆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内。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随着一声枪响,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率领起义军两万余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宣告了*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和人民军队的诞生。
南昌起义,是*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标志着*独立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从此,8月1日,即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这一伟大事件,1956年,人民政府建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址就设在当时的总指挥部旧址内。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为该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现供参观的有:会议大厅即原“喜庆厅”、周恩来工作和休息室、林伯渠办公室卧室、军事参谋团办公室、第二十军第一师警卫连及卫生处住房。
其大楼的二、三层,已辟为4个陈列室和一个题词纪念室,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图表、照片、文物以及参加南昌起义的老同志题词,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光辉历史篇章。
其三楼的展厅还陈列了一组周恩来生平的照片。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旧址门首悬挂着陈毅手书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鎏金横匾。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9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下午三时:从南昌机场飞成都。
在几乎两小时的返航程途中,我一直在思考此次井冈山培训之意义——
我想,作为一名从事地方人大工作并履行代表职责的人,要学习井冈山精神,就应当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贯穿到自己的依法履职工作之中去。
为此,即应做到:
要通过学习井冈山精神,进一步坚定为民履职、依法履职的信念。
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必须真实反映人民意愿,紧紧围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行使各项职权,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要通过对财政预算、计划的审查和监督,使经济建设成就运用于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人大及其常委会还要通过依法加强对司法行为、行政行为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要通过学习井冈山精神,进一步坚持在创新中加强人大工作。
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依程序的履职特点,决定了人大工作的创新难。
然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仍然离不开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即应始终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创新的热情;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以敏锐的眼光,找准其工作创新的关键点。故此,即应做到——
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建成“自觉坚持*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这“四个机关”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四个机关”属性,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据此,进入新时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任免权,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人大代表具有联系群众的广泛性,代表履职可以把人民意志转化为治理效能。
进入新时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全力支持、保障和规范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基础作用,要实行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民民主,把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全过程……。
“一次井冈行,终生井冈情”。
总之,通过井冈山之行,我在为革命前辈坚定的信念所震撼、在为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在为革命前辈敢闯新路的谋略所感叹、在为革命前辈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在为革命前辈密切联系群和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所感动的同时,亦为自己能够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自觉地贯穿于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为民履职的工作之中去,而感到无比地欣慰和自豪!
(此笔记全文约两万字;原稿写于2018年,改定于2023年5月中旬)
作者简介:翟峰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法学会会员,从事地方人大工作三十六年,系四川省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广元市四、五、六届人大常委,市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工委主任,曾聘任为九三学社中央专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四川省人大制度研究会成员、省立法咨询专家库成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获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人民网“中国首届十大社会责任博客奖”、九三学社中央“九三楷模”表彰;近十年出版有散文随笔杂谈文集《翟峰履职笔记》《翟峰博客文选》《艺文杂忆杂议集》等。
评论[1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