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荣辱随流水 崇义碑坊万代书
任凭荣辱随流水 崇义碑坊万代书
一一株洲市古桑洲考察行纪
文/楚国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的地方,因为出了一些名人,就会被赞为“人杰地灵”。株洲天元区马家河街道古桑洲社区便是这样一个地方。株洲人对它并不陌生,因为,这里的罗氏家族人才辈出,马家河古桑洲罗氏出过两个进士:罗典和罗修源。罗典生于1719年,1751年中进士。先后担任乡试主考,四川学政。辞官回家后,先在武陵主持朗江书院5年,后又主持岳麓书院27年。罗典主持岳麓书院期间,大力弘扬湖湘文化,培养了湖南第一个状元彭浚和一批清朝高官,修建了爱晚亭。罗修源是清乾隆37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一年中由赞善四迁至少詹事,授中宪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参与编纂《四库全书》。马家河古桑洲罗氏后代还有明末武将、任广东游击、安远将军、副总兵、奉国将军罗熙;湖南经学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的泰斗式人物罗汝怀;毛泽东就读湖南一师时的老师、湖南参议院参议罗正纬;曾国藩的幕僚罗汝怀、罗萱;总兵、提督罗逢元;天津知府、山东提学使,创办山东图书馆的罗正均;大律师、国民政府河南及山东惩戒委员罗端生;国民党中将罗正潭等。还有大革命时期,马家河古桑洲罗氏后代中还出了两位赫赫有名的革命烈士:罗学赞、罗哲……
这个地方,你去过吗?
5月14日上午,在湖南省楹联协会理事、湘潭市楹联协会副秘书长、岳塘区诗词楹联协会党支部书记、鼓磉洲罗氏第二十二代嗣孙罗湘龙的陪同下,莲乡诗人杨孟雄,郭国亮,陈志元,张新果,马斌华,刘敏等人造访古桑洲,进行实地考察。
(一)
上午八点半,我们从金霞山广场出发,不到半个小时,便来到古桑洲渡口。
远眺对岸,古桑洲是一个四面环水的狭长小岛,其地形如一条溯江而上的大鲶鱼,本地人又叫鲶洲,是湘江株洲段最下游的江中小岛。我们每人花六元钱(包来回)坐上渡轮,抵达了这个原生态小岛。
古桑洲狭长,中部逶迤了一条供行人和机动车通行的水泥路。经打听,这里是小岛村民聚居之地。也是小岛上的行政管理机关,马家河街道办事处古桑洲社区所在地。从社区的公示栏中了解到, 全洲长3.5公里,宽约250米,占地面积560亩。岛上常住居民80余户,总人口308人。
因洲上桑树甚多,洲上住户世代以渔桑为业,故又称古桑洲。这里的居民如今依然以种桑养蚕或打渔谋生。只不过打渔的活儿难以为继,只有坚守种桑养蚕祖业,兼进城务工。
岛上大部分居民都有从事种桑养蚕的祖传手艺,以及承接加工天然蚕丝被,现做现卖的业务能力。加工一床8斤左右蚕丝被,按每斤蚕丝300元,大概要花2400元(不含加工费),每年可卖出10多床,大致收入3万多。
剥开的蚕蛹晒干后,可制成一道佐餐的美味佳肴,是岛上农家乐餐馆的特色菜,很受上岛游客的青睐。春秋两季是旅游旺季,城里人过江来采摘桑葚,休闲娱乐,岛上“农家乐”餐馆应运而生。岛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经营着餐馆。只是进入盛夏,天气炎热,游客稀少,无生意可做。小岛四面环水,家家户户备有船只和摩托车当出行交通工具。
走在洲上,每家每户用铁栅栏或绿网隔出了各自的桑葚地。一丛丛挂满桑葚的桑树枝伸过绿网,引得游客垂涎欲滴,免不了沿路摘几颗。摆了小桌子做生意的农大多一句闲话也不说,只有你进了他家的桑葚园才是他的"游客”。
园里桑树下,一片阴凉。瞄准红黑色的桑葚,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摘下往嘴里一送,一股又甜又酸的味道,漫入舌尖,渗进心里。这熟味道,是如此的熟悉,不正是家乡那桑树上桑葚的味道么?!每年的这个时节,放学回家的伙伴们,每每都要会聚在藕池河边的桑树下,每每把自己的嘴唇染成红黑色,然后相互指着戏嬉,然后悄悄溜进家门偷偷洗掉……
趁着在入口处等待同伴的空隙,我和桑园主人聊了起来。
桑园主人告诉我:白色的桑葚,奶油甜味;红黑色的桑葚,味道酸又甜。红黑色的桑葚泡酒,名为桑葚酒,健脾;白色的桑葚打成膏加枸杞,名为桑甚膏,是一种良好的保健品。”
不过,摘桑葚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桑葚多汁,且颜色深红,一不小心浅色的衣服就被留下一点紫红的印记。比起摘桑葚的乐趣和吃桑葚的满足来说,这点印记就算不得什么事了。一向图省事的我,花25元买下一盒已摘好的桑葚,也算是对桑园主人的支持吧。
(二)
"公元1388年,江西吉水人罗政斋举家来到湘潭境内的马家河,看中了这个四面环水的荒洲小岛,于是便安家落业,开荒造田,种桑养蚕,繁衍生息。
从此,罗政斋便成了马家河罗氏始祖,也成了古桑洲小岛上最早的居民。
后来,这批来自江西豫章堂罗氏的后人为始迁祖建祠,立堂号为“明德堂”,由此衍生为湘潭古桑洲(今株洲古桑洲)罗氏一脉。"
请用"据罗氏家园网"湖南湘潭鼓磉洲罗氏概况"一文披露:鼓磉洲罗氏始祖政斋公,谱名应隆,字世兴,善堪舆,明洪武初年;公年二十左右,携家带室,荷尊木像,自江西吉水徙湘潭,暗卜于神,以定行止。适鼓磉州南岸鹧鸪坪之木湾(现尚家洲),突然感到木像重不可胜,遂家于斯。后族人为之于此立祠,称罗氏明德堂。"
(三)
中午,我们在古桑洲一农家乐就餐,姜焖土鸡、很有特色的桑叶炒鸡蛋都口感极好。吃罢中饭,开始返程,听罗湘龙书记讲,毛泽东手书的“罗哲烈士之墓”就在我们返程的路上,于是,我们又慕名来到罗哲烈士墓地。
罗哲烈士墓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街道高塘村打板塘组,墓地占地面积约667平方米,为全露天墓地,一年四季实行全天候免费开放,墓葬位于一座低矮的山包上,坐东北朝西南,底径2.3米,堆高0.5米,边框与碑顶饰花岗岩,总高2米。墓前有砖砌台阶向山下延伸,封土呈半球形,封土堆及墓围用三合土筑成,表面抹以水泥。墓葬后面立有汉白玉石碑三块,主碑阴刻毛泽东手书的“罗哲烈士之墓”碑。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哲,字以恒,(1902年-1928年),湖南株洲人,1902年出生于普通农家,1926年加入*。曾任湖南省农民协会组织干事、全国农民协会筹委会秘书、湘潭县委组织部长等职。
191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沙楚怡高等工业学校。曾作为工业学校代表参与湖南省学联的筹备工作。由于斗争坚决,工作积极,很快即成为湖南早期学生运动的骨干,并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1922年,考入北京国立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后改为中俄大学),选修法政(后为法政系)。在潜心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同时,积极参加北京反帝爱国斗争。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时,年仅23岁的罗哲被北京俄文法政学校选为代表,率领同学向段祺瑞政府请愿。请愿中,反动军警开枪镇压,罗哲为掩护同学,脚部被子弹击伤,血流不止。由于其斗争坚决,为当时在北京的毛泽东所器重,
1926年,在参加北京“三一八”反帝爱国请愿斗争中,腿部被反动军警砍伤。伤愈后,辗转抵达广州,入毛泽东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夏,经毛泽东介绍加入*。同年9月,奉派回长沙,任湖南省农民协会组织干事。
1927年春,调往武汉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秘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及时应付武汉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变,特搬到毛泽东寓所居住,常与毛泽东、彭湃等在一起探讨革命的前途问题。1927年“马日事变”后,湖南局势很紧张,毛泽东立即派罗哲回长沙联系党的工作,准备应变。罗哲走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很关心罗哲夫人曹云芳的生活,常来罗哲家问她有什么困难,看看坐坐。罗哲到长沙不久,就给毛泽东来了一封信,向他汇报湖南方面的情况,并托他转给曹云芳一封信,信中要曹云芳“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尤其是不要多吃辣椒”。毛泽东便风趣地对她说:“以后我就叫你‘尤其是’好不好?”一句话把曹云芳逗乐了。同年10月罗哲到湘潭动员、组织秋收起义。随后在湘潭、株洲等地积极展开革命工作。
1928年7月25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罗哲不幸被捕。经过48天的的严刑拷打,敌人仍未从罗哲口里得到一点他们想知道的东西,便对他下了毒手。罗哲牺牲得十分壮烈,当刽子手把他绑赴刑场时,他沿途大骂国民党反动派,高呼“团结起来,打倒反动派”的口号。刽子手用刺刀裂其口,顿时鲜血直流,他仍骂声不绝。在刑场上,敌人强制他下跪,他又一跃站起,连续高呼:“共产党万岁!”。
1956年8月11日,毛泽东给罗哲家属曹云芳写亲笔信,汇寄300元钱给烈士修墓,并亲笔题写“罗哲烈士之墓”碑文,委托修建墓碑。1958年6月,毛主席先后两次邀请曹云芳进京,并和曹云芳及她的两个外孙女合拍了一张像。1961年,株洲市人民委员会重修罗哲烈士墓,用汉白玉镌刻毛泽东手书的“罗哲烈士之墓”碑竖于墓前。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