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放歌警营

作者:杨富来 阅读:495 次更新:2023-05-09 举报

放歌警营

——《青春没有季节》出版后

 

 

2013年春,我的诗集《青春没有季节》,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书名是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原部长、党组书记、诗坛泰斗贺敬之题写的。《陕西农民诗歌》名誉会长、著名校园诗人初红老师为该书写了序言。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陕西省档案馆,西安市图书馆、档案馆,户县图书馆、档案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收藏了该书。咸阳传统文化促进会在世纪大道传统文化基地举办了专场美文配乐诵读赏析会。陕西省作家协会吸收我为会员。

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打来电话,激动地谈读后的感想。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李局长、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史大队长、《陕西公安交通报》原主编老郭、西安交大贺教授、户县环保局张科长、户县一中耿老师等人,或打来电话,或发短信,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一位工友,把我的诗抄下来,贴到墙上,工余之间背诵。

陕西省公安厅党警官在电话中说:“我家有好几个你的粉丝。我爸爸(户县文化局原局长)读了你的书,很激动,推荐给我姐姐(陕西国防学院教授)。我姐姐读了,写了读后感。”不久,我收到了党教授写的《读青春没有季节》,并附了她爸爸写的感言:“初红赵昌济,名师出高徒。诗人杨富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诗犹如山花,深深植根黄土。语如珠玑,颗颗滴盘滚流。意境深广,深入浅出如图。沙场情怀,战友风骨不丢。大爱亲情,篇篇缕缕乡愁。更是匕首,入木三分反腐。时代交响曲,今朝风、雅、颂。”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远方的记忆,总是在脑海里时隐时现。像黄山的雾,像秦岭的云。

我对文学的兴趣,源于几位语文老师的关心培养。

上初中时,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是赵鸿斌。他的语文课讲得很好,特别是句子成分分析,“的、地、得”用法,讲得很透彻。当时,我的数、理、化课程考试,每次几乎都是满分,但我总渴盼着上语文课。作文虽然难写,我每次写出来的作文,他总是给予很高的评价,经常在课堂上给大家朗诵。

一九七二年,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了全面整顿,高中升学实行全县统一试题、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了过去由贫下中农推荐的办法。各乡镇教育部门,都狠抓教学质量。我所在的余下镇,进行了一次升学前的摸底考试,我的语文成绩有幸获得第一名。赵鸿斌老师对此大加赞扬,并在课堂上说,杨富来同学已经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其实,我当时并没有通读。但是,在老师这句话的激励下,后来我确实通读了《毛泽东选集》。

上高中时,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赵昌济,笔名初红,是著名校园诗人。他不但课讲得生动活波,富有吸引力,而且经常发表作品。他的许多作品在课堂上朗诵后,常常在我的心里涌起波澜,使我激动不已。他对我的学习很关心。为了鼓励我,在他主编的《三夏战报》上,将我写的几句顺口溜,几经修改后发表,我当时很兴奋。

高中的另一位班主任、语文老师是赵建平,他的古文讲得很好。他常强调,语文学习要抓住两点,一是作文,一是古文。因为这二者,占高考语文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我每次写的作文,他都当成范文,或者在课堂上念,或者让我另抄一份,贴到墙上,供同学们参阅。

在各位语文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常痴心妄想:以后能当个作家,该是多么的荣耀!

 

 

我最早接触诗歌,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毛主席诗词。

小学四年级上音乐课,顾秀云老师用优美、圆润的嗓音,给我们教唱毛主席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今回想起来,她弹琴的姿态还历历在目。

 文革中,春节或者结婚办喜事贴对联,内容大多都是毛主席诗词。如: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当时,能在哪里抄录一首毛主席诗词,就感到十分满足。

我对诗歌的初步认识,是高中时期。

高一第二学期,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学校大字报满天飞。在这种环境中,初红老师自编教材,给我们开办了《漫谈诗的构思》专题讲座。他说:“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诗要有诗味,即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无限表现有限。诗味是评价一首诗成败、优劣的美学标准。”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学时,中文系教授赵仲才老师,给我们系统地讲了《诗歌学通论》。他讲了诗歌的起源、发展、分类,近体诗的格律、词的格律、散曲的格律,诗歌的语法特点、修辞、表达、诵读等十个方面,使我对诗歌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我对近体诗的格律、词的格律及平仄规则记不住,也不感兴趣。还是初红老师“不能戴着镣铐跳舞”的名言给了我很大启示。

 

 

2004年元旦,贺敬之给我寄了一本《贺敬之诗选》。

我读了以后,触动很大,使我真正爱上了诗歌。

贺敬之传奇式的革命生涯,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我。

贺敬之十三岁时,日本侵略军打过了黄河,直逼济南,学校迁址,他失学了。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五块钱,缝在他的衣角里,送他远行。他和几位同学一起,踏上了寻找光明的征程。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十五岁的贺敬之,和同学一起,步行四十多天,到达延安,投身革命。他首先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笔代枪,写出了大量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新歌剧《白毛女》,轰动全国,获斯大林文学奖,使他享有著名剧作家的称号,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文革中,他屡遭“四人帮”迫害。但是,不管环境多么残酷,都没有摧毁他的革命意志。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映照日月山河。周总理在病榻上弥留之际,还提到贺敬之和他的《雷锋之歌》。

贺敬之的诗歌作品深深地感染和熏陶着我。

《雷锋之歌》长达一千二百行,我几乎能从头至尾背过。当我高兴时,读贺敬之的诗歌,会感到更愉快;当我郁闷时,读贺敬之的诗歌,心情便会感到舒畅。贺敬之的诗,是激情燃烧的火焰,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甘甜鲜美的乳汁,是辽阔浩瀚的大海。它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同时又是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他把革命的浪漫主义同生活的现实主义紧密相结合,有血有肉,浑然一体,极具艺术感染力。例如: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回延安》)

你可曾听到啊,在车厢里:仿佛响起井冈山拂晓攻击的怒吼!(《西去列车的窗口》)

台上台下几十年,我身旁坐着我们司令员。(《看话剧豹子湾的战斗》)

在高压线/飞过的/长城脚下,在联合收割机/滚动着的/大雁塔旁,在长江大桥头的/黄鹤楼上,在宝成铁路边的/古栈道旁 ……(《放声歌唱》)

这种大跨度的时空交错,历史与现实亦真亦幻相融合的表现手法,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感谢生活这本无字之书。

我出生九个月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历尽人间艰辛。十二岁,我就一边上学,一边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农村的贫穷落后和农民的善良纯朴、勤劳勇敢,都在我的心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到部队后,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常使我十分激动。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以自己的牺牲,换取战友的生存和战斗的胜利,这是多么震撼人心!这同贪官的以权牟私、索贿受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对官场的虚情假意、趋炎附势以及各种腐败行径感到厌恶,甚至时有出家的念头。而当医生和当教师时,病人对健康的期盼和对生命的渴求,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明天的憧憬,都使我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对未来充满信心。

生活本身的曲折跌宕、丰富多彩,就是波澜壮阔、美丽生动的诗篇。

 

 

诗集《青春没有季节》,共收录一百六十五首作品,以内容为序,分八个板块:赤子情怀、警营雄风、人生百味、江山多娇、乡情悠悠、家庭港湾、朋友是天、爱情之歌。板块内部,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附录一篇散文《一本珍贵的书》。

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支持帮助,衷心感谢各位同志、各位读者的关心鼓励!

 

2016/12/28

 

《夕阳红》2017年第3

西散南国文学》2022225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