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门前的小河
故乡老屋门前不出300米,有一条小河,名叫临江河。儿时的河面大约有30多米宽,河水清澈见底,水流舒缓。立于桥面向河里望去,有时会看到大鲤鱼成群结队地在水中游弋。
到了夏天酷暑难耐时,常会与小伙伴们一起,避着家人下到河里ban(念二声,游泳的意思)澡、嬉戏。胆大者会从桥头堡坎高处,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游出很远(我们把这叫做钻泯股脑),半天才浮出水面,那个得意劲别提了。我在ban澡的间隙,爱站在齐胸深的水里,轻轻的随意把脚下附近河底的一个又一个鹅卵石搬开来,窥视石头下的乾坤。不出意外,石头下面一般准会藏着各种各样的小型鱼类:什么黄辣丁、鲶鱼、耙头儿、沙勾、红米儿、石巴儿、白条、桃花nang(念一声)……见到这些不同颜色、形状各异的鱼儿,心里痒痒的,总想把它们捉住。一次次努力,又一次次失败——徒手是很难把它们捉住的,只能眼巴巴看着游走,有如镜中花,水中月。
耙头儿鱼的角有毒,如不小心被它的角刺中手脚,会又痛又痒,非常难受。石巴儿鱼最有意思,这种鱼长得与众不同,体积非常小,可以用“迷你”来形容,肉头也很少。此鱼最大特点是,身体呈三角形,有着细小的尾巴,腹部宽且平,其实就是一个吸盘,嘴巴宽大,与吸盘在同一个平面。搬起鹅卵石轻轻托出水面,再把石头翻转过来,会看到这小东西肚子倒扣着紧紧吸附在石头背面。其得名,正是由此而来。
小镇上有爱好打鱼的人,常常会拿着专门用来对付这种石头下面小鱼的渔叉捕捉它们。这是一种袖珍渔叉,很是小巧。一头是木质手柄,一头镶嵌着一个矩形木块,木块上布满细细的带尖的铁钉或缝衣针。待小心翼翼把鹅卵石搬开,随即把嘴上衔着的渔叉拿在手里,对准尚未受到惊扰的鱼儿,屏着呼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将下去,运气好的话,鱼儿身体被刺穿,卡在铁钉(针)上,为打鱼人所斩获。打鱼人腰间一般会栓着一个竹篾编织的专门用来装鱼的笆笼,与小鱼叉一起,成为打鱼人的“标配”,每逮着一条鱼就放进笆笼里。那时我心里巴望着自己有一天也拥有一把那样的鱼叉,该有多好!
游泳尽兴上得岸来,小玩伴们通常会结伙在岸边就近的一片桑树林里穿梭,寻找那些成熟的桑泡儿(本地方言,桑葚果)。尽管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但大家全然不顾,乐此不疲,心无旁骛地去寻找那些桑树枝上结出的红红的、黑黑的桑葚。黑的是熟透了的,纯甜味,很好吃。红的虽然也可以吃,但略带一丝酸味,口感不及黑色桑葚。大伙儿争抢着去摘那些又黑又大的桑葚,双手把结满桑葚果的树枝使劲掰弯,然后腾出一只手,边摘桑葚边往嘴里送。一个个大快朵颐,那叫一个爽!直到吃得心满意足,过瘾。每每这时,每人嘴唇会发乌,像是涂了紫色唇膏似的,那是黑色桑椹的汁给染的,再怎么弄,一时半会是弄不掉了,只好带着“吃相”回家。这也就成为被“火眼金睛”的大人们“审问”的直接证据:“你娃儿又格老子偷偷去ban澡了?”
在临江河上游、离老屋数百米的地方,开挖了一条人工小河,准确说是人工沟渠,将临江河的水辟了一部分到人工小河。人工小河在老屋门前十几米的地方流过,去到下游三四十米处,翻过一个人工筑成的红条石堰埂,利用人造落差产生的动能,冲击带动堰埂下方的、分别两个一头淹没在水中,一头连接着石磨和石碾的装置连续转动,借以磨面、碾米。小时候好奇,偷着去碾米房看石磨和碾子工作,以探究竟。看着水流冲击水中的木桨叶片旋转,木桨叶片带动传动轴旋转,传动轴把动力传给石磨、石碾,这样磨盘、石碾就转动起来了,觉得好玩又神奇。
还有令人惊喜的事,那就是在人工小河里的渔获了。我们家乡把这种捕鱼方式叫“下籇儿”。人工小河最终与临江河汇聚后一起注入大渡河。夏天大渡河涨水的时节,到了晚上,二爸会不时把准备好的渔籇(hao读二声)拿到门前人工小河上叫圆码头的地方,扎好石埂子后,再刨个缺口,将渔籇开口向着下游方向放置在缺口上埋好并没入水中,然后将石埂子恢复原状,坐等鱼儿入“瓮”。第二天一早去取渔籇,渔籇里多数时候不会放空。每次收获都是清一色的大条鲶鱼,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时就是我们一大家子打牙祭的时候。怎么会这样轻而易举就捕到鱼?我幼小的心里充满好奇,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大渡河涨水后,河水会倒灌进入临江河。大渡河河大,自然鱼类较多,里面的鲶鱼有个习性,涨水时会沿着倒灌的水流“掙滩”游到水温相对较高的临江河和人工小河里来,并一往无前地向上游游去。渔籇是一个进得去,出不来的“装置”,鲶鱼在“掙滩”向上游过程中,遇到石埂子时,会朝着渔籇那个唯一的“通道”游去,殊不知,正中了人类的计,稀里糊涂进入渔籇而无法脱身,成为人类的囊中物。
时光荏苒,临江河水如今已大幅“缩水”,很多地方当年的河床已露出水面,河流的自然形态也发生了改变;腰栓笆笼、手拿鱼叉的捕鱼者不见了踪影;桑树地地还在,树已无;人工小河更是早已干涸,石磨、石碾已成为传说;河里那些石头下的小鱼儿,后来由于无度开采河里沙石,好些已灭绝。时过境迁如是也!幼时的美好时光只有在梦里找寻了。
上一篇: 水调歌头(新声韵):致亲人之十四【白童】
下一篇: 【南吕宫.四块玉】度晚年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