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先完画,再提款

作者:李想 阅读:410 次更新:2023-02-14 举报

——随笔集《和自己谈心》序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给这本书的自序起个很怪的题目,题目好似和内容没多大关系,可是仔细想来还是有意图的,这个题目要表达的东西就蕴含在我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思想里,它是我追逐的目标,也是我逐渐企及的做法,更是每一个做实事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我说得很抽象,现实很具体,就是不要急于求成,凡事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要扎扎实实地做事。我给它形容成“先完画,再提款”。

少年时我们总意气风发、心猿意马,对于眼前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做事情有热情和动力,却总想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长大后学会了沉稳又多了几分懒散,仿佛看开了的世界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变得心不在焉。内心从对生活的期盼、怀念到麻木,也许就是一个人颓废掉的表现,于是还有一点感知力的“我们”强迫着自己“逆生长”,来追忆充满激情的岁月。

2013年我开始写作,是因为这一年我看了一本书,那时候思想很单纯,就是看人家写书我也要写,出版社等着要出似的,也不看看自己老大贵姓,谁认识你啊?就放在今天我将这些旧文集合一起照样出不了书,当然我也没用铁头碰金钟,别说我是一个小小的市级作协会员,就是一些参加征文比赛的获奖者的文章有多少能社会公费出版?又有多少人会看?好在网络发达,可将文章放置一个免费的还有人围观的空间。我刚写文章的时候写作能力确实不行,客观条件可以赖我家亲属没有从事文字工作的,没能传承上文豪的基因,实际还是自己小时候懒,不爱动笔。我小时候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家里还没有电脑,平时放了学写点作业都很无奈,更不愿意再做没有人检查的作业了。但是我从小就不是不愿意思考的孩子,我自认为我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还够,只是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潜能没得到开发,同时我小时候也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用老师的话说叫“主意”,上升高度地说就是“主张”。那时候想,我做什么不做什么用不到老师和家长管,我自有“主张”。当然为此也走了不少弯路,好在弯道超车,现在看来许多挫折已成为我独有的人生经历。

写到此时,我的内心还是有那么些澎湃,脑海里闪过多少个日夜的瞬间画面,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这种感觉在刚编辑文章的4月也有过几次,虽然说回过头看自己的随笔不会像看自己的诗歌一样有种要哭的感觉,但还是会有感慨。那个时候我就要比同龄人每天想的事多多了,谁知道之后又经历了那么多事。我想,敏感的性格、细腻的情感、敏锐的洞察力作为一个写作者很重要,作为一个人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一个骨骼坚硬有血有肉的人。

本书中的文章都是我随手在电脑上敲的,以前没发表过几篇,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自己的不认可。我常给人一种自负的假象,其实我是一个很自卑的人,无论从外在还是内在我都觉得自不如人,这和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不无关系。家长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小到大我见过太多在某方面厉害的人,而忽略了许多不如我的人,我常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以此来激励自己“奋勇前进”,最后不过是“亚历山大”。我经过了人生多少次的不如意,又峰回路转“塞翁失马”变成了“幸运儿”,慢慢地认清了自己,我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也没想象的那样差。我是一个对别人很宽容,对自己很苛刻的人,赞美别人的同时会用另一套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20岁过后的自己才由强迫症变得随和,慢慢地开始接受遗憾和残缺,也更能以宽容的态度看待自己少年时不成熟老练的笔锋,我觉得那个年龄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自从1月用5天时间编辑完《理想的诗片》,我多少有了点自信,自信不是来源于我写的有点人看,而是在没有出版社的情况下,自己承担这本书所有的分工,我行!

编辑这本书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没有每天都做同一件事,那样压力太大,但是我知道自己能坚持下来,速度慢点不要紧,我只要持续地做下去。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几次想写序,自己写序是由于书写得很一般,如果劳驾别人写很不好意思。尽管我当时的情绪很高昂,却又不能写序,在书都没编完的情况下写序那不是心太急了吗?如果编不出来序就白写了。

我在想,编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是在证明我写了许多文章吗?相反编完之后我感到十四万字的书也无法描摹出我童年与少年时的全貌,还有许多漏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不想稀里糊涂地混日子,在证明我在少年时留下点东西,过得不是空白。哪怕不完善,很肤浅,那也是我独一无二的青春感想录。

因为敢想,所以感想。


2021.5.10

上一篇: 情人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