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笑谈三国(41)》阿斗正传(五)阿斗当朝无主 孔明随意行事
《散人笑谈三国(41)》阿斗正传(五)阿斗当朝无主孔明随意行事
话说诸葛亮平定内乱南蛮后,并没有把心思放到如何建设国家,让国家“国泰民安”。而是时时派人打听魏国的情况,因魏国有人令他很头疼,使他想征伐魏国又不敢出兵,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原来曹操死后,传位给儿子曹丕,曹丕死后传位给儿子曹睿,这曹睿当皇帝时才十五岁。司马懿是跟随曹操打天下的三朝元老,是曹丕手下最有谋略的将军,也深受曹丕的重用。曹丕死后,司马懿看到朝中许多元老都死了,而大将军曹真常拿自己是皇族国戚的身份在朝中行事,自己留在朝中不但不能被重用,反而有可能得罪其他的人。于是就主动提出到边疆镇守,曹睿对司马懿就没有什么感情,也就“顺水推舟”让司马懿镇守西凉等地,这西凉正是魏国与蜀国的边界。
诸葛亮的干儿子马谡知道义父的情况后,就告诉他说“想除掉司马懿那是容易的很,我们派人到长安市井散布谣言,说司马懿在西凉养兵储备,是准备造反自己当皇帝。想那曹睿还是个小孩,又是刚当皇帝。本来就没有什么主见和执政经验。再者曹真与司马懿不合,而曹家的重臣定会逼小皇帝解除司马懿的兵权,让他回家养病的”。
诸葛亮觉的马谡说的有理,就令马谡派人到魏国的首都长安“扇风点火”。曹睿那孩子还真没有主见,果真把司马懿削职,放流乡下,命曹家重臣顶替司马懿镇守西凉。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去后,马上调兵遣将准备北伐魏国。但又因刚平定国内叛乱,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兵马还没有完成调整过来。如果这时出兵北伐定会有人反对,于是他连夜写了一份《出师表》。第二天大早递交给阿斗,同时道“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时?”
阿斗接过《出师表》看了看说道“相父又要出征啦,我如何是好?”。满朝大臣听说诸葛亮又要出征,就有人站出来反对“南方内乱刚平定,将士多有疲劳,粮草国库不赢。还望丞相多体谅国家艰辛,为百姓造福”。但诸葛亮并不理会反对的人,而是当着阿斗的面安排“郭攸之、董允、费祎等为侍中,总摄宫中之事。又留向宠为大将,总督御林军马;蒋琬为参军;张裔为长史,掌丞相府事;杜琼为谏议大夫;杜微、杨洪为尚书;孟光、来敏为祭酒;尹默、李譔为博士;郤正、费诗为秘书;谯周为太史。内外文武官僚一百余员,同理蜀中之事。”。同时令老将赵云为先锋,统三十余万兵马,“大张旗鼓”地上路北伐中原。这一年正是阿斗继位的第五年(建兴五年春三月)。[诸葛亮首次北伐中原]
诸葛亮三十万大军所到之处,魏兵告急。破城如泥,不日连夺魏国三城池。并在天水城遇到魏将姜维,诸葛亮见姜维聪明伶俐,用兵精明。就设计降服姜维,并收为门下弟子。姜维倒戈,凭借自己熟悉地理帮助诸葛亮征伐魏地。边疆告急,魏国朝野一片惊恐。有人提议让司马懿复出对敌,曹睿只好让司马懿复出统兵前线救急。
司马懿复出后,并没有马上到前线与诸葛亮正面交锋。他观察到诸葛亮这次出兵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前后方连接的军事要道“街亭”,这个地方蜀兵防守很是薄弱。如果偷袭街亭成功,就可以拦腰截断诸葛亮的粮草供应,逼使诸葛亮在粮草短缺的情况下退兵,结果司马懿成功了。
街亭失守,诸葛亮前线粮草感到特别短缺。前线深入过猛,后方保障不足,诸葛亮产生了退兵的想法。但因在战事顺利的情况下退兵,让人有说不过去的感觉。他想了想,还是让镇守街亭的干儿子马谡来当替死鬼。于是诸葛亮给了马谡一个罪名“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杀了马谡后,诸葛亮言顺名正地退兵了。因这次出征虽然收了一个得意弟子姜维,但也杀了自己的干儿子马谡。魏国土地寸土未得,出征得胜而无功劳,诸葛亮无颜面对朝中大臣。故退兵后并不回朝,留在边疆汉中养兵。只是写一封信让手下到成都交给阿斗“臣职失当,请自贬三等。”,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也算给自己一个交待了。
点 评
诸葛亮出征,写《出师表》只是一个“形势主义”,跟本无需阿斗批准。出征前,当着阿斗的面在朝中安排人事工作,就如皇帝要出征,先安排好朝中的事务一样。-
----古今往来,以丞相的身份出征,先安排好朝中的人事工作,恐怕只有诸葛亮能做到了。
出征失利,诸葛亮并不回朝请罪,而是写一封信让手下送给阿斗,自己降自己的官职,算是谢罪。此时的诸葛亮根本就没把阿斗当皇帝。
-----有罪没罪,如何定罪,诸葛亮自己说了算。
诸葛亮首次北伐,只是看到魏主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而最大的对手司马懿又下台了。所以大张旗鼓地出兵北伐,行动中“目中无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的手下在犯下错误后,躲着不敢见你,而是叫旁人对你说“你把我降职处理吧”。你有何感想?
------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流浪散人
2011年11月31日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