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让我欢喜让我忧
苗满红
喜欢陶渊明,起于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小时候体会过这样的境界,那时候刚上四年级,从亲戚处得了一本《水浒传》,不是全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时候躺在炕上,就着煤油灯看。(白天得上课,还有作业。晚上其实也是偷看,原因是父母嫌浪费煤油。)那好像还是那种文言性质的版本,不是太看得懂。有些字也不认识。但就是喜欢看,有时候其实就是根据上下文来懵。就是那本书,让我知道了林冲、鲁智深等许多杀富济贫的草莽英雄且幻想长大心后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的童年生活由于物质的贫乏也可以说是比较苦的,但正是那些书让我有了童年的欢乐。“每有会意,不但欣然忘食,还忘寝。”再后来,便四处借书,我们村里有一个有学问的人家里有书,我便空余时间就到他家里去,帮助他干点杂活,博得他的喜欢,然后借他的书看。这个看书的好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了师范有了学校的图书馆,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我看过多少书,我真的记不得了。现在参加工作条件好多了,能买书,能从电脑上看电子书。可以说,如果没有书,就有生命枯萎的感觉。但我参加工作的前五年再往前,我是不会写文章的。为了上职称,我曾经求人给我写过1000来字的一篇文章,还没有获上奖。我有时候常想,我看那么多书怎么就不会写文章呢?现在想来,那时纯粹是为了精神上的愉悦,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不像今天,看书是为了做笔记,看书是为了考试,看书是为了写作。现在的学生如果向老陶学习,仅仅达到会意的程度我想他是不会感到欣然的。
不喜欢陶渊明,基于他的“性嗜酒,期在必醉”。我知道他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率真自然的一面,但是喝酒真的误事,比如老陶自己就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硬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安贫乐道而把自己的家弄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把自己弄得“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还能泰然自若。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的,当然不一定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家长的角度看问题,也不能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理由。我觉得首先要教给孩子勤劳,那怕孩子一生不可能有其他大的出息,但自食其力,自己努力养活自己还是应该的。不能喝点酒还因家贫不能常得,等亲旧置酒招之。更不能因为贪酒而放弃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还觉得挺诗意,真的很难说服人。其次他要教给子孙后代奋斗。不能自觉对社会不满就消极避世,强求子孙后代也以这种简朴农家生活为乐,那样整个社会是不会有太大的进步的。而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园、无怀氏、葛天氏等理想社会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已。
与陶渊明有同感是因为他的“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我近来好写文章,常有感而发,随敲击成文字,上传到语文网博客上,累积起来有200多篇了吧。虽然没有正式在那个杂志上发表过,也没有被评为“最佳写手”但却能“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特别是我的“背起行囊走黄山”系列,让我常常看到我为了学习而出太行,见到了那么多名师,认识了殷子淳这么个奋斗的青年;我的“怀揣梦想闯关东”系列让我回想起独闯哈尔滨参加人教社活动的新奇,特别是见了我妹妹于小鱼时的幸福,我曾经写了“千言万语难述尽”,而她则写了“咫尺天涯恍如一梦”来和应。还有我的“金戈铁马战龙城”让我想起评选省学科带头人的那些日日夜夜,还有到语文网见到各位老师时的兴奋。我写的这些文章给我带来的是我百读不厌,是让浑身充满了劲头。里面很显示了我的志向。
与陶渊明同感的是他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当然,我的人生道路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贫贱状态的。那时候真的叫那个穷啊:为了省2块钱的车费我硬是徒步了四十公里,结婚的时候都是和我姐夫换的鞋穿(我的是8块钱的布鞋,而他的是30块钱的皮鞋)。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我都没有对生活失望,我兜里揣了30块钱能去长治教育学院食宿学习半个月(当然还要感谢我那些哥们弟兄对我的关心与帮助)。现在情况要好多了,当了个小领导,工资也还很可以,名气是一天比一天大,但我却真的没有热衷于富贵。我每天仍然生活的很平淡,喜欢学习喜欢教学,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当更大的官,没有刻意去追求更多的财富。从我的眼光看,我的生活现在真的很幸福,我能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大概才是“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吧。
陶渊明,这个“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真的让我欢喜让我忧。
上一篇: 自创楹联(272)
下一篇: 校园文苑卷首语之70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