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笑谈三国(6)》周瑜“借箭”设陷阱,诸葛亮“翻版”巧脱身
《散人笑谈三国(6)》周瑜“借箭”设陷阱,诸葛亮“翻版”巧脱身
《三国》因诸葛亮与周瑜明争暗斗而牵出“借箭篇”,“借箭”篇是孔明大展军事才华的杰作之一。乃至后人谈到诸葛亮,“借箭”的故事必不可缺。更有人坚信“借箭计”是诸葛亮开先河创举,“借箭”,真的是诸葛亮玩出来的吗?非也。
话说刘备被曹操追杀逃到长江边,眼看就要被曹操消灭了。为了保全性命特让诸葛亮作为自己的个人特使过江游说孙权联合抗击曹操。但因孙权的大多数幕僚反对联合刘备,这使诸葛亮的心里极为不安。在第一次与周瑜私下会面时,拿“寡妇”国母和周瑜的老婆“二乔”为筹码,旁敲周瑜,激怒周瑜对曹操的怨恨。诸葛亮的目的是达到了,但也由此得罪了周瑜,埋下了“杀身之祸”。诸葛亮虽然招来了“杀身之祸”,但联合孙权对付曹操的任务总算有了结果。周瑜虽然怨恨曹操,但更恨诸葛亮,为此周瑜每日都在寻找时机给诸葛亮一个“罪名”,好杀了他。为达到目的,周瑜把诸葛亮留在身边工作。诸葛亮明知周瑜不安好心,但为了联合对付曹操,还是同意留下了。
周瑜和诸葛亮忙碌多日后,有一天周瑜升帐在军事会议上突然对诸葛亮说道“我们不能坐着等曹操来攻击我们,我们要学会主动出击。但主动出击最先与曹兵相遇的是水兵,船与船之间交战,刀枪是很难发挥威力的,不知用什么武器最有效呢”?
诸葛亮道“大江上风浪无常,短兵交锋果然很不现实,当然是用弓箭射击对方最好了,这样可以减少许多肉搏上的伤亡”。
周瑜道“先生的确好主意,但我们现在军中最短缺的就是箭。因时间紧逼,造箭的人手又很不得力,所以现在军中还缺箭十余万支。如果先生不介意,我想请先生来监督造箭的工作,这是公务大事,请先生不要推脱”。周瑜说话如同命令,没有让诸葛亮商量的余地。
诸葛亮道“大家都是为了公务,我定当全力承担,但不知军中何时需要箭支”?
周瑜道“这十几万的箭不是一二天就能完成的,但也不能耽误了时间,我看给你十天如何”?
诸葛亮道“战事紧迫,十天是不是太久了,我想三天就可以了”。
周瑜听诸葛亮说三天就能完成任务,心里暗自好笑,因他早就暗下里告诉造箭的官员“诸葛亮来督箭工作时,要处处为难他,好让他完不成任务”。现在可好啦,诸葛亮自己提出三天,这不是自丢性命吗?但周瑜还是不动声色地道“三天最好不过,但不知先生能不能办到,您敢立军令状吗”?
诸葛亮道“我接了任务,自然是可以立军令状”,说完后当堂在众人面前画下“军令状”。
诸葛亮在大众面前与周瑜立下了“军令状”,要在三天内交十万支箭给军中。回到住所后心想这明明是你周瑜要借“箭”来杀我,我不接这个任务,周瑜必会借“怠慢军务”当堂就可以杀我了,接了这个任务还有生存的空间。
正当为“箭”烦恼时,突然想起了儿时听到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孙权的父亲孙坚早年领兵渡江攻打刘表,刘表的大将黄祖守在江边,派众多的弓箭手等着来犯的孙坚。孙坚知道要渡江强攻上岸,势必被黄祖的弓箭所伤。故就选择多只小船,在小船的周边扎上许多的“稻草人”,等晚上天黑时在江面上游走,让黄祖的弓箭手来射这些稻草人。就这样,孙坚的“稻草人”小船一连三个晚上出动,不但消耗了黄祖的弓箭,还免费得到了十多万的箭。想到这里,诸葛亮兴奋不已。我何不用此计来向曹操“借箭”呢。“借箭”必须要十多只小船,但周瑜肯定是不会为他准备的了。
计是有了,但诸葛亮又为小船犯起了愁。说来也巧,孙权的得力亲信鲁肃来了,因鲁肃也为早上诸葛亮的“军令状”百思不解,特前来看看诸葛亮有什么动作。诸葛亮知道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人,心底极为善良,就把周瑜有心要害他的事向他说明了。鲁肃也看得出周瑜要害诸葛亮,但就是不知如何帮他们化解恩怨,就说道“军令状”是先生自己立的,立下的“军令状”我也无能为力了。
诸葛亮道“监督造箭我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但要是您能来帮我,我想任务是可以顺利完成的”。
鲁肃道“我能帮的上什么忙呢,请先生明示”。
诸葛亮道:你偷偷为我准备十只小船,小船四周都扎满“稻草人”等我来调度。不要与任何人说知,否则我就会没命了。
鲁肃见诸葛亮一脸认真的样子,又因知道这“箭”关系到诸葛亮的生命安全,故没有把诸葛亮要“稻草人”船的事与周瑜说,只是自己偷偷准备好专等诸葛亮调度。第三天凌晨诸葛亮突然要鲁肃一同往江上曹营“借箭”,就是这十只小船,一夜之间为周瑜借回了三十多万支箭。
周瑜给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后,心想,三天后我不杀诸葛亮,他也会因“军令状”而死。谁知第三天早上诸葛亮就给他交了三十万多支的箭,这让他大惑不解,忙让人打听,方知诸葛亮是用“稻草人”小船向曹营借的箭。
周瑜坐了半天,突然想起年少时随孙坚和孙策征战,有一回在攻打刘表的黄祖时,前辈孙坚就用过“借箭计”。只好长叹一声:
“借箭”乃我吴国专利,因我的失误,忘了先人的成果。没想到诸葛亮会在我的眼皮下“翻版”借箭,真乃天不该绝他也。
点 破 玄 机
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借箭”计已被孙坚所用,但为何后人谈“借箭”只知孔明而不提孙坚呢?我想这里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孙坚是混世中的搅拌者,在《三国》里的“寿命”太短了。读《三国》谈孙权者具多,其父孙坚已被淡忘。
二:作者把孔明的“翻版”借箭写入亮、瑜之间的勾心斗角,斗智斗勇中。使读者留恋难忘。
三:作者借孔明之言“为将而不通天文,不知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点化周瑜非将才也,乃至后文“三戏”周瑜就理所当然也。
四:孔明的“翻版”借箭与生命相关,同时在运用上比前辈孙坚更出神入化。
孔明在现实生活中“古为今用”,实是高明之人。而后人谈“借箭”却忘了孙坚,真不知如何来说。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过多的埋怨。能多借鉴前人的经验,事情或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附:孙坚“借箭”原文(精彩)
【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
流浪散人
2010年5月10日
2012年2月5日重整修改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