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流动风景
一座城市,不管其功能定位、设施配置、综合管理、人口构成、素质高低如何布局,最直观的,简单明了的了解,你不妨在她最美的流动风景公交车上体验,便可知这座城市的心脏是健康的,还是带病的......
当然,现今生活的改善,人群收入的增加。许多家庭购置了自己的私人代步工具轿车。于是,爱在人前显富的国人,尤其从贫穷的连换洗衣服都没有的窘境中,一下子步入到富裕生活(权当小康)的人家,那个底气、那个神气、那个不屑一顾的傲气,仿佛刹那间步入了“皇帝的新衣”般的天堂。
其实,我所生活的城市,人口密度不大,而且在西部塞外,按国家“一五”时期建设规划,是一座典型的重工业城市,确切地说,完完全全是一座移民城市。所以,有幸喜沾父母的福荫,降临人世,生活在这座完全囊括了那个年代闯江湖、走四方的先辈们杂居的地方,可以用包容乃大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不夸张。
随着开放脚步的加快,随着工业化革命的纵深发展变化。我生于斯、长于斯的矿山,由于开采量的逐年递减,也由于国家对矿产资源的结构性调整,无法满足子孙们对生活的向往追求。于是,许多人在历史改革的风浪敲打下,调动工作进市区成为一种爆发性时尚,为什么呢?因为家里有关系,那时的调动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比较复杂,一纸调令可以决定你前行的路。如国有大型企业、地方工业企业、集体企业等等。那时,追寻风一样自由的矿区孩子们谁都希望脱离禁锢了自己青春岁月的地方,以至于在矿区不管啥岗位的孩子都想一窝蜂式的脱胎换骨,进城享受和沐浴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气息。
说一句不怕见笑的话,我所生活的矿区,连自行车都没有,更不用说用于城市人出行的公交车了。我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陪我的姥爷到市区看望被分配工作在市里的大哥,也是第一次亲临离我们矿区并不太远的城市。
第一天住在大姨家,第二天一早,姥爷带着我乘坐公交车去郊区看望我的大哥。那个时候的城市道路也不宽,公交车拉的人多,跑的也慢,最新的公交车就是后来我参加工作去北京依然运营着,车中间好像用胶带链着的那种一车带2车厢式的。不过,当时整个城市道路上的车可以说少得可怜。
伴着改革春风,我也离开了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矿区,在城市中打拼。但从城市公交的变化中,我亲身感受着城市脉搏的日新月异,尤其我所生活的城市,公交车的替换确实快,而且是成批量的。有时劳累一天,乘坐在舒适的公交车上,回想着一天的得与失,听着车厢中美妙的歌声,抑或地方新闻,不知不觉斜视车厢外远去的风景,觉得城市的节奏相比以前可谓是鸟枪换炮,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也有让人不悦的烦恼。比如,有些上了岁数,而且都能享受免费乘车的老人,大部分都出行于年轻人的上下班高峰期。看他们忙碌的身影,无非是早锻炼、逛早市,手提塑料袋里的物什,绝大部分是蔬菜、馒头、调味品,甚至还有打包的油条、豆浆等早点。他们涌上车,年轻人出于本能的给他们让座,有不乐意让的,他们站在身边直哼哼,你说看着像你爷爷辈的老人,不让座能行吗?更有甚者,在高峰期出行,是为了去教堂,我没去过教堂,但我总想问,他们的免费乘车待遇是教堂给的吗?当然,我不反对信仰宗教,但我觉得,适当控制一下老人的高峰出行,让一座城市的靓丽永远定格在乘车人的心中,才是最美的和谐与城市名片。
我曾经跟朋友说,看一座城市的美,应该集中在流动的风景里。因为在流动的风景里,包含着各种元素,并不只是一个城市的群体。当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我们传承的文化内涵。愿流动的风景里有所有人的参与,有鲜活的血液在涌动,更有城市的笑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传递爱的旅程、爱的归途......
下一篇: 竹枝词·妹儿歌(九)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