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异乡的印记与故土的追问

作者:胡庆魁 阅读:1140 次更新:2022-09-17 举报

异乡的印记与故乡的追问

——评胡庆魁散文集《在海之南》

 

对于一个他乡游子,故乡意味着什么;对于身处故乡的我们,他乡又是怎样的所在,阅读散文集《在海之南》也许会让人找到一点答案。

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的胡庆魁散文集《在海之南》立足于此,作为生活在海南的异乡人,他以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和深沉的思索,将这里的山水风物、美食意象、人情悲欢悉数描绘,将祖国第二大岛的景色与风情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当然,这里更是作者心之所爱,梦之所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思恋故土、追问过往、记述生活、感念生命,于幽微之处彰显出浓浓情谊。

作者自称“永远的海南粉丝”,从整部散文集中不难看出,其对海南的深厚感情,以及因这份热爱而衍生出的对依稀往事的眷恋。

《梦在海南》记述了八十年代期间,他从广东海安坐上一条小木船和一群年轻人“偷渡”到海口的故事。“我在海口短短三天的一瞥,从虽然显得破旧,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从一张张年轻面孔上的激情演绎,从他们的期盼和向往中甚至勾画出我在海南的未来,从此便在心中茁生海南情结,梦中总有椰树的摇曳,海浪的撞击。”正是这匆匆一瞥,便似乎得到了某种神祇般的启示,终于有了1993年入籍海南的梦的实现。《人性的椰树》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海南细微景物的关注和情有独钟。“那年我从秀英码头一上岸,你那如鹰的风度、似松的骨气就深深迷住了我。从来没有一棵树令我如此钟情。你的神奇、美妙、冷峻、庄严,令人震撼和陶醉,一种说不清但却十分执着的心动一下子攫住了我。我站在你身下,仰望着你,在那一刹那,决定了我后半生将与你为伴”;“我多少次在你的面前驻足凝视,仿佛觉得你是一首充满抑扬顿挫的旋律的诗章,深邃幽远,荡气回肠。你的叶片挥舞,飒然有声,你的心曲的表达既简明通俗又激昂飞越,有如一个人,一个民族,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取得成功、胜利或者辉煌的时候,那种悲喜交织而发出的真诚激越的心声。”作者笔下,椰树不仅是生命的展现,更是情感、温度与精神的象征,与人的心性品格相得益彰。《东寨红树》是作者于春天时走进海口琼山区北部东寨港,亲见50公里、面积4000多公顷的我国第一红树林保护区时的所思所感。“在气象万千的植物世界里,红树林既是极尽浪漫的歌者舞者,更是不畏艰辛、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勇敢者。亿万年来大海的波涌浪击,日日夜夜、周而复始的潮涨潮落,既砥砺着又催生着红树林。红树林,这个永不凋萎的海上绿色长城,给了人类多少恩赐、多少启迪!”《西沙土(外三章)》中既饱含着感性体验,又蕴藏着理性思辨,通篇彰显着作者的人文观照。西沙岛的沙是独特的,雨是珍贵的,一些树是官兵们像运泥土一样运上去的。作者通过亲身体察,将驻岛官兵日常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别样的风景造就了别样的艰苦,也成就了“爱岛守岛建岛”的西沙精神。

作者不仅与海南的景致身心相依,更对饕餮美食和秀色可餐的美味颇有心得。“在海南的吃,记住一个字就得,鲜!把住一字,你便会知道“吃在海南”绝非诳语也。”若有读者初到海南,便可将《盖了帽的海鲜》《风靡香港的文昌鸡》《上了北京天桥的海南小吃》等几篇美文捧于手上精读一番,不光能体味其散文结构的凝练、叙述的精妙,在了解和搜寻当地美食过程中也不失为一种遵循。

说起苗族与黎族,浮现于眼前的是少男少女的环佩玎珰和他们服饰图案的花团锦簇,那种集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于一身的美丽衣衫,如流光溢彩的星辰将夜空点亮。然而作者并非把注意力聚集于读者通常会关注的衣装服饰上,而是另辟蹊径,将这两个聚居于海南的少数民族进行深入探究,并最终推举出一茶一酒作为各自的代表详细阐释,让读者尽情领略它们浓郁的饮食文化特色。“提起万花茶,人们就会联想到苗家人的热情好客、用万花茶待客的习俗。万花茶风味独具,喝一口,清香沁人心脾,余馨经久不散”;“三天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开始往筐下的陶土罐子里滴出浆水,这就是山兰纯液,呈乳白色。”从万花茶、山兰酒的幽远历史到精良制作工艺,作者层层解析、娓娓道来,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展现着苗家与黎寨的风情。

在海南生活了多年的作者,早就且把他乡作故乡。其不惜笔墨地为这里的人情风土感怀,心中更是没有一刻不为远去的故乡和梦里的亲人魂牵梦绕。这是时空流转、空间变幻产生的神奇效能,在异乡的土地回首过往、遥望来路,不禁对故土、对生命、对亲人产生了距离的凝视,体悟到别样的感触。

浓浓的乡音接续响起,从前的故土重现在眼前。散文集中不少篇目涉及对往事的捕捉与回顾,充盈着作者对昔日生活的无限眷恋,以及对家人的不尽深情。

《在海口回望故乡的年》中作者忆起儿时在家乡鄂西过年的情境。从腊月里家家户户的忙碌,到正月里阖家团圆的欢乐,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将那段记忆深处的美妙过往描绘得细腻生动。纵使相隔千里、光阴流逝,也无法取代家在一个他乡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特殊地位。故而“回望”便成就了他乡与故乡的某种联结,成为超越时空的见证。乡亲脸上的笑意;无法想象的年夜饭的漫长;在父亲的带领下去给先人上灯,印象里总是会下雪的夜,不是雪花,而是一粒粒的雪渣;雪渣在屋瓦上更加热烈的舞蹈;小孩子吃得鼓鼓的肚子……故乡的年带着独有的仪式感,在作者脑海中回旋缠绕,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香气。作者不由得感慨,“旅居海口十三年,印象里与年有关的,就是解放西路东边街巷里写春联、卖糖果和炒货的,弄出的一些淡淡的年味儿”;“我的故乡过年很像过年。”

除了对故乡的回味,散文集中涉及母亲的话题至少四篇有余,足见作者对亲情的无比珍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花梨树下》讲述作为儿子的作者将花梨木屑浮入水中,为母亲洗脚的故事。母亲对花梨树的喜爱;作者用一盆悬崖式博兰盆景与朋友交换所得的花梨木屑;将要为母亲洗脚时,她手足无措的神色;母亲“人不如树”的叹息虽为生活中平淡琐事,但作者以花梨树为牵引和依托,使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体谅与浓烈情感不断升华,将弥足珍贵的母子之情呈现给读者。《母亲的手》则充满儿子对母亲的疼惜之情。“每年北风起时我会想起母亲的手”;“母亲的手是一双冻手”;“母亲的手更是一双巧手”,作者通篇用质朴深挚的语言,通过对母亲双手的描摹刻画,将勤俭良善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母亲的美丽不尽相同,但母亲的温暖必将成为所有孩子永恒的依恋,这是作者对亲人和亲情的所有诠释。

曾经的往事如昨日般清晰,像老电影的回放历历在目,作者将其一一梳理记述,成为散文《陪伴母亲》。35年前,17岁的作者神气活现地穿着新军装,和母亲在村口柳树下依依惜别的情形;75岁的母亲在电话里对儿女略带幽默的责备;和母亲一起对儿时往事的追忆,作者用最简单地陪伴,渴望着对母亲更长久的守候。行文情感充沛,细腻真挚,借庸常细微之事道出亲情真谛。《送母亲远行》则是作者与母亲的告别之作。母子连心,纵使天涯海角,千里阻隔,也无法将自己的根剪断,于是作者发出“母亲的走我是有预感的”感叹。在海口美兰机场过安全门时,母亲的回首一瞥;在弥留之际等来归家的孩子时,脸上漾出的笑意;母亲平静地离去,就像劳作归来,衣服上的草籽儿还未来得及掸掉;在鄂西的土地上,在母亲的衣襟下,跌跌撞撞走进人生的孩子,作者通过细微的观察和对细节的描述,将与母亲心心相印的情愫推向极致,足见笔力之深刻,感情之真切。

《纤道上的我》《放牛的日子》等篇目通过对儿时往事的抒写,将对家乡的眷顾之情娓娓道出。少年时代岁月的艰苦、生活的贫乏,反而使无忧无虑童真的天性与顽皮得以充分释放,成为多年后身处异乡的作者无法忘怀的追忆。“那时的我还没有读过屈原,也没有读过沈从文。待读过后才知道,我背纤的地儿原本也是生长着芷草、兰香以及山鬼和云中君的。何以对这些美丽与神秘一点印象也无?”“当我从生命个体的感受转向社会的历史的思索,我发现,纤夫面对艰难困苦的从容和那种竭尽全力的一往无前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不就是这种精神五千年来一如既往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忆起我童年的牛,曾给我欢乐的牛,此刻的我,也似那头不堪重负的老牛,眼中盈满了泪水。”

有关故乡与他乡、向往与怀念、剥离与找寻的话题,已如宿命般不可逃脱地既追溯着过去,又企盼着未来。在作者胡庆魁笔下,故乡与他乡早已浑然一体,凝聚成无数的牵绊与怀恋,幻化为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动。无论身处何处,不忘来时之路;不管与多少人相遇,依旧感念故人,这便是散文集《在海之南》里作者对他乡的深情和对故乡的深意。

(李文学评论家)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