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的诗与无声的歌
无字的诗与无声的歌
——评胡庆魁的报告文学
李冬梅
胡庆魁的报告文学,为小人物讴歌,体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以及严整的结构和灵活叙述的艺术特色。他的报告文学犹如一首无字的诗与无声的歌,讴歌了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蓬勃发展。
胡庆魁,1952年生于湖北松滋,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新闻高级职称。曾任海南省纪委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纪检监察报驻海南记者站站长,兼任省社科期刊审读员、省委组织部专家库成员。1970年从军后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至今,诗词、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奖,选入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和试题。
作为海南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可观,且质量颇高,除了《走近黄成模》获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入选((2005,中国报告文学年选》,《青青黎山》2001年获“共和国的脊梁”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鹿城忠魂》获人民文学首届“先锋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外,更有受省委宣传部委托为海南二十年立传的长篇报告文学《风流海南》荣获“中华之魂”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特等奖,并被列为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
胡庆魁的报告文学为何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与他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倘写,必写确有的人确有的事,无论走到笔下的是好人还是坏蛋,不来假的虚的或者捕风捉影空穴来风的;倘写,一定认真,即使不是殚精竭虑,定然尽心尽力。我这人天分不高,智商平平,倘要写得稍好些,不令读者太失望,必要付出更多。”
细细梳理胡庆魁的报告文学,笔者尝试把他的创作特色和成就概述如下。
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对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重要性,他在《红土地上的人们》代序《报告文学断想》里说到:“无疑,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所描写的是鲜活的人和实在的事,当然可以选择、剪裁、取舍,但绝不允许虚构,不能像小说、戏剧,以张三的嘴脸、李四的性情、王五的思想拼成一个人物。离开真实,报告文学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当然,既然是“报告文学”,不可能单单停留在“报告”上,还是需要讲究“文学”的。所以,胡庆魁又说:“我写报告文学的‘流程’。一是读与主人公有涉的资料,包括媒体的报道,了解主人公以及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二是跟主人公一段,到他工作生活的环境里走一走,看一看,近距离,音容笑貌、脾味性情、思想观念等尽量了然于胸。三是大路边上打草鞋——听人家怎么说长道短。写医生找患者,写老总找员工,写公仆找群众,包括他的属下、司机、工作对象。四是有可能的话,听听学者专家权威人士对主人公和他所从事事业的评价。五是案头工作。分析所有到手材料,就是毛主席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一番功夫要下够。六是写作。只要前面该做的做到家了,下笔就顺,行云流水般,写作就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了。三五小时,至多一个双休日可以拿下。”
这样一种写作理念贯穿在他的写作实践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采写王应才的《青青黎山》,作者自述最初留意王应才是在1998年7月,刚当了三个月昌江县副县长的王应才主动请缨,重返该县最贫穷的王下乡担任党委书记,一定要让王下脱贫!由此,王应才被关注并被各大媒体作为党员典型争相报道。《青青黎山》成稿是在2000年。从胡庆魁开始留意王应才,到作品成型,期间他广泛收集素材,走访昌江尤其是王应才所工作的王下乡,历时近两年,才交了这一份沉甸甸的作业。这篇作品从王应才进入王下乡,从改变黎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开始,到发动黎胞修路、改水、引电、改造茅屋建瓦房,到带头抢险、重视教育、留住人才,最终实现了王下乡的真正脱贫。一件件真实可信的事例,那么典型、那么生动,把王应才这个全身心为人民造福的优秀党员干部的形象塑造得丰满、有血有肉,读了让人感动,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二、为小人物讴歌
由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性,一般来说,写大人物大事件容易出彩,而写无名小卒或是不惹眼的小事小情,大多难以吸引眼球。
《红土地上的人们》里,胡庆魁采写的先进人物二十四位,县长、医生、税官、警察、纪检干部、地方书记、法官、企业老总,还有一位审计厅长。不管做什么的,身份地位如何,应该说都是海南精英,大多是省纪委两次勤廉事迹报告团成员。胡庆魁自言:“有读者为我遗憾,怎么不写些大人物大事件?何尝不想,但我身不由己,我现在譬如一位持枪的猎手,手中虽然有武器,但得有可捕之列的鸟兽撞到我枪口上。一个公家人,我写作的自由度其实是很小的。”
就因为写作的自由度很小,因而他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采写,用心地为这些小人物讴歌。胡庆魁曾说:“集子中的文章,现在重新读一遍,脸上像有小虫子咬,即使获了奖,编入年卷的,实在算不上什么好东西,稍微过得去的,是以王应才、黄成模、符跃兰、余玉全、徐维璐和姚敏为主人公的几篇,这几篇下的功夫多些,采访费时多些,思考相对也多些、深些。”胡庆魁介绍:“2000年我曾三次到昌江王下,与王应才一起搬石修路,燃着松明与乡干部彻夜长谈。隔年我到琼中,追踪符跃兰一星期,在农家喝粥,被山蚂蟥咬得腿上鲜血淋漓,符被我的诚心所动,在我已近绝望时,她终于答应接受采访。”在《五指山下的女县长》里,符跃兰的老母亲没能在临终前看上她最后一眼,符跃兰的眼里盈满了泪水,说:“我给予家人的毕竟太少太少,对家庭,我是负着债的。我不是一个好妻子、不是一个好妈妈,也不是一个好女儿!”
胡庆魁认为,“正是这些默默嚼碎了如许深重辛酸苦辣的人,才支撑起我们共和国的大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胡庆魁秉持的正是这一观念。他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深入采访之后进行写作,使得他笔下每一个小人物都栩栩如生,饱满生动,真切感人。
三、严整的结构和灵活的叙述
胡庆魁的报告文学,其整体结构完整而严密,叙述生动灵活,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在《风流海南·楔子》中他自言:“旧时戏台门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 ‘要看早些看,大文章全凭起首;须观完了去,好结果还在后头。’我也以这副对联作为此书开篇的结语,算是一小小广告吧。列位方家、列位看官见笑了。”虽是自谦,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风流海南》和《红土地上的人们》一窥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布局,以及灵动鲜活地叙述。
(一)《风流海南》
《风流海南》全书九章,前一楔子、后一后记。楔子《梦想在南方》引用了不少闯海名人的感受,“周文彰先生曾说: ‘海南是容易产生梦想、成就梦想的地方。’‘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是‘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原始动因。诚哉斯言!我在海口短短的三天一瞥,从虽然破旧,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从一张张年轻面孔上的激情演绎,从他们的期盼和向往中甚至勾画出我在海南的未来,从此便在心中生出海南情结,梦中总有椰树的摇曳,海浪的撞击。”在《后记》里,胡庆魁对委托他为海南二十年立传的省委宣传部长周文彰、慷慨给他放创作假的省纪委书记王为璐致谢后,发自肺腑地喊了一声:“海南,我热爱这片红土地!”正是基于这样的“热爱”,胡庆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饱含深情地向我们报告了大特区建设中的云散云聚、潮落潮生。
第一章“潮涌海南”,讲述海南建省伊始的洋浦风波、90年代房地产泡沫,到当前的状态良好,再现海南建省作为新生事物崛起的艰难与不易。第二章“绿色宣言”讲述建设生态省的意识觉醒和行动,肯定了海南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第三章“小康之路”讲述文明生态村建设,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开始迈向小康之路。第四章“人物风流”记述了10位先进人物。战士、教师、记者、纪检干部、人民警察、税官、医生。依然是小人物。胡庆魁尤其擅长写小人物,褒扬他们的善良、仁爱与默默奉献。第五章“发展之魂”写进入2000年以后,海南在创新发展方面做出的各种尝试与探索。第六章“挺直脊梁”写建省20年所取得的经济上质的飞跃。第七章“蓝色向往”写海南将要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第八章“美在海南”则是从海南的美食、美人、美景述说了海南的审美感受。第九章“再领风骚”,写海南在新的年头扬起风帆,从新的起点启锚、远航。
胡庆魁在《风流海南·后记》里交待:“2007年9月28日我经办的‘海南省首届清风书画展’结束后,正式进入状态,到2008年3月9日出初稿,总共不到半年。期间还到北欧去了20天,生了两次病,一次胆囊炎,一次带状疱疹。这样,该采访的人没能一一采访,该读的书和资料也不可能一一拜读。”大约每位作家定稿之际都会留有遗憾,或多或少而已。但纵观《风流海南》全书,总体来说胡庆魁抓住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全局概貌,虽从细处落笔,但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海南这20多年的波澜起伏,感受作者在娓娓道来中一个闯海人对这块热土及这块热土上人们的热爱和尊敬。
(二)《红土地上的人们》
相对于《风流海南》描述海南办经济特区20年的宏大叙事而言,《红土地上的人们》简单很多。
胡庆魁的叙述风格在这些人物采写里尤其明显:严谨而不乏温情,细腻而不失洒脱。文章标题有的充满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如《青青黎山》《写取一支清瘦竹》;有的概括性强,直奔主题,如《女县长符跃兰》《草帽书记》《鹿城忠魂》《拳拳公仆心》;有的让人充满遐想,如《另一种色彩》《陆羽村人》《西沙土》。他的叙述文情并茂,不仅对人物做了切实地采访描写,而且喜欢加入一些古诗文做点缀,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生动感人。如《写取一支清瘦竹》的主人公是海口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医师姚敏,她丈夫患骨癌,经历四次大手术卧床十余年,姚敏不仅对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还在照顾丈夫和家庭之际,获得了海口市、海南省、国家不同级别的科研奖,2007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我特别欣赏胡庆魁善于用典型细节突出人物品格的手法,“去年阮国杰生日这天,姚敏给阮国杰发了则短信:‘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看得阮国杰热泪盈眶,至今这则短信还珍藏在他手机里。”“姚敏夫妇喜欢书画,厅堂里有一幅海南名家的字,写的是郑板桥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阮国杰说,姚敏就是那竹!”
此外,胡庆魁的写作喜欢用谚语和形象的民间口头语言,在《青青黎山》里,当王应才发动黎胞脱贫致富时,他写到:“很久,有人壮起胆子发问:‘原始森林不让进了,一人三分地,说是有矿,又不让采。王书记,青蛙压在大石头下,么样才能翻身?’”如此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他在写到黎胞起了脱贫致富的念头时,这样表述:“如春风吹动溪水,冷漠的心田注入了一股奔腾的热流,整个会场骚动了。”结尾处更是意味悠长,遐思悠远:“好你个王应才!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好想念你。哦,青青黎山!”
四、结语
总体而言,胡庆魁的报告文学形成了富有个性的风格,即抑扬顿挫,粗略得当,情文并茂,一气呵成。二十多年来,胡庆魁以赤子之心,忠诚而投入地采写和言说海南。省委宣传部周文彰部长曾说:“胡庆魁是向全国推出海南人物最多的作家!”如果说春天是美好的,那么,胡庆魁就是一只极精极灵歌唱琼岛美好春天的小鸟!
(此作为2013年海南省社科联课题作品,首发《牡丹》。2022年《cctv胡庆魁 专辑》选载。作者李冬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 望空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