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雾阳光蒙顶山
去年清明节的前两天,我们从成都自驾出发,在时雨时晴交替生发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雅(成都到雅安)高速公路,差不多两个小时的驰行,到了中午时分,我们赶到了此次旅行的目的地,中华茶祖的故乡雅安市名山区,准备一睹它雄峻挺拔、声名久远的山形水貌了。
公元553年(西魏废帝元钦二年),置蒙山郡,辖始阳、蒙山二县。593年(隋开皇十三年),将蒙山县改为名山县。从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名山县的称谓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了2013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名山县撤县设区。
汽车到了蒙顶山的山脚下,我们沿着缓缓抬升的山路,迎着一路飘飞的细雨,呼吸着爽适的空气,没准儿就在观赏山路两旁新绿漫延的山色时,冷不丁会在附近疏密不等、寂然纷呈的枝叶上面,不断的让人感念出来,那些蕴藉在娇弱里面的别样矜持了。随着路转景移、山势递升,我们的心情也慢慢的变得宽舒和畅朗了起来。当地的人们在看好的山路两边,经过人工打造出来的坪台上面,不时会有一两家,三五家,甚至七八家店铺出现在公路旁边,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在醒目的部位,打出了现场制作和批发各种茶叶,以及出售菌类、竹笋、老腊肉等等本地土特产,同时提供食宿、茶水、麻将什么鲜红色的广告字体,吸引着过往游客的关注目光。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它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横亘于名山区西南方向,山势呈北高南低的走向,海拔一千四百五十六米。由于雅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位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进出川藏线路的门户要道。雅安属于中纬度内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温和的气候,常年的降雨量充沛偏多,不仅有着“雨城”、“西蜀漏天”的称谓,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的相关说法。
汽车到了半山腰的停车场,我们朝着附近的山势扫视了过去,周围除了平添了细丽淡然的雾色以外,所有的树木花草,依然是那么的湿亮清润。山上的雨势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和我们在山路上境遇的雨况差不多,仍然是一幅稀疏绵柔的老样子。隔着车窗,我们还没有感受到内外的温差,殊不知,就在我们打开车门的一刹那,一股凉洌的空气便迅疾地挤了进来,我们立即关上车门,在里面添加了早已准备好的御寒衣服,套上一次性雨披以后,大家才下了车,朝着旅游线路的入口处走了过去。
我们一行人走着走着,不想一个偌大的白色雾团,不知道从我们后面什么地方飘了过来,顿时把我们和附近的景物全部给笼罩了起来。白濛濛的雾色很是浓厚,内里裹挟着丝丝缕缕的凉意,似乎氧气的含量也被淡化了几分,让人引发了微弱的晕闷和不适的感觉。上行不远,雾团里面便出现了阳光的朗色,迷迷濛濛的透了进来,可是怎么也看不远,能见度充其量只有两米左右的范围,一路走来,好在路边配套有清楚的路牌,指示着我们前往的走向。
等到走过去五六十米远近,雾团便悄没声息、渐行渐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会儿,我们便朝着山谷瞧了过去,那里还有几个相互拉开了距离的独立雾团,在山间热气流的助推下,由南向北,徐徐缓缓地飘升了上来,整个蒙顶山便出现了雨停、雾散、天晴的景象。接着,展现在我们脚下的是一条条石铺就,斜上延升的“z”字形的阶梯山路,以及山路两边依山就势,一层层修剪有型的茶园里面,遍插着诱捕茶园虫害的标牌。大家先前在停车场添加的衣服,随着小喘嘘嘘的攀爬,觉得整个身体不断的热了起来,于是便脱去雨披,减少外套继续往前赶路。
到了开办有农家乐的一处坪台那儿,已是午饭时分,大家察看了周围的环境,厨房卫生和陈列的菜品等情况,决定就在这儿午餐了。那个坪台的路口,一株繁盛的三角梅花开得特别鲜艳,稍远处的芭蕉树、桂花树、小叶榕什么的树种,以及坪台旁下的时令蔬菜,山野草木什么的,无一不是在那里展现着无限的生机。坪台正中,生长着一棵百年以上的野梨树,树形俊逸皮色青细,所有粗壮的枝桠上面,都薄附着一层浅弱的苔藓,让人的脑袋里面出现光阴荏苒这个词儿的同时,也会把它看做坪台上面元老级别,具有庇护意味的风水树了。
就在我们等待餐饭的工夫,十数名游客聚集在坪台上面,发现眼前的视野一览无余,目光所及之处,无不给人留下山青水秀的印记,便纷纷掏出手机,各自选择不同的拍摄位置,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或者嘁哩喀啦地自拍一气,或者代劳他人留下“到此一游”的小满意。面对此情此境,说不定会让某些把旅游理念,升级到看山不是山的游人那里,随即凭添了一个趣意悠然的佳好去处。有摄影爱好者,不仅提前在坪台的正前方架设了相机,不断地选取心仪的镜头按动快门,而且还快速地启动了无人机进行大视野的拍摄,以满足自己对于美好环境的全方位探索。
这时候,我们瞧见旁边的数位游客,把先前从农家乐旁下的茶园里面,自个儿采摘回来的明前芽叶,放在炒制茶叶的操作间里,让农家乐老板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时调整铁锅下面燃气的火候大小,手感的温热程度,一双手在那口铁锅里面,技法细劲、手势娴熟地进行反复扒拉翻炒。估摸着炒制的时间差不多了,农家乐老板便抄起专用工具,尽数扫进一只竹编的小簸箕里面,立马拨拉摊平,冷却一小会儿,接着再次倒入锅里进行扒拉翻炒,再度进行冷却,这样反复地进行加热冷却、冷却加热的数次操作以后,瞧见茶叶被渐次杀青,有了卷曲的迹象,整个儿还有适量水分之前,农家乐老板便力道均匀地揉捻了起来,直到所有的叶片卷缩成型,质地从刚才的嫩绿色,变成了形态匀称的靑褐色,农家乐老板经过筛析簸除,混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细小渣子,就可以作为成品包装沏茶饮用了。
吃过午饭,我们与农家乐老板道别以后,继续朝着方向标指引的路线走了过去。上面的山路,仍然是就地取材,使用当地出产的条石逐级铺砌而成。因为先前下过小雨,走过凉雾,每一级的梯步上面,都有人工凿打出来的匀细齿条。由于当初选用的石材质地坚硬,没有什么渗透性,即使齿槽里面存有少量的雨水,看上去湿漉漉的,但是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踏上去很是让人放心,不会产生任何的迟疑感。旁边随着坡度构建的枝形护栏,同样给游人延续着可靠的安全保护,只管稍加用力地攀爬就行了。梯道两边的植被保护得很好,松柏柞榆槐这样的杂树居多。那些林木粗细共存高低互补,苍翠和柔嫩交织起来的枝叶,虽说看上去还没有达到荣旺的状貌,随着季节的徐进,要不了多少时间,它们很快就会和所有的山林同时繁茂起来。
快要接近“茶祖殿”的时候,在阶梯的右边,一块刊刻着《天下大蒙山·西蒙山序》的隶书木匾,吸引了我关注的目光。现将全文摘录如下,供大家欣赏品味。
稽《禹贡》所载:“山有二蒙,在徐曰东蒙,在梁曰西蒙”。则两山之雄,并甲天下,有两山之灵,各镇一方,皆神禹治水攻成,亲为祷祀之所。故于蒙习其艺之后,即纪之曰:“蔡蒙旅平”。此西蒙之所由传,而邑以名山为称,有自来矣。观其胜状,有邑西耸峙,去城一十五里。临於上府视一切,蔡山嵬然,面对若劈;羌水澄然,环绕如带。且而东望古洪嘉阳,烟霞万种,西顾邛崃芦峰,景趣千般;南北转盼尽雅治。且有时白云出岫而排空,圣灯至夜而飞献,此蒙山之大概也,非名山乎!故山灵所钟,皇铭有贡,地脉之效,龙泉可祝。迄今石端昭垂,在足考曰:“祖师吴姓,法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至今日而春生秋枯,惟二三小株耳,故茶经有云:蒙山有茶,受阳之精,其茶芳香”。皆师之手泽百事不迁也。由是而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贾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裨民生,皆师之功德,万代如见也。且一日道登彼岸,持锡掘井而隐化石身。后世凡遇旱年,轨井泉石像,并迎而共祷,灵雨为之顺应。故有明邑进士喻大中,秦(疑为 “奏”——本文作者)闻宋淳熙,敕赐甘露大师,夙唪甘露菩萨。又师之灵爽不昧,流芳千载也。非名山乎!然地灵人杰,代出行僧,而物华天宝,世多伟修。自元顺至洪武。历代几秋,而一时望胜地托身者,无不踵事增华,非师之法力所致乎,真名山也!迨万历己末,天启壬戌,行僧通明,复立碑记。历三十年,而师祖胜明,道号本宗出焉,乃保宁阆邑张姓人也。栖真与此,几几乎如师再世。历四十余年,于康熙壬戌仲春,绸缪补葺,而曩日当路大人,督府张、邑宰朱,各发清俸,共勷阙功。又非师之戒力,或若有以使之乎,实名山也。后又贻传法徒通寂、寂惠二僧,倶巅人也。然种功果亦无异于师之再世,今又贻传戒子睿白,白乃雅东上里任氏子弟也。由少而削发蒙山,受持诸戒,知蒙山为名山,阐扬佛教,勤修功德,于丛树灌习百千本,于茶茗栽蓄亿万株。且于大殿之前,竖立经楼五间,以及首顶毗罗宝阁,则蒙山焕然一新,灿然改此。白之前有师,而师之后又有白,白于师即谓之功,不出禹下也,可洵名山矣!
今亦犹今之视昔,迩日者白年六十余龄,欲以生平事业,志诸石碣,属于作文。予曰:“不敢为文,但不为之歌功,虽美弗彰,莫为之颂德,虽胜弗扬。故不揣鄙陋,持搦管而书之,窃自愧贻哂於游览胜地之君子”。
时大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十月望五日之吉雅安生员马伟平六氏熏沐敬书
接着我们登阶而上,到了“茶祖殿”那儿,朝着周边环视过去,除了瞧见柳芽新绿、春花绽放以外,众多常青的树木经过细雨浓雾的润泽,给人留下了越发葱翠的印象。“茶祖殿” 前面半圆形的坪台边缘,十来株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形状劲朗挺拔,枝桠粗壮浓密。仰望思忖之余,便觉得它们就是一部无字的编年史,在渐扩如漪的年轮里面,细劲无虚地记录着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见证了古往今来接续不断的人们,怎样去适应不同的世俗生活,为了满足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的必需品,成天忙忙碌碌地穿梭在春夏秋冬里的所有模样儿。
从“茶祖殿”那儿下来,我们一行人便乘坐缆车,随着山势缓缓而下,很快便到达了一处宽大的,具有吊脚楼建筑风格的“观景台”上面。这会儿,无论是由近而远的眺望,还是由远而近的俯视,山色葱茏绵延远去,顿时整个人的心胸气量,也跟着开阔了起来旷达了起来。倘若从蒙顶山的最高处驰目东南,可以瞧见峨眉山,正东方向的瓦屋和周公诸山。再向北面望过去呢,在山峦起伏之间,临溪河和众多的溪涧,自北而南地流经了过来,静静的滋养着名山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据说到了隆冬时节,蒙山又是一番别样的风光。无论游人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望上去,满山遍野壮弱不等的花草,以及高下各异的林木上面,不仅相互映衬着琳珑剔透的冰丝,同时彼此也交辉着千姿百态的雪挂。倘若赶巧碰上山岭云绕、岫崖雾环的景象,那些富含着诗画情趣的词儿,兴许就会翩然而至,一个端庄素雅的蒙顶山,越发给了游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俗话说: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怪不得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历代推崇赞誉为“仙茶”,和皇室的“贡茶”了。在我国最早以茶文化的方式出现,再广为传颂到家喻户晓、蜚声寰宇的那一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趣联,不仅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对蒙山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加工和沏泡的方式,给出了奇妙而经典的诠释。
就在“观景台”的旁下,彩旗飘飘,一派热闹的景象,景区的工作人员正在调整桌椅,布置2021年春茶洽谈交易的会场。正南方的山崖上面,一只体量硕大的青花海天龙饰茶壶,匹配着另外一只平行稍低、容积偏小,同样是二龙戏珠的老式青花大茶碗(四川人称为盖碗茶)的茶具,以及茶壶下面力道劲健的“蒙顶”隶书二字,彰显着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吸引着我们关注和赞美的目光。走下“观景台”,我们继续向东走过去七八十米,瞧见了一处“红色风景线”的宣传栏里,刊载着毛泽东主席一九五八年三月,在成都会议期间,对发展蒙山茶作出的重要指示:“蒙山茶好,蒙山茶要发展,要与广大群众见面,要和国际友人见面。”读过毛泽东主席这段重要指示以后,不仅让人的眼睛微微地热乎了上来,心里也暗暗地流淌着一股暖流,顿时那一首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红歌,《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的旋律,渐渐在我的心里响了起——
下一篇: 五律.芳邻送温暖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