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老城
印象中的老城
刘建芳
老城是赣粤两省交界处界河之北一个镇的名字,位于江西赣南“三南”之一的定南县,一个叫莲塘的地方。
莲塘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设立莲塘巡检司,并建土垣为城。当时定南县尚未设立,莲塘镇隶于赣州府龙南县高沙堡。三年后,赣州府设立定南县,莲塘镇就成为县治之地,此后历经三个朝代历时358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为城内氏族纠纷争斗,殃及政府,县治迁往15公里之外的下历司镇,莲塘古城从此降格为“镇”,此后莲塘镇就成为一座老城了。
老城的城墙大部分已成遗址,古城范围东西长580米,南北长410米,呈椭圆形,面积约0.2平方公里。老城南门“丰阜门”,西门“宝成门”及两边的城墙还保存完整,朝东北方向开的“迎阳门”正在修复中。城内的城隍庙还在,古水井和河前街的传说和故事还在流传。
说起老城,只要是定南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老城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定南人而言,实是惭愧,只能说出印象二字。
这个印象,现在努力回想起来,还是在1980年代初。那时我从龙塘中学考上了定南中学,从一个叫湖江村的农村来到了县城,在全县唯一可以考上大学的重点中学读高中,我的心里满是兴奋和好奇。
兴奋是成为了“十分一的大学生”。那些年在定南中学高考的升学率就是十分之一,考上了定南中学高中的学生,常常被当作“十分一的大学生”受到许多家长和老师的青睐。我们也以此为豪,在深受鼓励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就把压力当成动力,去奋力挤那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
好奇是因为从农村来到了县城,见了世面,认识了许多同学,这也就包括我认识了几位老城的同学,还有他们聊起老城的一些事。
我和一位来自老城的姓黄的同学同住一个寝室。每天晚上,同学们晚自习后回到寝室,在关灯休息之前,寝室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了,而这位黄同学几乎是我们寝室最活跃的人,他最能说,甚至还能主动谈起话题,发动别的同学一起大摆聊天的龙门阵。我第一次听说老城二字,就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当我们说起自己的家时,都离开不开一个“村”字,只有他说来自“城”里。我从黄同学的话里,也知道了老城就是以前的定南县城。
后来,我也认识了另外几位老城的同学,他们都姓黄,我发现他们都能说会道,相比我们这些从“村”的同学,大家在一起聊天说话的时候,我们只有听和看的份。
想想也是,他们的家就在老城的“城里”,家门口就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老街,不远处就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车水马龙的墟,出了有几百年历史的威武雄壮的老城门,若遇见有人问起是哪里人时,黄同学他们一定会大声地说:我是老城的;而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总是有些弱弱地回答:我是湖江村的。一个城字,一个村字,那是天壤之别。虽然生我养我的农村也有几百年历史了,但几百年历史的农村和几百年历史的小城相比,那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态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有商贾”的城里生活相比,人文积淀不同,人间烟火味就不一样,谈吐间的性情表现,言语间的自信流露就不同。
“未见其城,先闻其声”,这是从我高中同学的口中听到的对老城的第一印象,确切地说是,是对老城人的第一印象:聪明、热情、有主见,对家乡老城的情怀,溢于言表。
在后来的一个假期,热情好客的黄同学邀请我去他的家里玩,我终于走进了老城,但那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印象如梦似幻,仅存一点记忆。
那时的老城只是在流淌的时光里留下的一处民居或几条街道,作为高中生的我,并无意识去发现和认识故乡存留的遗址对于今天价值的意义,那几乎就是一座快要被历史遗忘的小城。那次,我并没有窥见这座古城的全貌,我跟着同学进了这座古城的一个城门,走了一段鹅卵石路,就来到了同学的家里,吃午饭后,也没有在外面溜达,我们就回到了学校。
现在想起来,这位同学的家应该就在老城城里的中心位置。我记得进城门的时候,我虽然没有仰望,但城墙的墙面,那褐色的泥土砖,我还记得,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斑驳陆离的时光邃道。我没有走完城里的小巷,但那一段鹅卵石路我还记得,光溜溜的,直通到同学的家里。我没有游览小城,但街道两边上了门板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黑黝黝的木板,连通了整条街道,给我记忆深刻。这些店铺,是我家的龙塘镇或者其他镇上没有的或少见的。
小小的街道旁边,有几位老伯坐在小板凳上编织竹器,一排排竹线在他们的脚下整齐地躺着,太阳从瓦屋顶上照下来,这些竹线闪着亮光。老伯的身边堆放着一些新织的箩担、粪箕和竹扁担等农具,有几只鸡在街上自由觅食,也有几只小狗围着老伯跑来跑去。
那天不是墟日,小城宁静,城里的人们身处静谧的时光里,在城墙的守护下,芸芸众生,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他们在城墙下生活了几百年。
这是老城给我的第一次直观印象,尽管这印象太缺乏全面和客观,但极力地细细回想起来,却是那么真实,那么温馨,纵使时光不能倒流,往事不可重现,但我高中时代的一个美好记忆,留在了老城。
在前几年,一个机缘巧合,我创作歌词《定南,我可爱的家乡》,在构思时,我在思考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最好地把我的家乡定南写出来。
定南地处赣粤交界五岭深处,群山连绵,山重水复,大自然赋予的这方水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定南人。定南的山、定南的水和定南的父老乡亲,一定要写,一定要歌唱的。
定南建县于1569年,至今有450多年历史了,但史料记载,老城于1566年建“城”于莲塘镇,比定南建县还早三年,可以说,老城的历史就是定南的历史,况且,现在放眼定南全县,留下450多百年历史城墙的地方只有老城。城,最能见证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和文明进程,所以,老城一定要写,一定要歌唱。
我把想法告诉了一位非常喜爱老城,在诗词创作上很有造诣的县领导,得到了这位县领导的赞同和支持,就这样,一首写山、写水、写城、写人的歌曲就诞生了:
“神仙岭,神仙境,神岭千家嶂,葱茏五岭好风光。//九曲河,九道湾,九九连故乡,千回百转流东江。//这里的山高显灵光,/这里的水长送吉祥;这里是美丽的定南,我可爱的家乡。//莲塘城,莲花香,莲叶绕古墙,佛道儒城一脉传。//客家人,客家情,客家好儿郎,赖布衣呀美名扬。//这里的花开春常在,这里的人和世代长;这里是美丽的定南,我可爱的家乡。”
“莲塘城,莲花香,莲叶绕古墙,佛道儒城一脉传。”这是歌词中的老城,写出了老城源于莲塘,根植莲塘;写出了老城美于莲花,香于莲花;佛、道、儒三家都尊崇莲花,在老城传送和延续了文脉450多年。
老城,实在是一个风水宝地,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是人文历史积淀丰厚的地方,我在创作《定南,我可爱的家乡》时,对老城的印象又更深刻了。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些年,家乡定南对莲塘古城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努力把莲塘古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和泛客家文化体验地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人包括粤港澳等地游客前来游览、参观。许多游客停下了匆忙的脚步,惊艳于这座位于赣粤交界线上小小古城的旧貌新颜,记住了古城看的见的美丽乡愁。
我期待着,我下次回到家乡定南时,一定要去老城好好看看,不仅看看老城的高中同学,找找当年他们说起老城就眉飞色舞的感觉,认清当年我进去的那个城门;还要看看莲塘,闻闻莲香,绕绕古城,唱唱《定南,我可爱的家乡》;还要用心地去感受老城这座定南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把印象变成深刻的印迹,变成深情的眷恋和热爱。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