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圣非施耐庵莫属
走过人生半辈子,经常与亲朋猜拳行令,经常与友人推杯换盏。喝多的时候,真的不少。主要的原因是不胜酒力,还是其他因素作怪。思忖之余,不愿细究。
忽一日,与自认为最好的知己小聚,没有文学作品描写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但略备小菜薄酒,文韬不敢说,武略不敢讲,畅快之际从小泯至狂饮。酒醒时分,不知是否曾睡卧过他乡,反正感觉头昏脑胀后,方知酒都让施耐庵一个人独享其尽了,也就成就了一部旷世作品--水浒传。
我不知施耐庵一辈子喝了多少酒?只知道读《水浒传》时,好像没离开过酒。从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买酒,躲脱被歹人暗算的厄运开始,酒文化一直追随着文章的精彩。白日鼠白胜挑酒上黄泥冈,麻翻青面兽杨志,鲁智深醉酒大闹五台山,最吸引人眼球的武松醉上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等等......无不把酒演绎的,让每一位男子汉,神不知鬼不觉的想冲动一回。当然有人说,酒是惹祸的根,冲动是魔鬼。尤其当下,我们离施耐庵生活的年代已过上千年,但华夏传统酒文化的沉积,继承的一点不落伍。可以这样猜想一下,武松上景阳冈前,喝了十五碗酒,按现今一碗二两酒计数,应该是饮进肚三斤酒。就拿我本人喝酒醉的程度而言,三斤酒不仅让我烂醉如泥的啥也不知,而且肯定去鬼门关报了到后,阎王不收能够侥幸活着。哪还能跌跌撞撞步行上景阳冈,哪还有力气跟老虎去搏杀。所以,喝酒喝到最高境界的人,非施耐庵先生莫属。
武松喝酒是不是施耐庵本人的缩影,权且不深挖细究。可就文学作品的实写镜头,让我们固有的思维,无不对施耐庵就人虎斗的描写刻画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们也曾臆想,如果作者没亲眼目睹或亲自体验,真能写的如此细腻。于是,在阅读中思考,从古自今的酒,就是为施耐庵准备的。因为杜康造酒刘伶醉,刘伶一醉醉了三年,估计也没喝了十五碗酒。而施耐庵喝完十五碗酒,居然毙虎于山冈,为猎户们扫除了摊派捕杀恶虎的危害。不管是酒壮英雄胆也好,还是没有酒就没有景阳冈,甚至没有虎患也罢,总之一顿酒,成就了施耐庵在民众面前的英雄形象。
十字坡的酒馆,让后人尤其独行在外的旅人,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人不喝酒,两人不耍钱。是的,生活的激情,生活的轨迹,生活的聚会离不开酒。但面对前段时间唐山打人事件中,那几个凡夫俗子喝酒喝出令人义愤填膺的恶行。酒就成了一个坏事的由头,就有了人们调侃的酒令,都是酒惹的祸。
其实酒无非是生活的调味品,细品慢思。我仍然坚信,酒都让施耐庵喝了,施耐庵才称得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头--酒圣。
上一篇: “热”
下一篇: 民心光明,知行合一,人民经济,世界光明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