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堪比宋词的金代词,流传至今成千古绝唱

作者:潘梦迪 阅读:388 次更新:2022-07-19 举报
          金代,有一首最著名的词,堪比宋词,第一句流传至今成千古绝唱这首词便是享有“北方文雄”和“一代文宗”之称的元好问所作的《摸鱼儿·雁丘词》,词中第一句便写到:“恨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1205年,年仅16岁的元好问在赴考途中,看到一名捕雁人捕杀天空中一只大雁后,另一只大雁就紧跟着从天空中栽了下来,死在了被捕杀的那只大雁身边,让元好问十分惊奇,就问捕雁人是怎么回事?  

                                    

           后来元好问还掏钱买下了这对大雁,将它们葬在了一块,为它们建了一个小小的墓,名叫“雁丘”。在唐诗宋词中,也常出现有关“雁”的诗词,大名鼎鼎的唐朝诗人李白在词《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中写出了“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描写了妇人思念远方的丈夫的场景。

                                     
        
         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以雁传信的事情来表现妻子思夫的感情。  元好问则在词《摸鱼儿·雁丘词》中直白的讲述了大雁之间的爱情,开头虽是问句,却更让人在心中激起一层波澜,大雁大多都是一夫一妻制,且是终身一侣,雄雌一生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此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词人驰骋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以健笔写柔情,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烘托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词的大意是:    怀着遗恨对人间问道:爱情究竟是什么?

                                 

          竟使双方生死相随。南飞北归都比翼双飞的大雁,渐渐老去的双翅经过了多少个寒暑?在漫漫长路中经历过团聚的欢乐,以及离别的苦楚,其中还有像像人间痴情儿女一样殉情的悲剧。孤雁应该想诉说:面对万里之遥的层层白云,在重山阻隔的夜里,该形孤影单地为谁奔波呢?    横渡汾水的路上,当初汉武帝巡幸时繁华热闹的地方如今却萧鼓绝响,只留下荒烟笼罩着平林。
          吟诵《招魂》已无济于事,山鬼也只能在风雨中枉自悲啼。但双雁生死相随的深情使上天也嫉妒,不相信殉情的大雁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只有一抔尘土。所以我把它安葬在此,留待千秋万代的文人骚客狂歌痛饮来到雁丘凭吊。    
          上片起句陡然发问,先声夺人,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通过诘问引起读者深思,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为下文描写大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接着一句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再接着二句则称大雁为“双飞客”,赋予大雁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其中,“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出铺垫。  
         之后三句由殉情大雁而及人间的痴情男女,其中的“痴儿女”三字饱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结拍四句对大雁殉情前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词人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其中,“万里”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与“暮雪”状前景之艰难。   

                                        
         
          下片开头三句借对历史胜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前一句暗含汉武帝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时的煊赫,后二句则写汉武帝巡幸处如今的萧条冷落景象。   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二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之后二句写殉情大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强调殉情大雁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反衬出大雁殉情的崇高价值,为下文的“来访雁丘”作出铺垫。    
          最后四句:从正面称赞殉情大雁,寄寓了词人对殉情大雁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其中,“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殉情大雁给人的感动之深。    
        全词围绕着开头的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勾连,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寓缠绵之情于蒙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