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
留白——是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可理解为预留空白,但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不能将它全等同于空白....... 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 “行得之于形外”。
国画中的黑为墨,白为纸,二者为色之极端,墨可分五色,白有无尽意——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乃能沉潜深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胸怀洒落,庄子所谓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者,乃能随手拈来都成妙谛。”
画面上适当的留白,使画面不阻塞、不凝滞,仿佛天地间之灵气自由往来其中,充溢着画家无尽的空灵的风神气韵,以及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感。同时,产生所谓的“韵外之致”“、境外之情”,使观者生出无尽的遐思妙想。老子就主张“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有无相互映衬,虚实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缺落之处,知觉使其完形。不确定,不明晰,故而闪烁恍惚。恰如老子所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如果整张纸满满当当,断然没有美感可言。“白”即“无”,绘画中的这种语言就是遐想的生境,“无”含“无为”之意,在画面中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国画水墨渗韵与妙造的留白,让“无中生有”达到了一个智性的高度。
人生也是一样,只有留白,才可以走的更远——不如放慢脚步,给自己留一片“空白”。我们的生活节奏在变得越来越快,不敢停下脚步。拼搏固然无错,但节奏掌握不好,往往得不偿失。周边不乏年纪不大,被查出不治之症的人,只能哀叹。其实,结局早已写好,年轻时拿命换钱的人,往往年老时拿钱换命,还不见得能换回来......
如果你那么拼命的挣钱是为了什么?白手起家,憋着一口气,想做一番事,挣到20万,想要50万,挣到50万,想要一百万……经常出差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经常在家人睡梦中抵达,错过孩子一个个成长瞬间——创业不吃点苦受点累哪那么容易做大?可创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苦受累,而是完成原始积累以后的丰收。满满的拼搏奋斗,把温情置于何地呢?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人说,我重质,不重量,没有质量,一辈子再长,又有什么意义? 苟且的活着,猥琐的活着,也毫无意义。但什么是生命的质量?我们一出生就是一场必然要奔向死亡的旅行,急匆匆赶路的同时,不抬头看看路旁的风景么?不抬眼看看与你牵手同行的旅伴么?正因为什么都带不走,所有你看到的、体验到的,都是赚到的。正因为时间不可逆转,所以更不可以悲观,要专注于每一个当下。
如今的日子很快,如同按了快进键,不知不觉又是一天,没错,你拼搏的姿态很美,但别忘了回家卸下防备。控制住走着走着就快了的脚步,你才不是只耽于行路本身。激流勇进的刺激过后,是渐缓的水中荡漾。什么都不做,不要有负罪感,首先得意识到,给自己留一片“空白”之于生命有多么重要。
摄影画面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外,琮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看起来空白无物,其实是由单一色的背景所组成,与实体对象之间形成空隙,能有效地衬托实体对象,常见的有天空,水面,浓雾等。空白虽然不是实体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和联系画面中其他对象之间的纽带,同时还起到烘托画面意境的作用。可见空白在画面上并不是孤立存在,它与主体有形成上或内在的关联。
画面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是国画中表现高远意境的有效的手法。画面深邃的内涵就靠这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空白来表现。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应该在其周围留有一些空白,为的是让主体在视觉上有舒展,活动的空间,画面不仅有动感,还能让人呼吸畅快的感觉。这就是很多摄影者讲究的画面透气感。
一幅画面如果没有被各种对象塞得非常满,没有一点空隙或者任何规律感,就会给人压抑的感觉,也很难创造出意境。只有当画面留有适当的空白时,才能引导观者围绕画面主题尽情地展开联想,作品的意境自然就高远了......
奔跑的马,风吹后倒向一边的树枝,向远方延伸的道路等,这些对象所朝向的前方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才能为有指向性的物体留出伸展的余地,也符合人们常规的视觉心理。因此我们要善于灵活地,合理地,具有独创性地运用画面空白。
上一篇: 乌江老太婆钓鱼
下一篇: 留白,让家中每一个空间都留出一份想象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