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林记忆
孙桂林,男,1914年生,中共党员,1938年入党,河北省平山县上三汲乡北七汲村人。
抗日战争时期,孙桂林曾任两河区农会主席、区长,南甸区区长、书记,平山县参议会议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山西省山阴县、右玉县县长,雁北专署副专员。1949年南下四川。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任川北行署区南充县县长,后任南充市市长、南充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1962年调西藏工作,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西藏自治区驻成都办事处党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离休,1987年去世。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 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公社春。 社会一新人享乐,乾坤两造政权新。 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喜禾密且深。”引自《朱德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
这是朱德委员长1960年3月10日,在74岁时,回到阔别52年的故乡四川仪陇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出朱委员长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新社会、新农村、新生活的赞美。
孙桂林当时作为南充地委副书记,从3月8日开始,一直陪着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康克清回家乡视察工作。在回家乡的车上,朱德不停地向孙桂林询问仪陇的情况。陪同的还有省委书记廖志高、仪陇县委书记康志盛及中央、省市保卫工作人员。
3月8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从重庆坐飞机抵到南充机场, 晚上就餐时朱德询问南充地委代理书记卫广平和地委副书记孙桂林:“南充专区公共食堂有多少个?群众欢不欢迎?听说你们的经验是受到四川省推广的。”
“全区每个乡镇都有200至300多个公共食堂。作法是以人定量,分配口粮,食堂吃放,结余归己。”卫、孙二人一一汇报,朱德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朱德委员长一行从南充经营山到家乡仪陇。一路上,朱德高兴地同车上人员谈话,他最关心的是农业生产,多次询问生产经营的情况,为加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了许多指示。车子进入仪陇复兴时,孙桂林向朱德介绍说:“这就是仪陇县的复兴区所在地。”朱德说:“呵,到底是复兴了啊!” 车上飞出爽朗的笑声。车子路过仪陇复兴区的敬老院与托儿所时,朱德对随行人员说道:
“《礼记》上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它包含有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但是敬老必须是‘鳏寡孤独残’者,特别要照顾好那些年老而又无依无靠的人。有家属抚养的,还是要靠家属抚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老子到儿子家吃饭还得拿饭钱。我们中国还保存家庭关系。敬老养小,仍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朱委员长谆谆教诲,让大家受益良多,孙桂林当即表态:“请委员长放心,我们一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离开永乐时,坐在车上的朱德陷入沉思,久久没有说话,孙桂林主动打破沉默,对朱德说道:“这个区要困难点,但还没有什么大问题,请委员长放心。”朱德回道:“你们要好好兼顾一下,要注意群众利益,注意引导。”
3月9日傍晚时分,朱德回到了他离别52年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朱家大湾。
朱德、康克清夫妇在四川仪陇一连待了几天,他们去学校,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到县城,关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回故居,回忆那些过往的岁月。
视察家乡人民群众生活的日子里,朱德听取了县委同志的工作汇报,3月11日给仪陇县委题词:全党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为实现一九六0年的大跃进而奋斗。
朱德说: “仪陇好哇!山区宝藏多,许多地方胜过平坝,只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暂时困难,就一定会有个大发展!” 他对家乡的经济建设抱着殷切期望,希望未来的仪陇越来越好。
带着对家乡的不舍,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朱德、康克清结束几日来的视察,临走时,朱德像来时一样感慨万千,不同的是多了几分欣慰,家乡数年来的崭新变化让他倍感欣慰与高兴,不禁吟起诗来: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公社春。社会一新人享乐,乾坤两造政权新。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喜禾密且深。
字字情深,充满着对仪陇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他深切地爱着家乡的土地与人民,而家乡的人民也始终惦记着朱德委员长,他的简朴、温暖、关心和认真,都深深地留在家乡人民群众的心里。 3月14日,朱德带着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深切思念离开了故土。
1960年3月,孙桂林作为一直陪同朱委员长回乡调研的南充地委副书记,亲历了当时的美好场景,成为开国元勋朱德委员长革命历史的实际见证者。
(孙建敏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整理)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