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长城
水的长城
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日
韩纪宝
按:1968年10月份,跟随曹梦率、邓世宽老师赴林县调研时写的散文“水的长城”,现在仍然不落后,很有味道,是记忆中的美……
水的长城,我这样说,有人会问:“水还能筑长城吗?!”你看,林县红旗渠不正是一座伟大的水的长城吗!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那么,这座绵延千里的水的长城,便是当代林县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
宏伟的建筑,英雄的业绩。我怀着对林县人民的崇敬,来到英雄的地方。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柿子满山坡,晶莹透红,每个柿子就像圆红的笑脸在微风中摆动,似乎说:“欢迎你,远方的客人!”
我站在太行山头。望啊:悬崖峭壁,雾绕群峰,排山对峙,真有鸟儿难飞之势。就是在这险恶的太行山上,林县人民创造出非凡的奇迹。
红旗渠劈山穿岭,饶峰飞度山涧;清水滔滔奔流,流进田野和家园。
我赞美这世间的奇迹,更赞美创造奇迹的人民。诗潮在我胸中翻滚,咏出:红旗渠
林县人民大步走,
红旗高举永向前。
劈山穿岭飞虎队,
自力更生排万难。
立下愚公移山志,
重新造就新河山。
引来漳水无干旱,
道是银河落九天。
我问老向导:“为什么要修红旗渠呢?”他是亲身建设者,红旗渠的老石匠,立了很多功劳,饱经风霜的他,从不服老,像年轻人一样,精神饱满,有活力,说起话来令人深思。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我唱支过去的山歌让你听听吧。”于是,他那浑厚而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回荡:“山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百姓日夜愁……”是啊,解放前的林县人民为了“水”,而又因为“水”所遭受的苦难和剥削,确实惊人发“愁”。老汉唱罢山歌,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平常人们吃水,就需要到几里或者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挑水。水井都被地主老财把持着,要从井里打水,就得给地主钱。如果遇到干旱,一挑水的价格就更贵了……。有一年大旱,我给地主扛活,又渴又累,嗓子直冒烟,嘴唇裂开了,流出了血。我用小罐子从井里打了一点水,正要喝,地主看见了。可恶的地主没有吭气,咬着切恨的牙齿,放出了一条大黄狗,向我直扑过来。不!这是万恶的地主阶级,张着血盆大嘴,向我们穷人扑来,想喝尽我们的鲜血,这是阶级压迫!我气的直冒火,猛地举起扁担,向黄狗打去……”
老向导卷起裤腿让我看。说:“我这条腿上的伤疤,就是旧社会留下来罪恶。水啊,直到共产党、毛主席来了,才喝了一个够。我们穷人才翻了身,当了新社会的主人。为了改变我们林县自古以来缺水、缺粮,一穷二白的山区面貌,在毛主席领导下,发扬了敢想、敢干、干革命的精神。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向太行山要水、要粮,修红旗渠,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口号……”
老向导陪同我们一块走了一百多里路,毫无倦意,兴致勃勃,无限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修建红旗渠的全过程。
红旗渠,总干渠和三条干渠长43华里,引水流量25秒立米。完成开挖土石方1,189万立米,自筹资金占全部投资的78.4%。
红旗渠的配套工程,共有支渠587条,全长2,300多华里;开挖山洞79座,计长17,298米;架设渡槽91座,计长3,970米,其他闸、涵、跌水等建筑物5,859座。完成开挖土石方和砌体5,084,388立米,自筹资金占全部投资的98.5%。
自力更生,威力无穷!现在的林县已建设成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网,成为祖国水利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红旗渠啊,水的长城。就像系在太行山腰中飘动的银色绸带,衬托着那绿色的座座山峰。红旗在太行山飘扬,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今年的小麦亩产600多斤,比修红旗渠前的亩产70多斤增加近10倍。现在家家有余粮,队队有筹备粮,很多村庄按上了点灯、自来水。
如果,你也去游览水的长城的话,就会看到: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林县人民,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在太行山上创造着新的历史,描绘着新的蓝图。
如果,你也去游览水的长城的话,就会听到林县人民的新民歌:
清水上山流,渠道绕山头。
遍地柿子笑,牛羊满山走。
住得新房屋,点灯不用油。
灌溉自流化,年年大丰收。
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上一篇: 盛夏之恶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