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精准扶贫打底色 今日脱贫绘新篇

作者:韩纪宝 阅读:922 次更新:2022-07-08 举报

 精准扶贫打底色  今日脱贫绘新篇

—从扶贫开发思路看新县脱贫之路

                            韩纪宝

 

20188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新县成为信阳市第一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2018817日,国务院扶贫办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批1140个贫困县脱贫,其中就有新县,得到国家的认可和表扬,可喜可贺,向县委、县政府致敬!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致敬!

新县精准扶贫,实现脱贫县,这是建国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在我们庆贺胜利和披红戴花的时候,不能忘记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干群为扶贫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为精准扶贫打下了浓墨重彩的底色,向他们致敬!

新县扶贫办,开始叫苏区办,成立于1984年。我是1988年出任扶贫办副主任的,1977年,机构改革组建农经委,对外挂扶贫办的牌子,我为副主任,兼任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直至退居二线和退休,都在这个单位,现在叫农业开发和扶贫开发办公室。我经历了扶贫开发的全过程,其中有十五年参与了决策和实施,是组织者、经历者和见证者,有必要梳理一下,从扶贫开发思路看新县脱贫之路,34年的扶贫路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供大家参考。

 

            第一阶段:埋头苦干打基础,改变山区落后面貌。

    时任县委书记吴基铭(1985.7——1988.10)。本届县委、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思路是:一种二养三加工,解决温饱奔小康。

五年来,国家支援我县扶贫资金4263万元,投放到农业2121.1万元,占资金总额的49.8%。其中,种植业704.8万元,林业431.3万元,畜牧业897万元,渔业88万元;工业711.5万元,占16.7%;商业286.8万元,占6.7%;建筑、建材业458.9万元,占10.8%;技术培训费44.4万元,占1%;其他行业640.3万元,占15%。这批资金对解决我县贫困户温饱,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八三年统计(扶贫前),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仅86元,有贫困户47787户,农户贫困发生率(5.87万户)81.4%;贫困人口21.98万人,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27.45万)80.1%。经过五年扶贫,累计解决贫困户温饱43526户,人口20.02万人,解决贫困户温饱率91.1%。其中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上的脱贫户12364户,人口5.68万人,脱贫率28.4%,还有贫困户4231户(其中返贫户3200户),人口1.98万,主要是1988年的百天大旱灾害造成的返贫户。

一九八八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4111.2万元,比一九八三年增长59.1%,年平均递增9.7%。其中工业总产值4581.2万元,比一九八三年增长110.3%,农业总产值9530万元,比一九八三年增长42.5%;乡镇企业产值达4498万元,比一九八三年增长46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一九八三年的86元增加到224.8元,平均每年增加27.8元。全县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上的农户57588户,占农户总数的93%,其中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上的脱贫户17624户,占农户总数的28.5%。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56个,占行政村总数79.6%,其中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1个。农村新建住宅73.8万平方米,平均每人新增2.6平方米,每百人拥有电视机1.7台,自行车7.8辆,农村新增生产性固定资产3223万元,平均每人115元,大多数农民过去那种“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不避风雨”的贫困状况基本得到了缓解或解决。

全县种植杉木林5亩以上的有3210户,板栗10亩以上的有850户,茶叶2亩以上的有5660户,养羊20只以上的有289户,养牛5头以上的有269户,养猪20头以上的有319户,养禽100只以上的有431户,畜牧业收入在500元以上的农户有14289户,水产或其他产业收入1000元以上的有2330户。五年来,先后动员科技干部500余人次进山下乡,科技开发,引进外地科技人才1285人次,开发项目573项。创办1708个企业,引进新技术140项,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350余期,培训农民6万人次,涌现出科技示范村54个,示范户1426个。

五年累计农户新增收入9170万元,投入收入比1:2.8,平均每年新增1834万元,人均65.8元;企业新增产值13440万元,投入增值比1:4.1,平均每年新增2688万元;村和村以下办企业1398个,165个项目,实现了村村有企业,新增产值1386万元,平均每年近500万元;兴办经济实体925个,带动贫困户一万余户,其中人均年收入千元以上的有2589户。

主要做法:一是制定规划,强化责任,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二是发挥优势,扩展基地,建立稳定坚实的生产基础。三是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建立经济实体,提供综合服务。四是加强智力开发,开展科技扶贫。五是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阶段:种好农田吃饱饭,咬定青山不放松。

时任县委书记徐富贵(1988.10——1992.10)。本届县委、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思路是:以20万亩耕地养活30万人,以180万亩山场富起来。

1990年,我随同县委书记徐富贵到商城汤泉池,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宋健汇报了新县扶贫开发思路和成效时,宋健说:“有思路和没有思路大不一样”,这句话深深的影响了我,留在我的记忆里,做什么事都要有一条好思路,一个好程序,一套好制度,一套好做法,才有好的成效,才是成功之路。

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37140万元,比92年的32498万元增长14.3%,比扶贫前83年的8868万元增长2.4倍。国民收入21120万元,比92年的19464万元增长8.5%,比83年的6102万元增长2.6倍;粮食总产量8002.5万公斤,比92年的7511万公斤增长6.54%,比83年的6927万公斤增长15.55%;财政收入975万元,比92年的696万元增长4.01%,比83年的98.3万元增长8.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80元,比92年的534元增长8.6%,比83年的86元增长5.7倍。主要做法:

一、咬定青松不放松,在山上下功夫。全县乡、村、组、户、联户一起上,五个轮子一起转,每年冬春组织10万劳力上山抽槽整地,营造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和以板栗、银杏为主的经济林,走出了“挖一片山、造一片林、建一个场、留一批人、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办成一个经济实体”的六个一的新路子。1993年已实现户均4亩杉木、1.5亩板栗、1亩茶叶、1亩油茶、1亩元竹。涌现出刘长寨万亩集体杉木林场和陡山河徐绪祥家庭林场的先进典型。

二、公司加农户,企业加农户,把农民引向市场,使农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全县197个行政村,80%的村有小规模的企业或公司,总计有1600多个,带动农户1.8万户,户均收入900元以上。县、乡两级兴办各类经济实体147个,其中县级47个,乡镇级100个,年产值1.2亿元,税利达1000万元,带动三万余农户。卡房乡办有林果、机电、畜禽、家电、饮食、劳务六大公司,现有职工150人,拥有固定资产260万元,年产值520万元,总利润187万元,带动农户1864户,占全乡农户总数的81%,户均收入2380元,其中700元以上的240户,1000元以上46户,1500元以上17户。周河乡利用当地元竹资源办起了竹艺厂,生产高档空心竹凉席、座垫、竹床、竹椅等产品,年创产值100万元,带动农户120户,户均收入2000元以上。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积极发展私营经济,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新格局。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6950个,从业人员达2.7万人,占全县劳力总数的24.5%。完成总产值20530万元,比92年的12260万元增长67.5%,比83年的967万元增长20倍。全县能人办个体工商业3244个,从业人员达16500人,带动农户1.2万户,年产值达到2100万元,上缴税金223万元,占全县税收的30%

四、认真做好扶贫资金的投放、监督、使用工作。上级共扶持我县扶贫资金1679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49万元,占14.83%;专项贴息贷款1430万元,占85.17%。在资金投向上用于种植业391.04万元,占总额的23.3%,养殖业46.16万元,占2.75%,加工业237.5万元,占14.15%用于其他行业981.3万元,占58.4%

五、围绕支柱产业,实施“七龙八虎”工程。

七龙工程:一是茶叶产加销一条龙,到本世纪末,面积由目前的7.2万亩发展到10万亩,年产干茶500万公斤,产加销产值达到1亿元。1993年产值1500万元。二是板栗产加销一条龙,面积由目前的12万亩发展到20万亩,年产1000万公斤。1993年产值700万元。三是银杏产加销一条龙,由目前的20万株发展到800万株,人均25株,产值1.5亿元。1993年产值600万元。四是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一条龙,杉木面积由目前的30万亩发展到40万亩,其他用材林(以松为主)40万亩,产值达到1亿元。1993年产值1200万元。五是以中草药、山果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医药、保健制品产加销一条龙,产值达到1亿元。1993年产值900万元。六是以大理石、花岗石为主的建筑建材开发一条龙,产值达到1亿元。1993年产值800万元。七是以生猪、肉牛为主的肉禽蛋产加销一条龙,年产值达到1亿元。1993年产值1200万元。七龙工程到本世纪末总产值预计可达到7.5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1993年总产值6900万元,说明扶贫开发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八虎工程:1993年分别达到了:粮油生产产值8300万元;劳务输出收入6000万元;水产养殖500万元;元竹300万元;油茶180万元;乌桕100万元;食用菌280万元;地毯、刺绣为主的工艺品生产开发300万元。总产值达到15760万元,带动农户6.5万户。

 

第三阶段: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

时任县委书记胡焕河(1992.10——1995.10)。本届县委、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思路是: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

经过十年的扶贫开发,总结出一条基本经验,即:埋头苦干打基础,依靠科技促开发;一手抓住千斤亩,一手抓住万亩山;村村办企业,户户有门路,概括起来就是: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

新县人民政府以新政(19949号文件下发执行。扶贫开发的目标是:

(一)到一九九七年使全县1.1万户,4.62万人,人均纯收入由300元以下达到500元以上。

(二)用二到三年的时间,使目前人均纯收入300——500元的农户达到7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500——800元的农户达到1000元以上。使每个农户有一项致富产业或转移一个劳力。

(三)到二000年,力争有120个行政村达到小康标准,占行政村总数的61%

(四)每年治理小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1997年,人均旱涝保收田达到0.4亩;到二000年人均0.5亩。实现村村通电、通车,进一步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1993年底饮水困难的有8.7万人,0.5万头大牲畜,到1995年解决80%,到1997年全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五)到二000年,户均板栗2.5亩,茶叶1.5亩,杉木3.5亩,银杏100

(六)1995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到2000年,达到40%。要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劳务人员稳定在6——7万人,年收入1亿元以上。

(七)到2000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劳力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防治和减少地方病,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二、加快扶贫攻坚步伐,突出重点。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县四大班子会议,专题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估,全县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还有1.1万户,4.62万人,其中,在200元以下的有3200户,1.32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多数集中在自然条件差的库区和边远深山区,而且集中在四十一个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实施温饱村工程建设。

四十一个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和经济结构如下:

总农户12504户,人口5255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90元,比全县人均418元低128元,最低的村人均156元(箭河乡詹湾村),最高的村380元(田铺乡九里村)。

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以下的村17个,占41.5%,200——300公斤的村21个,占61.2%,300公斤以上的村3个,占7.3%。

乡镇企业空白村有10个,占24.4%,年产值2万元以下的村3个,占12.2%,2——10万元的村12个,占29.3%,10万元以上的村14个,占34.1%。

工业空白村有11个,占26.8%,年产值2万元以下的村8个,占19.5%,2——10万元的村15个,占36.6%,10万元以上的村17个,占17.1%。

经过一年的团结奋斗,初见了成效。41个温饱村的企业总产值达到657.38万元,比1991年的488.76万元增长了34.5%;农业总产值达到4304.6万元,比1991年的3471.26万元增长了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元,比1991年的290元增长了44.8%。主要做法:

(一)制定出全县41个温饱村工程建设发展规划,做到了村村有规划、有项目、有目标、有措施。

(二)组建扶贫开发工作队,深入基层,定点挂钩,直接参加扶贫开发工作。全县两项工作建设工作队员总计365人,其中地直四局一处一委24个单位71人,县直111人,乡直183人。县委书记胡焕河同志亲自指导,并包村蹲点。

我写了《工作队员之歌》,由工作队员陈如夫同志谱曲,并教唱,工作队员就是唱着这首歌进村入户的,体现出工作队员的精神风范。歌词是:

我们是工作队员,迎着灿烂的朝阳。

满怀豪情壮志,奔向两大工程战场。

啊,新县,革命的圣地,人民勤劳志气昂扬,

继承革命传统,解决温饱奔小康!

 

我们是工作队员,肩负党的期望。

脱贫致富闯新路,发展经济全面开放。

啊,新县,山河壮丽,四化建设意志坚强。

振兴科技勇当先锋,改革路上永向前!

(三)按照“多办实事,少找麻烦”的原则,包村单位和工作队员从所驻村实际出发,和村干部群众一道奋斗。概起来是“三看三帮,做到三个一”,既:看准问题,帮助解决;看到优势,帮助发挥;看到潜力,帮助挖掘;做到:一件事一件事的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

(四)以村办企业为重点,理顺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规模经济,做到“三抓一发展”,即:抓农户多种经营,庭院经济:抓骨干,重点发展一批种、养、加专业大户;抓连片,形成一批专业村。一发展是紧紧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配套系列加工,形成资源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相适应,层层有规模,行业有龙头,产品有竞争力的各类企业。

(五)温饱工程共筛选开发项目160个,其中工业项目34个,占21%;支柱产业项目108个,占68%,服务项目18个,占11%1992年度已实施工业项目18个。占选项的53%,支柱产业已实施74个,占选项的68.5%,其中新发展板栗5000亩,杉亩3000亩,改造低产油茶2000亩,新发展100亩;恢复受灾茶园8000亩,新发展2000亩;发展中药材250亩,发展银杏33万株,户均2株。服务项目已实施11个,占选项的61%

(六)县直机关包村负责制实行一脱一挂制度,即单位与承包村在工作上挂构,工作队员与单位脱钩,包村单位一定三年不变,不达标不脱钩,早达标早脱钩,采取主职负责,副职主抓的工作制度。派下去的工作队员在所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既要服从乡镇统一领导,又要独立开展工作;既要帮助村干部抓经济建设,又不能包办代替。

三、以羚锐制药为标杆,建立新县工业体系。

1988年,在箭厂河乡投入财政扶贫款50万元,建成羚羊山制药厂,1992年,在国家科委扶持下,依靠高科技专利技术,创建羚锐制药集团,百分之八十的职工来自贫困户子女,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起到了“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的效果。

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信阳市首先上市的企业。公司现有资产总额近10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拥有橡胶膏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十余种剂型二百余种产品,其中通络祛痛膏壮骨麝香止痛膏、胃疼宁片、培元通脑胶囊、参芪降糖胶囊、丹鹿通督片、活血消痛酊等产品拥有知识产权,所有产品剂型及其生产车间均通过国家GMP认证,质量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中药50强企业全国中药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优秀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十一五重点扶持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党委被中组部命名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羚锐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个时期我填写了一首《满江红·扶贫》:

济困扶穷,帮贫苦群英荟萃。诚信在,爱心倾注,沁人心肺。产业开发齐奋进,高新技术尤其贵。奔小康催马吟鞭急,声声脆!     天时好,人精干;抓机遇,全发展。户户联项目,惠民一片。掀起高潮成市场,驾彩虹飞度玉门关,排风险!

 

第四阶段:富民强村,强化扶贫力度。

时任县委书记郭世光(1995.10——1999.6)。本届县委、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思路是: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富民强村,脱贫摘帽。

一、实施富民强村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实现小康为总目标,继续坚持走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路子,目标是以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底层突破,激活农户,激活干部”为手段,充分调动农户、集体两个积极性,引导农民面向市场上项目,立足资源搞开发,使每个农户稳定增收,勤劳致富;推动集体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形成村村有骨干企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三年中取得很大业绩,为后来新县经济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新鲜经验。

《关于富民强村工程的实施方案》,中共新县县委以新发(19957号文件下发执行。当时我任县富民强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持了这项工程,总指挥是时任县委组织部部长的李军同志,先在八里畈乡试点,召开现场会,县委常委都参加,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都参加了现场会,在全县全面推开,极大地推动了扶贫开发的步伐和成效。

富民强村工程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有: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以1994年为基数,从1995年起平均每年新增200元以上。1997年全县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元以上,有45%的农户基本实现小康经济目标;到2000年,全县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有90%的农户基本实现小康经济目标,温饱户控制在5%以下。

(二)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以1994年为基数,年增长幅度不低于40%,每年至少上一个新项目,增收1万元以上。到1997年集体经济实体年产值达到50万元以上,全县有30%的村基本实现小康经济目标;到2000年集体经济年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全县有80%的村基本实现小康经济目标。

(三)减轻农民负担。以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为基数,从1995年起,新增收入100元以上的各项统筹、提留增加数不得超过5元,不足100元的按5%计算。到199740%的村取消村级提留,到200090%以上的村取消村级提留。

(四)农村党组织建设。1995年,一类村党支部达到总数的30%1997年达到50%以上,到2000年达到70%以上;不允许有三类村党支部存在。

(五)年度标准项目规模的界定                       

1、户办项目:高效农田1亩以上或亩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板栗2亩以上;杉木2亩以上;茶叶1亩以上;中药材1亩以上;银杏50株以上;养猪5头以上或母猪2头以上;养牛2头以上;养羊10只以上;养禽100只以上;养鱼水面1亩以上;加工业年产值1万元以上;经商、贩运获利1000元以上;劳务输出年纯收入每人在1200元以上;其它行业,凡年纯收入1000元以上的,均视为一个标准的年度项目。

2、村办项目:当年营林面积200亩以上,兴建符合“六个一”标准的集体林场;新辟茶园100亩以上的集体茶场;经营农田50亩的小农场;养猪50头以上,养牛20头以上、养羊200只以上或养鱼水面50亩以上的小养殖场;成建制劳务输出50人以上;其它年利润不低于5万元的村办企业均可视为一个标准的年度项目。

(六)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澄清底子,大力发展。要宣传到农户,发动到农户,消除群众疑虑,使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就是让农民发家致富的观念入心入脑,形成“谁致富谁光荣,谁受穷谁无能”的强大舆论声势,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2、逐户制定致富计划,选择增收项目。在逐户弄清1994年人均纯收入、已有项目情况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帮助农户因户制宜,选择致富门路,确保农户上项目的普及率达到95%以上。

3、逐户填写项目卡片,建立富民台账,由县统一制表,做到项目掌握到户、工作督导到户、管理到户、服务到户。

4、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选择新的村办企业,扩大集体经济规模,提高集体经济效益。

5、开展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工作。村每半月要对农户上项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督促,乡(镇)每月对各村农户上项普及率、集体新上项目进度、项目运行等情况检查(抽查)一次,县每季度对各乡(镇)工程进展情况抽查一次,同时,坚持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并定期发出情况通报,及时表扬宣传典型,督促鞭策后进。

    二、决战九七年,实现脱贫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抽调县、乡干部240人,其中县直机关105人,组成贫困户摸底排查工作队,在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于1977110日至25日完成,并提出调查报告。

    工作队按照县统一印制的入户调查表和要求,每乡镇按好、中、差选择三个村,每个村按好、中、差选择三个村民小组,采取一问二看、三登记的办法,逐户计算出总收入,生产性支出,人均纯收入,然后分类排查,以乡镇、村为单位汇总,装订成册,建档立案。

    经过逐户分类排查,全县还有530元以下的贫困户3024户,贫困发生率4.27%;贫困人口12020人,贫困发生率4.1%

    从排查结果分析,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由1983年的49620户、21.98万人减少到3024户、12020人,分别下降93.9%94.5%,说明扶贫效果显著,解决贫困户温饱的条件已经成熟。但这3024户主要分布在深山区、库区、边远地区和生产生活比较差的地区。在这些贫困户中分类:农户中有一人以上患有疾病致贫的有668户,占22.1%;缺技术和项目的农户有1609户,占53.2%;无劳力的农户659户,占21.8%;因灾致贫的农户有88户,占2.9%。从这个角度分析,扶贫攻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距离脱贫摘帽的条件还有很大差距和难度。

在富民强村工程实施中,填写了一首《沁园春·大别山》:

千里春光,万物生辉,渌水纵情。看天时地利,江淮要塞。远峰近壑,山碧泉清。茶海松涛,香飘空谷,廖廓江天万里晴。观夕照,是红霞尽洒,翠卧青冥。      崴嵬八百雄风,更显物丰人杰地灵。昔武装割据,红军百万。向前必武,一代精英。今日苏区,中原娇子,再创辉煌石柱功。靠科技,奔康庄大道,民富强村。

 

第五阶段:把新县建成豫南明珠。

时任县委书记陈民(1999.6——2002.5);李春生(2002.5——2003.8);詹玉锋(2003.9——2012.5)。这个时期的县委、政府扶贫开发思路是: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用足用好扶贫政策,把新县建成豫南明珠。

    一、不要摘帽,用足用好扶贫政策。

陈明书记认真研读了贫困户摸底排查报告,又做了深入的相关调查,认为:贫困发生率4.27%,而且主要分布在深山区、库区、边远地区和生产生活比较差的地区,脱贫摘帽难度很大,不利于新县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个贫困县。因此,组织县委、县政府集中精力,千方百计稳定和巩固了国家对新县扶贫政策的延续性,人民群众受益至今。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用足用好扶贫政策,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规划确立了把新县建设成为豫南明珠的宏伟目标。在广大干群的赞扬声中我写下一幅藏头对联:

陈思新县发展路脱贫致富;民意所归绘蓝图豫南明珠。

二、把新县建成豫南明珠。

新县的城镇建设发生天翻腹地的变化和进步,座座乡镇小城,整洁美丽;潢河从南向北穿流县城,碧波荡漾,两岸高楼林立,宽阔的马路,十里桂花香,精美的街心公园,龙泉桥与虹桥携手共舞。龙泉桥是一座仿古休闲桥,在兴建时,李春生对我说:一定要铺设残疾人的通道,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必须考虑方便残疾人。李春生亲笔题写了“龙泉桥”三个大字,遒劲增辉。引进公交车,奔驰在条条大街上,方便民生。兴建了鄂豫皖将帅馆,改建和完善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兴建了红四方军将士纪念馆,改建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新大门和巨幅浮雕,兴建了爱心公园等公共设施,实现了城市建在公园里,红城、蓝天、白云,新县人民开始了现代文明新生活。

2009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成就的时候,新县发展的一组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解决了温饱,开始走向富裕;粮食总产11.96万吨,比解放初期的3万吨增长了3倍;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13亿元达到了21.83亿元,增长170倍;财政收入10500万元,比1949年的5万元增长两千多倍;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业总产值4.76亿元,其中高技术增加值4.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2亿元,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县屹立在大别山。新县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三连冠”、国家卫生县城“四连冠”、国家园林县城“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县“两连冠”、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真正的成为豫南明珠。

三、农业综合开发助力扶贫攻坚。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宗旨就是改造中低产田,使农民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

1997年,我改任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在任职五年的时间里,其中三年评为信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一年评为表扬县,一年省市给予一个新增项目的奖励,保持了年年先进。关键就是确定了一条好思路,即:形成一个好程序,制定一套好制度,建立一套好做法。在项目实施中,实践了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村容村貌相结合,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新鲜经验,受到县领导的充分肯定。陈民书记说:“项目实施的四个结合值得推广,这个主任我们选准了”。李春生在新县2000年度农开项目通过市级验收简报上做出批示:“县农开办一班人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在发挥山区优势,改变项目区面貌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喜可贺。”。(县政府《政务信息》十二期)

五年在7个乡16个重点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6.6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治山造林1.4万亩。共除险加固小二类水库7座,为小一类水库配套2座,新建小二类水库1座(山背畈),新建拦河坝(大堰)50多处,新建渡槽4座,管道节水工程1.2公里。开挖、疏竣渠道104.8公里,其中硬化渠道32.4公里。新修、整修生产路26条,48.2公里。新建农桥16座,人行桥20多座,建筑物总计480座。总计完成土石方开挖122.6万立米,石方砌体9.5万立米,钢筋砼和砼2.8万立米。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3.9万亩,灌溉率由治理前的42%提高到96%,增加54个百分点。由于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使科技贡献率达到46%,比全县平均34%高出12个百分点。农民群众说“人民盼农开,农开为人民”。主要做法:

(一)、在项目实施中,集中精力抓好五点。第一、抓好基本点,既抓好增产增收和以民为本这个基本点。第二、抓好高起点:一是规划设计水平高起点。二是施工质量高起点,即坚固、美观、实用。三是农业技术推广高起点,即良种良法。第三、抓好依法行政点,规范自己的具体行政行为,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和道德规范,做到精干、服务到位,依法行政,廉洁自律,把事业的成功作为追求的目标。第四、抓好施工操作点,对年度实施计划制定出“明白本”和日程表,严格按表操作。施工期,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分片包干,自己靠前指挥,抓质量、抓进度,精心指挥和精心施工,做到工程建设前期有计划、有目标、有分工,中期有督促、有指导、有责任,后期有检查、有落实、有验收。第五、抓好资金管理点,规范管理程序,强化五项制度,即预决算制度、县级报账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审计制度、还款筹备金制度。严格把好六关,即项目评估关、项目审批关、资金投向关、资金结算关、资金使用效益关、资金回收关。

(二)、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生态开发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构建起具有山区植树,山下改田,山腰开渠,综合配套”。该项成果获得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具有山区特色的农田框架工程模式。充分运用地表径流与农业生态相结合,构建起具有山区特色的农田框架工程模式,即“拦河筑坝,一堰一渠,流水一线,灌田一片,路渠配套,旱涝保收。”这一体系是生态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为山区县的农田框架工程提供了借鉴。

 

第六阶段:精准扶贫铸辉煌,脱贫摘帽奔小康。

曾任县委书记杨明忠(2012.7——2016.4);

现任县委书记吕旅(2016.5——至今)。这是扶贫开发事业发展到精准扶贫的决战时期。县委、政府扶贫开发思路是: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实施精准扶贫,从脱贫到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308户、41829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4.9%。目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6%75%的贫困户脱贫。

     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干部群众从2014年开始决战精准扶贫,组织6000名公务员、企事业干部驻村包户,一对一精准帮扶,取得决定性胜利,谱写了精准扶贫的壮丽篇章!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弘扬革命传统,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以高质量党建作保证,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完成了从扶贫开发到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新的历史。 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脱贫,勇于担当政治责任。牢牢抓住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政治要求,始终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在老区落地生根,确保了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确保不落一人。把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全县75%的贫困户稳定获得就业薪金、入股股金、资产租金;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657583名贫困群众住进新家,12961户危房户全部完成改造;创新健康扶贫模式,建立“五道保障线”,贫困群众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1%以上;坚持扶教育就是扶未来,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帮扶,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全面完成17所乡镇敬老院新建改建任务和84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确保在现行标准下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三、发扬老区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0913人次,全面持续开展“清洁庭院、幸福家园”、“幸福大讲堂”活动,改善人居环境,培育良好风尚,宣传政策、树立典型,不断激发群众实干脱贫的内生动力。

    四、新时代更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坚持看红色受教育、看绿色长精神、看本色增底气、看特色识干部的责任标准变成干事创业的动力,持续在发展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弘扬焦裕禄“三股劲”上勇立潮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争当示范,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老区新县在中原大地上更加出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思想,新征程,新目标,新时代!

                                                          2019年10月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