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纪念母亲

作者:何青萍 阅读:570 次更新:2022-07-05 举报

怀念母亲

何青萍

201844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和往年清明一样,我又携家小去公墓为母亲挂山。公墓位于沅江市新湾镇古楼村,离市区30余里,母亲就安息在这里。我大学毕业就分配到新湾镇,在这里工作了近十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熟悉、亲切。我们虽是驾车,但每次都是在三四里远的地方把车停好,下车步行去墓地祭奠母亲。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200845日晚上,我躺在床上刚入睡,母亲就站在床边,用我多么熟悉的声音,轻轻地、亲切的呼唤着我的乳名:华丽子!华丽子!我猛然惊醒,睁大眼睛,四处寻觅不见母亲的踪影,泪水浸润了我的眼眶,这时理智告诉我,其实母亲前两天就已经走了,真的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

岁月匆匆,一晃母亲已故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母亲叫王志勤,出生于1925年农历814日,家中姐妹排行最小,乳名元满。儿时听母亲说,她仅读过一年半私塾,志勤的名字是老师改的,取勤劳有志气之意。

沅江是全国血吸虫最为严重的疫区。当年,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1951年,母亲便参加了沅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上岗前,要进行半年的医务培训。当时,母亲是培训班里年龄最大、文化水平最低的一个,其他学员都是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这在当时学历是很高的。第一次入学考试就有考英语,母亲连ABCD都不认得,得了个0分,公布考试结果时,老师学员都愣了。那以后,母亲暗下决心,以十倍的刻苦学习,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平常认真听课之外,为了延长学习时间,母亲省吃俭用,买来了一支手电,晚上,为不影响同学们的休息,母亲就躲在被子里,打开手电看书,每天比别人要多学三四个小时。功夫不负苦心人,毕业考试,母亲每科都得了高分,被评为优秀学员。

母亲是搞化验工作的,经常在外走村串户为群众查病。那时条件十分艰苦,一天下来走几十里地,全靠双腿,还要挑着沉淀器、显微镜等化验设备。组里好多年轻女同事很少干过重体力活,挑着担走几十里根本吃不消,母亲就要她们把化验设备全挂在自己的扁担上。同事们对母亲都很喜欢、尊重,尊称母亲为大姐。

1960年,父母亲响应党和政府“精兵简政”的号召,举家下放到农村。母亲除了在生产队里干农活,还要做家务。我们是个八口之家的大家庭,家务事特别多。那年代,物资特别紧缺,连米饭都经常吃不饱,为填饱肚子,母亲每年都要在自留地里种好多杂粮、瓜果和蔬菜。记得小时候,其他家人劳碌一天,晚上都休息了,母亲还要到自留地里去种菜,母亲每次总要叫上我帮她打灯,顺便也壮壮胆,因为我家自留地旁有好几座坟,晚风吹来,野草沙沙作响,阴森森的怪吓人。家里经济条件很差,母亲还要为家人纺纱、织布、做鞋子。纺纱时纺车会发出嗡嗡的响声,所以母亲都是上半夜纺纱,到了夜深人静时,母亲就纳鞋底。鞋底是由十多层碎布用浆糊粘成的,足足有一二厘米厚,手指必须带上针顶使劲顶住针尾,针尖才能将鞋底扎穿,有时针尾一滑就扎到了手。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当我睡醒时,母亲仍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低头纳着鞋底,更不知道有多少次,针尾扎在了母亲的手上。

母亲一生俭朴,家里的被子、衣服、袜子、毛巾等烂了,母亲都舍不得扔,总是缝了又补、补了又缝。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儿时家里的一把洋布伞,补丁叠补丁的,直到我上大学时还在用。其实,母亲年轻时长得很漂亮,且温文尔雅有气质,但极少看见她穿新衣裳,仅有的两件新衣服都要在出门做客时才穿。母亲最珍惜的是70年代初我的一个表兄从日本带回来送她的一件呢子衣,总是藏着舍不得穿,后来,在我们为母亲整理遗物时拿出来一看,还跟新的一样。

尽管母亲是学化验的,但她勤学好问,善于思考,不仅会西医,还会中医,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学以致用,医术很高的。住在农村时,村子里每年都有好多人来家里找母亲治病,小病母亲都能手到病除。母亲十分热情,帮人治病从不收钱,还用芝麻豆子姜盐茶招待,远近的群众都尊称母亲为王医生。母亲在世时,家里人生病都是母亲治,小病就没进过医院。记得小时候,每当我生病时,母亲就急的忙上忙下,给我又是喂药又是打针的,还时不时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那种母爱的温暖真是胜过任何灵丹妙药,我马上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

如今,我已是做爷爷的人了,但在母亲面前,我永远都是个长不大的渴望母爱的孩子。亲爱的母亲,您的儿子永远怀念您!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