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老街巨变我作证

作者:启航 阅读:509 次更新:2022-07-04 举报

老街巨变我作证

/田忠合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徐竹,一个奔耄耋的普通退休老妪,如今白发苍苍,一个亲身见证龙洲湾巨变的老人,也可以说是参与者;一个经历坎坷的老人,困难与折磨没有把她打倒,更坚定了她与龙洲湾、特别是老街的荣辱共的决心。如果你拿“老人”的眼光审视她,你就大错错了。如今的她鹤发童颜,精神饱满,思路清晰,与之长谈,方知她的心胸与年龄不相称。说起龙洲湾的前世今生,老人数次感叹。“家常”拉了几个小时,说不完的时代变化,道不尽的老街情怀。

开徐竹生活的面纱,透视其坎坷的轨迹,你才真正感受的她平凡中的不平凡

徐竹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岁。她家祖辈经商,正是因为这个“富裕”的家庭背景,注定她的人生将有爬不完的坡坡坎坎,道不尽的酸辣苦咸。都说一个人的出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不,徐竹一出生便被冠以“资本家”头衔。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都知道“资本家”的日子难熬。升学受限,参工受限,因此仕途更受限。尤其是升学受限,“荣耀”的家庭背景让她在人前抬不起头,受此波及,原本体育成绩拔尖的她,“运动员梦”过早的破灭了。这还不算,大小“运动”一接一,随便给你加上点“聊斋”就够你受的了。这人一不走运啊,喝凉水都塞牙,可以这样说,该承受的徐竹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她也承受了,万幸的是她居然都挺过来了!

2002年,徐竹稀加入*。由于她的工作出色,又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工作经验和方法超乎寻常,不久就担任梅家梁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2004年,如火如荼的龙洲湾街道“危旧房改造”开始了评估必须真实有效作为书记的徐竹心里实在是为难白天她带着居委会一干人逐户走访,宣传相关政策,一个个促膝谈心,情到深处免不了泪眼婆娑夜深人静之时,她还独自一人在沉思,在整理资料,准备第二天的走访对象。在徐竹稀苦口婆心的游说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群众积极响应起来。看到大家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徐竹心里乐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意。在众人的期盼中,一个环境优雅的居民小区——明华龙洲终于诞生了。

2004年下半年,龙洲湾改造的巨大工程就开始规划、招标。由于政府投资有限,一连几个建筑公司看完标书都摇头而去。“做不脱”成了公认话题,更别说利润了。作为建筑企业,他肯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安置小区选址除了耕地就是山坡,坚硬的石梁高耸,基础投资特别大,再加上安置房价格政府限价,按当时的情况看,房子建好了卖出去连成本都收不回,要想从中获利几乎是不可能,因此谁也不愿接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关键时刻,区政府领导亲自出面找明华建筑公司老板谈话,要求明华建筑公司无论如何都要把这工程接下来,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在区府领导的真情感染下,明华建筑公司领导毅然接受了,并表示: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这政府的形象工程做好。

拆迁改造终于拉开了大幕,几百人的队伍开进了建筑工地,工人们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热火朝天的场面叫人感叹不已。推土机、挖掘机彻夜响个不停,机器声和着人声,演奏着一曲雄浑的建设者之歌。山坡被建设者征服了,烂泥坑被填平了,石梁被平整了。奋战的近2000个日夜转瞬即逝,不知不觉到了2008年,龙洲湾危旧房改造拆迁第一个小区基本成型,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不久,小区绿化也及时跟进,在高楼之间绿树成荫,人行步道平整宽阔,公共设施日趋完备,人们出行方便快捷。居民们见此情景争相购房入住,逢人便夸这个小区好。因为这是龙洲湾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第一个规模巨大的小区,又是明华建筑公司承建的,因此命名为“明华龙洲”。在建工程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直到2009年,明华龙洲小区才顺利完工全部交付使用。屈指算来,开工到竣工历时近五年,它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辛劳,也洒满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汗水与泪水,是他们共同用心血浇筑而成。

危旧改造任重道远,建成一个小区,对于浩大的“拆迁安置”而言简直是冰山一角,工作还得继续。此时到了关键时期面对最困难的老旧棚户区,穿斗结构的老房子,竹片夹的墙壁,灰土一掉就成裸竹片,消防隐患尤为突出。高低不平的石板铺就的街道,巷道错综复杂,而黑,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旧区,常常污水横流,居民反响强烈,同时危及市区创卫工作的推进,这样的老大难必须攻克。还好,有了明华龙洲这个良好的开端,加上领导及工作人员的真情,最终撼动了一个个“犟拐拐”,拆违工作进展顺利。

如今,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工作已基本结束。徐竹熙又在谋划居民们的高品质生活了。小区居民数以万计,家中多为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有的文化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有的听力退化,交流困难;有的行动不便,买个菜啊油啊米的困难重重,徐竹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在她的助推下成立了“百居易”家庭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其内涵是老百姓居家幸福生活轻而易举,在徐竹熙眼里,老百姓生活无小事。有困难的居民可以不用去农贸市场,就在小区内直接买到新鲜、环保、原生态的蔬菜,大米以及鸡、鸭、鱼、猪肉等土特农产品。行动不便的老人一个电话,或托人捎句话,工作人员便会送货到家,哪怕是一根葱、一颗蒜,他们都会及时送达。有特殊需求的老人,还可以上门服务,诸如送医、按摩、代购便餐等。有的老人记忆力不好,出门后怀疑是否关好了门,只需一个电话,他们都会上门查看。总之,只要你有求,他们就必应。她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老百姓需要的,只有做好每件事,才能无愧于心。群众方便了、满意了,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得失不一定就是用钱来衡量,信誉比金钱更重要。”因此,他们经营的各类产品都来自于原产地,绿色的原生态产品。由原产地直接配送进店,没有中间渠道(差价),在他们的努力下,跟多家种养殖基地达成了供货协议,极大限度地保证了产品质量。不但如此,价格还十分公道,可谓物美价廉。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市内开起了多家示范店,实实在在解决了老百姓的切身困难,满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极大限度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让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百居易”名不虚传。

徐竹熙,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正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管早已退休,可街道有事,居民有事,她仍然全身心投入。她心里想的是群众,牵挂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她是个普通人,做的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耄耋之年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需群众所需。居民们交口称赞的徐大姐,我知道,感谢的话在你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只能默默地祝福你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上一篇: 生命与价值(31)

下一篇: 何青萍诗词选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