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曹操墓的面纱
揭开曹操墓的面纱
公元2014年4月20日到安阳,朋友说想看看什么?我说:最想看看曹操墓。朋友笑道,你好赖也算个“文化人”,放着就近的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不看,为啥偏要去看什么曹操墓?我说怎么了,文化人就不能看曹操墓了吗。他连说不是,不是,只是感觉曹操墓就一个土坑,没啥看头!我说那也要去看看它到底是个多大的坑啊!见我坚持要去,他才只好说其实他也没去看过。我照他看了看,心想前段时间围绕曹操墓的真假,已经在网上吵的沸沸扬扬,“挺操派”和“倒操派”只差没有兵戎相见了。可近在安阳的朋友,竟也无动于衷,除了超凡定力,恐怕也只能说明曹操墓真的没啥看头了!可我们还是去了,也许就是由于“没啥看头”吧,前往的道路一点也不通畅,一路走走停停,打听了好几次才摸到了位于安丰乡的西高穴村。曹操墓就位于村南头的一片空地上。
车到村头,先是一个新修的大广场和一座坐西朝东的“安阳高陵展示厅”,厅旁一块黑色石碑,正面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高陵”,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曹操墓就在大厅的背后。在这片大型墓区里,已经挖掘了两座巨型大墓,分别被编为1号墓坑和2号墓坑。所谓的曹操墓就是指的2号墓坑,它坐西向东,呈平面甲字形,全长近
曹操墓是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甬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的大型砖室墓,结构复杂,规模宏大。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分前、后两室和四个配室。室与室之间均有通道相连。整个墓室地面为大小不等的青石条铺就,石条长在0.76~
为了保护大墓坑,在地面上建起了钢架和彩钢板搭建的巨大保护棚。棚内四周是
这里原本是一片平整的土地,傍边的麦子长得正旺。从前村民只知道这块地的庄稼总是没有周边长得好,浇地也总是漏水浇不饱,挖土烧砖也不好烧,就是没有想到这地下是个巨大的墓坑,而且是赫赫有名的曹操墓。也没人知道自己所居村名“高穴”有何所指。可是盗墓贼还是发现了这里的秘密,并且偷盗了好多次,而且在主墓室的砖拱顶上留下了两个盗洞。一个据说是宋代人所为,一个则是近代人所为。2005年除夕,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迎新年,而一伙盗墓贼却又悄悄地凿开了墓室的砖拱顶,但因洞口位置十分隐蔽,直到2006年3月,才被村民首次发现报了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获知后,很快到了现场,经过进入墓室察看,判断这应是东汉末年的王侯级大墓。2007年12月底,一个12人盗墓团伙又一次进入墓穴,挖出了一个雕刻着图案的石块,重约两三百斤,2008年秋盗墓案告破,追缴了这块石头,原来这是一块《七女复仇图》画像石。
2008年6月,开始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进行全面抢救性考古发掘。2009年12月经有关专家论证,最终认为西高穴二号墓的墓主人应为曹操,并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由河南省文物局向社会宣布了这一结果。可这一结果却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这本是很正常的学术问题,却被一些人炒作成一场沸沸扬扬的“打假”闹剧。而且在网络上还蹿出了一位大红人“闫沛东”,言辞凿凿地要“彻底颠覆曹操墓”,公开宣布说:“我手里握有证明曹操墓造假的铁证”。这就一下子把网民的热情调动起来了!一时间讨伐考古造假的声浪在网上一浪高过一浪。“网上打假”也确实迎合了一些网民的浮躁心理,他们太想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观点了,只要听说“造假”就会一哄而上,似乎不表达一下自己的谴责,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似的。他们也似乎更相信造假说,因为网上不是刚刚揪出来个“华南虎造假”事件吗,那“曹操墓造假”也就极为可信了。然而事实毕竟胜于雄辩,到最后这个“打假”红人的“铁证”反倒是假的,而且连那个自诩“三国文化研究专家”的闫沛东也是子虚乌有的人。正如“闫沛东”自己在博客上所说:“我只是神秘的传说,他们永远不知道我是谁,就是想告我冒充他人怎么告?依照法律也根本无法立案!”俨然一副文痞无赖的嘴脸了。至此也确实让不少热心网民尝到了被忽悠的滋味。
作为学术是可以有争论,甚至猜疑的,但考古是很严严谨的学问,更要有真凭实据的物证和它证来做定论。从安阳“曹操墓”的挖掘,墓室规制,到出土的文物、人骨等实物,可以说是基本符合“考古”定性之构件的。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质疑呢?首先可能是名人效益的排他性在作祟。名人就是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所以社会上才有争“名人”的现象。例如诸葛亮于南阳和襄阳,杜康于河南和陕西,李白于江油与蒙古等。甚至连西门庆这样的虚构人物也有人争,更可况曹操呢!许昌有个曹丞相府,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要说那就是曹操的“故居”恐怕也无人会当真。可曹操的墓穴是不能随便安放的。那么曹操的墓到底是不是在安阳西高穴村呢?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至于这个“高陵”在那里,史书上没有细说,只提到“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曹操的《终令》中又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就是说曹操墓就是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的岗地上。可在数百年后,这个“不封不树”的高陵就被历史陈迹给湮没了。而且又有了“七十二疑冢”之说在民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以致曹操墓的真相就更加扑朔迷离了。既然曹操墓是个千古之迷,那你凭什么就说它在安阳?既然我这里没有,你那里也不能有!这或许就是某些“倒曹”者的动机之所在,甚至于不惜恶意攻击他人,说什么曹操墓造假就是为了抢名人,以获名利。其实持这种观点的攻击者也未必不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其次是沽名钓誉的心理在膨胀。曹操历史上名声不大好,总认为他奸诈,阴险,是大奸贼。不是说他有72疑冢吗,那又怎么会让你轻易发现他的真墓呢?没有凭据也不怕,只要会恶意编排就行。史书上不是说曹操提倡薄葬,墓里不放贵重之物吗?那怎么可能呢?他那么奸诈、贪婪,墓穴里不可能不放奢华贵重的随葬品!还推理曹操一生政敌私仇很多,为怕被人掘墓,才在《终令》和《遗令》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金珥珠玉铜铁之类,一不得送”。“倒曹”者把这些话全都解释为是曹操故意“向世人昭示墓中没有值钱东西,不值得盗挖”的狡诈术,障眼法。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没挖出“贵重”随葬品就不是曹操墓!还有说“魏武王”这三个字不可能出现在曹操墓里,因为曹操死的时候还没有魏,不可能有“魏武王”称谓,要称也只能称“汉武王”,凡此等等。并由此断定带有“魏武王”文字的石牌石枕都是假的,是考古队长一手炮制的伪品,连造假窝点在南阳都说的有鼻子有眼。尤其是这些观点都出自“专家”、“学者”的嘴里,而且形成了遥相呼应的逻辑关系,这就更有迷惑力。可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上也明明记载:曹操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先被策命“为魏公”,建安二十二年又“进公爵为魏王”,死后“谥号武王”。那为什么就不能认为“魏武王”就是指曹操生前、死后的尊号合称呢?是那些学者在装着糊涂,还是沽名钓誉,故意在搅混水?作为普通人是不可妄加意猜的。
还有一种“倒操”重器,就是拿《鲁潜墓志》说事。鲁潜,字世甫,勃海赵安县人,后赵国大仆卿、驸马都尉,死于赵建武十一年(即公元345年)终年七十五岁。《鲁潜墓志》这方碑石现存在河南博物馆里,碑上刻有姓名、有时间、有地点,尤其刻录了鲁潜墓与高陵的相对方位和距离。碑文说:“墓在高穴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堎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也就是说《鲁潜墓志》也反证了高陵的所在具体位置。但“倒操”者他们为了否定曹操墓,竟说《鲁潜墓志》也是考古者伪造的假石碑。并把造假的地点都说的有鼻子有眼。其实1600多年前后赵人的书写习惯到底啥样,当代人谁也无从完全知道。既是拿东晋与后赵人的书写习惯,也没什么可比性,就像现在的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文字习惯也不完全一样,更别说“个性”的体现了。历史上“后赵”属外族统治,从历史演进角度来看,非属正统,其文字书写习惯有点庞杂,恐怕也是大有可能的。即是说《鲁潜墓志》碑有诈,可它就在河南博物馆里放着,岂能儿戏?可“倒操”者就敢胡说八道,提出种种质疑。
当然曹操墓也确实存在不少迷団,这也难怪众多不明真相者被蒙蔽了。但造成这迷团的并不是曹操,而是后人不断搅和的结果。谁叫曹操墓不争气,被偷盗得一塌糊涂,考古出来的东西又很“糟糠”,难免让人钻了空子?但是这次“倒曹”的闹剧还是以“闫沛东”的销声匿迹而落下了帷幕。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次“倒曹”与“挺曹”的争论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一些更真实的东西。首先让我们知道了,曹操原来并不怎么“坏”,至少是在他那个时代和两晋,南北朝之前,其名声还是不坏的,是正常的。南北朝的“北魏”,还是崇尚继承“曹魏”为正统的。此外从1998年4月出土的《鲁潜墓志》碑(请恕我在此把它当真了)也能证明这一点。碑文中直接点到了“故魏武帝堎”,并以此作参照物来说明了鲁潜墓的具体位置。这就说明了“故魏武帝堎”在当时是存在的,而且其规模还不小,起码是有地表建筑物的明显标志,譬如围墙和墓明堂什么的。再就是说明了在曹操死后至少125年间,世人并没有贬低他,不然也不会有“故魏武帝堎”的尊称。就是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还为曹操墓作过祭文,说明当时的曹操墓依然是有其明显标志而存在的,而且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还是十分肯定的。甚至到了北宋初期,司马光(1019-1086)在编写《资治通鉴》时,里面也只有《魏纪》,而没有蜀、吴之纪。可见司马光也是以曹魏为正统史实的,至于蜀汉、东吴皇帝的称谓也就只能屈尊为“汉主”和“吴王”了。
那么曹操是从什么时候被贬低、诋毁了呢?据考证,大概是从宋代开始的。而宋代为什么要诋毁曹操呢?这恐怕要从当时的社会根源说起。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本是五代后周的臣子,公元960年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逼迫8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赵匡胤可以说是个货真价实的篡位臣子。当然在他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也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到了宋朝,坐上皇帝的赵氏当然不愿再让别人篡了去。为了以防重蹈覆辙,他们首先采取了“重文轻武”,“弘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不封外姓王,不让武将拥兵自重。其次就是大力宣扬“正统忠君”思想。要宣扬“正统忠君”思想,就要鞭挞“逆臣贼子”,可又不能揭自己篡周的短,那就只好从历史上找代理人。而曹操就正好被选中了。一是曹操距宋代时间较远,已有七八百年之遥,好糊弄当代;二是三国当时是三足鼎立,其中恰好还有个汉室后裔刘备创立的蜀汉,这就有了说服力。你只要说刘备是正统汉室的代表,那曹操不就自然成了“佞臣贼子”了吗?于是一场“扶刘挤曹”的文化思潮就从宫廷皇室里向民间慢慢弥散开来,各式各样“扶刘挤曹”的媒介也就纷纷出笼,摇旗呐喊起来了。正史改不了,那就编野史故事,官方走不通,就走民间。于是说唱、戏剧、小说、杂谈,传说、故事里,刘备就成了正人君子,曹操就完全成了大白脸,大奸雄。尤其是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就更加广泛深入人心了。《三国演义》是把历史和宋代以后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以及被固化了的思想观念,全柔在了一起,并通过艺术加工形成的文学作品,也就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一部小说而已。即是在《三国演义》里曹操也自诩和刘备都是当世大英雄,并在煮酒论英雄时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可是人们还是宁愿相信曹操是大奸雄。记得我在20多年前写过一篇《沉思灞陵桥》的散文,刊物编辑老师就提出异议说:曹操的反面形象已经根深蒂固,我们是不可轻易褒扬的。可见贬曹意识即是在当代也是相当根深蒂固的。而且这种贬曹意识不仅表现在思想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实体的抹杀上。先是“高穴”这个村名就很蹊跷,明明是在“高陵”边(或许就是从守陵者发展起来的),就应该叫高陵村,可偏偏就成了高穴村,仅这一字只差,就把一个守望王陵的显赫村落,变成了土掉喳的俗地名。从此,曹操的高陵就从地望上消失了,以致后来还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七十二疑冢”的千古之谜。当然这种“抹杀”行为不只是存在于历史的过去,既是当代社会也不乏其例。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极一时的林彪,不就曾把“朱德的扁担”改为“林彪的扁担”,把井冈山“朱毛会师”,说成是“林毛会师”吗?假若林彪接班成真,那井冈山会师的史实还真的就变了个样。更有蹊跷的是,这个曹操墓最早被严重偷盗破坏的时间就是发生在宋代,结合墓室内被毁坏的情景来看,宋代的这个盗洞到底是盗贼所为,还是官府所为就很值得推敲了。因为除了被拿走的宝贝物件外,所剩遗留的石质物件也都被敲坏了,就连尸骨都被毁失殆尽,这一切很不像一般偷盗者的作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很可能就是一场有计划有目的的大毁坏,是出于贬曹毁曹的文化大清剿,他们是要把曹操墓文化实物和遗骨全部给以清除掉。这就正好与当时贬曹毁曹的主流思想相吻合了。
历史文化既有传承的一面,也有被抹杀的一面。既是正史也未必全是真经,但它毕竟代表着主流。所以看历史要看主流,看现实要看大势。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和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据《三国志》记载,曹操至死都是汉臣,丞相、魏王,死后还被汉献帝谥号“武王”,所谓“篡逆”纯属子虚乌有。曹操说:如果天有我,只做周文王。墓穴里出土的“魏武王” 名号,也证明了这一点。翻看他的一生,倒是在汉献帝被追杀的情况下,迎帝于许昌,并一直辅佐于汉献帝的身边。伐董卓,诛吕布、灭袁绍、平乌桓、征马超,将中国北方收归一体,他所用过的铠甲、铁刀和铁剑,矛、戟,盾,也都放在他的墓穴里。这可是他出生入死的见证。不说别的,单说这“盾”可是短兵相接的武器,这起码说明他也曾身先士卒过。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大业而奋斗不息。就在他54岁的时候还率军大破乌桓,凯旋班师途中写下了《观沧海》,《龟虽寿》等著名诗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能写出如此豪迈气概的诗人,能是个龌龊小人之辈吗?曹操曾经为《孙子兵法》作注,在墓穴里还置有书案,正是他终生刀剑铠甲相伴,书案笔砚相随的真实写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魏纪》里,也是这样评价曹操的:“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故能芟刈群雄,几乎海内。”再来说说刘备,他在汉献帝健在的时候,就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可他的人呢,却总是躲在远远的。既没见给汉室出过多大力,也没见给曹操以致命的威胁。到最后反而只为了给结拜兄弟关羽报仇,就不惜兴师动众,结果被东吴都督陆逊在夷陵(猇亭)一把火烧了七百里,还搭上了另一个结拜兄弟张飞的性命,就连他自己也无颜见蜀国父老,客死在了白帝城。现在看来,就当时的情形,刘备不以大局为重,反而“以怒兴师”,与孙呉交战,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还有“公报私仇”之嫌!
在生活上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他患有头疾,想象不到他所常用的枕头就是一块石头,而这块“慰项石”也随他放在了墓穴里。人死了也要穿着平时的旧衣服,枕着就石头入葬。他倡导薄葬,墓穴里除了平时用过的东西,不放其他随葬品。他曾对妻妾子女说:“我盖的被子都十年了,还只是每年拆下来洗洗,破了补补再盖。”他死后,儿子曹植也曾一边哭一边说:父王是穿着打了补钉的衣服走的啊。这显然就是一个以身作则,厉行节俭的老人形象。和现代人相比倒是有点像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作风。对于曹操这位古人,毛泽东也是比较欣赏的,还说过要给曹操“平反”的话。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表达了对曹操的钦佩之意。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0页-761页。)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曾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又说: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应恢复名誉。
可是要为曹操翻案谈何容易?时至今日戏剧舞台上的曹操,依然是个大白脸。但也并不影响曹操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曹操墓的发现与发掘,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强加于曹操身上的一些不实之词,印证了一个雄才大略,朴素节俭的老者形象。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