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年华
东坡年华
韩纪宝
一、开创豪放词派的高峰
词,来源于民间。作为文人词,诗仙李白首创。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开创了词的历史,词界尊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敦煌词《定风波》:“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聘喽罗。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崭新磨。墈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作者不详,是一位将军。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
豪放词派的特点:大手笔,纵横潇洒,朴实明快,视野广阔,气象万千,呈现出恢弘雄放的思想、艺术境界。苏轼把词的创作发展到豪放词的高峰,南宋大诗人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当代豪放词派杰出领袖毛泽东亲笔书法了这首词,对苏轼词作艺术的高度赞誉和历史地位的肯定。
苏词突显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自我形象三大格调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词派的特点,展示出深邃的文学素养、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词作如:“有笔头千字,肠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倚杖听江声,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阜)”;“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
苏轼的诗作同样是豪放派杰作。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如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轼创作的婉约词,运用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突破了儿女风情,委婉含蓄的传统技法,赋予新的生命,赋予哲理,清新绮丽,清爽明快,同样把婉约词派的创作推向高峰。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粱斜。(少年游·润州作)”。
苏轼的婉约诗也清新动人。如《湖上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婉约情愫真挚动人,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奋发图强,謀事兴业。
苏轼还创作了很多反映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身为太守的苏轼,到农村考察,看到农村繁忙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十分欣慰,走渴了,以平民身份,轻敲农家门户要水喝,不以官居。这两词深刻反映了百姓生活和农业生产状况,反映出北宋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达的现实,达到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苏轼创作的现实主义诗也不少,如《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既是杰出的词人和诗人,又是杰出的散文家和书画家,是诗坛全能冠军。
诗坛格调大致有三大派,一是豪放派,二是婉约派,三是现实派。一个伟大词人或诗人,在自己的作品里大都能反映出这三种格调,其中有一种格调占主流地位,就称其为该主流格调派。苏轼的婉约词很优秀,但仍以豪放为主流,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高峰,称为“词圣”。李煜在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称为“词帝”。李白开创了豪放诗派的高峰,称为“诗仙”。杜甫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派的高峰,称为“诗圣”。
二、一心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乞丐收容院)”,这种不分贵贱,能上能下,能大能小,能张能屈的思想境界造就了他一生的辉煌。苏轼为官,清廉勤政,不管在什么任上,一心为民,兴国安邦。
在徐州任太守时,有一年发大水,州城被围困,苏轼调动军队与州民共同抗洪,和百姓同吃住在防洪第一线达十余天,加固提坝,终于战胜洪水,州城平安,受到皇帝的嘉奖。
在密州(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正逢连年干旱蝗灾,民不聊生。面对现实,苏太守一面上书朝廷减免赋税,一面组织州民抗旱、灭蝗救灾,安抚百姓。由于灾荒之年,路旁随处可见遗弃的婴儿,苏轼组织人力把弃婴抱回来,动员无儿女的人家收养,官府每年补助七十二斗粮食。
在杭州任太守时,组织州民清淤疏浚西湖,将淤泥修筑成大堤,称为“苏堤”,至今造福于民。
宋神宗元丰八年,调任登州(蓬莱)太守,到任仅五天即调回京。在赴任和离任时,没有迎送。在短短的五天里,为州民做了大量好事,主要有:一是登州盛产海盐,当时官盐专卖。于是,苏太守写出奏章《乞罢登莱榷盐状》上书朝廷,废官盐专卖为收盐税,百姓自由贸易,利国利民,朝廷即批准,登州准许百姓自由买卖食盐的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二是针对水兵纪律涣散,上书《登州召还仪水军状》,建议整顿水军,巩固海防,朝廷即准,在登州建成宋代水军的重要训练基地。三是创作了赞美登州的诗赋多篇,使登州名扬天下,至今收益。《蓬莱阁记所见》:“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数点者,郡人云:‘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登州海市》:“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自言正直动山鬼,不知造物哀龙钟。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五日登州府,千年苏东坡”。历史记录了他的辉煌,为国着想,为民请命,勤于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登州人民刻石立碑,在蓬莱阁建《苏公祠》,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好官和大文豪。
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光华生命
苏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植根于百姓之中,经风雨,听惊雷,迎寒霜,人生坎坷,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自联曰:“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做到了。他活到六十四岁,如果从七岁算起,在整整五十七个春秋中,珍惜每一天,辛勤劳作,铸就生命的光华。
沥胆著诗文。据资料,一生创作词四百多首,诗四千多首,散文、杂记、小赋等各类题材的作品一万多篇,达两千多万字,平均每天写作一千六百余字。苏轼的散文即景生情,借景寓理,随笔挥洒,勇于创新,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
精于书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寒食帖》等,擅长行书和楷书,笔法丰胰跌宕,苍劲自然,史称“天下第三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
在绘画艺术上,喜画枯木怪石,讲究神韵,“出新意于法度中,奇妙于豪放之外”。画枯木怪石,表达出枯木不枯,怪石不怪,是一种坚毅、挺拔和苍劲,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充满乐观刚毅的性格,展现出人生永远光明和美好,永远洒脱、宽厚、善良和多情的博大情怀。
生活情愫。创造了“东坡肉”的烹调方法:“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主自美”。还有“东坡鱼”,“东坡豆”,“苏式月饼”,“东坡酒”,“东坡饼”,赋诗云:“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有一次其妹夫秦少游家宴东坡,举杯祝酒,吟出一首“一字”谜诗:“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活。”东坡和诗曰:“我有一诗两边旁,一边好吃一边香。一边上山吃青草,一边入海把身藏。”(鲜字),体现出苏轼的生活充满欢乐和情趣。
苏轼的一生,自己概括为:“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被贬之地,至于多地任太守,官至礼部尚书,宰相,太傅(皇帝宋哲宗的老师),这些显赫的政绩并不提及,而是淡薄名利,然而历史记录了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圣。
“休将故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苏轼生命的最后五年里,被贬海南岛儋州,在困苦潦倒的情况下,给当地学子讲述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成为当时的一个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名士、学子前来求学。这种活到老,学到老,把科学文化传播到老的精神,正是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的,铸造生命的光华。
上一篇: 天水公祭伏羲大典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