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冒着枪林弹雨把五星红旗插在国境线不太明晰之处的人

作者:陈开心 阅读:686 次更新:2022-06-25 举报

冒着枪林弹雨

  把五星红旗插在国境线不太明晰之处的人

  陈开心(彝族)

  严格的说,写这篇稿子我并不够格。因为在市委宣传部尚未安排我撰写2010年度感动临沧人物颁奖辞之前,我只是从新闻媒体上粗略的了解到一些关于毕世华的先进事迹。认真详细地看过市委宣传部提供的2010年度感动临沧人物的动人事迹材料后,我觉得真正让我感动了还感动的是毕世华冒着枪林弹雨把五星红旗插在国境线不太明晰之处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故事。

  那是2009年8月8日,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同盟军)与缅政府军发生军事对峙,之后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导致8月27日发生军事冲突,境外边民大量涌入我境,严重影响了我边境的正常生产、生活。根据县、乡(镇)处突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毕世华处置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果断,立即召开了村组干部、党员会议,及时传达目前境外局势情况。成立了以他为组长,村“两委”班子、各村民组长、村理事会理事长、党员为成员的处置工作组,并下设一个防疫小分队和一个枪支收缴小分队,全力配合县、乡(镇)处突指挥部做好处突维稳工作。他一再要求工作组在处置工作中一是做好本村群众思想工作,确保人心稳定;二是对境外人员流动情况进行统计,每天准点上报;三是积极协助县疾控中心做好农户家庭卫生消毒工作;四是配合公安、武警、解放军进行境外流入违禁物品的收缴;五是要求各自然村护村队加强巡逻,对境外流入人员进行排查,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8月27日下午5点40分,“轰、轰”刷布厂执勤点听到境外传来两声炮弹的巨响,正在路边汇报情况的他一个键步飞到路中间,向处突人员大吼一声,“有情况,快跟我来”,迅速带领工作组,急忙赶到118号至121号界桩间界线不显眼地段安插5面国旗,进一步明晰了国境线。威然屹立的五星红旗仿佛一道道坚固的城墙,它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擅自闯入。在那样的非常时期,采用那样的非常手段,最简单,却也最有效,一切都只为它代表了我们伟大的、强大的祖国,它有着不容置疑的威慑力。

  在119号界桩附近,枪炮声比较密集。毕世华怀揣几面国旗,义无反顾的冲向国境线,密切注视着边境上出现的一切情况。其实,当时缅甸同盟军除了那身军服外,其他的和我们的边民几乎没什么区别。再说在那草深树密的林间,在那样紧张氛围之下,谁还分得清谁。哪个能够看得见你怀里揣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要是与缅兵遭遇,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可毕世华顾不上这些,他三步并做两步赶到119号界桩,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沿着界桩的中方边线插好。插好五星红旗正想转身往回走的毕世华听到缅甸边境的枪声炮声越来越近,他一想,不行!这样缅兵非得靠近了才能见到五星红旗,要是他们看不到五星红旗,那就很容易进入我国境内,溃败的同盟军和追敌的缅兵就会慌不择路,把战火燃到我国境内,给我们的边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必须想个更好的法子,让缅兵老远就能知道哪里是他们的地盘,哪里是中国国境!就在这时,他一抬头,发现119号界桩标志物——一棵大青树在迎风摇曳。有了!他捋起衣袖,脱掉鞋子,蹭蹭蹭地爬上大青树,顾不得树上寄生的荆棘划破手臂、衣服,就把一面国旗高高的固定在大青树的树稍上。这样,所有的缅兵远远的就能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上空,就知道这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领土,不经允许不得擅自跨入。就在他悬挂五星红旗的时候,耳边还有子弹飞过的声音。他赶紧从树上梭下来,跑下几个小山坡,回头望去,万绿丛中一点红,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他满意的笑了。

  毕世华出于安全考虑,在冲突间歇期间,他又到国界线不太明晰的地方补插了12面国旗。

  8月29日上午9点,根据境外战事情况,执勤点得到一些情报消息称同盟军士兵可能败退,从118号到121号界桩间涌入我境。得到这个消息后,毕世华一边向指挥部汇报,一边联系附近警力并带领处突工作组,迅速赶赴边境线。9点20分,突然发现有大批同盟军身背武器从119号界桩涌入我境。面对荷枪实弹的缅甸果敢同盟军士兵,他和处突队员们不怕危险,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手拿几根木棍阻止他们前进。看着其中几名同盟军士兵交头接耳,神色慌张,脚步急促,不听劝阻,毕世华大喊“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根据我国法律,严禁携带任何枪支弹药入境,快放下武器,听从指挥!”几名同盟军看到手持木棍的毕世华怒目圆睁,威严屹立,不由被震慑住了,不敢再向前。毕世华带领处突队员一边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劝阻,一边迅速向县、乡(镇)处突指挥部汇报情况,他们按照指挥部的指示,收缴了同盟军士兵的武器,把人员和武器移交给随后赶到的解放军和边防武警战士。29日上午从118号至121号界桩间共涌入同盟军士兵1151人,下午2点开始做入境同盟军士兵的疏散工作,毕世华带领红岩村组干部毫无畏惧,克服困难,不怕辛苦,发挥连续作战的精神,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涌入我境内同盟军的登记、换装、发放水和食物工作,然后分批疏散。渴了就喝一点水,饿了就吃一点干粮,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点。

  境外武装冲突事件发生后,进入我境内避难的缅甸边民的管理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处在非常时期,需要他做的事还很多很多。当躲避战乱的缅甸难民象潮水般涌进他们村,当难民们象盼来了救星一般,眼巴巴地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他时,他从难民们的眼神中读懂了其中的含意,他们是既怕被劝返缅甸,又希望能被接纳。毕世华略一沉思,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干部,县委、政府委以重任,人民把权力交给自己,那自己就不能辜负人民,辜负党。一定要保一方平安,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定不能乱,不能给党委政府添麻烦。这些边民擅自越界,行为是违法的,但既然来了,又到了自家门口,不能不管啊。人家那是落难了,有难相助,才能体现我堂堂中华的大国风范。出于人道,也应让人家有口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心里拿定了主意,毕世华站到人群中间的高处,向难民们宣传了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表明了有难必助的态度。保证让大家有热饭吃,有安身之处。战乱只是暂时的,待到局势稍微安定,请大家一个不留地返回家园。接着,他带头认领了5户人口最多的难民回自家安置,用实际行动向红岩村的全体村民作了一个无声的动员。在他的带动下,全体村民纷纷敞开家门,接纳难民。据统计,毕世华所在的红岩村,在处置“8•08”中缅边境突发事件期间,先登记,再安置,最后劝返缅方入境难民共13678人。

  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下子涌入了那么多的外藉难民。难民们在国界上不停地进进出出,国界的那一边连日来枪炮声一直不断,毕世华既要操心难民们的温饱疼病,又要兼顾边界的安全。防疫部门告诫,外藉难民与我方村民高度密集地居住在一起,要格外注意传染病的传播。公安机关提醒,在这种非常时期,要特别提防毒贩子混水摸鱼。因此,毕世华脑子里那根警惕的弦一直绷得紧紧的,白天,他带着几个人巡查边界,在界限不明显处补插红旗,盘查一切可疑的人,满山遍野搜捡溃兵们丢弃或藏匿的枪支弹药。夜晚,他要挨家挨户看望难民,访贫探病,嘘寒问暖,向难民们发放食物、衣物和药物。坚持每天巡逻执勤,及时把边界上发生的事情和发现的问题上报给县委、政府和外事部门,以供参考和研判;繁重的工作使得他劳累过度,以至于在向县委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嘴里还在说着话身子却已经歪倒下去睡着了。

  在境外武装冲突过程中,很多武器流入了我国境内,被边民收藏,这些枪支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隐患。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这些枪支必需收回。在公安、武警部门的主持下,毕世华积极配合,带领公安、武警沿中缅边界117号-121号界桩段的边境村寨,挨村挨寨的做工作,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讲述私藏枪支的危害。共协助公安、武警收缴枪械2000余件,彻底清除了边境一线上的安全隐患。

  上级领导肯定毕世华守土有功,并当面表扬了他。毕世华面对表扬,只是憨憨地说:“我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边境上,守好了边境,等于守好了我自己的家,为自己守家就不必论什么功不功的了。”上级领导接着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需要帮助解决?毕世华说:“如果有可能,请再给我发一双军用爬山鞋。穿上这种鞋巡查国境线时不打滑,少跌跤。”

  毕世华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我所摘录整理的只是关于边境处突工作中的几个细节。身为国境线上的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诚,平日里带领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建设自己的家园,普通得就像山上的泥土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可到了关键的时刻,就能不顾个人安危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真正体现守土有责的凛冽风骨。面对毕世华的感人事迹,要我给他写出恰如其分的颁奖辞,我还真的感到言尽词穷,一时无从下手,最后只好写下:平日里,你带领群众建设自己的家园,就像山上的泥土一样平凡。关键时刻,你就冒着枪林弹雨,在中缅边境国界线不太明晰的地方,插上五星红旗。你的行动,让更多的中华儿女明白,什么叫做守土,什么叫做爱国!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文化局艺术科

  作者通讯:云南省临沧市政府办公大楼5039室

  邮政编码:677000

  电子邮箱:lcckx@vip.163.com

  电话:0883-2123317(办)13988364438

  身份证号码:533522196211140214

  作者简介

  陈开心,本名陈庆云,男,彝族,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62年生于凤庆县诗礼乡一个依山傍水名叫新街的地方。儿时牧羊,后步三尺讲坛,之后转行搞宣传,现在舞台背后瞎忙。

  在近20年的业余文学创作中,曾任凤庆县诗文书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编《迎春河》、《凤庆报》、《临沧文化》、《临沧地区文化艺术志》、《云南佤族民间舞蹈》等书报刊,曾在《中国文化报》、《大公报》、《民族文学》、《沙华文学》(马来西亚)、《锡山文艺》(新加坡)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上百万字,曾有几篇散文作品在征文中获奖,曾有剧作在云南新剧节目展演中获银奖,曾有散文集《情感别墅》出版发行。

  一个又一个“曾”字都已过去,目前在临沧市文化局艺术科制作上传下达文件,编制文化活动方案,许许多多的“大作”就在红头文件下无署名发表。只有下班以后回家,钻入自己的书房,我才属于我!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