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在赞比亚的日子里

作者:韩纪宝 阅读:651 次更新:2022-06-20 举报

在赞比亚的日子里

      韩纪宝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三日至十四日,《全国援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全体代表, 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新中国60年的援外工作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发扬光大。概括起来,就是成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援外发展模式,其深刻内涵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力所能及、重信守诺;形式多样、注重实效。60年援外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一代又一代援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广大援外工作者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历史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受援国人民不会忘记!”我作为其中的一代,聆听了总理的话语倍感激动!看了央视播放的专题片《新中国援外60年》,记录了援外战线上那些动人的故事,很是感动,也激起我的美好回忆……   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九九年,新县参加援外事业的有三人,时任县委副书记的高文华同志任援外专家组组长,后调郑州工作,现已退休;时任县农技站站长、农艺师王全新同志,现已驾鹤西去;我为县水利局工程师,后调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

 

出国前夕在北京

天安门前留个影,叩拜祖国去远行;飞向非洲援外事,中赞友谊记心中。

一九七七年的八月初,我到达北京,参加农林部主办的援外人员学习班,近百人。主要学习我国的外交路线和政策,受援国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尊重当地群众,不得歧视,不得政治输出,礼貌待人,友谊第一。我们瞻仰了敬爱的周总理展览馆,周总理的一生,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那光辉的形象永远鼓舞着我们中华儿女!有一段文字我记录下来:周总理的一生,“高瞻远瞩,深明大义,处处以大局为重,事事以大局出发。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功盖中华,誉满天下,从不居功。他光明磊落,忍辱负重,严以责己,宽以待人。他团结同志,稳定大局,宁肯自己受委屈,受责难,从无半句怨言。他大公无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社会,从不向社会索取任何私利。”这就是周恩来精神!

八月十九日,红色电波传来*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的喜讯,我们学习班的

同志会同农林部的同志一起涌向街头、涌向天安门广场,尽情的欢呼,首都一片欢腾!夜晚的天安门更加壮丽,彩灯高悬,金碧辉煌,尤其毛主席纪念堂的灯光设计,更引人入胜,这座人们向往瞻仰的雄伟建筑,金光闪闪,象征着毛泽东思想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象征着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在祖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飞向非洲赞比亚

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夜晚,我们走进首都机场,农林部援外办的负责同志前来为我们送行。通过海关,走进停机坪,登上波音720型客机。10:45飞机起飞了,开始了平

生第一次坐飞机的旅行。银鹰在星空中飞翔,从机窗纵观大地,进入眼帘的是一片又一片的灯光,那就是大地上的城市。远望天空,月亮高悬,深蓝的天,万里无云,星星闪闪,多么美丽而又宁静的夜空啊!天蒙蒙亮的时候在孟买降落加油,然后飞机腾空而起,穿过云海,直上云端,跨过印度洋,飞向非洲。此时观看窗外是无际的云海,鲜红的太阳挂在湛蓝的天空,是多么美的图画,多么美的享受啊!又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开始降落了,再往下看,郁郁葱葱的大地,高耸的山峰,弯曲的河流,都看清了。一会儿,一座城市的建筑物看清了,街道、楼房、马路……。飞机降落在非洲大地上,这里就是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走下飞机出现了一个怪事,我和我的同事说话,只看见嘴动,听不到声音,后来才知道,这是经过二十个小时的高空飞行,大气压力差造成的。所以,飞机降落时发给糖粿吃是有科学道理的。在候机室休息六个多小时,又起飞了,经过内罗毕、达累斯萨拉姆、到达了赞比亚的首都——卢萨卡。此时已是二十七日的夜晚,这里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六个小时,我按当地时间拨准手表,开始了援外生活。

赞比亚是个内陆国家,属非洲高原,海拔1000——1500米,面积75.26万平方公里,有人口1100万(当时405万),农业人口占61%,大多属班图语黑人,有地方语言,但无文字,官方语言是英语。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从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到赞比亚的终点站新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00公里。境内有宽 65公里,长220公里的铜带,蕴藏量约九亿吨,占世界蕴藏量的15%,产量占世界的13%,为世界第三位,成为“铜矿之国”,是赞比亚的经济动脉。首都卢萨卡,人口一百万(当时30万),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一个花园城市。

全国分为两大水系:赞比西河水系,赞比西河发源于安哥拉,流经赞比亚西部和南部,

东入莫桑比克,流入印度洋,全长2581公里,在赞比亚境内就有1533公里,还有卢安瓜河、卡富埃河两条支流。刚果水系,由北方省的谦比西河,卢阿普拉河,经班韦乌卢湖,流入姆韦鲁湖。

全国年均降雨量800——1200毫米,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三季,5——8月为干凉季,9——11月为干热季,12——4月为雨季。

                        

援助真情放异彩

中赞水稻项目于1975年实施,项目目标就是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地点在首都卢萨卡北一百二十公里处的卡富西,面积一平方公里,分为生活区、小型农具生产区、农作物区。卡富西河从项目区中部东西向流过,旱季,河宽25米,形成沼泽。雨季河宽120米,水深3米,流量80秒立米。农作物区在卡富西水库大坝的下游,一条自流灌溉渠道沿机耕路,东西向穿过农作物区,长1100米,梯形断面,底宽0.5米,边坡1:1.5,比降1:1000,渠首闸阀控制,灌田6公顷。这里原来是一片坡地和树林,从平整土地为方块田到机耕路和渠道的开挖,都是我的前任、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室水利专家张则良规划设计完成的。我两年的任期做了七件事:

一、机耕路以北是18公顷的坡地,我设计一座提灌站,装机一台,扬程3.5米,提水

能力每小时90吨,渠道为梯形断面,长1000米,底宽0.7米,深1米,边坡1:1.5,比降1:1000,流量0.18秒立米。在坡地上开挖成方块田,投资太大,另一方面,精耕细作种植技术难以推广,农业专家们认真分析和讨论,决定试种旱稻,利用雨季,播撒良种,再撒除草剂,这样,雨季结束,旱稻成熟收割,亩产300多公斤,试种成功,可以推广。旱稻种植技术,简单,不费力,成本低,符合当地农民的劳动习惯,易推广。

二、旱季在坡地种植小麦推广喷灌技术,一台喷灌机,扬程6米,喷水能力每小时40吨。采用以色列产的喷头和铝合金管道,一个喷头喷射直径6米,20个喷头一排,共5排,我和六个赞比亚朋友每天在地里,2小时挪动一次,一周喷灌一遍,有8公顷。这里是灰色沙壤土(还有红色、棕色的),旱季的土壤很硬,板结如石,但已浇水,种什么长什么,很肥沃。板结的土地在阳光下闪发着灰色的光,必须戴墨镜。

三、卡富西水库,1955年由英国人所建,资料不多,经过除险加固,实测和演算,完善了全部技术资料:集水面积135平方公里,坝高6.7米,坝顶长345米,均质土坝。最

大库容59万立米,兴利库容38万立米,死库容3.5万立米。宽顶堰式溢洪道,最大泄洪量90秒立米。灌溉面积58公顷,已灌面积20公顷,养鱼面积29公顷。水库碧波荡漾,多么想跳进水中畅游啊,赞比亚朋友告诉我说,水里有鳄鱼……

四、雨量筒,请农技专家按标准图纸制作,实测了1977.12——1978.4雨季的雨量:12月份263.88毫米,一月份512.16毫米,二月份151毫米,三月份191.52毫米,四月份87.42毫米,全年降雨量1205.16毫米,一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2.5%,旱季无雨。

五、测图。水准尺为英制,换算不方便,尤其读视距。请木工专家按标准制作了尺板,我按公制用红、白油漆标好,又去公路专家组借来经纬仪。在一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用三角控制网布设,四等水准测量各控制点高程,然后测量碎部。农业专家郭培东帮助记录,赞比亚朋友扶水准尺,白天测量,晚上计算、上图,历时半个月,完成1:1000大比例尺《中赞水稻项目卡富西地形图》,中英文对照,我又描图,晒成蓝图。回国时,带回一份蓝图交给农林部援外办,原图交给项目主管部门省农业厅援外办,并出具证明一份。

六、赞比亚军方邀请我去一个兵营测量一条山区渠道,唐修杰翻译一同前往……。司令官设宴招待简单、丰盛,一份素菜,一份红烧牛肉,一只烤鸡,啤酒,米饭。在餐厅里只有我们三人,没有其他官员坐陪,真是好风气。

七、特殊任务。1978322日,在大使馆的会议室里,经参处陈参赞向我交代任务说:“公路专家组援建的卢瓦普拉河大桥工地的围堤防洪紧迫,派你去帮助防洪,围堤内住着400多名赞比亚工友,70多名中国专家和全部的建桥家当。”葛步海大使握着我的手说:“韩专家,要千方百计确保围堤安全,情况紧急,出发吧!”我和经参处财务主管赵主任,大使馆一位官员乘坐大奔驰向工地进发,那时没有高速公路,称为快速公路,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公路。时速140公里,超车时160多公里,车好稳当,约三个小时到达了公路专家组总部所在地——塞伦杰。李组长和彭总接待我们,在共进午餐时简单交流了情况,随即乘船进入工地。我们共同沿着围堤查看,围堤四方形,边长400米,高约5米,顶宽3米,外侧水位距堤顶只有0.5米,却是险情。当即商定了四项措施:一是由机械师按我绘制的图纸制作三角量水堰,专人负责观察渗水量的变化;二是用沙袋加高围堤,只能用人工,不能用机械,因为土堤浸泡时间长,浸润綫超过安全值,且含水量饱和,使用推土机有危险,机械只能加固堤内侧堤脚;三是所有外来船只不得靠岸,以防万一;四是进行洪水计算……。

由于雨季已到后期,雨量很小了,42日水位开始回落,到16日水位已下降一米多,

危情结束。李组长是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曾是陶铸的秘书,在巡堤的间隙,他向我讲述陶铸爱民的故事,我的脑海里即刻展现出中学教科书里那篇著名散文《松树的风格》,我们一定发扬松树的风格,傲然挺立,不管风吹浪打,一定战胜洪水!立刻传遍战斗在大堤上的人们,已成为大家共同的行动准则。我把半个多月来发生的动人故事,写成报告文学《到中流击水》,副题:中赞人民抢险抗洪纪实(此文当时交给了陈参赞)。419日,李组长和我一块到卢萨卡向大使馆汇报,葛步海大使说:“任务完成的不错,谢谢你!”我回答:“不是我的功劳,一是中赞两国筑路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二是老天帮忙,不下雨了,是不幸中的万幸!”

时过三十多年,我多么想重访赞比亚,去看看自己曾工作过的地方,看看赞比亚的美丽河山。

 

身在异乡为异客

我们的生活区和小型农具加工区在一块,长300多米,宽120多米,用铁丝网封闭,出大门要请假,并二人同行。住房、办公用房,两排四栋,二十四间,伙房、餐厅、浴室另建一排,有水塔供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经历着身在异乡为异客,单调生活亦情趣的日子。

由于地处南半球,住房是坐南朝北的,使用双层铁皮搭建的,房顶是石棉瓦。干热季的中午室内温度很高,无法午睡,只好拿着茶杯到院子里的大树下听收音机或看书,很凉快。工作之余打扑克、下象棋等。会议室是学习的地方,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每周两次集体学习。会议桌是一个乒乓球案子,经常打乒乓球或在院子里打羽毛球。

那时的赞比亚就实行每周双休日,而我们周六的工作就是拣柴禾或种菜,因为我们用薪柴做饭和烧锅炉。当地人的习惯是砍一片树林种一片地,但树不是砍的,而是用火烧树根,倒在地下的大树就是我们捡的薪柴,用鋸解开,装入拖拉机运回,然后再劈柴使用。

在菜园里,种有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白菜、韭菜等,还种有西瓜、甜瓜等。自养的猪长得很好,不会宰猪,只好用电打死后再宰杀。养的鸡是自然的,鸡蛋要到草丛里捡,不多时就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院子里跑,很有意思。卡富西河里的鱼多,吃钩。我们用针弯成钩,伙房附近蚯蚓多,一个下午钓出很多的鱼。在生活区我们还种了芭蕉,才知道圆形的是香蕉,有棱角的是芭蕉。成熟后用塑料袋密封,放一点酒,一周就可以吃了。芒果,曾是毛主席赠送给“工宣队”的礼物,很神圣,烟厂还特意生产了“芒果”牌香烟。这里盛产芒果,很甜脆,但要用小刀切成片吃,熟透的芒果只能吸吸汁水,里面都是丝丝。

我们之所以种菜、养猪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健康。当时规定,每人每月不管职务高

低,在国内工资多少,一律发给零用费40元人民币,兑换成当地币20克瓦查,生活费90元人民币,折合45克瓦查,当时买一只成品鸡需要4克瓦查。由于菜肉能自足大部分,节约的生活费就可以购置一些必需的物品和纪念品。当时还规定,每人只能带一块手表回国,邓小平听了回报后说(传达文件):“要提高援外人员待遇,人家夫人在家等了两年,还不能有块手表吗?”于是,限制松动了,大家满意,体现出领袖爱民的情怀。

在我们的餐厅里,摆放着啤酒、饮料和白酒,想喝什么就喝什么。专家组最多时有22人,我的年龄最小。炊事员是信阳市名厨郭书亭,他很会调济生活,平时八菜一汤,周末加菜,少不了行酒令:“哥俩好啊一枝梅……”酒兴大发,度过欢乐的周末。赞比亚朋友看了说:“中国人喝酒用手比划还唱歌,很有意思。”郭书亭教给我很多烹调技术,回国后,我曾在他开的酒店里相聚碰杯!

在专家组里,我们互相理发。我上小学时,在勤工俭学中学的理发技术用上了。每周放一次电影,一放两部,附近的赞比亚朋友都来观看,有一百多人。开始有农技专家张师傅负责放电影,后来我接替了他。每周去大使馆拿电影片和信件、报纸等。因而我学会了放电影。

我的住室门口至大路有六米,用沙壤土和30%的水泥拌合,修了一条一米宽的小路,经碾压、洒水养护,竟然和水泥路一样,只是裂缝太多,如果加大水泥比重就会好一些,这为我后来处理土坝渗水积累了经验。

我去一个农场参观,看到一棵红叶树,殷红的叶子,美极了。征得农场主同意后,我就从树上折下一枝,有一米长,扦插在我住的门口,居然活了,一年多长到两米高,我和这棵红叶树合影,留下永恒的纪念!

赞比亚美  人更美

     赞比西河是赞比亚文化的摇篮,养育了赞比亚人民。这里有世界第三大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大瀑布,已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的赞比西河上,主瀑布落差122米,宽近2000米,年均流量1400秒立米,雨季可达5600秒立米,飞雾高达数丈,声响远及数公里,为世界旅游胜地。

我曾走进卡富埃赞比亚国家公园中,漫步在卡富埃河畔,第一次看到河马,在水中游动,情有一头张开大嘴,朝天放歌。这里是天然动物园和植物园,长的茅草比吉普车还高,在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远远地看见两头狮子,一群羚羊,野牛和斑马,到处都有猴子。在农作物区劳作时,我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子,就抱回来放在住室里,天天喂牛奶,终究太小……,这里到处都有甲板龟,不注意就踢到一只,那时我们不敢吃,我还捉了一条变色龙养起来,在漆黑的夜空中闪烁着很多蓝色的光点,那就是猫头鹰的眼睛。我到库区看水情时,在树林子里看到一群蚂蚁,大蚂蚁指挥,就像军队行军一样有序,很壮观,还有白蚁堆积起来的各种形状的土堆,就像“卡斯特”地貌,也是一大景观。

    赞比亚人有自己的语言,小孩叫“米豆豆”,吃饭叫“加固”,但都讲英语,大都会说中国话“你好”。这里的平民生活很简朴,居住是流动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用树木扎成一个圆圈,成为房子的墙壁,一般直径三米,外面用泥巴抹一层,以防风雨。房顶用树木做成伞形,盖上厚厚的茅草,地面用水泥铺成,放一块塑料泡沫床垫、毛毯、枕头。简单的炊具,衣服是穿旧换新,全部家当“一头顶”。我看他们做饭,玉米面煮熟成极稠状,用手捏成团团,沾盐水或菜吃。种的白菜不是整棵拔出来做菜吃,而是从外面的菜叶拨下来做菜吃,白菜心继续生长。这里的生态环境很好,到处是树林。农民要砍一片树,种一片地,旱季砍树(用火烧树根)。雨季的第一场雨将土壤浸透,然后一个月里基本不下雨,供农民劳作,这是大自然的恩惠。农民一边耕地,一边将玉米种子播撒在泥土里,然后雨季就开始了,几乎每天下雨,雨过天晴,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土地是肥沃的。雨季结束了,玉米成熟了。旱季不下雨,有充足的阳光,农民们吃多少就到地里收多少,天然粮仓。农民们充满着生活的热爱和欢乐。每当周末,他们都集中在一家的住处,敲起非洲鼓,唱起自己的歌,跳起自己的舞,通宵达旦。我们去看,虽听不懂唱的什么,但可以看出他们是在歌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趣,自己的爱。歌舞间隙,他们就喝这家主人用玉米面和菜类经发酵制作的一种汤,叫“麦合楼”,近似我国的米酒类,当然付款。下一个周末就到另一家,这就是一种农民相互救助的方式。

赞比亚的粮食主要是玉米和小麦,主要依靠大型农场提供。我参观了几个农场,都是机械化生产,那里的农业服务体系很好,农场主按种植计划,一个电话,服务公司就送来良种,小型飞机喷洒农药等等。这里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有一个农场主有八位妻子,经营着八个小型农场。赞比亚实行的是九年制普及义务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免费的(私办学校例外),统一着装,校服一致,小孩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还有培养人才的三所大学。

赞比亚的城市是现代化的,首都卢萨卡是一个花园城市。在那里,我就感受到超市的优越性,我国是九零后出现的,但发展很快,现在城乡遍布超市,市场经济好啊!当时赞比亚政府规定,中国人到国营商场购物优惠20%,私营商店可以讲价钱,不满意可以退换。有一次,我们买了一批录音机不满意就去退换,老板二话没说就换成另一种品牌,还说对不起,非常的友好。

当我刚踏上赞比亚这块土地时,在卢萨卡机场候机大厅里,当时我们几个人都不会英语,正在为难之时,一位赞比亚朋友走过来用汉语说:“你好”,看出我们要找大使馆,他领我到一个电话机旁,拨通了电话,才知道接我们的人就在机场,因飞机误点没有在出口接到,一会儿使馆人员把我们接到经参处。我过去学的是俄语,在一个讲英语的环境里学英语,条件很好,翻译教我音标,和赞比亚朋友一起劳作,看见什么就用英语说出名字,我就记住,后来我就用中国画报与一个叫杰夫里的朋友换了一本英语词典和一本教科书,他还耐心的教我。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可以简单会话了。徐洳乾翻译外出时,我就可以安排工作了。

一位赞比亚朋友驱车在公路上,看见一辆吉普车翻在路边,立即停车一看是中国人,他知道塞伦杰这个地方有中国专家组,即刻去报告。公路专家组立刻驱车会同医生前往出事地点,同时向大使馆报告。赞比亚政府获悉后即刻派直升飞机前往救援,把伤员接到卢萨卡大医院抢救。出事汽车是一辆英吉普,因前胎爆裂而翻车,造成三人重伤一人轻伤。

在救援过程中,展现出中赞人民之间真诚的友谊!

在卢阿普拉河大桥建筑工地上,中赞两国人民共同奋斗,是友谊的力量铸就了防洪的铜墙铁壁,取得了围堰安全度汛的胜利!在抢险的同时,水面上有一只小船,坐着七个人,其中四名妇女,一名婴儿。他们在呼救,呼救就是命令,中国专家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游向小船,把船推到岸边。他们得救了,感谢的说:“谢谢,谢谢中国专家救了我们!”中国专家深情地说:“不用谢,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卡翁大总统亲手缔造的友谊之桥把我们两国人民联结在一起,中赞人民友谊万岁!”

二〇一〇年九月六日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