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河中路话当年
潢河中路话当年
韩纪宝
新县城是潢河上游第一城。潢河中路,河边的垂柳,人行道上的望春树,路西的商店、饭店、医院等,南来北往的车辆穿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是新县城的繁华商业街之一。曾记否?三十年前,这里没有潢河路,只有潢河的昼夜奔流。
1982年,县委、县政府规划了蓝图,在治理潢河的同时,兴建一条由南向北的潢河路,决定从二桥至龙泉桥一段先行建设,全长910米。
当时兴建了潢河中路,后来才有了潢河南路和北路。潢河路南北纵贯城区,是新县县城中心干道,全长20公里。
当时这段河床淤积严重,高低不平,西岸是一片沙滩,县医院北庙山头下的沙洲海拔高程83.55米,比二桥河床高程81.77米高出1.78米,严重阻碍洪水的宣泄。治理目标就是兴建一道防洪堤,修一条路,开展河道清淤工程。在治理西岸河滩的同时,兴建县政府大楼,四层,丁字型,1984年启用,原政府大楼拆除后开劈成公共用地,即现在的清茶园街心公园,体现出人民政府爱人民。1994年县政府又迁入新址(八层办公楼),这座建筑拆除,改建成商务大楼。
这项河道治理工程,由时任副县长的庞力然同志主持,任建设指挥长,县水利局副局长邱日兴同志任副指挥长。庞县长把工程设计、立项、争取资金的任务交给了时任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的方维新同志,他是从水利局长调任办公室主任的,随即把我调入办公室,负责业务。这项工程的前期费用和差旅费由区划办承担。经过调查和实测,查阅资料,在方主任的指导下,我设计出挡土墙式堤防工程方案,得到庞县长的支持和采纳。
堤防工程设计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该段河流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洪峰流量:1932年为3240秒立米,相当于百年一遇;1954年为2300秒立米,相当于50年一遇;1969年为1890秒立米,相当于20年一遇。二桥以上来水面积274平方公里,河道比降0.03,经计算,20年一遇洪峰流量1792秒立米,50年一遇洪峰流量2291秒立米。计算结果与历史上发生的相应洪峰流量基本一致。因此,河道断面确定为5×184米,即河岸高度为5米,含女儿墙,河床宽度为184米,过水断面为4×184米。
1982年春天,由方维新主任带队,拿着图纸和县水利局新水字(1982)4号文件上报资料,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王鸿先和我一块赴郑州,到省水利厅立项。时任县长的王书香同志在省委党校学习,首先向他汇报了建设方案,然后拜见了时任省委办公厅主任的张耀亭同志,他是刘名榜老首长的老秘书,由他带领我们来到老首长的家。刘明榜老首长听了详细的汇报,对家乡的建设非常关心和支持,就打电话给时任省水利厅厅长的杨莆同志,说:“我想来看看你啊!”,杨厅长说:“我去看你吧”,老首长说:“我家乡来了几个人,要治理县城的河道,修个防洪堤,向你汇报汇报,你看什么时间好啊?”。于是,第二天上午,王县长、方主任、王工和我就来到杨厅长的办公室,杨厅长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设计方案,工程预算和施工计划,当场表示支持。杨厅长再三嘱咐:“治理河道,要特别注意,不要与河争地!”我一直牢记在心,受益非浅。
一道防洪堤,一条路,在旁县长的指挥下,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总投资35万元,省水利厅支援8万元,下余27万元是庞县长协调筹措的。共完成土方14万立米,石方0.8万立米,地桩2000根。当时路面宽6米,后来拓宽到12米,经过数年的建设,成为现在繁华的潢河中路商业街。
每当我漫步在潢河路上,就会想起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建设的老首长刘名榜;就会想起省水利厅老厅长杨莆;就会想起呕心沥血的老县长庞力然;就会想起领导这项工程前期工作的方维新和王鸿先。我不会忘记,新县人民不会忘记。
上一篇: 西江月:观县城午夜有感【白童】
下一篇: 沁园春:土家女儿寨故事素描【白童】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