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欲求佳作须炼字

作者:谭希诗 阅读:599 次更新:2022-06-06 举报

 欲求佳作须炼字

文/谭希诗

  “炼字”,是文学作品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用好一个字,不仅可以打开作品的境界之窗,而且还可以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文字受用的忘我境地。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相信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当你接触到一篇上乘之作时,都会被文章中高超绝妙的字词所吸引,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其拍案叫绝,那情景犹如饱尝了一顿精美的文学大餐,心里有一种神奇的美感。

稍懂一点语法修辞的人都清楚,字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写文章离不开遣词炼字,有时用好一个字,可使全篇增辉。古往今来,一些名篇佳作,所以能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其中很大的原因便是与作者的精心炼字有一定的关系。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讲到诗词炼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由此可见,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字词锤炼的如何可以决定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所在。    

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在古今中外的诗文创作中可谓不乏其例。唐代诗人贾岛在《题李疑幽居》诗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原来用的是“推”字,用后,反复思考,总觉得不妥,但一时又找不出恰当的字来加以更换,正在犹豫中,刚好碰到了当时已有名气的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的指点下,作者把“推”改成了“敲”,这一改不仅意境深邃,而且诗眼明亮,使诗的主题和意境立刻显现出来。宋代文人在整理杜甫诗集时,发现有一首诗中遗失了一个字,“风吹一鸟口”,欧阳修等名家学者在研究此诗时,根据下文推断,认定此字是形容鸟飞之快,于是先后运用了“起”、“翔”、“飞”、“落”等许多字,但仍觉不够恰当,后来,偶然从杜甫的住处找到了他的原文,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过”字,字虽普通,但却给人以平中见奇,朴中见色、陈中见新之感。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为了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停船瓜洲时写了一首叫《泊船瓜洲》,诗是这样写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里的京口,指的就是现在的镇江,瓜州则指是现在的江苏省邗江县,钟山当然就是现在的南京市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著名的抒情小诗,当时诗人是站在江北的瓜洲眺望江南,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谁知道,诗中第一句的“绿”字,开始时用的是一个“到”字,但觉得这个“到”字太死板,没什么活力,便又分别换成了“过”字、“入”字、“满”字,连续改了十几次,仍觉无法表达当时自己那种急于回到家乡的心情。无奈之下,诗人放下笔,走出船舱,当他举目眺望江南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绿荫萌动,麦浪翻滚,生机勃勃的美景,此时他的灵感一动,觉得这正是自己所要寻找的那个“绿”字,兴奋之余,一字定音,这一改遂成了千古绝唱。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里的关键字“垂”和“涌”字,一个反衬出平野的广袤,一个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同样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一个“潜”字,把春风写得有知有感,写得情意绵绵,那种俏临人间的春雨特征跃然纸上,就是这样的关键字,都是经过作者几次修改锤炼而后才得以形成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整理《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全篇只增添一字,即在荆轲以匕首刺向秦王时原句的不中“中柱”,改成了“中铜柱”仅补上一字,荆轲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恨,便酣畅淋漓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里“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觅”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原驰蜡象”的“蜡”字,都是经过再三锤炼而后定夺的。由此可见,炼字对于作品的提升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追求的是:“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作者要通过一些字、词给读者提供领会的依据,读者要通过对字、词的欣赏,细心体会作者的意图,以此来达到彼此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效果。这样不仅使文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强了,而且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和精神的享受。 

    古时写文章离不开炼字,现今搞创作更须炼字,大凡好的作品无不是从精雕细刻,精推细敲中产生的,尤其是初学者,更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并在火热的生活中加强对语言的积累,善于在知识的海洋中提炼出令人叫绝的语言浪花,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写作,在写作上不要盲目的追求速度和数量,而要对你所使用的每句话、每组词、每个字都要加以斟酌和推敲,避免人云亦云、索然无味。只有这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让一滴水见到太阳,使问世的作品荡气回肠,意寓深远,喜闻乐见。

上一篇: 春深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