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中的“青青园中葵”
我闲坐小窗读《古诗源》,在“汉诗”中确实与“葵”相遇:“青青园中葵”“采葵持作羹”“采葵莫伤根”。
在《辞海》释“葵”:“植物名,即‘冬葵’,为我国古代主要蔬菜之一。在我的家乡,有发现这种野生的冬葵,可知道有它的同科姊妹野生锦葵,也是可吃的野菜......
葵菜,别名冬寒菜,冬苋菜,薪菜等,是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此菜中国各地有野生,幼苗或嫩茎叶可食用,也可入药。高1米;不分枝,茎被柔毛。
在《辞海》释“葵”:“植物名,即‘冬葵’,为我国古代主要蔬菜之一。在我的家乡,有发现这种野生的冬葵,可知道有它的同科姊妹野生锦葵,也是可吃的野菜......
葵菜,别名冬寒菜,冬苋菜,薪菜等,是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此菜中国各地有野生,幼苗或嫩茎叶可食用,也可入药。高1米;不分枝,茎被柔毛。
湖北文理学院的生物园里,有这一种野生之葵,是学校在农家菜园里引进的,是食其果而不吃其茎叶的秋葵。去年前翻看了几本植物方面的书,带着相机到乡野辨识拍照,才知道家乡既有锦葵,也有蜀葵,只是当地人不以葵名呼之,因二葵叶子相似......
出于好奇,我摘一子品尝,无异味,也不苦。问老者秫秸花的叶茎是否可吃,回答说:“以前荒年别说绿叶,连树皮草根都吃,不是荒年谁还吃这个......
作为一种食菜,冬葵是古老而常用的蔬菜,元代王祯《农书》说:“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诚蔬茹之上品,民生之资助也。”哪知这种古人常吃的上好蔬菜,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而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不食,仅作药材和赏花之用;不种,仅有野生存在,因此《本草纲目》把“葵”由菜部移入草部......
李时珍纂修《本草纲目》,虽“搜罗百氏,访采四方”,也定有未阅之书、未到之地,对百草有遗漏、甚至有误言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更何况明代以来,食葵、种葵的地方确实已经不多见了。与李时珍同时代的学者王世懋也说:“古人食菜必曰葵,今乃竟无称葵,不知何菜当之。”葵菜全株可入药,《本草纲目》:“四五月种者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最晚的叫终葵,又叫露葵。
清初阮元为辨识古代“正葵”写过《葵考》,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把考文附于“冬葵”之后。阮元说葵:“唐宋以后,食者渐少,今人直不食此菜,亦无知此菜者矣。”此论与李时珍之说并没有多大差别,可阮先生话语一转又说“然则今为何菜耶?曰古人之葵,即今人所种金钱紫花之葵”。这就是“古之正葵”。
阮先生还用半亩地种金钱紫花葵,“剪其叶以油烹食之,滑而肥,味甚美”。这考证大得吴其濬之心,称赞阮先生“是真知葵者”。吴其濬说:“烹葵及菽,农夫之食;绿葵紫蓼,粟飧葵菜,高人志士山蔬,固应不恶。”阮元、吴其濬先生是有高见的人,知葵“古人恒食之”,时人仍有种食者,何妨种而食之!
阮、吴先生种食冬葵,我后生未见冬葵,何妨听从陆玑先生之言一食锦葵,从此每年都吃它几次。以油烹食锦葵,须加水大炒一会,等到熟透时带汁盛出最佳;用它做汤,可感其滑,恰如食冬葵者所言。
“古之正葵”是金钱紫花葵,也就是冬葵,阮先生有考,吴先生曰是,应该没有争议。从现今锦葵科所属植物形态看,冬葵、锦葵、蜀葵的叶子最为相似,蜀葵棵高叶大花大。
锦葵虽已低叶,却青翠依旧,采其嫩叶食之还是时候。《齐民要术》说采葵为“掐葵”,这是实际动作。葵叶梗颈稍有韧劲,以手掐之也不如用剪刀更为方便省力。阮元先生说“剪其叶以油烹食之”,不用“采”“掐”字,确实“是真知葵者”......
上一篇: 念人:地怨(四)《三》
下一篇: 春节忆黄生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