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江口三记

作者:冯荣光 阅读:579 次更新:2022-05-24 举报

             江口三记(散文)


                      冯荣光

                  锦绣之江

                             

从铜仁溯江而上到江口,青山如屏,迎面一屏,山回路转,折过河湾又是一屏。一屏一屏奇峰林立,曲径通幽。山,百看不厌,满目朗润。水,让人心醉,清澈碧绿

这条江发源于江口县著名佛教名山梵净山西南麓,从江口流经铜仁,再由铜仁漾头镇出贵州境东去,到湖南湘西泸溪县汇入沅江,进入洞庭湖。

这条江名叫锦江。我不知道,这条江为什么也叫“锦江”。

在我的家乡四川成都,围绕着古老城区的那条江就叫“锦江”。因江水清澈碧透,浣纱濯锦而享有盛名。明万历《广舆记》载:成都府城南有锦江,织锦濯此则鲜丽,其地曰锦里,其城曰锦官城。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多次诗吟锦江,如“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等。杜甫在成都也留下了“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名句。一位诗仙,一位诗圣,且歌且吟,给成都做了最好的“广而告之”,锦江自唐代始便闻名遐迩。

不期而遇,铜仁这条锦江,竟然与成都的锦江撞上“名”了。这两条锦江都环抱城市,又同是滋润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母亲河”。不同的是,一条在黔东山区,一条在川西平原。这让好奇的我,不免要打探一番铜仁锦江的来历和说法。

查阅有关资料,铜仁锦江得名似乎有两种说法。一为民间传说:锦江源于梵净山之大江,山上香火鼎盛,佛光映照,蒸云吐雾,化作涓涓细流,汇集成河,辉煌如锦缎铺就,故名锦江。这极富文学想象,很有韵味。一为官方正史。清光绪《铜仁府志》载:“大江源出乌罗司西南之九龙山东,南流迳省溪、提溪二司界,又东至铜岩,小江水入焉,有渡曰双江渡,绕城东南又东入湖南麻阳县界,迳锦州故寨,谓之锦水。”这是标准史家语言,只有骨感。

“大江”为锦江干流,将这条横贯江口、铜仁的大江比喻为锦绣之江,更符合我溯江而上沿途所获得的观感。这条江果然名不虚传,是一条美色诱人的山水画廊。古人云:“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之美,美在青山,美在绿水。

铜仁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如果按河流的地理分段,锦江在贵州铜仁境内全长144公里,自然落差657属于上游。沿途河流地形地貌、生物物种、人文风情多样,形成了高山峡谷、急流险滩、河湾湿地、宽谷村落、铜岩桨声、十里画廊等丰富多彩的河流景观。没有李白、杜甫为它写诗歌吟,千百年来,它就这样默默无闻。然而,它的价值终于被人所识,撩开雨云笼罩的神秘面纱,一江盈盈之水向世人展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大美,因而有“锦江之美,美在上游”的说法。

锦江在江口县城,汇入从梵净山东麓发源的太平河。太平河是锦江上游最精彩的华章,如锦缎般铺陈在梵净山崇山峻岭,所有的野性神秘和原始之美都集中在太平河有激情澎湃的狂野,有恬静如处女的温顺,尽显河流的青春活力和帅美颜值。铜仁城至漾头锦江河段水势渐趋平缓,两岸林箐蓊密,青峰如黛,示出宛若少妇般婀娜多姿、温柔妩媚的气质之美。一江如此多景多彩多民族多元文化,四季风光变幻多端彩屏如画,你能不对这锦江动情吗?

2017贵州省水利厅和环保厅共同组织开展了贵州省“10条最美河流”评选活动,通过大众网络投票,铜仁锦江以及它的支流江口太平河均榜上有名,“10条最美河流”铜仁市就占了两个名额可见,众多的旅游者和网友是认同的,票选很能体现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河流的敬畏和崇尚。

锦江自此流进我的心怀,留下江口之行诸多快意。胸中拥有成都、铜仁两条不同的锦江,就像书柜里珍藏着的两本书名相同而内容迥异的书,阅读起来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云舍好雨

 

云舍,山青如黛,水秀似锦。太平河飘飘然从梵净山奔流下来,带着潮潮雾气和如霞云烟,还有山中悠悠扬扬的梵音,那飘渺的感觉好似人悠游在青山绿水的画屏之中。从江口县城到云舍村的路上,那山、那水、那空气就给我极其深刻的印象。

云舍是土家族居住的古老村寨,走进云舍迎接我们的是,天空飘飘洒洒的绵密细雨,仿佛为我们洗尘。雨与雾总是难分难解,似雨似雾,如云似烟。玉笋般排列的奇峰若隐若现,荷花池旁的亭阁倒映出美丽的身影,恍若置身于烟云朦胧的仙山琼阁。雨中,游人撑起一朵朵伞花,伞下满是奇异的眼光:这山,怎么就如此灵秀?这水,怎么就如此神奇?这泉,怎么就如此玄妙?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好像就是专为云舍写的,山雨、江云无穷变幻,衍生出许多奇妙的乡土风物。仅就那“云舍”二字,也让人浮想半天。据说,这原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神仙选中的地方那绝对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土家杨姓祖先傍神仙之地而栖居,因居住之地狭小困囧,神仙感其先人勤劳、朴实,慷慨地将这一大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馈赠给他们居住,而退隐至山中的“神仙洞”。于是,土家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存下来。为了不忘仙人的恩赐取名云舍。寓意为云中的房舍,仙人居住的地方

云舍的神秘在于雨,云舍的美丽离不开雨的,土家人的幸福生活与雨息息相关。没有雨的润滋,土地会干涸、草木不滋润、山岭会无彩。

在江口充分体验了云舍好雨的美妙,它温文尔雅,不狂不躁,轻盈曼妙。由江口云舍的雨,联想到四川雅安的“雅雨”。我曾经多次在“西蜀漏天”的雅安旅游,“雅雨”被称为雅安市“三绝”之一,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有“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觉。雅雨在于“雅”,它善解人意,富有唐诗宋词浓郁的诗情和中国画特有的水墨画意。杜甫《春夜喜雨》诗中吟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杜甫眼里,只有这样的雨,才堪称雨中的“”,世间的“好雨”,滋润人们美好生活的“喜雨”。

云舍好雨与蜀西“雅雨”堪称世间无双姊妹,那雨真是喜人,如一部好书是可以从容欣赏和细心体验的。云舍好雨如云似雾,恍若轻纱,似有若无,温润的空气中蕴含着大量的负氧离子,天地之间洁净得没有一丝纤尘。撑着雨伞,慢慢悠悠走进这幅淋漓酣畅的水墨画境中,雨中漫步、池塘情调是何等的雅致。聆梵天净土的妙音闲看荷花池中的涟漪,无不充满着大自然的情趣和美感。乡间的风物,也让你怀想,土家瓦屋母亲课童的读书声神龙潭细雨鱼儿出的隐逸,土家人欢快的民族歌舞,吱吱嘎嘎悠悠转动的古老筒车,无论尘世生活怎样,在这里,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一切都是舒缓有致、不疾不徐。节假日,有许多城里人来到云舍度假,住土家民宿享受着慢生活的惬意。好雨时节,让人清新明目、神清气定、身心畅快,心绪也变得许多

自古贵州便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过去,人们大多从负面去理解。而今,却是贵州青山绿水优良的天然水资源。喀斯特地质结构形成的地下溶洞、暗河和溶岩,就是隐蔽在地下永不枯竭的巨大水库,为地表水流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天无三日晴”是大自然给贵州的特别恩惠,贵州可以说是“泉水王国”,多泉的贵州让人眼羡。

江口多泉,且境内有多达283处泉眼,可供开发利用的253处。云舍村中的“神龙潭”,是黔东最引人入胜的奇妙神泉之一。关于神龙潭,贵州历史资料多有记载,可见影响之大。明代曹学佺《贵州名胜记》载:“岁旱,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祷即雨,其泉注于踏逻江(即今太平河),或曰即省溪水,产金。道光《铜仁府志》称:“云舍泉(省溪司)北十里,岁旱,血涂之,即雨。” 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载:“云舍泉在(铜仁府城)省溪北十里。岁旱,祈祷即雨。” 神龙潭幽深开阔,水波不兴,直径约60余米。此潭相传有三奇:一是深不可测;二是能预报天气;三是不定期的泉水倒流。据当地人讲述,神龙潭每遇天旱,潭中会忽然涌出大水而每遇久雨,潭中水会自然下沉,呈倒流之势。临近神龙潭左侧30米处有一泉,“轰鸣泉”。很有点楼道节能“声控”开关的味道,若要用水,大叫一声水来水即出用完后,水即回,很是玄妙。

神龙潭溢出的泉水,形成了一条清亮透碧的小河。潭中生长着一种特有的珍稀冷水鱼类,每年六、七月锦江之鱼逆流而上,回游神龙潭,好像远方的游子回到潭中寻找自己的家园。鱼儿会想家,也有灵性,并且不畏艰难激流勇进,这景象既壮观又神奇。现在看来,这是鱼儿季节性产卵出现的有规律的“洄游”现象,与鸟儿的季节性迁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鱼儿那种逆急流而上不畏路途艰难,不达目的死不休的精神,却给我们深刻的启迪。鱼儿尚能如此,何况人乎?

清康熙年间,土家人就开始利用神龙潭的丰富水源,建造纸作坊生产香纸。云舍是香客们朝圣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必经之路,香蜡钱纸是香客必备之物,也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必备之物。云舍土法造出来的香纸,颇受上山礼佛的香客和土家人喜欢。沿龙塘河一排300年历史的纸坊遗址,如同一座古老的土法造纸博物馆,茅草棚下沤制竹条发酵的石缸、粗砺的石臼、浸透了百年的汗渍和手印的木桩,依旧古色古香,留下了多少好故事,讲述给后人听。

纸坊旁边的龙塘河是太平河的一条小支流,源于神龙潭,整个流长不足一华里,也就是说,它没有流出云舍村就早早地完成了它的河流使命,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河流”。它的生命是如此短促,一生的辉煌就是穿寨而过,滋润云舍这片土家人的土地。也许,它没有什么追求,却深情地眷恋这片土地。龙塘河极像一首五言绝句,短小而精炼。它的生命虽然很短,却给人留下长长的思索。明代袁中道《夜泉》诗中“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吟诵的也是短暂之美。可见,河流不在长短,惟有生命之美,让人经久难忘,千古歌咏。

云舍的雨,给了龙塘河生命轮回的无尽源泉。朦朦细雨,渗透山岭化成神龙潭水,龙塘河不断地再生,生生不息,亘古不变,永远保持着新生婴儿般让人怜爱的稚美和柔嫩,就这样安静地躺在云舍母亲的怀抱。诚如《老子》所言:“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云舍好雨,是一曲河流生命之美“复归于婴儿”的天籁之歌。

                              

                 寨沙作客

 

跨上太平河上那座百米索桥,脚下是奔腾的激流,有些摇晃的索桥好像一只载河之舟渡着我们到达彼岸的神秘世界——寨沙侗寨。

第一次走进梵净山下这座侗寨村寨,对于我来说,心中满满的是好奇。侗族是贵州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这个民族于我来说是十分陌生和遥远的,以至没有什么印象,纯属白纸一张,也就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了。

我的思绪还留恋在云舍“朝雨浥轻尘”的唐诗意境之中,那是极致的静美,也想象着寨沙也能“浥”去心中的轻尘。而寨沙迎接我们的方式却是酒,这让我很意外,也很新奇。在侗家有“无酒不成礼”的习俗,远方客人到来,热情的侗族人必摆上好酒,让你痛饮。在寨门,便有这样隆重的迎宾仪式。朋友来了有好酒,进寨子喝了酒,寨子的大门就向你打开了。酒,是礼炮21响,侗族人的胸怀也就向你敞开了。

村寨里最高大、最显眼的木结构建筑是钟鼓楼,它是侗族村寨的标志,也是侗族文化的千年载体。只要有钟鼓楼,就必定是侗族村寨了。钟鼓楼是侗寨的中心,自古以来,凡村寨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重大事情均在这里商议;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多耶踩堂等娱乐活动也在这里举。钟鼓楼更像是一个会客厅,中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桌、长凳,平时闲暇大家相对而坐喝茶休息谈论家常、说古论今或弹琵琶、唱古歌,自娱自乐,十分亲和。

这晚,热闹的晚餐就在这里举行,火塘四周坐满了远道而来的宾客。侗族姑娘唱着敬酒歌,依次向客人敬酒。敬酒有单碗的,酒量小的可以抿一口,酒量好的可以一饮而尽。有一种叫“高山流水”的敬酒方式,非常独特,几个侗族姑娘端着酒壶,层层叠叠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犹如庐山“三叠泉”微缩景观,壶里的酒一叠一叠的向下淙淙流淌。这就要看你的酒量了,酒量越大,“山”就叠得越高,歌声也就越响亮,场面也就更热闹,主人家也就特别的乐开怀。这种热烈的气氛,常常能感染每一个客人,红扑扑的脸上像盛开的一朵朵山茶花。

入夜,钟鼓楼前的广场,篝火燃起来了,熊熊的火焰照亮了每个人兴奋的面孔。侗寨的帅哥美女围着篝火踩着激越的音乐节拍,唱起歌跳起舞,激情奔放。

我发觉,酒与火已经融入了侗族人的灵魂。酒与火铸就了侗族人豪放、爽直、热情、开朗的性格。有酒、有火,就有歌,就有舞,这是何等潇洒、浪漫、多情、友善的民族!酒喝得酣畅、火燃得熊熊,歌舞就越狂热。它像一股火热的旋风,把人带进悠久的远古。欢乐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畅快。欢乐,是没有任何拘谨的,没有任何敌意的。

此情此景,撩动更多的游人纷纷加入,汇入这片手臂挥舞、荧光闪烁的欢乐海洋。侗寨的酒、侗寨的火,那是侗族人的生活原色。酒与火化作歌与舞,酒与火化作友谊与团结,让人难忘今宵。

寨沙之夜,让我有所感怀:人生,需要岁月静好安然若素;人生,还需要岁月如酒浓淡亦醇;还需要岁月如歌放纵情怀,返朴归真。

上一篇: 人.人才.人生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