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诗词   

电影往事

作者:王进 阅读:1202 次更新:2022-05-22 举报

  甜蜜的事业

曾记得,

观众在漆黑的晚上,

点着柴火,

打着灯笼,

看一场电影;

不分霜风雪夜,

戌时午夜,

等着电影来;

不分远近,

困苦,

追寻我们的身影。

 

曾记得,

时下人们过多谈论的话题,

就是昨晚的电影,

说着胡汉三 的腔调,

模仿着潘冬子 的动作,

学着张嘎子 上树掏鸟蛋,

玩弹子的游戏。

 

曾记得,

在国家最为艰苦的日子,

我们照样喝酒吃肉,

被待为上宾,

受人宠敬和羡慕,

我们的名字远比乡长、区长的名字更响亮,

连三、四岁的娃儿都能叫得上来。

 

曾记得,

《少林寺》放映的几日,

售票窗、检票口观众排着长龙,

电影院门口人头攒动,

熙熙攘攘;

更有的为能看上这部电影走起后门,

跟我们套近乎,

拉关系;

还有的不惜用权威,

用领导的官架抢票;

我们尝到了被人贿赂的滋味,

我们的职业走到顶峰。

徘徊的中年

 

电视的介入,

打破单一文化的僵局,

《万里长城永不倒》 在唤醒国人沉睡心灵的同时,

唤醒了沉睡的现代文化,

多元文化从此走进人民心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们的人生进入中年,

我们的事业却在去留间徘徊。

只有逢红白喜事,

我们才有被捧为上宾的感觉;

影院门口只能借诱人的广告唤醒观众注意,

与录像厅抢夺观影率。

好景不长,

日益兴起包罗万象节目的民间艺术,

还有电视的优化升级,

电影的舞台被迅猛夺走,

我们下岗了。

 

若干年后,

政府对电影的扶持,

开展爱国主义影片放映。

紧随着,

新农村建设电影巡回放映,

公益电影的开展,

脱贫攻坚送电影下乡村,

我们找回些失落的感觉,

却再也不能唤醒百姓对电影的兴趣。

 

多事 的老年

 

十八岁那年,

我们投身热门的,

被人敬羡的电影放映工作,

并有了统一的称呼

——乡办队放映员。

炊事员转正,

传达员转正,

皆因繁忙而又甜蜜的工作,

把我们醉得形影飘浮沾沾自喜,

忽略了转正的滋味,

到如今,

仍是原乡办队放映员身份。

 

匆匆别过的数十年,

我们的人生,

尝过幸福的青年,

酸涩的中年,

走到多事的老年;

我们的职业,

有过甜蜜的事业,

徘徊的中年,

走进被人品评的老年。

 

因特尔 时代的诞生,

计算机的迅速升级,

互联网的日升月异,

弹指间,

三线、四线城市影院,

由门庭冷落走向无人问津,

电影放映伴着我们走进老年,

给后人留下说道的陈年往事。

                           

 

 

笔者用诗歌的形式,分甜蜜的事业,徘徊的中年,多事的老年三部分,叙述了农村放映员的人生经历,把电影与放映员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生命史,也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和电影史。

笔者参加工作时正赶上电影处于徘徊的中年,工作几年后被迫停薪留职,感受到放映员在去留间徘徊的困惑。即使政府对电影多次采取扶持,也阻挡不了社会的发展,留给后人的只能是被人品评的陈年往事和放映员们老年生活无养年保险、无退休工资的困境。

 

注:①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反面人物。

②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正面主角。

③电影《小兵张嘎》里的正面主角。

④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歌曲。

⑤指年纪大,病多,心事多。

⑥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带来计算机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上一篇: 乡村的秋

下一篇: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