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再望试验田

作者:宋赛华 阅读:650 次更新:2022-05-21 举报

  我再次来到位于长沙农科院附近的杂交水稻实验田,是2021年5月30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后的第8天。前几天我目睹了全城落泪送别院士的场面,今天,我又来到他所热爱和投身了几十年的这片稻田,我想再次贴近和感受袁隆平院士在这片稻田里留下的余温。

科研试验基地科研试验基地

  这里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实验基地,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距离袁隆平院士生前工作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农业科学院都很近,相距不到两公里。

  实验基地的中间是一条水泥路,两边的实验田分为很多小块,大部份的实验田已经插好了秧,一眼望去,一排排秧苗像整齐的队伍,迎风而动的秧叶,像是在向来访者致意。初夏的长沙已逐渐变热,太阳渐渐地升高了,前几天实验田的田埂上摆满的鲜花和众多的人流已经不见了,只有少数仍在前来追忆和缅怀的人在田间徘徊。我轻轻地沿着水泥路来到田埂上,田埂盘得很直,也打理得很干净。两位科研人员正在田里拔秧。他们的身旁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秧苗,每块秧苗里都插有一根竹签,每根竹签上都扎着一块白色的小牌子,上面写着秧苗的品种和编号。两位科研人员一丝不苟地重复着手里的动作,似乎丝毫没有察觉田间的来访者。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品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时就立誓:“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目睹了国人粮食短缺的现状,为了让人民远离饥饿,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曾被人嘲笑,也曾被人恶意毁坏他的秧苗,但袁隆平一直顽强拼搏,奋发进取。60岁不退休,70岁不退休,80岁不退休,90岁还奋斗在科研前线-水稻田里。“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院士对他的学生强调,水稻科研必须下田,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不断挑战杂交水稻的产量极限。

  1984年进入湖南省农科院工作时,袁隆平院士已54岁。此后他一直在这里工作,直至逝世。袁隆平院士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这片实验田,我想也是他来得最多的。

  面对饥饿现状,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了全世界,开创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我们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推广到了世界各地,造福了世界人民。袁隆平院士对世界的杰出贡献举世无双。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敬意。

  袁隆平院士一生获奖无数,荣誉至高。他身上坚持不懈、敢于创造、不畏艰苦又淡泊名利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袁隆平院士的成就和伟大自然不必多说。且看那实验田里的一棵棵秧苗,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养护下,长势喜人。这些碧绿的秧苗是袁隆平院士和他科研团队所有人员的心血,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希望。微风轻拂,绿叶飘舞,遥想几十年以前,从袁隆平院士在实验田播下第一粒种子,到后来不断突破增产,把种子播散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这长达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生前写的这句话,是他人生的写照,也将一直激励着我们。“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感情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院士还曾把话中的理念解释出来教导青年们。

  袁隆平院士逝世那天,我上夜班。中午睡醒打开手机见到院士逝世的消息,我的心一下子坠落了,多么敬爱的伟人!过了一会,有网传:经多方证实后袁隆平院士逝世为假消息。但是到下午一点多的时候,噩耗还是传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深受人民爱戴的袁隆平院士真的变成了一颗星星,继续闪耀着他投身了一辈子的稻田。

试验田试验田

  我所上班的公司离袁隆平院士的工作地只有11公里。24日早晨下班后,我手捧鲜花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农业科学院悼念了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伟人,随后同滔滔不绝的人流到了科研实验基地,再一起去往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参加了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袁隆平院士让中国人告别了挨饿的年代,他的离世,是所有国人心中的悲痛,也是世界人民心中的悲痛;是中国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的巨大损失。那天,无数的花店店主为群众免费发放鲜花;无数的出租车司机为群众免费提供口罩及长沙各条道路至明阳山殡仪馆的免费接送服务;无数的商店店主为群众免费提供矿泉水和口罩,还有爱心人士用车子拉来一箱箱口罩免费发放。媒体报道,24日当天前往明阳山殡仪馆送别袁隆平院士的群众超过十万。疫情之下,从全国各地前来悼念的民众都很自觉有序地排队,默哀落泪,来深痛缅怀伟大的袁隆平院士。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生为之奋斗的两个梦想。如今,随着‘‘巨型稻’’的出现,和杂交水稻技术不断获得的突破和推广,院士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空气中悠悠地传来一阵稻田泥水的气息,很清新,我的视线不由得随着那气息慢慢地飘向远处。在实验田的尽头,有一栋三层的白色楼房,我记得网上有一张袁隆平院士穿着短䄂站在实验田田埂上的照片,他的身后不远处,就是这栋白色的楼房。只是今天,白楼尚在,伟人已逝。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白楼有些看不清了。记得小时候我在电视上见过袁隆平院士,是在新闻节目里,正值水稻的丰收季节,袁隆平院士戴着草帽,穿着白色的短䄂在田间向来访者解说杂交水稻。我现在还记得那时电视里袁隆平院士的身影。

  回忆起网络视频里袁隆平院士面对采访说到他梦想时的样子,再次望向实验田,我的眼眶又湿了,在无数摇曳的秧叶中,我仿佛看到那位老爷爷的身影,他正在查看实验田里的秧苗,他轻抚着秧叶,全神贯注,表情坚毅。

上一篇: 回莎士比亚

下一篇: 写在妻子四十生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