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从平凡中领悟

作者:万仕君 阅读:1010 次更新:2022-05-19 举报

                  从平凡中领悟不凡

——峨眉山市“文学沙龙”侧记

2021年10月17日上午,峨眉山市文联组织举办的《峨眉山月》2021年秋第三期发行会暨“文学沙龙”活动,在该市“碧山园休闲庄”隆重举行,到会人员主是有编创和作者,有部分特邀文友,共40余人。活动由《峨眉山月》副主编朱华高老师主持。
上午9点半,活动一开始朱老师一一介绍了“文学沙龙”新文友,接下来《峨眉山月》季刊各板块编辑各自发言,对编辑工作作了详尽的情况说明,尤其对征稿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尔后,峨眉山市作协副主席彭建群同志对稿费标准和发放流程进行说明。
此次“文学沙龙”的主题是《一张照片的故事》背后的真人真事,作者是朱华高老师,特邀了主人公熊杏林老前辈到场作主题发言。
熊杏林老前辈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但身体硬朗,步履稳健,脸色红润,耳聪目明,说起话来底气十足,浑厚有力。他退休前是峨眉山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主要研究方向“果树栽培”和“旱稻培育”。数十年间,他不顾严寒酷暑,跋山涉水,扎根基层,一门心思搞农业科技推广,为贫困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呕心沥血,倾注了一片真情。
通过本人的讲述,真切地感受到,一是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老黄牛”精神。作为一名农业科技高级农艺师,他不怕苦、不怕累,一年365天,至少有250多天沉一线,跑田间,不畏酷暑严寒和风吹雨打,与农民乡亲称兄道弟,打成一片,是农民兄弟的贴心人,是乡亲们眼中的“活财神”。“三带四同”至今被人们称颂,即“带技术、带种苗、带口粮、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休息”。
二是党员的标杆不是竖起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毕生所学,只有立足岗位,精益求精,情为民所系,技为民所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作为高级农艺师,他懂得种什么都得因地制宜。六七十年代,峨眉县全境没有成片果园,乡村人家一般只在自家房前屋后载些水果树,都是些本地品种,如桃子、杏梅、柑橘、李子等。1973年、1974年,熊杏林就在桂花桥王登元家的田间推广成片果园,主要是种植桃子和柑橘。桃子品种是从成都龙泉引进的,柑橘品种是从重庆柑橘研究所引进。试种成功后,在小何村推广,涉及40户126人,成就了水果万元户8家;再说种西瓜,峨眉地处西南地区,不宜种植西瓜,农民之前自发种植,只长藤蔓不接瓜。熊杏林走南闯北精心调研后,引进南方西瓜品种,在双福同心村试种成功后,再引进到胜利光荣村刘兰凯家的田间试种 ,一举成功。1986年,刘兰凯成为远近有名的“刘西瓜”万元户。一人富不是富,刘兰凯带领同村乡亲种西瓜300余亩,让全村走上了粮经双丰收的致富路。之后,熊杏林又把技术推广到全市,仅1988年,全市种植西瓜达1200亩;再说说种植“旱稻”的事,普兴的凉风村,是峨眉县出了名的“典型贫困村”。全村280户人,七八百人人均土地不到半亩,加之山高坡陡,土壤贫瘠,大春、小春收成都很低,没有一块稻田。熊杏林受局长之派,前往该村开展“科技扶贫”。一番考察了解实情后,熊杏林向局领导报告了情况,并立下“军令状”:种植旱稻,发展水果,用五年的时间改变凉风村缺粮缺钱的贫困面貌。决心一下,立即付诸行动。在村上办了技术培训班,培养了50名果树栽培技术骨干。全村共种植桃树150多亩、柑橘120多亩,三年开花,四年挂果,5年盛产,产量达30多万斤。1988年开始旱稻种植试验,次年成功。1991年全村200多亩旱地都套种了旱稻,没有想到当年粮经大丰收,全村人均收谷210斤,仅水果收入人均增收1000多元。凉风村旱稻种植成功,各地组织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参观队伍络绎不绝,一批又一批,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为此,引起四川省科技厅高度重视,将其列为重点星火计划项目,在全省适宜山区推广。
三是金杯银杯,更有老百姓的口碑。熊杏林倾情百姓,为民造福,不仅赢得了“活财神”的美誉,更得到了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1987年1990年连续4年被评为峨眉山市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被乐山市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2年被乐山市授予“拔尖人才”;1993年起终身享受国务院特俗津贴;2015年起终身享受乐山市突出贡献人才待遇。
四是“入党誓言不仅铭记,还融进了生命的血液”。1985年,熊杏林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6年9月,他终于站在了党的旗帜下,面向党旗,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从此,他成为了一名*员,圆了近30年来的梦想!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作为今天主题演讲人,他满怀豪情地背诵了“入党誓词”,记忆清晰,阴阳顿挫的拿捏,恰到好处,一字不落,可谓精彩,赢得了大伙儿的赞誉和掌声!更为甚者,他对“誓词”一字一句的理解,透彻有深意。他对党无限忠诚,信念无比坚定,用《三大纪律》的音乐旋律,谱成了一首《入党誓词》歌曲,现场教唱,激情昂扬!此情此景,大伙儿竖起大母子点赞!
我是一名文学业余爱好者,也是一名36年党龄的*员,深受熊杏林同志的感染,身临其境,感怀万千!特别是到场参加“文学沙龙”的还有94岁高龄的赵划老前辈、90岁高龄的邹宗阳老前辈的发言,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人物过往,不得不说开阔了认知的世界。
赵划,二野军大毕业生,解放大西南时随军南下,参加镇压龙池土匪暴动,后转业峨眉,参加土改和一系列峨眉地方建设。一九五七年被错打成右派,下农村监督改造,一九七八年平反后任旅游局副局长至退休。参加峨眉党史编写,对峨眉地方文化数十年研究,著有《峨眉逸文》,享受离休干部待遇。赵划老前辈,我不是第一次见到,上次是在峨眉山昆虫馆举办的一次“红色研学”活动现场,赵老给身着红军服装的200多名中小学生开展“学党史、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红色教育时认识的。峨眉解放初期,解放军平叛国民党残余伙同龙池土匪作乱的战斗,赵老是亲历者,他的经历和战斗故事激励了一代一代的青少年。赵老前辈,就是一名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尊敬!
邹宗阳,解放时峨眉县三清观贫民。解放后不久参加工作,初在检查院工作,后调峨眉县公安局,历任侦察员和侦察股长。文革时期被打成反革命入监狱,后平反并任县革委常委之一,后再被打倒,三落四起。文革结束后在峨眉某单位上班,直到退休。值得一提的是,熊杏林同志主题演讲后,邹宗阳老前辈立即起身与之打招呼“听了您的演讲后,我想和套个近乎,确认一下,您是不是我的同学?走近一瞧,首先熊杏林老师很惊讶的说‘我们多少年没有见了,是同学呀!我们是五七农场的同学,您遭坏人整时,我还第一时间给你通风报信呢.....苦涩带诙谐的语言,何尝不是一种对那段人生过往的释然”你瞧瞧,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同学,半辈子没有相见,却在今天的文学沙龙活动现场偶遇了,冥冥中,出现了奇遇,不能不说是件!乐
中午席间,一位老者专程来见我“万老师好!幸会,早闻其名,今天又听了的发言,我写了一本书《往事留痕》,写自己的人生过往,想赠送给你,希望抽时间读一读,了解一些你们这个年龄没有经历的过去。”我欣然接受,表示万分感谢信任,一定好好用心拜读!时至今日,70余万字的《往事留痕》,我才拜读四分之一的内容,无不为一位90老人的跌宕曲折的人生感慨,真真正正地让我了解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另一方面,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刘世晓老前辈的执着精神,实实在在值得我们晚辈学习和致敬!
以下摘录《往事留痕》作者的个人简历:刘世晓,笔名文立,峨眉山人,生于1931年,1950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先后任小学校长、征粮、土改工作队长、区公所助理员、市管会主任、乐山专员公署行政科员、专区商业局主办科员。1958年“大跃进”被划为“右派份子”,下放干部农场劳动改造;1961年9月摘帽,1963年5月调峨眉县百货公司工作;“文革”中再冲击,全家五口遭劫,无一幸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昭雪平冤,1979年调峨眉县商业局任科长、体改办主任兼百货公司第一副经理。1992年退休。
参加此次“文学沙龙”活动的文友,还有退休前任地方重要岗位的领导和峨眉山市文艺界著名的诗人、作家、艺术家,虽然他(她)们都已是花甲之年,通过他(她)们的热情和激情,我对人生、人性和生命真谛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人这辈子都不容易,年轻时我们懂得上进、努力和拼搏,得与失不重要,无愧于心就好;退休了,我们明白怎样生活,爱别人也要爱自己,放下过往,珍惜当下,开心快乐,平安健康才好”。过日子,平淡才真实,不一定每天都有阳光明媚,经历些风雨,更能体会温暖的可贵!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